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雲想衣裳花想容,從中國服飾文化的演變,談“深衣”對旗袍的影響

前言

無論任何時代,吃、穿、住、行都是人們生存、生活必不可少的的基本要素。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服飾文化就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種類繁多,璀璨絢麗,精美絕倫,又各具特色。服飾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標誌,它屬於人類所特有,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

自古以來,追求美都是人的天性,從服飾起源之初,人們就已經將生活習俗、色彩愛好、審美情趣以及種種文化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我國服飾文化的精神文明內涵,其種類主要有兩種形制,一種是上衣下裳制,一種是衣裳連屬制。中國服飾文化從原始社會裁剪獸皮開始,歷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等各個朝代,一直到今天的中山裝、旗袍,都以其獨具魅力的特色為世界所喜愛。

雲想衣裳花想容,從中國服飾文化的演變,談“深衣”對旗袍的影響

現代旗袍

“深衣”起源於周代,也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漢服,它的樣式和現代的連衣裙樣式差不多,深刻影響了後世的服飾發展,旗袍、連衣裙都是深衣制式的延續。現代旗袍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充分表現了中華女性賢淑、溫柔、典雅、清麗的氣質與性情,其蘊涵的精深服飾文化,不但被中國人喜歡,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讚揚和喜愛。追根溯源,傳播文化,我們就從“深衣”服飾的歷史演變,談談其對旗袍文化的影響。

一、中國服飾文化演變之深衣的發展

中國服飾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發現了利用縫紉加工為特徵的服飾文化,從而標誌著人類由穿衣需求到主動創造,開創了服飾文化的先河。到了商代,由於紡織技術的發展,其服飾的主要材料則演變成了皮、絲、革、麻。

到了西周時期,等級制度開始確立,“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制定了“中國冠服制度”,也確立了“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衣裳成了“服裝”的通稱,“深衣服飾”開始出現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式微,五霸七雄等諸侯國開始競相發展,紡織材料和工藝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文化盛世又對精美服飾的流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服飾文化和樣式開始百花齊放。

雲想衣裳花想容,從中國服飾文化的演變,談“深衣”對旗袍的影響

深衣服飾

到了春秋戰國之交,“深衣服飾”快速發展,深衣的意思是深藏而不外露,這種服飾發展成為上層人士穿的便服,也成為老百姓穿的禮服,男女通用,差別不大。《禮記·深衣》記載:古人穿的深衣,是有一定的尺寸樣式的,以合乎規、矩、繩、權、衡的要求。

深衣已經不同於之前的上衣下裳制,而是將獨立的上衣、下裳合二為一,上下不通縫,不通幅。其對後世影響最為巧妙的設計就是在袖縫交界處與兩腋下腰處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被稱為“衽”,它的作用非常的大,不但能使平面剪裁立體化,還可以將人的體形完美地表現出來,更有利於兩袖展轉運肘功能。深衣被古人認為是文武皆能的一種服裝樣式,其功能已經接近完善。

《禮記》中對於深衣的款式和不同款式的穿著場合,都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具父母、大父母,衣純以繢;具父母,衣純以青。如孤子,衣純以素。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

到了秦朝時期,由於衣料的發展,深衣又發生了新的變化,通裁的袍服轉入制度化。秦代建國之初曾經對社會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並“兼收六國車旗服御”,其服制和戰國基本相同,男服、女服都是右衽、交領、衣袖窄小,衣緣及腰帶有精緻花紋裝飾。

雲想衣裳花想容,從中國服飾文化的演變,談“深衣”對旗袍的影響

現代漢服

到了漢朝時期,雖然深衣形式仍沿襲舊制,不論男衣、女衣,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合縫分裁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幅、不通縫。但是男女深衣的樣式開始有了明顯區別,女式深衣更加的華美,設計也更為考量。比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女衣就非常的精美,有曲裾(三角斜襟式)和直裾(直襟),在剪裁手法上已不同於戰國深衣,而且素紗衣質量特別的輕,僅有49克,女曲裾衣,就是古人所稱的“繞衿裙”,它和現代的時裝差不多,非常的流行。

公元前138年(西漢建元三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絲綢之路正式打通,數不清的絲綢和物品源源不斷的向外運輸,一直到唐朝都未中斷,中華服飾的文化開始傳遍世界。

《禮記·深衣》注稱:“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以採也。”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黑暗腐敗,社會動盪不安,由於受到軍閥混戰和天災的影響,人口急劇減少,建安大瘟疫時期,人口減少超過三分之一,民族融合的開始速度加快,服飾在改易中得到發展。魏晉時期等級服飾有所變革,到了南北朝時期,服飾開始大幅度融合。

