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這是什麼年代的錢幣?

木生水起3


崇寧通寶是北宋徽宗趙佶崇寧年間(1102-1106年)始鑄,年號錢。有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和崇寧元寶三種。 崇寧通寶當十型,錢文為徽宗親書,所以又其為御書錢。

該錢文書法清秀骨瘦,鐵劃銀鉤,是徽宗趙佶瘦金書體存留世間的真實顯現。宋徽宗更因鑄錢精絕,當時官造成色在96%-96.7%,高於崇寧重寶、崇寧元寶,而與王莽並稱“錢法二聖”,是現在青銅錢中價值最高的兩種錢幣之一。

右圖錢體厚重,青銅質,鏽色古舊,開門的老生坑。之所以謂之大字版,是因此品錢文四字飽滿,寄廓接緣。“寶、寧”二字冠點長且向左傾;長點“崇”,斜丁“寧”,高走“通”等,與被公認的各譜均載的大字“崇寧通寶”雷同。除錢徑略小外,輪廓寬窄、 穿孔大小、成色亦基本一致。


招財貓的倉庫


1.古錢幣價值的判定 中國古錢幣源遠流長,品種紛繁,具有很高的收藏與投資價值。一般初涉古錢集藏領域的集幣愛好者,大多以為古錢越古越好,越古價值越高,其實這已陷入了古錢收藏的誤區了。

年代久遠的古錢的確較為珍貴。然而,並不是所有年代越古老的古錢幣都是越值錢的,年代較近的古錢裡也不乏價格十分昂貴的。距今2300年前的戰國時代燕國貨幣“明刀”,年代可謂久遠,然而市場價僅60~70元一枚,且品相上乘。2000年前的漢“五銖”、1000多年前的唐“開元通寶”及北宋“宣和通寶”,其價格之低,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錢幣市場裡幾角錢即可買上一枚。但同樣年代的古錢,有些售價之高卻同樣令人匪夷所思。戰國時的“三孔布幣”,售價高達60000餘元一枚,且有價無貨。西漢末年王莽所鑄的“壯泉四十”,也絕不會低於25000元一枚出手。即使僅100多年前問世的清代錢幣,不少品種也高達上萬元,如“祺祥重寶(1861年鑄)”、太平天國起義時所鑄“天國通寶”等等。

古錢幣價值何以會有如此天壤之別呢?主要原因還在於古錢幣存世量的多寡。歷史上有些朝代比較強盛,數十年甚至幾百年發行單一品種的錢幣,故這類古錢的數量就十分巨大;有些短命王朝剛試鑄了一些樣幣即被改朝換代,這類古錢的數量自然就很少。“物以稀為貴”這條原則尤其適用於古錢收藏。戰國時“明刀”雖僅流行於燕國一地,但由於鑄量可觀,至今仍時有出土,且動輒即成百上千枚。“五銖錢”從漢朝中期一直延續至隋朝末年,在長達六百多年的歷史長河裡,年復一年的重複鑄造,留傳下來數量之大可想而知。北宋歷經150多年,文化發達,商業繁榮,鑄錢之多,空前絕後,一幅《清明上河圖》反映了當時的繁榮景象。宋神宗時,每年鑄錢多達500萬貫以上,至今北宋通寶錢仍遍佈於大江難北,連域外也時聞出土,北宋錢數量之多由此可知。 由此可見,古錢幣價格之高低,主要取決於它的存世量,與年代是否久遠沒有必然的聯繫,古錢幣售價之所以懸殊,根本道理也在於此。 2.鑑定古錢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第一,要掌握每一時代錢幣的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古錢都反映有鑄造錢幣的時代特徵,每人類古錢還有它的個別特徵。掌握這些特徵就可以瞭解它們是什麼時代的錢幣,什麼種類的錢幣,並根據這些特徵區別真錢和偽錢。古錢的特徵包括錢文和形制兩方面,錢文是鑄在古餞上的字體,形制指古錢的造型結構、濤造工藝和幣材成分。瞭解每個時代、每種貨幣的這些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是識別每一時代、每一種古幣的真偽及其價值的基本方法,如果我們發現一枚與其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差得很大的貨幣,應特別注意其作偽的確能性,再用其他方法鑑定、就可確定其真偽。第二。用科學方法辨別偽錢的偽鏽、偽色。對古錢幣鑑定中分辨銅鏽、銅色的真假是相當重要的方法,因為單從文字形制很難絕對斷定真偽,而鑑定鏽色方法簡便、正確可靠。 第三,熟悉偽錢的基本特徵。鑑別偽錢既要了解每個時代真錢的基本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也要了解偽錢的基本特徵。改刻的偽幣幣面不平,拼合的偽幣正反面幣色不一,鑿去的文字四周總有痕跡可尋,用翻砂法制造的錢幣光澤度差而且比真錢略為小和薄等等。瞭解偽幣的基本精況和偽造法,細心觀察,就能發現偽幣作偽之處。第四,掌握與古錢鑑定有關的知識。應瞭解馬克思主義的貨幣理論、廣博的歷史知識、古錢的鑄造常識和栽譜臥錄,古文字學以及歷代典章制度知識。對鑑定古錢都是十分必要的。 3.出譜錢的收藏 出譜錢,顧名思義是指錢幣圖譜上沒有收錄的錢幣,它包括古錢、銀錠、銀元、銅元、紙幣等不同質地的歷史貨幣,主要表現在大小、輕重、形狀、文字、圖案、面值、質地、紀年等方面與已見著錄的錢幣存在明顯差異。 我國曆史錢幣浩如煙海,任何一部錢幣圖譜不可能收錄齊全,都需要一個不斷補充和逐步完善的過程,特別是人們對出譜錢的正確認識也需要一個過程,如金代至寧元寶,在清代咸豐、同治年間發現的時候,一些錢幣學家因疑其偽造,未將此錢列入《古錢匯》,至民國十三、四年間此錢又出現時,根據其文字與製作,方始斷定它為真品,後被《歷代古錢圖說》收錄。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錢幣收藏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錢幣收藏愛好者遍及全國城鄉,流散民間的珍稀歷史錢幣不斷被發現,特別是大規模的基本建設,不少歷史錢幣重見天日,其間不乏出譜新品,從《中國錢幣》和各省錢幣雜誌報道的如西夏大安通寶、篆書光定元寶、金代承安寶貨銀鋌、南宋關子鈔版、曾國藩湘軍使用的咸豐鈔票等出譜新品來看,就可見一斑,所以說,經常發現一些出譜新品是很正常的。出譜錢有較高的收藏與

