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劉在古代是什麼樣的姓氏?

雅琴鴨


劉姓第一人

從目前文獻經傳中可以找到的第一位劉姓人物,是夏朝的流淚,該死的輸入法,劉累(這位兄臺也真是夠累的)。據載,劉累是帝堯陶唐氏的後裔,生於夏朝後期。

劉姓第一家族

劉姓第一家族可謂是家喻戶曉,歷時四百多年的大漢王朝就姓劉。

劉姓起源

關於劉姓起源,可謂眾說紛紜,不過有一點大家都從堯那個時代找,畢竟多少有些史料文獻可以參考一下,為了方便閱讀,我把找到的幾種說法都列舉以下吧,以供參考。

【說法一】

堯帝的長子叫做監明,受封得劉姓。

【說法二】

堯帝的長子監明的兒子叫做式,受封得劉姓。

這種說法是有出處的,在漢代流行的緯書《尚書中侯》中記載:“堯之長子監明早死,不得立,監明之子式封於劉”。

【說法三】

堯帝的第九個兒子叫做源明,受封劉邑得劉姓。

【說法四】

堯帝的次子叫做丹朱,受封得劉姓。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唐姓的介紹是這麼說的,據說劉姓與唐姓同源。

【說法五】

堯帝子孫還未有姓劉的打算,而是數百年後夏朝的劉累(感謝輸入法的記憶功能)。

這種說法認可較多,畢竟記載也多一些,人家也姓劉,多項實錘。

【說法六】

源明、丹朱、監明是同一個人,是劉姓的始祖。


看來那個遙遠年代的事確實有點說不清楚,本來堯有很多兒子,後來又變成一個人了,在我看來大可沒有必深究了。總之,我們按照文獻裡推算出來的第一個姓劉的人,應該是劉姓準沒錯,就是那位夏朝後期的劉累。

劉累的傳說

劉累生下來兩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 卯在田上,系在田下”,因此取名“留累”,“留”姓的得姓就因此產生。所以說這劉累是真的累,既是劉姓祖先,也是留姓祖先。

劉累自先祖時候,就向豢龍氏學習訓龍,而且是時代相傳的訓龍能手,劉累也繼承了祖業,能夠飼養龍。孔甲把從黃河、漢水中捉到的兩條 龍交給劉累飼養,並賜劉累為御龍氏,代替豕韋的後代。過了不久,因雌龍在捕捉時受了傷而死去。劉累暗中把龍肉剁成肉醬,獻給孔甲吃。孔甲食後覺得味道甚美。既而求之, 劉累懼怕而逃到魯縣(即今河南魯山縣)。

後來劉累家族長期居住在魯山一帶,所以魯山地界的很多地名都和劉姓有關,據估摸僅大、小劉莊就有十幾個,還有劉相公莊、劉澤莊、劉山門莊、劉河、劉寨、劉溝、劉鐵溝、東西劉灣、灌劉、王虎劉等。

劉姓歷代規模

有記載可以估算的大致有這麼幾個數據可供參考:

宋朝,劉姓約有三百六十萬人,為宋第四大姓。

明朝,劉姓大約有四百萬人,為明第五大姓。

現代,劉姓大約七千萬人,為全國第四大姓。

總體來講,劉姓主要分佈在中原和北方地區,請看圖。

劉姓在歷史長河中的閃光時刻

劉姓稱帝者:66人

建立的王朝:西漢、東漢、蜀漢、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後漢、北漢、大齊等

榮獲:中國封建王朝稱帝最多最久姓氏


圍爐夜話扯閒篇


源於祁姓,出自上古堯帝的後裔祁氏被封於劉國(前稱定州唐縣,今河北唐縣),屬於以國名為氏。 相傳,堯是遠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領袖,名放勳,他賢達善良,後成為部落聯盟首領,被尊為五帝之一。因陶唐氏是黃帝之子十二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堯為祁姓,其後子孫有一支被封在劉國(今河北唐縣),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氏,世代相傳為劉氏,史稱劉氏正宗,是為陝西劉氏。



