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作為孩子家長,你最焦慮的的點是什麼?

濟寧家庭教育


您好,我是彭華勇,心理諮詢師,分享家庭教育與心理學,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現在整個社會,不少家長都非常焦慮,焦慮已經成為危害家長心理健康的重大殺手,當然,焦慮,也是導致家長家庭教育跑偏的重要原因。

我一直強調,學習家庭教育,很多家長都進去了誤區,急功近利找方法,找快速解藥,卻成天神經兮兮的,看到這個擔心,望著孩子那個又焦慮,如此心態,談何教育好孩子,只要家長的心態是焦慮擔心的,那麼,再好的方法,她也運用不了!

而且,我一直強調,擔心就是詛咒,相信就是力量。很多孩子出現厭學叛逆、抑鬱等問題,就是家長從小孩子過度擔心導致的,擔心了那麼多年,終於把孩子擔心成問題少年了!

所以家長調整自己的心態至關重要,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勢!那麼如何調整心態呢?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時候,不自覺就會焦慮擔心?怎麼辦呢?

第一,家長要放下對孩子的高期望,放下就是成就,沒期望反而是最好的期望。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家長如果心中一直有高期望,就像一直踮起腳尖,伸直脖子,兩眼直視孩子的分數,每次考試,一上一下,都牽動著家長的心態,一驚一乍的!

而為什麼說放下就是成就呢?因為放下高期望,家長才能真正學會放手,學會放手,才能給孩子自由,有自由孩子才會有自覺!而家長如果有高期望的執念,就會容易擔心,一擔心,就焦慮恐懼,一恐懼就會控制,要求,監督,一控制監督,孩子就失去內在動力,而且必然叛逆,於是,各種問題來了?

第二,家長要覺察自己,區分界限。什麼事情是孩子的事情,吃飯,讀書,睡覺,健康,未來都是孩子自己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要區分界限,讓面對,讓孩子承擔,即使暫時一承擔面對,就出問題,就犯錯,但是沒有嘗試,沒有犯錯,孩子怎麼會長大呢?嘗試犯錯,是孩子成長進步的階梯!

而一旦家長把孩子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自己替孩子承擔了,替孩子著急了,那麼問題就孩子。即使你再嘮叨,再說教,孩子從來不面對承擔,孩子也一點都不著急,氣得你進醫院他都會無動於衷!

第三,先敬父母,再愛伴侶,再愛孩子。這是家族的序位,不要把這個順序顛倒了,先盡心盡力孝順雙方父母,讓老人身心愉悅,感覺自己很受尊重,被重視。其次就是處好夫妻關係,彼此恩愛,其次才是愛孩子。

而很多家庭裡,老人是被忽視的,夫妻之間是冷淡的,一股腦跳進了全心全意為孩子服務的火坑。殊不知,孩子能承受起這個福報嗎,所以人都以他為中心,考慮照顧他,這樣的孩子早早地把福報享受完,那麼長大了,能不吃苦嗎,能不命苦嗎?

而事實上,家長按照家庭序位來,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做任何事情,要符合道,也就是符合規律,家族的序位規律就是如此,違背它就會出問題。

第四,每天朗誦經典,朗讀經典好處很多,可以靜心,可以提神,可以增強自身能量。越古老的文字越有能量。所以,比如儒家《論語》《大學》《中庸》《孝經》《弟子規》等,道家的《清淨經》《道德經》《莊子》《陰符經》等,釋家《心經》《金剛經》《壇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藥師菩薩本願經》等,這些經典,哪怕每天讀一點點,只要堅持了,對於人的心態,精神狀態,能量氣場都會非常有幫助!只是很多人不會堅持去做!

第五,每天練靜心養身的傳統功夫。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流傳下來了很多好的養生功夫。比如《八段錦》《五禽戲》《太極》《蓮花生動功》等,這些養生功不僅僅是強身健體,更多的的可以提升精氣神,讓人能量強大,心也隨之更靜!

