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高適:逆襲的人生,心懷家國人民,終封侯拜將,一首燕歌行傳天下

“邊塞詩”是唐詩的一大類型。那“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豪情,那“城頭站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的壯烈,洋溢著盛唐的雄壯和奔放。但是,戰爭是殘酷的,生命是無價的。保家衛國的戰爭理所當然,而好大喜功的過度求戰卻違背了人類的終極宗旨。而大唐文學中的璀璨明珠——邊塞詩則以其獨特的視角來審視當時的社會現實。高適作為邊塞詩傑出代表,便是本文的重點,其經典詩作《燕歌行》,稍後作詳細賞析。

高適:逆襲的人生,心懷家國人民,終封侯拜將,一首燕歌行傳天下

高適先後十三年內,四次出塞,到過西北和西南,可謂足跡遍佈祖國大地。他“以詩人為戎帥”曾率軍在前線作戰,參與平定“安史之亂”,見證了開元、天寶全盛,也目睹了王朝的衰落殘敗。正因為這般經歷,賦予了他“永願拯芻蕘”的崇高社會責任感、“萬里不惜死”的愛國激情、“他日雲霄萬里雲”的豪情壯志和“撫劍悲歌對秋草”的憂患意識,這些都反映在他的詩歌中,譬如為國立功的豪情壯志,對墮落現實的不滿及徵人思婦的離愁別緒,還有對壯闊蒼涼、絢麗多姿的邊塞風光及異域風情的闡述,可謂比比皆是,又鞭辟入裡。

高適:逆襲的人生,心懷家國人民,終封侯拜將,一首燕歌行傳天下

高適晚年被封為“渤海縣侯,食邑七百戶”,也是唐代著名詩人中惟一被封侯的人,成為唐朝地位最顯赫的詩人,這時候很多人會質疑,被官至宰輔的張九齡呢?張九齡固然爵位也很高,但不過是“始興開國伯,食邑五百戶”,這才有《舊唐書》的說法,“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惟適而已”

高適:逆襲的人生,心懷家國人民,終封侯拜將,一首燕歌行傳天下

01報國無門前半生

其實高適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甚至可以說一路坎坷,甚至是詩人中極其落魄的人,為什麼這麼說?金庸武俠小說裡的丐幫,他就是其中一員,從現代角度來看,鑑於其歷史地位和成就,應該封他一個名譽幫主。

浪蕩不羈為少年。同李白一樣,高適從小就認為自己是天生,就該做大事,根本不屑於從小事做起。我們小時候應該也是這樣的想法,可惜長大了,大部人的稜角也沒了。也許是放浪不羈,高適從小遊手好閒,不認真準備科舉考試,也沒想過走考進士這條路以謀取功名。《唐才子傳》關於少年的高適有一段記載:“少性拓落,不拘小節。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更遠。”

高適:逆襲的人生,心懷家國人民,終封侯拜將,一首燕歌行傳天下

京城拜官又無門。弱冠之年,赴京求官,滿懷信心,本以為靠著如蘇秦、張儀這般三寸不爛之舌,便可以拜相封侯,有點天真卻很可愛。他的《別韋參軍》便記錄過這段經歷。

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

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

國風衝融邁三五,朝廷禮樂彌寰宇。

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幹明主。

歸來洛陽無負郭,東過樑宋非吾土。

兔苑為農歲不登,雁池垂釣心長苦。

世人遇我同眾人,惟君於我最相親。

且喜百年見交態,未嘗一日辭家貧。

彈棋擊築白日晚,縱酒高歌楊柳春。

歡娛未盡分散去,使我惆悵驚心神。

丈夫不作兒女別,臨歧涕淚沾衣巾。

事與願違去流浪。既然碰了一鼻子灰,帝都生活費又這麼高,你看那房價餐飲費,實在遭不住。高適想到城市套路深,那就去邊塞吧。於是,北上薊門,漫遊燕趙,南下寓於淇上。燕山一帶發生北部遊民族侵犯唐朝境時,高適再次主動請纓,求取功名,然而戰事瞬息萬變,竟然結束了,抱恨而歸,在梁、宋間(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一帶)四處蹭吃蹭喝還被嫌棄,在他的《邯鄲少年行》也有記載,可謂度日如年,貧困潦倒。

邯鄲城南遊俠子,自矜生長邯鄲裡。

千場縱博家仍富,幾度報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紛紛,門外車馬常如雲。

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

君不見即今交態薄,黃金用盡還疏索。

以茲感嘆辭舊遊,更於時事無所求。

且與少年飲美酒,往來射獵西山頭。

其實從這首詩已經可以看出高適的性格。他厭惡官場的權錢,嚮往的是仗劍天涯的豪氣。與官場的 “不見即今交態薄,黃金用盡還疏索”相比,“千場縱博家仍富,幾度報仇身不死”的遊俠更符合他的胃口。