劉姓的起源大致有五,最早的一支出自祁姓,是堯的後裔,堯是傳說中遠古部落陶唐氏的領袖,名放勳,賢達善良,後成為部落首領,被尊為五帝之一。因陶唐氏是黃帝之子12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堯為祁姓。那麼,劉姓是怎樣形成的呢?唐人林寶《元和姓纂》說:“帝堯陶唐之後受封於劉,裔孫劉累,事夏後孔甲,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杜伯子隰叔奔晉為士氏,孫士會適秦,後歸晉,其處者為劉氏”。《新唐書.宰相世系》說劉氏出自祁姓,帝堯陶唐氏子孫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得名,亦稱唐杜氏。這這兩種說法大同小異,共同提到一個叫劉累的人,又都認為劉氏出自杜姓,是士會的後裔。其時,這裡包括同一源的兩支劉姓,一支直接出劉累,開成於夏朝;一支出自劉累的後裔士會,形成於春秋初期。據《史記.夏本記》載,劉累是帝堯的後裔,生於夏朝後期,曾經跟隨精通養龍技術的拳氏學過馴化龍的本領,因上經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賜姓為御龍氏,負責馴養孔甲的4條龍,劉累在為孔甲養龍時住在今河南省偃師縣南。後來由於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帶著家眷南逃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躲了起來,劉累的子孫以劉累的名為姓氏,就是中國最早的劉姓。《史記.集解》引賈逵語曰:劉累之後到商不絕,以代豕韋之後。祝氏之後封於豕韋,殷武丁滅之,以劉累之後代之。西漢初期,劉累後裔有一支被周成王改封於社,(今陝西西安東南)其國君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國君杜伯被宣王所殺。杜白之子隰叔逃到晉國,任士官(法官)後以官命族,為士氏。隰叔的曾孫士會,即隨武子、範武子,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字季,食邑在隨(今山西介休東南)後更受範地(今山東梁山西北),故亦稱隨會、範會、士季、隨季。晉襄公死後,他與先蔑出使秦國,迎立公孫雍。士會、先蔑走後,晉襄公的規繆贏抱著太子夷皋日夜在宗廟哭,又到執政大臣走盾那裡去鬧,弄得走盾等人沒辦法,只好立夷皋為君,就是晉靈公。這時,秦軍已護送公子雍來到晉國邊境,趙盾派兵阻擋,由於秦國準備不足,敗退到領狐(今山西臨猗西)。先蔑、士會逃到秦國。公元前614年,士會又回到晉國作任職,但有兒子留在了秦國,士會留於秦的後代,恢復先祖姓,自為劉氏。 劉姓還有一支出自姬姓,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雲:“成王封王季之子劉邑,因以為氏”。按此說,姬姓之劉形成於西周初期。但《辭海》“劉”條則說:“古邑名。一作留。在今河南省偃師南。春秋初期為鄭國之邑。公元前712年為周平王所得,到周康王(姬班)封其少子於此,是為劉康公,傳至貞定王時絕封.”據此,姬姓之劉形成於春秋時期,系以邑為氏,出自今河南偃師


洋哥說事呀


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後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劉姓望出江蘇彭城。

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萬,佔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第四位。劉姓建立了西漢、後漢、南漢等政權。起源演變

據史記《漢書》、《通志·氏族略》和《中國姓氏》所載,劉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1、最早的一支來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出自今河南魯山。

祁姓之劉有同出一源的兩支:一支直接出自劉累,形成於夏朝;一支出自劉累後裔士會,形成於春秋初期。

2劉累生於夏朝後期,曾經跟著精通養龍技術的豢龍氏學過馴化龍的本領,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馴養4條龍,因而被孔甲賜姓為御龍氏 [3] 。劉累在為孔甲養龍時住在今河南偃師縣南 [4] 。後來,由於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帶著家眷南逃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躲了起來。劉累的子孫以劉累的名字為姓氏,就是中國最早的劉姓。 [5]

2、源於姬姓的劉氏形成於春秋時期,系以邑為氏,出自今河南偃師。 [6]

3、外族的改姓

(1)賜姓:項羽的叔父項伯,因在鴻門宴對劉邦有救助之功,劉邦賜其家族姓劉。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洛陽即皇帝位後,接受戍卒

劉邦

劉邦

婁敬定都關中的建議,決定把國都遷到長安,並因此賜婁敬姓劉。

(2)西漢初年:匈奴族劉姓。當時,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于冒頓為妻。冒頓姓攣,但按照匈奴貴者皆從母姓的習俗,攣氏子孫皆姓劉。