比如,我自己,就經常練習站樁,混元樁,以及《蓮花生動功》,堅持了不到半年,身體精氣神好多,堅持一年,走路感覺好輕鬆,全身很有勁,而人的能量提升了,心態也自然容易平和寧靜。傳統是個寶,可惜很多人還不知道,需要我們多多弘揚!

第六,禪修打坐,內觀自己。人之所以有很多的煩惱,痛苦,其實是因為自己雜念太多,慾望太多,而禪修,就是很好的覺察,覺察自己的念頭,自己的心,起心動念,從而能夠很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

第七,豐富自己的生活。很多家長全職媽媽,陪讀,那麼很容易就為孩子而活,家長要想愛孩子,先愛自己。所以家長需要豐富自己的生活,自己有朋友圈,多參加一些活動,讓自己身心愉悅,這也是給孩子做榜樣。

需要說明的是,分享的這些方法非常有有價值,只是很多家長不一定懂價值,所以很多人只是看一看,那麼幫助就有限;如果真的懂價值的,就會發現,這一節分享的價值太太,如果看懂了的,去行動了,甚過你在外面參加很多數萬元的課程!因為這些都是我諮詢實踐證實很有效果的!

總而言之,心態對於家長來說非常重要,學方法之前調整自己的心態,擔心就是詛咒,相信就是力量,心態好了,感覺就好,感覺好,離目標更近,吸引來的都是美好的事情!

我是彭華勇老師,心理諮詢師,專注教育問題、心理問題的諮詢解決,歡迎關注我,有問題歡迎私信諮詢。


彭華勇家庭教育


健康與快樂,這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我們的焦慮來源可能是達不到我們的預期,很多時候其實是過分恐懼和擔心。幼兒時期吃喝睡所有方面都會擔心,有點身體不適小感冒小發燒之類就開始焦慮。個人認為小孩子有時候生病,摔倒跌傷之類的都是非常正常的,無須過分緊張。到現在孩子經過幼兒園上小學,各種的教育問題會出現了。剛上小學老師跟我說孩子上課不專心跟同學聊天,我就跟孩子聊了幾次學校的規矩,一直用讚揚肯定的方法讓他逐步的改進後來就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剛開始學習成績中下我就激勵的方式去和他溝通,首先找出學不會的原因然後陪他一起去學,慢慢的讓他自己去獨立完成,不懂的留著查字典問老師甚至直接網上找。但拼音這東西由於我是完全不會(打字都是用五筆手機打字用筆劃)只能去補習班好幾個月讓老師專補一下,他找到了學習方法就沒任何問題了還常教我一些字怎拼讀。孩子有時候在課室奔跑什麼的跑老師罰留課搞衛生什麼的,我都認為孩子有時候活躍是正常的,之後再聊一下受罰原因和應該怎樣做就行了。現在對於孩子我是沒什麼特別焦慮的地方,看到孩子正常的成長就好,我們沒法要求孩子成績有多好多優秀,不是每個人都能是排名第一的。最焦慮的地方是在自己身上,要創造出穩定的生活條件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至於孩子再大點會用什麼讓我焦慮的到時候才知道!


kyle2010


1.別人的孩子都在學,畫畫,跳舞,吉他.......我的孩子要不要學呢?

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各種特長,自己的小孩不學怕會被別人落下,但又不忍心看到孩子每天那麼累。


2.孩子偏科嚴重,喜歡數學,但英語成績一直不好

3.孩子叛逆,甚至偷偷抽菸,看著他和身邊那些社會上的不良少年在一起真的很擔心

4.我家女兒早戀,不願與家長溝通,經常把自己一個人關在自己的小屋裡面

5.我家孩子手機不離手,天天玩遊戲,說不聽,一說他就不耐煩的摔門出去


這是家長們和我反饋最多的問題,一一說如何解決篇幅實在過長,而且每個孩子的特點都不一樣,如果想要一起交流孩子教育問題的家長可以加我微信:aifangedu01一起探討交流