高適:逆襲的人生,心懷家國人民,終封侯拜將,一首燕歌行傳天下

旅館寒燈又一年。常年遊歷,苦不堪言,即使過年都沒辦法跟家人團聚,提起來都是一把辛酸淚呀。除夕之夜,聽客棧外爆竹聲聲,心中五味雜陳。也許是記住了孟子那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高適這樣安慰自己,大丈夫歷經磨難,但也免不了傷感,他的這首《除夜作》感情真摯,極為感人,多數人也都讀過。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不為五斗米折腰。天寶八年(749年),在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引薦,高適被任命為封丘縣尉。這是高適第一份正式編制,終於入朝為官了,雖然只是個芝麻小官,畢竟有機會就是好事,本準備好好把握,發揮才智,然而每日“拜迎長官”還要忍受“鞭撻黎庶”的精神折磨,此時的高適想到陶淵明的經歷,沒多久就辭官了。

《封丘縣》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

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歸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今如此。

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盡付東流水。

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且遲迴。

乃知梅福徒為爾,轉憶陶潛歸去來。

走進官場的高適,總覺得這與自己的理想和現實格格不入,與好友痛飲幾日,一路西去。此前他還寫過《別董大二首》,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何嘗不是寫給自己呢?後入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幕府掌書記,他的邊塞詩創作也日漸成熟。而後歷經安史之亂,升侍御史,拜諫議大夫。後又任又任彭州、蜀州刺史和劍南西川節度使等官職,這些經歷不再一一細說。

高適:逆襲的人生,心懷家國人民,終封侯拜將,一首燕歌行傳天下

02一曲燕歌天下知

《唐才子傳》評高適說:“年五十始學為詩,即工,以氣質自高,多胸臆間語。每一篇已,好事者輒傳播吟玩。”其實這個說法不太對,高適名流千古的《燕歌行》就寫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年),高適大約出生於 702年,此時不滿40歲。在這首詩的序有記載: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意思是一跟隨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出塞的朋友寫了一首《燕歌行》拿給高適看,高適也用同一個題目寫了一篇,表達內心感受,成就了這一邊塞詩經典,也被譽為高適的第一大篇宏作。

高適:逆襲的人生,心懷家國人民,終封侯拜將,一首燕歌行傳天下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燕歌行》為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最先用《燕歌行》作詩的是曹丕,而後蕭繹、庾信沿用,以閨怨為主,多表達思婦懷念征夫之意。高適卻不落窠臼,把筆觸延伸到了戰爭中來,以慷慨悲涼、雄健激越的筆法,全方位描寫了邊疆戰事的狀況,大大拓寬了樂府舊題的寫作範圍。這一首詩由此奠定了高適邊塞詩旗手的地位,火傳遍大江南北,一舉成名。

高適:逆襲的人生,心懷家國人民,終封侯拜將,一首燕歌行傳天下

下面來一句句看這首詩。全詩28句,雖然挺長,但我們把它分為四段,還是很好理清脈絡的。

前八句:出征。將軍為什麼出征呢?因為“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東北起了烽煙,邊疆報警,將軍辭家。“報主靜邊塵”是出征的理由,但這絕不是出征的唯一理由。

因為“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將軍有強烈的立功之心,皇帝也極盡鼓勵 “賜顏色”。將軍的求勝心,天子的開邊志,這些本無可厚非,但加上了“本自”和“非常”,將軍的好大喜功,天子毫無警惕的縱容也顯而易見。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大模大樣,浩浩蕩蕩,隊伍出征。敲鑼打鼓,直奔榆關,旌旗在碣石山間獵獵飄揚。出征的場面和陣容真是宏大。而此時的敵方也在準備迎戰,邊疆告急文書紛至沓來,一場大戰即將開始。

其中一個“飛”字,暗示了軍情之危急,一個“照”字,暗寫出單于對他們早已有所準備。可以預見,唐朝將士想要取得此戰勝利,並非易事,已經說明戰事慘烈。

高適:逆襲的人生,心懷家國人民,終封侯拜將,一首燕歌行傳天下

下八句,緊承上文,戰鬥失利。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在極北的邊地,山川蕭條,草木凋零,自然環境如此惡劣,而彪悍迅速的“胡騎”,則像狂風暴雨般卷地而來。雙方在此展開了你死我活的廝殺。而此時,那位求功心切的將軍呢?他正在很遠的營帳中,悠閒地觀舞賞曲。戰士在捨生忘死的戰鬥,將軍在輕歌曼舞中陶醉,兩個極不協調的場景,兩個鮮明的對比,震撼人心。這樣荒唐腐敗的主帥,怎麼可能不失敗呢?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這就是失敗的場景。孤城落日,衰草連天,荒涼的景象,兵敗的慘狀。經過一天的戰鬥,士兵們死傷無數。日落時,還能作戰的人已經少之又少了。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將軍的不負責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是對將軍輕敵的譴責;是對無畏戰士的同情。