雲想衣裳花想容,從中國服飾文化的演變,談“深衣”對旗袍的影響

深衣服飾

魏晉服飾受到漢末以後的軍閥混戰影響,整個社會財力困難,漢朝的冠服制度也就執行不了了,因此文人開始用幅巾代替冠服,幅巾有菱角巾、折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等種類。此時的士人受到受到漢末災難的衝擊和玄學的影響,認為生命無常,既然改變不了生命長度,就該拓展生命的寬度,活的更加灑脫和自由因此突破了禮教的束縛,開始流行“褒衣博帶”。

南北朝服飾受到少數民族政權的影響,文化、風習、服飾等開始相互融合,深衣形制的衣服已經不大適的社會需要,因此另一種更合適的短衣“袴褶”漸成了社會的主流,這種服裝不分男女,也不分貴賤,所有人都可以穿。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開始從分裂走向統一,此時的國家富強,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民族融合,文化(詩詞)、宗教、科技、教育以及服飾等繁榮發展。社會的安定推動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到唐朝天寶年間,人口達到8000萬人,商業十分發達,對外貿易十分活躍,絲綢之路大放光彩,波斯、大食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成了世界的中心,從而使得服飾的發展無論是制式還是衣料,都空前繁榮。

隋唐改革輿服制度,以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隋代常服雜色,戎服尚黃,朝服尚赤。到了唐代,以柘黃色為最高貴,其次為紅紫、藍綠、黑褐等,白色則表示沒有地位。此時“絲綢”成了隋唐社會中產階級以上之家做衣服的主要布料,衣服的制式也經過多種工藝處理。男子服冠的特點主要是官員戴幞頭,上層人物穿長袍,百姓穿短衫。女裝則更具時裝性,由宮廷傳向民間,被百姓廣泛效仿,其最流行是服飾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隋唐女子喜好打扮,配飾多種多樣,各有專名,外妝、貼黃樣式繁多。

雲想衣裳花想容,從中國服飾文化的演變,談“深衣”對旗袍的影響

唐代女衣

到了宋遼夏金元時期,中華大地各族服飾再度進行融合,宋代保留了傳統的深衣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各具少數民族服飾特點。宋朝和隋唐一樣,也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教育等極其繁榮的時期,朝廷重新制定了服制,對民間設定許多有禁例,社會上層衣服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以顏色區分。遼夏金元服裝制式以少數民族風格為主,和漢族深衣服飾有很大區別,在此不再多做贅述。

到了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服飾的的傳統,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仍以深衣制式為主,其棉布成了製衣主要面料。到了清朝,服飾發生了重大變化,清王朝制定《服色肩輿條例》,強行推行剃髮易服,男子服飾全部按照滿族習俗,傳統的漢族冠冕衣裳被廢除。

清代的女裝,漢族和滿族制式不一樣,康熙、雍正時期漢族婦女服飾還保留明代款式,到了晚清,婦女已去裙著褲。滿族婦女的衣服標準制式是穿“旗裝”,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宮廷和王室的婦女著滿族旗袍,與現代旗袍不同,後期滿族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雲想衣裳花想容,從中國服飾文化的演變,談“深衣”對旗袍的影響

清代宮廷女服

到了近現代以後,封建王朝被辛亥革命結束,中華民族的服飾進入了新時代。民國政府頒佈《服制條例》,規定禮服和公務人員制服。男裝主要是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山裝開始出現,女裝也多樣化發展,除了襖褲之外,還有襖裙套裝。從20世紀20年代以來,現代旗袍出現,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長盛不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向簡樸實用,中山裝、軍便、連衣裙列寧裝都引領過時代潮流。改革開放以後,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發展較快,最近幾年,傳統的深衣服飾又重新煥發生機,在年輕人中逐漸流行起來。

二、曲裾深衣對旗袍的影響

深衣的樣式和現代的連衣裙樣式差不多,在腰處將上衣下裳縫合為一體,其領子、袖子、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繡緣邊。特別是女式曲裾深衣這樣的一種樣式,深刻影響了後世的服飾發展,包括旗袍、連衣裙都是深衣制式的延續。曲裾深衣和旗袍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共通點:

雲想衣裳花想容,從中國服飾文化的演變,談“深衣”對旗袍的影響

曲裾深衣

首先,曲裾深衣和曲裾旗袍都具有很好的修身特點。深衣男女形制基本相同,但女式曲裾深衣和男式曲裾深衣的區別在於,男子曲裾更加寬大,更利於行走和實用性,女子曲裾十分緊窄,其作用主要是修身,可以完美的展現出女性的曲線美。這一點和旗袍最關鍵的特點如出一轍,旗袍有很非常好的修身效果,線條感是它的顯著特徵,可以把女性的身形拉長,身材看上去更好。