研究價值,一般來說,已見著錄的錢幣,多被前人研究並下結論,後人很難改變前人的觀點,而新發現出譜錢則不然,它易引發愛好者的研究興趣,促使愛好者去發掘新材料,產生新觀點。有些錢幣,史料有明確記載,但後世一直不見實物發現,現在被發現後,可以證明史料記載是正確的;有些錢幣,史料沒有記載,現在被發現後可以補充史料記載的遺漏。可以說,出譜錢有佐證和補充歷史的作用。另外,出譜錢對投資者來說,有較大的增殖保値功能,因為出譜錢新、奇、特、珍,傳世稀少,只要被人們認識,有較大的升值空間。但出譜錢是可遇不可求的,特別是珍稀的出譜錢,不要刻意去尋求,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收藏心態,否則,就會給一些製假販假者以可乘之機。 筆者與同好經常遇到新發現的出譜錢在錢幣界有人說真、有人說假、有人懷疑、有人不敢表態。如果說對出譜錢的性質、歸屬、鑄地、年代等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但出譜錢的真偽是不應該存在爭議的,要麼是真的,要麼是假的,不可能介於兩者之間。至於有人把真錢鑑定為假錢,把假錢鑑定成真錢,這是錢幣鑑定者的錢幣知識、鑑定方法和鑑定經驗存在較大差異所致,而錢幣的真偽是客觀存在的。目前,在錢幣收藏者、錢幣研究者和錢幣經營者中,他們對出譜錢有不同注重,一般來說,錢幣收藏者注重珍稀奇特,錢幣研究者注重學術價值,錢幣經營者注重經濟價值,他們中間不乏獨具慧眼、各有千秋的錢幣鑑定高手,特別是集錢幣收藏、研究和經營為一體的泉家,對出譜錢的鑑定有獨到之處。但也有少數自恃才高、目中無人,妄枉自大、不懂裝懂者,擺出一副專家、權威的架勢,到處舞文弄墨、信口開河,實不屑一顧。當然,最可惡還是那些製假販假、欺騙錢幣收藏愛好者的不法泉商。錢幣的真偽鑑定是一項複雜的工作,是錢幣鑑定的主要內容,也是錢幣研究的基礎。要對出譜錢幣作出一個科學的結論,僅掌握一些錢幣理論知識還遠遠不夠,必須瞭解相關方面的歷史知識,多接觸實物並進行對比,多與泉友切磋交流,在錢幣收藏與研究的實踐中積累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才能不斷提高鑑定水平。從錢幣鑑定的難易程度來看,一般認為古幣最難,機制幣次之,紙幣較易。出譜錢因沒有圖樣對比給真假鑑定增加了一些難度,但只要掌握了錢幣鑑定的基本方法,從出譜錢幣的質地、色澤、文字、圖案、製作、流通和使用磨損痕跡等方面來考證,還是可以確定真假的。 4.淺談母錢的鑑別 現在,很多朋友都很喜歡收藏古錢幣,但在市場上有很多偽造錢幣出現,所以辨別錢幣的真偽對於收藏者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就介紹一下有關母錢的知識。 所謂母錢,就是古時翻鑄大量錢幣時,中央和地方財政所製作的標準樣板錢。根據母錢作為樣板的用途,母錢可分為三種,即錢樣、雕母錢和鑄母錢。錢樣是根據錢幣的設計,用錫、象牙或紅木等材料精心雕制的錢幣實物樣板,它的用途是呈送朝廷,供皇帝審定。從嚴格意義上講,錢樣還不能算作錢幣,因為它只作為送審報批的實物圖樣,不能流通。錢樣是給皇帝審定用,一類錢幣的錢樣理論上應該只有一枚,所以數量極為稀少,一般在交易市場上幾乎不能見到。雕母是按照朝廷規定的那種規範性的錢的形式,把它雕刻出來,面、背要求很嚴格。而且請當時最有名的書法家,或者是皇帝本人來寫錢文,把它刻成錢模子。雕母做出來以後,經過審定批准以後,就開始翻鑄了。翻鑄還不能大量地翻鑄,翻多了,就變形了,所以翻出來的錢也是有一定限量的。第一次翻出來的錢叫鑄母。鑄母錢,一般講的母錢就是鑄母,如果是講雕母,就是有特殊意義的,是手雕的,這和一般的鑄母差別很大。雕母和鑄母的區別最明顯表現在錢幣的文飾內容上,雕母錢文精美,字口深峻,每個字的筆畫都非常清晰,絕無粘連模糊,而且筆畫比同版本的流通錢要細瘦,從細部看還保有手工鏤刻的痕跡。鑄母錢的錢文筆畫也非常清晰,紋絡較為挺拔深峻,但因為鑄母錢是翻鑄所成,為了使它的外緣輪廓和內廓穿口光潔,一般會經過冷加工,因此錢面上還會有挫磨的痕跡,並且錢的邊緣上還保留有拔模子的斜度。母錢與行用錢另一個明顯的區別是錢幣的大小和厚度有區別。由於古時翻鑄錢幣採用刻模灌鑄的方法,因此製造出來的行用錢的體積會比作為刻模樣本的母錢稍小。母錢的大小、厚度都超出常品。在錢幣的收藏中,首先要留神體積超出常品的大錢,其次要注意