北京新艾方


這個問題可能要根據不同的家庭背景、父母的教養方式文化背景、孩子的發育發展情況分階段談了。如果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學、生理學、教育學都非常通的話,可能相對應的焦慮會小點。因為對於孩子發生的問題有清晰的認知也非常清楚該如何應對。

我們家就是這種情況,但還有一部分是難以預測的,即使有預防也無法避免發生的,這應該是我最大的焦慮點了。

1、在孩子剛出生的頭幾年,我最焦慮的點應該聚焦在孩子的生理發展上,特別是生命初期大腦的發育,身體的各項機能都在迅速地發育著,雖然說生命本身的力量很強,但現在人類的生存環境也很惡劣,父母要特別提防外部環境中對孩子初期發育中可能導致不可挽回的損傷的情況,比如說特別大的噪音、空氣質量、溫度溼度、還有強光、電、碰撞等危險事件,飲食上的中毒、疫苗問題、奶粉一切入口入身體的東西都是需要嚴格注意的,還有孩子皮膚能接觸的東西也要提防各類化學物質,總之潛在危險很大。

2、從進入幼兒園到小學階段,最焦慮的點應該都在在校期間的意外事件上,包括外來人員的入校侵害事件,同學之間玩耍打鬧不小心造成的創傷,自己不小心導致的傷痛等等。

3、中學階段,最焦慮的點也都集中在外出路途中的意外和校內的意外偶發事件導致的傷痛。

4、至於孩子所有的學業和心理發展對於我們家來說沒有太過焦慮的,因為這些是在父母和孩子的掌控範圍內的,所以對於我們家來說就數那些無法預料的意外事件了,可能對於很多家庭這都是個共性問題吧。


其實焦慮的背後運行機制是對於未發生的事情的一種過分擔心害怕恐慌而出現的一種情緒,同時也伴有一些器質性的反應,當然適當的焦慮對於事情的發展是有一定益處,但過分焦慮就會導致個體身體和心理俱損的情況了。所以不管是哪個階段的父母都需要學會調整自己哦!生孩子不易,養孩子更不易,養好孩子難上加難,但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旮旯裡的神仙洞


面對不同年級段的孩子,家長的焦慮點也有差異。在這裡我想就剛上一年級的小學生談談家長的焦慮點。

第一點是孩子的學習成績。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家孩子強,這樣做父母的臉上才有光彩啊。這就需要剛開始的上學這個階段,我們做家長的必須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就語文來說一年級主要是拼音關,剛接觸拼音,難度很大,再加上孩子剛剛步入小學,有些方面根本不適應,這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要有耐心,為孩子輔導。

第二點,孩子能否融入集體。剛入學的孩子年齡小,在學校會不會和同學鬧彆扭,會不會受人家欺負呀!於是就經常往老師那裡跑,想著辦法和老師套點近乎,只怕孩子吃大虧。其實家長大可不必這樣緊張,小孩子之間磕磕絆絆是在所難免的,這對孩子也是一種學習。孩子會慢慢學會同同學相處。

第三點應該是孩子的生活方面。孩子在家的生活都是由父母照顧,一旦到學校,上廁所、整理書包、整理桌子等都要有孩子自己來。加上學校生活的細節和習慣,孩子都不很適應。家長就非常擔心。所以在這裡我奉勸家長焦慮是焦慮,但是一定要關心孩子。從陪伴孩子學習,寫作業,檢查作業,到關心孩子的成長,生活。這樣孩子才會健康成長。

各位網友怎麼看,歡迎留言,互相學習。


聆聽夏沫1


一、健康永遠是第1位的


和別的媽媽不一樣,我的孩子六個月的時候生了一場病。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覺得所有的東西都不重要。對於孩子來說,健康最重要,我最希望他平安。