其次,曲裾深衣和曲裾旗袍都是“交領”。“交領”是中國服飾文化的精髓之一,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就是“交領”。在交領的基礎上,後來出現了盤領、直領和立領,曲裾深衣的深交領就是最早的立領,而一般的旗袍款式是立領圓襟,這是對深衣立領的繼承和發揚,這些款式非常經典,而且也十分的百搭,不管是什麼臉型,立領圓襟的旗袍穿上去總是有種和諧感。後來旗袍的領形又發展了水滴領,鳳仙領,V領,牛舌領,竹葉領,荷葉領,馬蹄領等等形制,每一種領口所展現出的韻味和魅力都各有不同。

再次,曲裾深衣和曲裾旗袍都是“右衽”。“右衽”一直是是漢族傳統服飾的典型特徵,“右衽”是指服裝的衣襟一般是從左向右掩,將左前襟掩向右腋繫帶,將右襟掩覆於內。在中國傳統的深衣制式中,只有少數民族使用“左衽”這一制式,漢族一直以來都是使用

“右衽”,因此“右衽”制式對於深衣服裝的延續意義非常重要,旗袍也繼承和發展了“右衽”制式。

最後,曲裾深衣和旗袍都是中國服飾文化的的精華。兩種服飾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他藝術風格,最能代表中國服飾文化的精神和氣質,也會帶給世人藝術感和美感,始終有一種文藝氣息縈繞其間,曲裾深衣和旗袍體現的服飾文化是一脈相承的,這也是它們的共通之處。

雲想衣裳花想容,從中國服飾文化的演變,談“深衣”對旗袍的影響

現代漢服

三、旗袍的產生和在現今社會的影響

清朝末年,國勢衰微,列強欺凌,為挽救危亡,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有大批的留學生被派遣到國外學習,而袁世凱等人也開始改練新軍。於是最早在學生和軍人之中,出現了西式的學生操衣、操帽和西式的軍裝、軍帽。這此西洋服裝的樣式,直接影響了中國服飾觀念的發展和轉變。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掃除了西式服裝在中國普及的障礙,也解除了等級森嚴的“中國冠服制度”。服裝開始走向國際化和平民化,服裝變革更加自由,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民國時期開始醞釀,並在上海這座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流行開來。

張愛玲女士和周錫保先生均認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他們認為,以當年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如果旗袍風行於世,必將引起媒體的廣泛的關注,但是1925年之前的報紙並沒有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描述,而到了1925年5月以後,大量資料記載旗袍開始活躍在社會之中,因此,將旗袍的發源時間應該為1925年。

雲想衣裳花想容,從中國服飾文化的演變,談“深衣”對旗袍的影響

現代旗袍

到了20世紀30年代,旗袍被由中華民國政府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旗袍則奠定了它在女裝舞臺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從此成為了中國女裝典型代表,也成就了中國近代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上海則成了全國的時裝中心,而融入西式風格的海派旗袍,其收腰設計更體現出女性美,使得旗袍變得更加修長而緊身,並有高叉,符合了30年代女性尋求思想獨立、女權解放和開放活潑、精緻玲瓏的理想形象,很快地便從上海風靡到了全國,乃至全世界。

之後旗袍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沉寂期,到了20世紀90年代,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其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形制再一次吸引了人們關注的目光,國人對傳統文化推崇,又促進了旗袍的流行和發展, 旗袍則作為華民族文化象徵之一,開始走向國際。

旗袍的出現不僅見證了中國服飾文化發展的進程,其藝術與美感同樣也承載人類的文明,1984年,國務院將旗袍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的禮服,到了2011年,國務院批准公佈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旗袍的手工製作工藝名列其中。

如今旗袍已成為我國最受女性歡迎的服飾之一,旗袍由於其修身和開叉的特點,走起路來不同於平常服飾,動作幅度小,且矜持凝練,而走起路來步步生風、嫋娜多姿,每個女人都應該有一件旗袍,來展現自己的漂亮身材。

雲想衣裳花想容,從中國服飾文化的演變,談“深衣”對旗袍的影響

現代旗袍

結語

旗袍文化作為中國文化裡的一泓清泉,受“深衣”服飾的影響,一直從古代流淌到今天,旗袍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滋養,同時也推動了服飾文化的延續。作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標識性服飾,旗袍時刻追隨著時尚,它承載著文明,體現著美德,顯露著涵養,其形柔美,其韻優雅,其意含蓄,旗袍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將美的風韻和憧憬灑滿人間。

參考資料:《禮記》、《中國服飾史》、《中國曆代衣冠服飾制》、《中國旗袍文化史》、《雲裳釵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