分量異於常品的厚重錢。 母錢不像出名的錢幣名貴珍品,它往往混跡於常見的行用錢之中,而且過去的集幣者沒有足夠的重視,因此不乏有撿漏的可能。由於母錢的材質都異於常品,所以品相一般較好,但是由於數量稀少,專家提醒鑑別母錢還得從做工、體積上多下功夫,不要簡單將品相好的錢幣當成母錢。 5.偽造古錢的鑑定 ·偽造銅鏽 其方法簡單來說有七種:第一,用漆和顏料拌和後塗在偽幣上,7年半載後乾硬了,幾乎像真鏽一樣;第二,用松香或膠水拌以顏料,塗在偽錢幣,乾硬後看上去也和真鏽一樣,但牢度色澤稍差;第三,用普通銅錢的真鏽粘在偽造的銅幣上,鏽是真的,幣是假的;第四把偽幣置於土中或潮溼環境中,過兩、三年後,偽錢即生出真鏽;第五,把偽錢浸人醋酸中,加入硫酸銅,偽幣上會長出鮮明結晶狀的綠鏽;第六,把偽錢浸入硫酸溶液中,較短時期就會生鏽;第七、用細銅屑未,與硝酸、預料拌和,塗在偽幣上,能長出比較牢固的銅鏽。識別這些偽鏽的方法是:第一,紅鏽和水銀鏽是不能用藥浸、土埋法取得的,如:用顏料和漆、膠水等混合後塗上,時間一長。假鏽即會脫落;第二,用偽幣浸入硫酸或醋酸中,域埋入上中長出的釩鏽,一般都在表面,沒有深入銅質內部,而且長出的綠鏽要粗、松、脆,容易脫落,不能發生硬綠,用手指撳、壓,真鏽和假鏽即易區別,偽錢的鏽鬆脆易脫落,真錢的鏽手摜很難弄得動;第三,用膠水調以顏料做成的偽鏽,經本起開水泡煮和鹼水洗刷,只要在開水中泡煮或用鹼水洗刷,假鏽便會全部脫落;第四,用松香調以顏料做成的偽鏽,雖然表面看來與真鏽難以區別,但假使用手磨擦或熱水浸泡後,鏽上如有松香氣味,即為偽鏽;第五,用漆加顏料做成的偽鏽,經過一年半載後比較堅硬,類似於真幣長出的硬綠鏽,但是這種偽鏽色澤不像天然長成的鏽那樣自然,長久以後容易剝落。總之,真鏽是長年累月自然長成,鏽質入骨,堅硬牢涸,經久不變,人的手指難以刮動。而假鏽較粗、疏、松、脆。容易刮動或脫落,有的雖看來堅硬,但經沸水煮或鹼水洗刷,亦會全部剝落。明清以來的銅幣由於時代近,往往不生鏽,就只能根據形制、文字來分辨了。 ·偽色 也是辨別偽錢的一法。有的古錢無鏽,傳用日久後。表面上生成一種堅硬的黑褐色或古銅色,稱為“傳世古”。偽幣新鑄,當然無傳世古,作偽者把偽幣經火鍛燒或放入鹽酸、醋酸中浸泡,取出後再裹入帶內不斷磨擦,做成偽傳世古的。但真的傳世古堅牢,難以刮除,錢幣流傳愈久,色澤愈深,越是堅牢,極薄的一層,用水煮洗刮都很難去掉。假的傳世古比較輕浮,色澤不牢,有的是用偽錢放在煤煙上燻黑後,再上蠟打光的。這種偽造的傳世古用開水泡煮洗刷,即可以基本去除。銅幣本身的顏色也值得注意。明中葉前一般以青銅鑄錢,市色青綠,有的泛紅,稱為水紅銅。明代後期以後用黃銅鑄錢,銅色淺黃而帶光澤。清代新疆、福建等少數地區的咸豐錢用紅銅鑄造,銅色紫紅。如發現宋代以前淺黃髮光的黃銅錢,大概就是偽幣了,當然宋代以前有時個別貨幣由於冶鑄技術不精而雜人其他金屬較多,有的幣面也有呈黃銅顏色,如五代南唐的“唐國通寶”、“大唐通寶”以及“開元通寶”大錢也帶有黃銅色澤的,但其成分與銅鋅合金的黃銅不同。清代的年號錢型式較統一,偽幣極少,均用黃銅鑄造,但個別特殊貨幣也有比較珍貴的,如發現清代年號錢用青銅鑄造,呈暗褐青綠色,則亦可以認為大致是偽幣了。·偽聲 真的古幣傳世已久,冶鑄時的火氣已消失,敲擊時聲音無轉音,而新鑄出的錢雖然偽用了古代的年號,但敲擊時必有轉音。