其實,我看過相關的數據,也越來越多的感受到養大一個孩子真的很不容易。現在由於環境汙染、食品健康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疾病侵襲著這個幼小的群體。無怪乎曾經有個醫生跟我說:養大一個孩子真的是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任何時候,孩子的健康都是最重要的。孩子生病,我最焦慮。

二、快樂是僅次於健康的第二追求


說真的,我身邊的朋友都挺雞血的。我看到過有的同事一個星期給孩子報無數培訓班,也看到有的朋友一直在折騰學區房。

我自己本身是一個比較追求上進的人,有的時候過分追求完美,也感到受個性所累。對孩子來說,比起他在學業上有所成就或事業上有所成就,我更希望他快樂。

前段時間上海出了一個萬人調查,調查顯示,父母對孩子的希望也大多如此,希望20年後孩子們內心強大。我想之所以有這個期待,無非是希望孩子們在心理健康的基礎上更快樂,也更能接受未來的挑戰。


蒙田在他《隨筆錄》中寫道:

攻城陷陣、領導大使館、治理國家固然是光輝的事業。而吵架、歡笑、買、賣、愛恨與親人——還有自己——和氣、正當地相處,不偷懶、不自欺、卻是更了不起,更難能可貴的。

所以,比起學業和事業的成功,我更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我也更贊同蒙田的觀點:教育是為了獲得智慧而不是學問。

這就是我的全部觀點了。這次的答案我沒用太多的相關數據,因為這不過是一個平凡的媽媽的最真的願望。


二孃說育兒


作為家長,最為焦慮的是“管”“放”之間找不到一個平衡的點。管得緊了害怕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和能力形成,放的鬆了害怕孩子自律性不好養成不好的習慣,不能自覺的學習。

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沒去盯孩子的作業。主要是基於兩方面原因:一這段時間事太多分配不出來太多精力,覺得他有一定的學習自覺性和習慣,不需要再跟蹤監管;二藉此也給他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培養他自覺性和主動性。

平時看他做作業挺按時,也挺快的,每天都是早早完成作業高高興興去看書。但一段時間後,我去翻他的作業,卻發現他沒有以前用心和認真,字跡潦草,有不少本不該錯的錯誤。老師也反映了這一情況。

翻開他的作業本和他談:“這是怎麼回事?你能解釋一下嗎?”

他扭捏站著不說話。

我有些氣:“你能解釋一下這段時間作業為什麼是這個樣子?”

他低著頭,還是沒話。

“你這段時間放鬆了學習和作業,承認不?”

“嗯。”

“作業有敷衍的成分,承認不?”

“嗯。”

想到他們學校放假一週他的表現情況。

我說:“上週放假前我和你共同做了假期計劃,你現在自我評價你完成的怎麼樣?”

他搖頭:“不好!”

“為什麼不好?既然是自己同意的計劃,並且還答應能做到,為什麼做不好?”

他扣著手指低頭不語。

其實,我心裡很清楚,那份假期計劃大的方面他做得還不錯,只是在寫作業時總是和他媽媽討價還價,搞搞叨叨,能拖則拖,多一點點任務都不願意完,我覺得他主動性方面有問題。

我說:“你主要的問題還是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承認不?”

他點頭。

我問:“沒有自覺性,哪來的端正態度?哪來的時間觀念?我給你講的學習四要素你還記得不?”

“記得。”

“那好,從今天開始提高學習自覺性,端正學習態度。作業要工整,要先審清楚題目要求,再用心去做,要提高作業準確率。每天做完作業主動拿給我檢查,能做到不?”

“能做到”

“來,拉鉤。”

後來一段時間,他的作業有改進。

我說:“看來你這個娃還是需要不斷的擰螺絲,要不然就松的能脫落。”

他笑得不行,“爸,你是拿著扳手‘咔’‘咔’擰嗎?”