(3)魏晉十六國時期:匈奴族的一支為爭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稱是漢朝公主與匈奴單于的後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劉,前趙的建立者劉淵即是匈奴貴族。

(4)北魏“勳臣八姓”之一有獨孤氏,孝文帝於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實行漢化改革,將鮮卑族的獨孤氏改為劉氏。

(5)唐末五代時期,突厥別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稱是劉邦的後裔。五代十國中的後漢政權和北漢政權就是由沙陀劉氏建立的。 [7]

從西漢初期的匈奴貴族內附,南北朝的鮮卑族進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滿洲八旗漢化,這期間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劉姓。

遷徙分佈

劉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

公元前300多年前,劉姓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戰國時有個叫會的晉大夫,他有子孫留居秦國,稱劉氏。至戰國後期,秦國滅了魏國,劉氏宗族隨秦軍進入魏國都城大梁,即今河南開封。他的十世孫在魏國任職,魏滅後遷至大梁,生子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 [8]

漢朝是劉姓的鼎盛和發展時期,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分封同姓於各地,其後支派繁衍,於是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皆有劉氏。西漢初累計皇子封王30餘人,封侯者達400餘人。漢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結果使劉姓貴族遍佈於大江南北,他們各據一方,很快成為各地有權有勢的大家族。總之劉姓以皇族為主脈,經歷大漢400多年的繁衍發展,人口急劇增加,成為當時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劉姓人口仍主要分佈於黃河流域地區,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區。此外,湖北荊襄地區、湖南長沙地區、江西九江地區也有劉姓望族。

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戰亂,中原劉姓與其他姓氏一樣,為避戰亂,向南方、東南和西南遷移,部分遷往日本和朝鮮半島。從東晉到唐朝,中原地區向南方和東南地區的移民從未間斷,移民越來越大,地域越來越遠。

唐宋時期,劉姓已遍佈大江南北,“遍地劉”已初步形成。劉氏開始遷往兩廣, [9] 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這也包括劉姓人群。 [10] 南宋寧宗嘉定年間,河南宣撫使劉龍第七子劉開七,在廣東潮州任官,子孫遂居於興邑,人丁興旺,支派益繁,後又自興寧分散至許多地方;北宋時的《廣韻》列劉氏郡望有25個。

從明末清初開始,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11]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劉姓大約有3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4.7%,為宋朝第四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河北、山東,這三省劉姓大約佔劉姓總人口的39%;其次分佈於湖南、河南、浙江、福建和四川,這五省的劉姓又集中了31%。江西為劉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劉姓總人口的17%,劉姓佔江西省總人口的7.6%。全國形成了贛浙閩、冀豫魯、川湘三大塊劉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劉姓大約有40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4.4%,為明朝第五大姓。與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一樣,經歷宋、元、明600年,劉姓人口增長同樣地緩慢,劉姓人口純增加率僅僅10%,淨增加了40萬。在全國的分佈仍主要集中於江西、山東、河北。這三省劉姓大約佔劉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山西、浙江、湖南、陝西、江蘇和湖北,這六省的劉姓又集中了32%。江西省的劉姓人口約佔全國劉姓總人口的23%,仍為劉姓第一大省,佔江西省總人口的6.7%。全國形成了贛浙蘇、魯冀晉陝、湘鄂三大塊劉姓人口聚集區。宋、元、明期間,劉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動主要圍繞著這三大塊地區進行,東南地區主要向北和西擴散,華北地區主要向南移動同時向西和東漂移,而四川地區人口主要向兩湖地區遷移。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劉姓人口由近400萬激增到6456萬之多,整整16倍,明朝的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劉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南、江西、山東、河北五省,人口約佔劉姓總人口的36%:其次分佈於湖南、遼寧、湖北、黑龍江和安徽,這五省的劉姓又集中了26%。四川和河南均居住了劉姓總人口的10%,為劉姓並列第一大省,分別佔省總人口的5.5%和6%。全國形成了華北、四川、華中、東北四大塊劉姓人口聚集地區。在近600年期間,劉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的遷移,同時,黃河以北的劉姓人群也大批向東北地區移民。

2013年4月15日,新華社電文公佈了姓氏人數排行榜,劉姓人口有近7000萬,佔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第四位。 [12]