偽聲的方法有嵌補法,打製拼合法等方法制造的偽幣,由於偽幣不是整塊金屬,而是拼合而成的,有的是兩種不同性質的金屬拼合而成的,幣內有損傷。所以只要將其輕摔在桌面上,或用金屬敲擊,會發出破殼聲,沒有清脆響亮的金屬聲。漢代五株錢以及宋代一些文字峻深、外輪較狹的名貴貨幣,用這種方法造偽較多,故仔細觀察外形後,可用辨聲法來鑑定。 ·偽味真的古幣傳世已久,仔細嗅之,沒有任何火氣。長期埋於土中的古幣,剛出上時常帶綠色的鏽蝕,仔緞嗅之,有一股泥土香味。而偽造的貨幣由於冶鑄未久、幣上常留有冶鑄時的火氣,如果有偽鏽的偽幣,嗅之沒有泥土香昧。偽鏽或用膠水,或用松香拌和顏料塗上,或用膠漆漆上。側仔細嗅之,鏽上有一股特殊的松香味、膠水味、油漆味。如用水煮後再嗅,則這些特殊氣味更明顯。用硫酸、醋酸等浸泡後長出的偽鏽,除疏鬆粗、易脫落外,也沒有泥土香味,卻常留有酸性液體的氣味;至於用火鍛冷卻及煙燻等法造成的傳世古,會留有特殊的火氣和煙味。仔細辮別,再加辨味,不難判別。 ·偽字鑄在古錢上的字體,由於各個時代的字體使用習慣不一樣,後代偽遺的古代貨幣很容易從字體上進行辨別。先秦時代的鑄幣是工匠用細刀刻在模上鑄成,因字體沒有一定的型式,同上時代、同一地區鑄造的刀幣或布幣刻法常有變化。如用真錢翻砂出來的偽錢,錢文基本形態和真錢相似,但用真錢製作的模具乾躁後要收縮,用這樣的模具翻鑄出來的偽幣幣身必然較厚,字體必然較粗,所以從字體、厚薄上容易鑑別。戰國秦漢時錢幣文字主要是記值,如“半兩”、“三株”、“幼泉二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等等,到魏晉南北朝時開始產生國號錢、年號錢,如“涼造新泉”、小大夏真興”、“永光”、“景和”等等;到了宋代,每一皇帝每改元一次均鑄一次年號錢,鑄量極多,並且有一些特殊字休。錢文的貨幣,如宋徽宗手書的瘦金體,背文有“坊”、“虢”字樣的“康定重寶”,“至各和重寶”,“以及“聖宋通寶”、靖康通寶”等,偽幣較多,應特別注意其字體有否作偽的痕跡。可與存世的真幣仔細比較,看其字體是否有異。年號錢的稱呼有“通寶”、“元寶”、“重寶”、“新寶”,“永寶”、“真寶”、“珍寶”、“正寶”、“之寶”、“萬寶”等十多種名稱;到了明清兩代,年號錢;律稱“通寶”(除咸豐的大錢外),而且錢文一律對讀;如發現錢文稱呼排列與上述規律不符,即可能為偽品。總之,瞭解歷史上鑄幣錢文的寫法、字體、稱呼,將真幣和偽幣多相比較,是容易從文字區別其真偽的。 ·偽錢的外觀特徵 先秦時代的刀幣和布幣,幣形雖大,但幣身很薄,如翻砂鑄造後的偽錢,由於模具會幹後收縮,所以幣身必然較厚;同時,在澆鑄成型時有澆進銅汁的澆口,刀幣的澆口在環上,布幣的澆口在首端,澆口外常有留在範外的餘銅,因此澆口的銅面不平整,呈未經琢磨狀態。偽鑄者不瞭解當時的工藝過程,或將澆口磨平。或澆口不在規定位置,應疑其為偽。此外,刀、布幣埋入土中已二千餘年,經長期腐蝕,必然表面不十分平整,幣的重量也輕,呈久經滄桑侵蝕的形態,如刀、布幣幣身很厚,平整光亮,即可疑其為偽。秦漢以後的方孔圓餞,中間的孔是供穿繩穿線懸掛攜帶用的,經過長久使用磨擦,方孔四周,圓錢的輪邊,必然磨得非常光滑。如發現方孔和輪的川邊出現粗糙未經長期磨滑的情況,即有可能為偽。宋代貨幣鑄工精良,錢文秀麗。如發現宋錢鑄工拙劣,錢質粗糙者,即有可能作偽。總之,經過翻砂、改刻、挖補、打製拼合、偽造鏽色後出現的偽幣,在觀察其形制時,第一看其外形與真幣是否有異,是否有未經使用,拙劣呆板,或厚或薄,文字不符時代特徵之處。第二看其表面,是否有改鑿改刻,拼合帶傷,表面有刀鑿痕跡,聲音破啞之處。第三看其鏽色是否粗松不牢,或帶有特殊氣味之處。要鑑別偽幣的外觀特徵,要全面瞭解真幣的特徵。要和真幣作長期比較觀察。 6.中國古代壓勝錢的鑑定 中國曆代壓勝錢不用於交換,而用於擺設、儀典,作為吉祥如意、鎮邪去惡的象徵。它與貨幣沒有什











