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迴應潛伏期問題!鍾南山團隊論文正式發表

回應潛伏期問題!鍾南山團隊論文正式發表


2月29日,記者從廣州醫科大學獲悉,28日,鍾南山院士團隊論文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線發表。

截至2020年1月29日,研究團隊從31個省、市的552家醫院中提取了1099例經實驗室確認的,由2019-nCoV引發的急性呼吸道疾病(ARD)患者數據。該研究分析了患者各年齡段人群分佈特徵、感染者症狀、病毒傳播途徑、防護方法、治療方法、病死率等。該研究指出,嚴格、及時地採取流行病學措施,對遏制疫情迅速蔓延至關重要,對於疾病的有效治療方法仍需持續不斷努力探索。

回應潛伏期問題!鍾南山團隊論文正式發表

研究有哪些亮點呢?以下梳理了幾條主要結論:

//

僅1.9%的患者直接接觸過野生動物

//

研究的亮點有哪些?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關偉傑、梁文華、何建行教授和通訊作者鍾南山教授在“NEJM醫學前沿”回應,該研究首次收集全國範圍的新冠患者,通過分析大樣本量數據明確了該研究所確定的病死率(1.4%),與國家衛健委官方報道數據更為貼近;發現了僅有1.9%的患者有直接接觸過野生動物的病史,在生活在武漢以外的居民中有31.3%的患者在近2周曾到過武漢,72.3%患者曾在近2周接觸過武漢地區人員。

值得留意的是,該研究指出,近一半的新冠患者在入院時可能尚未出現發熱,但隨著疾病進展,將近90%的患者出現發熱

;明確了消化道症狀較為少見,但是也指出了新冠病毒通過消化道傳播的證據(在糞便、胃腸道破損粘膜、出血處分離出病毒),提示社會各界需要注意預防糞口傳播。

此外,該研究還指出確實存在部分核酸檢測陽性、有臨床症狀但是在入院時無任何影像學異常表現的新冠患者,而且非重度患者中這類患者的比例遠高於重度新冠感染患者;首次明確了重度新冠患者入住ICU、進行有創機械通氣、死亡的風險為非重度患者的9倍。

//

最新的潛伏期中位數為4天 最長有24天

//

此前,該研究曾在醫學預印本(MedRxiV)網站公開發表,隨即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其中,潛伏期最長達24天是大眾關心的熱點。

對此,研究團隊表示,潛伏期主要根據患者上報最近一次接觸傳染源(疫區人員、野生動物)的時間以及首次出現症狀(含疲乏、咳嗽、發熱等)的時間確定。整個人群的潛伏期各異,研究者使用了中位數以及最小、最大值以呈現潛伏期的集中、分散分佈趨勢。

該研究發現,重度、非重度組新冠患者各有一例患者的潛伏期達24天。然而,仔細查閱整個人群的潛伏期分佈規律,發現潛伏期大於14天的共13例(12.7%),而潛伏期大於18天的僅有8例(7.3%)。單純根據最小、最大值評估人群的潛伏期容易引起誤讀。

此外,長期居住在武漢或者與武漢地區人員接觸的患者,其潛伏期多為0天(接觸時間按照最後一天計算);研究者在剔除這些不合理數據後重新計算,得出最新的潛伏期中位數為4天。因此,為更好地表示人群的離散趨勢,研究者確定了潛伏期的四分位間距為5天(2天-7天)。

//

近一半患者入院初期無發熱症狀

//

研究發現,COVID-19患者最常見的症狀為發熱和咳嗽,但入院時僅有43.8%的患者有發熱症狀。隨著病程發展,住院期間則有88.7%的患者出現發熱。噁心或嘔吐、腹瀉則不常見,僅分別有5%、3.8%的患者出現此類症狀。

研究強調,雖然明確消化道症狀較為少見,但是也指出了新冠病毒通過消化道傳播的證據(在糞便、胃腸道破損粘膜、出血處分離出病毒),提示社會各界需要注意預防糞口傳播。

//

有患者就診時無影像學異常

//

研究指出,確實存在部分核酸檢測陽性、有臨床症狀但是在入院時無任何影像學異常表現的新冠患者,而且非重度患者中這類患者的比例遠高於重度新冠感染患者。

在入院時進行的975次CT掃描中,86.2%有異常結果。胸部CT的最常見表現為磨玻璃影(56.4%)和雙肺斑片狀影(51.8%)。而877例非重症患者中的157例(17.9%)和173例重症患者中的5例(2.9%)無影像學或CT異常。入院時,83.2%的患者有淋巴細胞減少。

//

重度患者發生複合終點事件的風險

遠高於非重度患者

//

主要複合終點是送入重症監護病房(ICU)、採用機械通氣或死亡。67例患者(6.1%)發生了主要複合終點事件,包括送入ICU的5.0%、接受有創機械通氣的2.3%和死亡的1.4%。

173例重症患者中有43例(24.9%)發生了主要複合終點事件。在全部患者中,複合終點的累積風險為3.6%;在重症患者中,累積風險為20.6%。

回應潛伏期問題!鍾南山團隊論文正式發表


回應潛伏期問題!鍾南山團隊論文正式發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