我說:“是,今後我手中隨時都拿一個扳手,你自己不加勁,我就要給你擰一擰。”

他一擺手,“那不要,不要,還是我自己擰自己吧。”

想一想,孩子作業上出現這樣的問題其實也很正常。孩子畢竟還是孩子,自主性和自控力還沒完全建立起來,脫離了家長的監管和約束生出來一些枝蔓來也是在所難免的。放假前,我幫他制定那份假期計劃時,心裡只對他有80%的期許。而事實上,80%任務他已經達到了。但往往就是這樣,儘管我們心裡是80%的期許,要求卻是100%,甚至還要多。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我們都處在兩難境地。擔心管得太死又害怕放得太鬆。管得太死害怕傷了孩子的性格,扼殺了孩子的主動性。放得太鬆又害怕孩子沒有自控力收攏不住。常常在“管”與“放”之間糾結徘徊,結果錯過了一個又一個絕好的教育機會。

有人說:“民主權威型家庭的孩子成才率最高,其根本特點就是尊重孩子的主動性,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道理是這樣的道理,那麼,究竟該怎麼做呢?

著名兒童禮儀專家,教育專家,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總面試官蔣佩蓉老師有一個比喻很形象,她說:“主動性是油門踏板,自我控制力是剎車踏板。缺乏任何一個踏板就不能開車,如果開了車會有生命危險。”

家教過程中,有時感到真難,家長既要懂得加油,又要適時剎車。但難就難在什麼時間該加油,什麼時間該剎車。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成長經歷不同,家庭環境各異,很難說哪一種教育方式好。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但這種適合卻需要家長在長期的反思、總結和不斷改進中才有可能找到“管”與“放”之間的那個平衡點。


教育探微







未成年心理與家庭教育


做為父親。

孩子小的時候總是擔心孩子會受到不好的環境影響,對性格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可以說是小心翼翼地考慮跟孩子說話的態度啊、語氣啊、生怕那句話說的不好,給他留下隱形,造成隱患。身體的問題和病疼很好發現,及時處理不會留下什麼影響,但是精神層面上的、性格上的問題不會很容易發現,造成的影響也是持續性的,這也是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為什麼這麼大。

孩子長大了,又要擔心和孩子的溝通交流,孩子大了,有很多的事情不願意和家長交流,其實不是孩子的問題,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孩子長大了,做為家長卻依舊把孩子當成小孩子,在這樣的心態下,跟孩子的交流就不會處在對等的關係。跟孩子的隔閡也就產生了。

牛爸自牛腳丫小的時候一直比較注意在跟孩子交流的態度和方式,到現在牛腳丫上三年級,基本上能和牛爸保持一個比較開明的交流狀態,彼此把對方做為朋友。

雖然這樣,牛爸還是擔心牛腳丫有什麼心理變化不能瞭解,總是想進一步的瞭解牛腳丫的內心世界,總是抑制不住自己的衝動想去看牛腳丫的日記本、課堂本,想從裡面發現牛腳丫心理狀態的蛛絲馬跡,可是在向牛腳丫要他的日記本、作業本的時候,牛腳丫總是跟抗拒,再後來我明白了,孩子也需要自己的隱私空間,哪怕是爸爸媽媽,關係再好,也不能毫無保留的展示自己的隱私。牛爸覺得,對孩子有顧慮有擔憂,不要直白的去介入、去解決,先問問自己,是不是顧慮太多,再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慢慢走近孩子的心底。


牛爸育兒說


擔心孩子會不會學壞,現在十五六歲的男孩子都喜歡天天和同學去外面耍,去什麼玩吧,KTV什麼的,常常在路上看到有些其他的這麼大的男孩子又是抽菸又是嚼擯榔的,想一想要是我我自己的孩子或者家人這樣子,那真的是氣的心臟痛。偏偏現在這麼大的男孩子最是叛逆,就怕管的厲害了他更加走上歧途就不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