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嘴尖王村:故道岸邊“小亳州”

單保良

嘴尖王村,古稱“小亳州”,是黃河故道豫東第一灣,位於劉口鎮西北部,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隸屬西劉村民委員會。

據《商丘縣誌》記載,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王氏自曹縣遷此建村,因地處黃河故道轉彎處,其地勢狀若鳥咀伸向河中,故名嘴尖王。村民以王姓為主,另有劉、趙、黃等姓,有宗教建築黃河母親廟,御景園風景區。

雍正休憩與御景園

相傳,清朝雍正皇帝途徑劉口,換上便裝,走遍了劉口的大街小巷,對劉口的繁榮大為欣賞,稱劉口是黃河沿線的“商貿明珠”。當他來到了黃河邊上的時候,看到這裡水草豐美,百鳥爭鳴,盛讚這裡的美景,便和大臣們一起依河納涼,下棋共飲,一覽黃河風光,情興之極,欽命此處為御景園,並提筆賜字“御景園”三字,於是便在劉口傳開了,劉口名聲大震。據村中老人說,御景園就在嘴尖王村一帶,值得說明的是,御景園在嘴尖王見村之前。

關於御景園,村中還有一個傳說:雍正帝南巡,路過歸德府,他聽說劉口商貿繁華,便執意要來劉口看一看。這個消息被身邊的太監傳了出去,地方官員和地方紳士聽到了這個消息後,非常著急,他們擔心黃河土堤太沒有品位,怕掃了皇帝的興致。也不知是誰的主意,更不知道是怎麼敲定的,地方官員便命令百姓們在土堤上下襬了兩行石磙,一是表現河道治理的好,土堤的堅固,另一個則是為了讓雍正皇帝賞景的時候,有個落坐的地方。

雍正皇帝到了劉口,登上了土堤,看到了土堤上和土堤下沿有很多石磙,便覺得很好玩,很有新意,於是便坐在石磙上賞風景,下棋,品茶……玩到盡興的時候,便潑墨“御景園”幾個大字。

雍正皇帝走後,恰逢大水到來,那些堤上的石磙被老鄉們拉走了,可是土堤下沿的石磙卻陷在了稀泥裡,怎麼也弄不動……黃河水流被這些石磙擋得變了方向,向北拐了一個彎,這個彎是越拐越大,最後成了南北幾里地的黃河灘地。由於黃河灘地太寬擋住了黃河流水對大堤的衝擊,所以從雍正賞景以後,劉口一帶再也沒有了水患。

注:清朝乾隆帝南巡曾巡視黃河河道,也極有可能在劉口下榻或路過,但雍正帝沒有過巡視過河道,此為民間故事,非歷史記載,從理論上來講,巡視的皇帝應為乾隆帝。

劉墉賞景

嘴尖王村和清朝君臣的工作傳說還不止這些。

清朝乾隆年間,黃河老是在嘴尖王對岸的花園楊莊(今屬曹縣)決口。曹縣境內常常是每隔幾年就會有一次決口,到處是一片汪洋。乾隆帝委派重臣劉墉前來治水,由於曹縣境內水患太重,已經無立足之地,劉墉無奈,便住在劉家渡口。劉墉雖然住在劉家渡口,可對水患卻一點兒也不敢馬虎,每日不是站在嘴尖王隔河指揮,就是乘船渡過黃河到黃河北岸親臨現場一線督戰,而後再乘船回到嘴尖王。久而久之,劉墉在嘴尖王停留的時候多了,也便留下了很多劉墉治水的故事。再後來,黃河廢棄,在嘴尖王留下了一片深潭,那裡風景優美,空氣清新,人們在演繹中口口相傳的劉墉治水的故事,越來越變味。

還有人說,治河是劉墉的父親劉統勳的故事。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銅山縣孫家集黃河漫溢,河務總督富勒赫因無能被撤職,劉統勳暫代其職,督促修築堤壩事宜。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秋天,河南祥符和楊橋等處黃河漫溢,水退後需要修築堤壩,河道官吏卻以修壩的乾草不夠為託辭百般怠工。劉統勳知道當中肯定有問題,微服私訪,發現有大小車數百輛滿載乾草,捆好後卻被擱置,旁邊則有人哭泣。劉統勳上前詢問,回答說官吏索賄不成,拒而不收。於是劉統勳將當事官吏捆起論罪,稱要處斬,後因巡撫等人求情才免除一死,結果乾草一晚上就全收上來了,一個月後工程完畢。

此後,劉統勳還曾於乾隆二十七年、三十二年和三十四年受命疏通運河水道,治水之功深得乾隆讚賞。

黃河第一灣

天沐湖位於梁園區劉口鎮西北部,是梁園與曹縣青堌集鎮的一條界河,也是八百里黃河故道上少有的地上懸湖,湖長4公里左右、寬300米至2公里,整體呈S型,現有湖面1萬多畝,平均水深2米左右,湖水清澈、水質良好,是一處極好的旅遊勝地。關於天沐湖形成的原因,可以分為人為原因和歷史原因兩種。

