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恐龍是野生動物,地球的資源卻能夠支撐其龐大的體型?

時空質點


恐龍若按現如今人類的世界觀來看,算是“野生動物”,不過這麼稱呼有點彆扭…

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是指在大自然的環境下生長且未被人類馴化的動物。

當下的地球人類是主人,而恐龍時代的地球霸主卻是恐龍,稱“恐龍”為野生動物理論上是對的,恐龍沒有被我們人類馴服…可人類跟恐龍這八竿子搭不到邊!站在恐龍的角度,人類對它們來講或許才是“新生野生動物”…

好了,迴歸正題!

現如今,人類已知的體型最大的恐龍是“地震龍”,名字的寓意是“讓大地震動的蜥蜴”。地震龍是素食恐龍,屬樑龍科,生存在侏羅紀晚期。

地震龍化石剛出土時,由於骨骼銜接出錯,科學家得出地震龍的身體數據是:“體長超過50米,體重超過150噸”…後來經過謹慎的研究才確定地震龍的身體數據:“體長32-36米,重有31-40噸”。同當初定義相比,即使縮水了這麼多,地震龍還是恐龍家族的扛把子…不不不,應該是陸地上出現過的所有生物體型NO.1…(以書寫進吉尼斯世界紀錄)

這麼龐大的體型,又有這那麼多的族群,每天的消耗是“驚人”的!那麼恐龍體型為何如此之大?又是什麼樣的能量能支撐起它們的消耗那?

一、基因。

其實恐龍之所以這麼龐大,是因為他們體內不存在抑制生長的基因,所以他們會一直長。類似於人類的一句諺語“活到老,學到老”;而他們卻是“活到老,長到老”。因此越是年邁的恐龍體型也就越大。

而現在的動物,除了藍鯨,幾乎都是在生長到一定年齡後,自身開始慢慢停止生長,這就是體內抑制生長基因的作用,同時這也是生物進化的選擇,“適者生存”這個道理真是無論在哪些方面都適用…

二、資源。

恐龍時代的生態環境比較好,陽光充足,雨水充沛,而且沒有工業化造成的汙染,亂砍濫伐等…所以植物的長勢都很好。因此食草類恐龍的口糧就非常多,根本不用費力就可以每天吃得飽飽的,故而想長不大都難。而肉食類恐龍就更開心了,食草的恐龍都非常肥美,抓住一隻就可以吃上好幾天,基本上不用為肚子的問題發愁。所以,是因為有充足的糧食遠古時代的動物才能長這麼大。

三、生態平衡。

地球的生態系統是最完善的,所出現的每一種生物都在這個平衡的生態系統裡,真可謂存在即是合理。那麼這麼完美的生態平衡系統還會被打亂麼?會!!!當智人的出現……

恐龍時代的生態系統是那麼的完美,茂密的植被沒有天敵的破壞,整個地球都是個天然“氧吧”!樹木長到百八十米不算高!恐龍吃完樹葉果實後,其排洩物又是天然的肥料,肉食恐龍吃掉年老體衰的素食恐龍,這是物種更新,又是自然法則!

如題主所說,正是有了智人,發展畜牧業與農業,並用智慧來對抗天敵,這變相的說就是在破壞生態平衡與自然法則…對森林的侵蝕,亂砍濫伐等等…如果在亞馬遜雨林出現一群10噸重的豬或者牛,人類會怎麼樣跟它們“搞好關係”?

近代猛獁象的滅絕就已經敲響了警鐘…所有大型動物都成了瀕危物種,比如大象、犀牛、長頸鹿等等…也包括海洋中的大型生物…

如果我們現在的地球,沒有了人類,我想用不了多久,大自然又會恢復到恐龍時代那樣的生態平衡!大地上也會再次出現超大體型的生物!!!

保護環境,珍惜野生物種就是在保護我們人類的生態平衡…


雪疆沙漏


吃的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