03.01 反家庭暴力法實施4週年:經歷過家暴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2015年1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通過,201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今天,是“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實施4週年”,家庭暴力現象,特別是父母針對兒童的暴力行為是否依然存在呢?

反家庭暴力法实施4周年:经历过家暴的孩子,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暴力的基因:MAOA

2009年9月,意大利一個罪犯被判處9年監禁,但他的辯護人指出,導致他犯罪的根本原因是他攜帶的MAOA基因發生了突變,所以,罪魁禍首不是他。

法官認為這個理由很合理,於是給這個罪犯減刑一年。

難道暴力,真的來自於基因嗎?

反家庭暴力法实施4周年:经历过家暴的孩子,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MAOA基因的作用是降解我們大腦中的多巴胺,讓人不那麼興奮。

比如,你去登山,在即將到達山頂時,你的多巴胺分泌就會增多,這時你會一鼓作氣,直接登頂。但是登頂之後,你的心情會慢慢平靜下來,這就是MAOA基因發生作用的結果。

一旦MAOA基因發生突變,我們的大腦就會因為多巴胺的刺激過於興奮,遇事容易衝動,更容易有“暴力傾向”。

但是,如果人的暴力傾向完全是由基因決定的,那麼只要婚前去測一下伴侶的基因,就可以避免家庭暴力了。並且,這樣用不了幾代,“暴力基因”就會被徹底消除,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研究顯示,在美國,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存在暴力基因,而中國漢族人口中暴力基因比例高達70%。

如果暴力的真的全部來自於基因,恐怕世界和平終究是一個幻想。

反家庭暴力法实施4周年:经历过家暴的孩子,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關於暴力基因的研究可追溯到1970年,科學家們跟蹤了1300個兒童,觀察了他們從3歲到26歲的人生,這些兒童有的來自於充滿暴力的家庭,有的來自於和諧友愛的家庭。

科學家猜想,能不能測一下這1300個兒童的基因,看看導致人暴力的因素究竟是基因還是後天環境?

結果發現:

第一,MAOA基因突變的孩子確實容易衝動。

第二,導致含有突變基因的孩子長大後發生暴力犯罪的罪魁禍首,是幼時遭受的家暴。如果孩子生長在相親相愛的家庭中,那麼即使孩子含有暴力基因,也不會產生暴力傾向,甚至完全可以成為一個紳士。

由此可見,暴力基因只是一個“引線”,真正點燃這根引線的,是家庭暴力。

反家庭暴力法实施4周年:经历过家暴的孩子,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你小時候有被父母打過嗎?一下也算。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大多數人的回答是肯定的,即使文化素養再高的父母,在情急之下也難免會打孩子兩下。不過,有的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暴力其實來自於外界的“期待”。

想象一下,地鐵上有一家三口,孩子因為一些事情拼命吵鬧,聲音非常大。這時會發生什麼呢?整個車廂的人都會看向他們,看向這個孩子,期待著父母會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父母在眾人的注視下,開始教導孩子,“公共場合不能大吵大鬧!”如果孩子不聽繼續吵鬧呢?父母會大聲呵斥,這時越來越多的目光聚集到了這對父母的身上,如果這時孩子還不聽話,又怎麼辦?

“啪!”

一個響亮的聲音迴盪在車廂,大部分人都釋懷了。對嘛,孩子就應該管教,孩子不聽話就是父母管教不嚴!就這樣,父母成為了大家眼中的“好鄰居”,而卻成為了子女眼中的“惡父母”。

熊太行老師曾說過:孩子確實是一個不可預期的變數,平時再講道理,也可能突然失控,而暴力解決只會讓世界變得更糟。

反家庭暴力法实施4周年:经历过家暴的孩子,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差異

心理學家Strassberg曾調查過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的攻擊性有什麼區別,結果發現,被打得越厲害的孩子,越暴力,體罰孩子根本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好。

那些遭受媽媽毆打的孩子(不是打屁股,而是拳頭、巴掌),平均每個小時有8次以上的攻擊行為,而沒有遭受過毆打的孩子,每個小時平均只有2次左右的攻擊行為。

並且,孩子在青春期捱打,往往更容易染上抽菸、酗酒等惡習,成家後更容易對伴侶和孩子使用家庭暴力。那些從小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長大後更容易被自己的丈夫家暴。

曾經遭受過童年創傷的人,在成年後出現吸毒、酗酒、自殘、殺人的幾率,比正常度過童年的孩子高很多。這些可能都是羞恥感在作祟,而導致產生羞恥感的原因恰恰是因為這些人在童年時期曾遭受過虐待。

反家庭暴力法实施4周年:经历过家暴的孩子,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美國的知名心理醫生貝弗利·恩格爾在著作《這不是你的錯》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如果遭受了身體、語言或情感上的虐待,那麼這個人長大後就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個羞恥感特別強烈的人。

通常我們認為的家庭暴力都是非打即罵,覺得這種父母只是少數,不過貝弗利·恩格爾告訴了我們,有很多看似正常的行為,其實都是對孩子的“虐待”。

比如,家長髮現孩子早戀,就一味地辱罵、指責和貶低孩子,都是在心理上對孩子的折磨。這樣的辱罵並不能讓孩子打心底裡對“早戀”有正確的認識,反而只會加重他們的羞恥感,讓他們覺得自己對異性有好感是一件不正常的事,羞恥感就產生了。

再比如,很多人在和孩子互動的時候不注意自己的言辭,動不動就威脅要拋棄孩子,“你媽媽不要你了,來我家吧!”其實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感覺,孩子會思考自己做錯了什麼?

反家庭暴力法实施4周年:经历过家暴的孩子,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懲罰無用,但獎勵有用

很多人覺得金錢太俗,尤其是純潔的孩子,不能被金錢“汙染”。

美國的孩子從小就會做家務,並且會得到報酬,很多人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的惡毒,會教壞孩子一切向錢看,其實,這才是最高明的育兒法。

從心理學角度看:懲罰沒什麼效果,而獎勵的效果非常明顯。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一定要兌現自己的承諾,如果孩子達到了父母的要求而父母沒有兌現承諾,那孩子會從此不信任父母,從而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曾子殺豬“的故事之所以被廣為流傳,正是因為父母信用的缺失,大部分家長的思想都和曾子的妻子一樣:小孩子懂什麼?只是隨口一說,何必當真?

如果有一天“曾子殺豬“不再是一個高尚道德的標準,而成為了一個人人遵守的底線,那我們的家庭教育一定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我們的社會一定會更加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