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再捐40亿!陈一丹表示“一丹奖”仍在耐心等候中国人获奖

现在活跃在公众面前的陈一丹,身份不是腾讯创始人之一,而是教育慈善家,在2016年捐赠25亿港元设立全球最大规模教育奖一丹奖后,陈一丹再次捐资40亿成立慈善信托,聚焦推动教育发展。

再捐40亿!陈一丹表示“一丹奖”仍在耐心等候中国人获奖

5月20日,南方+记者于陈一丹基金会确认,腾讯主要创始人陈一丹再次捐赠腾讯股票,价值逾40亿港元,已于去年完成捐赠流程并成立慈善信托。该信息是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期间陈一丹公益分享时透露。据统计,陈一丹公益慈善捐赠总额已近百亿港币。

据悉,该笔捐赠未来用途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推进全球优质教育项目的有效对接,包括一丹奖的获奖项目和提名项目的对接,尤其是在中国的落地;二是继续支持对中国教育发展及中国教育创新有开拓意义的项目,探索普适的模式,包括对公益民办大学武汉学院的继续支持。

在宣布成立慈善信托后,陈一丹接受了南方+记者的采访,其中被问及“一丹奖”获奖者并没有中国人身影时,陈一丹回答,自己是不参与一丹奖评审的,评委们评审时会在门外耐心的等待。陈一丹表示,中国在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情况下,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是了不起的贡献,现在还出现了一批可以冲击国际一流水平的高校,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漫长的时间突破。“我会站在门外和大家一起耐心等待,等到有一天中国人获奖。”陈一丹说。以下为南方+记者与陈一丹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出陈一丹在教育创新上的思考。

南方+记者:为什么有了“一丹奖”,你还成立这一慈善信托?

陈一丹:这个想法也是在“一丹奖”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丹奖”一年颁两个,但实际上将近1000个申请的项目里,前50或者前20都是非常优秀的项目,应该普及和传播这些项目,让大家学习。

另一方面,来自中国的申请数量越来越多,研究奖的申请数量进入了前五名,发展奖的申请数量进入了前两名,这让我有很多思考,是时候为中国教育多做一点事情。一是这些好的项目如何有效对接,落地中国。二是中国好的项目能否更多的传播,让更多的人认识,对相近的发展中国家可以输出经验和交流。

以后主要做两件事:第一,让全球的优质资源,尤其是“一丹奖”的获奖项目、提名项目可以有效对接。尤其在中国的落地,有效的对接要通过研究,让双方有所匹配。我们不重速度和数量,重的是质量和落地的效果。第二,我们会持续支持中国教育的发展和中国教育创新开拓性的项目,也会支持普遍适合的项目。

南方+记者:在国际化教育上,国内的尝试是否存在问题与误解?

陈一丹:教育国际化,从学生来讲,我们学生去海外就有很长的历史,在国际教育中培养了很多人才,无论是教育还是回流,对全球化、中国都作出了贡献。我们多年的高等教育和高校也有强大的吸引力,吸引了很多交流,包括欧美的教育。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海外学者,尤其是海归学者回到中国教学体系。过去十几年,我认为这是开放交流的态势,无论是基础教育、国际学校,我们国家是开放的,可以进来开国际学校。

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是存在什么问题,而是如何让它做得更好。有很多大学机构在这里办中心或者分校,我们可以从国际交流中获益。教育是人对人的,一定要开放交流才能相互受益,门要一直打开。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交流、投入交流,一定会受益的。

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教育要取得突破,比较的视野、全球的眼光,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重要。所谓教育面向未来,它面向的是人类共同的未来。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另一个方面是,各国的教育模式都有其独特性,各国的教育文化均有自己的传统,国情不同则教育的发展模式和教育的创新模式均有所不同,这必须得联系国情。因此,我的理解是,国际化和本土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理论很清楚,但实践起来,却是非常考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坚持把“有效对接”放在首位的原因。今天,引入海外资源不难,关键还是在于它和中国社会的匹配度和契合能力。

我们希望探索的一条路径是,以真正能服务中国社会需要,推动中国教育发展为中心。

相关链接

陈一丹1998年和马化腾等人一起创办腾讯公司,2013年宣布卸任,全力投身公益事业,专注于教育公益。其在教育界的探索完整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教育研究前沿,包括分两期捐赠20亿人民币举办武汉学院,2016年捐赠25亿港币设立“一丹奖”,带领腾讯基金会与政府合办公立非公办改革学校——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并在2018年捐资1亿支持创办西湖大学,2019年支持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发展的一系列项目。

【记者】彭颖

【作者】 彭颖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