劉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東北、渤海灣、四

川東南,每平方公里的劉姓人口達到14人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25人以上。劉姓分佈密度示意圖表示:密度最高的(1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佔國土面積的14.7%,劉姓人口大約2718萬;10.5—14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10.5%,劉姓人口大約1143萬;3.5—10.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35.3%。劉姓人口大約2273萬;不足3.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39.5%,劉姓人口大約322萬。

劉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劉姓在北方和中原地區是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劉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遼吉黑大部、內蒙古東部、河北、山東西北、新疆喀什地區,劉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2.1%;在青海以東、浙江以西的大批南北地區,劉姓分佈頻率在4.2%—7%,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8.6%;在浙江、江蘇南部、福建大部、臺灣、廣東中部、海南南部、雲南西南、四川西端、青海東部、新疆西地區,劉姓分佈頻率在1.4%—4.2%,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1.5%;在其他地區,劉姓分佈頻率不足1.4%,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7.8%。 [10]

郡望堂號

據有關史料記載,劉姓郡望達27個,其中有名的有18個。

彭城郡:西漢的時候設立,當時將楚國改為彭城郡,後又改為彭城國,治所在彭城(江蘇徐州)。

沛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相縣。相當於今安徽、河南等地。《史記高祖本紀》,大歷史學家裴駰《史記集解》謂劉氏世居於沛,移在豐。應邵曰:“沛,縣也。豐,其鄉也。” 歷史學家顏師古曰:“沛者,本秦 泗水郡之屬縣。豐者,沛之聚邑耳,即江蘇銅山所屬。” 西漢初期改泗水郡為沛郡。

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時代頃王劉仲。

河間郡:漢初置郡,治所在樂城。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之子河間王劉開。

中山郡:漢時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州)。此支劉姓多出自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

梁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咀陽。此支劉姓為漢文帝之子劉文所開基。

頓丘郡:西漢、西晉兩次置郡。此支劉氏多出自匈奴劉氏。

南陽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宛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定王劉發。

東平郡:漢晉置郡,治所在無鹽。南朝宋改稱東平郡。此支劉氏,其開山基始祖為漢宣帝第四子東平王劉宇。

高密國:西漢置國,治所在高密。此支劉氏為廣陵王之子劉宏所開基。

竟陵郡:西晉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劉氏為後漢劉焉所開基。

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洛陽市東北。此支劉氏出自匈奴族劉氏。

尉氏縣:春秋時鄭國尉氏邑,秦時置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十一世孫劉通。

廣平郡:漢置郡,治所在廣平。此支劉氏出自西漢景帝之孫劉蒼之後。

丹陽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劉氏為臨懷劉氏分支,起開山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7世孫劉會。

廣陵郡: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宣帝廣陵王劉胥。

長沙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臨湘。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長沙定王劉發。

臨淮郡:漢武帝時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劉姓,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六世孫晉永城令劉建。 [13]

堂號

彭城堂: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為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被劉氏看作是郡望堂號的正宗。

藜照堂:是除了彭城堂之外,在劉姓宗族中,另一個用得最多的、最為著名的堂號;藜照堂的得名,來自劉向燃藜讀經的典故。藜照堂及與此相近的堂號,不只在劉向後裔彭城劉氏宗派中,在中國南北各地各宗派劉氏後裔中都被廣泛使用,該堂號已成為劉姓的標誌之一。

中山堂:是劉姓中又一個以地域命名的著名堂號。中山是劉姓的著名郡望,也是劉姓的發源地之一。中山劉氏在劉氏各宗派中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人丁極為興旺,族裔眾多。

五忠堂:是以祖先名號為堂號。宋朝時期,福建建州、建陽劉氏一門忠烈,有5人死後被朝廷賜諡為“忠”,世人號稱“劉氏五忠”,堂號主要在福建劉氏及其分遷到各地的劉氏支派後裔中使用。

墨莊堂:是一個典故堂號。主要在江西劉式後代中流行,也有部分由江西外遷他省的劉式後裔仍沿用這一堂號。


圓圓在鬧


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後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劉姓望出江蘇彭城。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萬,佔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第四位。劉姓建立了西漢、後漢、南漢等政權。