黃河故道天沐湖風景區原屬於中國古代九大澤之一的孟渚澤(亦稱孟澤,盟諸澤),是古汴獲水注入孟渚澤的地方,因受永樂固(亦稱長樂固,為黃河所淤,按有關歷史文字資料推測,很可能在今天的老場村一帶)的影響,在坡劉村北向北折進,成為孟渚澤的主要源頭。

宋朝建炎年間,汴京留守(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為阻止金軍南下,於滑縣人為決口,黃河流水在魯西南地區肆虐成災,最後在景亳高地(今劉口鎮西部,李莊鄉,孫福集鄉,民權縣境內,在古時候為獲水北岸丘陵群)與南楚丘、望魯臺之間流淌,經嘴尖王村北注入孟澤,及至元朝正定年間,孟澤為黃河泥沙淤積填平。

元朝正定年間,著名水利工程家賈魯開挖了賈魯河,金元黃河故道(自滑縣至劉口當店王村北河段)被廢棄,但在金元黃河故道上遺留有大量的地底。

明朝萬曆年間,潘季馴(1521年-1595年,字時良,號印川,明朝治理黃河的水利專家)受命治理黃河,將黃河下游諸多通往大海的河道堵死,形成了以獲水(北汴河)為唯一黃河入海口的河道。在治理黃河故道時,潘季馴並沒有沿著獲水的堤岸對黃河堤岸進行加固,而是採取了放棄原堤岸,在劉口北築新堤岸的方針,此堤岸是一條直線,也就是今天的黃河故道大堤。獲水河的老堤岸則在治理後的黃河河道中廢棄,形成了堤中有堤,河中有河的獨特景觀,但獲水河河床相對較低,按著江河水流原理,水流速度與河道深度成正比,原獲水河深度較大,水流速度也較快,此種辯證關係致使泥沙不宜在河底沉積,反而易在水流較慢的兩岸沉積,就因如此,在天沐湖風景區兩岸,形成了高高的灘地,而原獲水河底也便形成了一道深溝。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其原獲水河就是今天的黃河故道河底,天沐湖風景區也是黃河故道河底的一部分。由此可見,天沐湖的形成是由潘季馴治理黃河時築堤的位置與水流力學雙重原因造成的。

緊挨著天沐湖的北側有一道十分巍峨的大堤(山東省曹縣青堌集鎮花園楊莊村至魏堤頭村之間的大堤),大堤北邊,至今留有好幾個面積較大的坑塘,這幾個坑塘就是黃河決口時留下來的遺蹟,也是天沐湖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段大堤自明朝末年至清朝末年是黃河在魯西南地區主要的決口點,據歷史記載,明末到清末,奔騰不羈的黃河僅在此地決口就不下於十次,我國很多治水名臣,如潘季馴、楊方興,朱之錫,靳輔、劉統勳、劉墉、王鼎等皆曾在此治理過黃河水患,也留下了很多傳說,明朝曹縣縣衙迫於水患也自安柴樓鎮遷徙至盤石鎮……黃河每次決口,都將此段黃河中沉積的黃河泥沙傾瀉而出,由於黃河泥沙無法在此沉積,久而久之,也便形成了黃河故道中的一塊凹地。公元1855年,黃河改道後,黃河故道中很多河段乾涸,獨留下此段河水一直很豐盈。

天沐湖東岸向北,受水流反轉力,地球旋轉離心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黃河泥沙沉積嚴重,逐漸形成一個高地和一個流沙沉積帶,也就是今天的嘴尖王村,即黃河故道第一灣。

新時代的嘴尖王

一路風塵,嘴尖王村乘坐歷史的快車走進新時代。

今天的嘴尖王,衣食豐盈,五穀豐登,林茂糧豐,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裡是劉口鎮主要的花生和小雜果種植基地,主要種植品種為大櫻桃、桃、杏、李、石榴、山楂、梨、桑椹、獼猴桃等溫帶性時令水果,大櫻桃為該村的主導產品,在豫東地區享有一定的盛譽。劉口鎮天華農場位於該村南部,是集種植,養殖,餐飲,觀光,度假於一體的河濱休閒生態園。園區內共分六大功能區,即大果園區,小雜果區,餐飲區,蔬菜區,休閒娛樂區,養殖區。大果園區和小雜果區集中了中國北方各種名優水果200餘種,完全保證了週年採摘鮮果的需要。

同時,在梁園區委、區政府的關懷下,為了促進全區鄉村文化振興和文化旅遊業良性發展,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引導許多文學藝術家先後落戶於該村,進行書畫文藝創作,打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優越的地理位置、優美的生態環境、厚重的歷史文化、淳樸的民俗民風,豐富的民俗文化,昔日的“破爛村”如今再也不是大家避恐不及的“窮鄉僻壤”,一躍成為遊客體驗鄉村鄉愁、尋找原汁原味鄉土記憶的“旅遊度假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