最後這一句直接回應上文,正面點出“恃恩輕敵”是戰爭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將士們用盡全力也未能突圍,此前所有榮光都將不復存在。

高適:逆襲的人生,心懷家國人民,終封侯拜將,一首燕歌行傳天下

下八句,側面著手,寫徵人與思婦的兩地煎熬。

前面從出征,寫到戰場的廝殺,再到戰場的失敗,通常情況下,全詩應該收尾。但詩人卻宕開一筆,轉寫徵人和思婦了。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徵人走得那麼久,又那麼遠,他們的妻子淚水也流了那麼久;“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家中思婦肝腸寸斷,邊疆戰士頻頻回首;“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和有”,思婦遙望邊關,卻到不了遙遙邊關,徵人時時回首故鄉,他也望不到故鄉。像極了前不久那張紙條遺體捐贈紙條:我老婆呢?令人掩面而泣。

以上三聯,一句徵人,一句思婦,錯綜交匯,鏡頭不斷變換,悲情不斷加深。他們雖然相隔萬里,卻是互相思念。但卻是“絕域蒼茫更和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鏡頭不再轉換,而是切回戰場。舉目望去,上空的烏雲,彷彿由殺氣凝成;側耳傾聽,只有那帶著寒氣的宵柝聲。剛才的家鄉、妻子都是身陷重圍的徵人頭腦中的想象。一聲刁斗,打斷了他們的思緒,也敲破了寒夜,迎來了黎明,突圍戰馬上開始。

是誰把徵人推到這種絕境的呢?這裡放入的一段深化了主題,突然想到邁克爾·貝執導的影片《珍珠港》,日軍偷襲珍珠港前夕,伊弗琳與丹尼的兒女情長,與戰爭交織在一起,更顯戰爭的殘酷。

高適:逆襲的人生,心懷家國人民,終封侯拜將,一首燕歌行傳天下

尾四句,戰士們突圍無望,決心以死殉國。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天亮了,殘存的士兵們和敵人展開了肉搏。只見白刃揮舞,血肉橫飛。戰士們這樣捨生忘死難道是為了立功受獎嗎?不是,他們只為了盡軍人的職責——守疆護國。戰士的質樸、勇敢和“男兒本自重橫行”和“美人帳下猶歌舞”做出了強烈的對比,將軍的可恨可憎,士兵的可敬可悲,尤為顯見。也自然催發出——“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這是詩人的悲憫和禮讚。艱苦而殘酷的戰爭,讓數以萬計的士兵飽嘗痛苦,詩人在慨嘆:那體恤士兵的李廣多麼叫人追念呀。以古對今,希望唐王朝也有像李廣一樣愛兵如子的將軍。

高適:逆襲的人生,心懷家國人民,終封侯拜將,一首燕歌行傳天下

全詩筆力矯健、慷慨淋漓,既有是對無良將軍的諷刺,也有對遠離故土、征戰邊疆兵士的深切同情,更是對兵士一心報國的歌頌。全詩大氣磅礴,氣勢宏偉,又含蓄深情,既有保衛國家的決心,也有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任何時代都是大家與小家並存,戰死前夕,忍不住空回首,這一細節把握觸人心絃,難怪這首詩能成為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壓卷之作,此詩能夠被千古傳誦,實非偶然。

高適:逆襲的人生,心懷家國人民,終封侯拜將,一首燕歌行傳天下

結語

唐玄宗開元后期,大唐東北戰事不斷。開元二十四年,安祿山冒險攻打奚和契丹,大敗而歸。公元26年,烏知義再次輕率對奚和契丹用兵,又是慘敗收場。但是,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卻謊報大獲全勝,向朝廷邀功求賞。高適聽聞這件事,很是感慨憂慮,寫了這首《燕歌行》。

很可惜,當時的大唐王朝,上至皇帝下至百官,沒有人讀出高適的憂慮。唐玄宗繼續盲目開邊,繼續加重東北節度使的兵權。伴隨著安祿山權力的增大,他的野心也在增大,終於舉起叛旗,發動了“安史之亂”。雖然最後以失敗而告終,但卻終止了大唐的盛世。

我們常說,盛唐的邊塞詩是昂揚的。是的,這首《燕歌行》也不失昂揚。但它在昂揚的氣勢中,加入深沉的反思,讓全詩情感飽滿,閃耀著人性的光芒,不愧是一篇邊塞詩的“良心”之作。

參考

高適《燕歌行》賞析

《無詩不成唐》

《人生元本一首詩:唐詩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