漢朝是劉姓的鼎盛和發展時期,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分封同姓於各地,其後支派繁衍,於是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皆有劉氏。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戰亂,中原劉姓與其他姓氏一樣,為避戰亂,向南方、東南和西南遷移,部分遷往日本和朝鮮半島。從東晉到唐朝,中原地區向南方和東南地區的移民從未間斷,移民越來越大,地域越來越遠。

擴展資料:

在今天的河南省魯山縣境內,有一處山水相依、風光秀麗的昭平湖景區。"一湖出平峽,萬源聚山川。"描寫的便是昭平湖的美景。昭平湖的東岸,有一座"劉累陵園",其墓主人劉累,被天下的劉姓人尊為共祖。

據記載,劉累是帝堯陶唐氏的後裔,因為堯姓祁,所以劉氏又稱"祁姓劉氏"。劉累生活在夏朝晚期,他出生時,兩手掌中各有一個特殊的紋飾,看上去分別是"劉""累"二字。不少存留至今的劉氏家譜中,也都有類似表述。

《左傳》、《國語》、《史記·夏本紀》等諸多古籍記載,劉累小時便掌握了"御龍之術",為當時夏朝的帝王孔甲馴養過四條龍。孔甲賜他為"御龍氏",並將豕韋(今河南滑縣)賜給他作為封邑。如今,不少劉氏族譜上,都會寫上"御龍精神"四個字,相當一部分劉姓望族以"御龍堂"為堂號。



天下熱文


姓的來源

一 姓氏來源

劉氏的來源主要有三:

1 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

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

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2 出自姬姓,為周太后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

,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

南劉氏。

3 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一、漢

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于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

,貴者皆從母姓,單于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

二、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

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后,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後將鮮卑族的複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

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還有一種說法源於祁姓,出自上古堯帝的後裔祁氏被封於劉國(前稱定州唐縣,今河北唐縣),屬於以國名為氏。 相傳,堯是遠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領袖,名放勳,他賢達善良,後成為部落聯盟首領,被尊為五帝之一。因陶唐氏是黃帝之子十二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堯為祁姓,其後子孫有一支被封在劉國(今河北唐縣),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氏,世代相傳為劉氏,史稱劉氏正宗,是為陝西劉氏。


翁子涵


劉姓的來源

一 姓氏來源

劉氏的來源主要有三:

1 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

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

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2 出自姬姓,為周太后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

,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

南劉氏。

3 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一、漢

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于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

,貴者皆從母姓,單于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

二、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

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后,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

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後將鮮卑族的複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

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Leo兮


劉,漢語一級字,讀作liú或liǔ,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是殺,後延伸至表示斧鉞類武器等。《說文解字》大概是因避漢皇帝劉姓之諱而失收,但有以“劉”作偏旁的字且“鐂”字不見於史傳,徐鍇據此推斷繁體“劉”因屈曲的“刀”(刂)被誤作“田”而訛誤為“鐂”,漢字工具書一般採用徐鍇的說法(如《康熙字典》等)。

劉姓是燧人氏魁隗氏、炎帝神農氏族系的鵂鶹族的族稱。“留”由“卯”和“田”組成,後來演變為劉.劉姓圖騰是由一位長者手持刻刀契刻春天和秋天天氣到達地球的運行規律,簡作“留”。




汴梁七角八巷


中國自古就有劉天下之說,無論是建立王朝的數量,還是稱帝的人數,劉姓都遠多於其他姓氏,另外,歷史上的劉氏諸侯國也是世界最多,劉姓稱帝稱王者多達1000多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帝王專業戶”。

劉的本義是兵器。在春秋的青銅器上的銘文劉字,像手執兩刀作解剖的形狀。聯想到劉姓始祖劉累為夏後孔甲豢養龍和解剖龍的傳說,那麼,劉累一定具有出類拔萃的養龍和殺龍的技術。當然,所謂的龍為當時生活於河洛地區的一種鱷魚。鱷魚的皮十分堅硬,沒有鋒利的刀具是難以制服它的。劉累家族是屬於一支既能豢養龍,又懷屠龍技術的部落。劉是一種屠刀,是劉部落所崇拜的原始圖騰。後來發展為部落的名稱和地名,進而演化為國名和姓氏。

劉姓的輝煌開始漢朝劉姓王朝的建立和興旺是劉姓發展史上一個輝煌的開端,正如史書所講:“天下劉姓莫不出於沛縣”,呈現不同朝宗的局面,從而也奠定了我們統一的中華民族和偉大的中華文明的基礎。漢字、漢語、漢文化、漢人、漢民族成為整個民族最醒目的印記。

  漢朝的創立者是漢高祖劉邦。關於劉邦的先世《唐書、宰相世系表》雲:“會適秦,歸晉有子留於秦自為劉氏。生明,

  大約公元前256年,漢朝的創立者,一代偉人劉邦誕生在當時的泗水郡沛縣豐邑金劉莊(今江蘇省豐縣金劉砦)。關於劉邦的誕生,在歷史文獻和民間都流傳著許多富有神話色彩的美麗的傳說。《史記·高祖本記》說:“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

  天下統一後,大量裁軍,命令大部分士兵復員,回到農業生產第一線。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需要安定的國際環境。劉邦在對內強調發展生產的同時,對外則實行睦鄰友好的政策,採取有效措施,致力於加強民族團結,處理好周圍各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

  在維護漢政權方面,劉邦認為主要心腹之患是擁有獨立軍隊的異姓諸候王們。於是,劉邦便採取果斷措施,利用各種藉口,將除遠處偏僻南方而又勢力弱小的長沙王以外的所有異姓諸候王相繼剷除。並接受“秦孤立而亡”的教訓,大封劉姓皇族子弟為新的候王。總計:劉邦所封的同姓諸候王先後多達12個。楚元王劉交,(劉邦的弟弟)。齊王劉肥(劉邦的兒子),據說繼承其大伯的血統。代王劉喜(劉邦的二哥)。荊王劉賈(劉邦的堂弟)。趙王劉如意(劉邦的兒子)。代王劉恆(劉邦的兒子,後繼帝位為文帝)。準南王劉長(劉邦的兒子)。梁王劉恢(劉邦的兒子,後改封趙王)。準陽王劉友(劉邦的兒子,後改封趙王)燕王劉建(劉邦的兒子)。燕王劉澤(劉邦共曾祖父的再從兄弟)。吳王劉濞(代王劉喜的兒子,劉邦的侄兒)。為了確保漢朝萬世江山都是劉姓一家天下,劉邦還特意宰殺白馬與群臣歃血為盟:“從今以後,非劉姓者不能稱王,誰若違背此約天下可共起而擊之”。

  綜上所述,平心而論,劉邦在政權確立之後,殘殺功臣,剷除異已,消滅異姓諸候王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目的是為了維護劉姓一家的獨裁統治,是極端自私的;但在客觀上,在當時條件下,對鞏固新生的中華帝國新政權,維護中國的大一統,無疑是起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在客觀上為劉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漢書·平帝紀》雲:“惟宗皆太祖高皇帝子孫及兄弟吳頃楚元之後漢元至今十有餘萬”。這就是說,從劉邦到漢平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5年)的二百一十年間,僅皇族的劉氏就由最初的一個家族,發展到十幾萬人,這在當時是任何氏族無法比擬的。

  自公元5年至今已近二千年,歷經東漢、蜀漢、漢、前趙、南朝宋、後漢、南漢、北漢、大齊、天興、神尼等先後稱帝者66人,僅開國皇帝就有十二人,累計統治中國達650餘年。政治上的特權,保證了經濟生活上的優越,相應也促進了人口的發展,所以至今劉氏發展成為世界第四大姓,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紅葉翩翩


源於祁姓,出自上古堯帝的後裔祁氏被封於劉國(前稱定州唐縣,今河北唐縣),屬於以國名為氏。 相傳,堯是遠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領袖,名放勳,他賢達善良,後成為部落聯盟首領,被尊為五帝之一。因陶唐氏是黃帝之子十二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堯為祁姓,其後子孫有一支被封在劉國(今河北唐縣),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氏,世代相傳為劉氏,史稱劉氏正宗,是為陝西劉氏。


鈺行中


源於祁姓,出自上古堯帝的後裔祁氏被封於劉國(前稱定州唐縣,今河北唐縣),屬於以國名為氏。 相傳,堯是遠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領袖,名放勳,他賢達善良,後成為部落聯盟首領,被尊為五帝之一。因陶唐氏是黃帝之子十二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堯為祁姓,其後子孫有一支被封在劉國(今河北唐縣),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氏,世代相傳為劉氏,史稱劉氏正宗,是為陝西劉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