廣西農人阿合


北宋的,好像挺值錢吧!

複製了搜到的一些鑑定方法:

真假識別

目前在市場上錢幣的作偽比較普遍。錢幣的作偽基本上有兩種形式。一是改刻,就是用普通錢幣改刻成珍貴錢幣;另一種就是臆造錢幣。

崇寧通寶是宋徽宗時期比較重要的錢幣之一,因此要仿製它是很難的。目前市場上作假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改刻,就是用普通錢幣改刻成珍貴錢幣。另外一種就是造假。如是用假幣跟真幣比較,就不難發現首先從文字上看,就沒有瘦金體的剛勁有力,也缺乏御書體的那種大氣。再一個是看它的鑄造,真錢幣鑄工精湛,在放大鏡下也很難看出砂眼,而假錢幣的質地比較粗糙,沒有質感,就是不用放大鏡也能看出它的砂眼。


五口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其實我沒有這個錢幣,我也不懂古董收藏。只能求助百度。不知道對不對。

北宋徽宗趙佶崇寧年間(1102-1106年)始鑄,年號錢。

有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和崇寧元寶三種。

崇寧通寶當十型,錢文為徽宗親書,所以又其為御書錢。

該錢文書法清秀骨瘦,鐵劃銀鉤,是徽宗趙佶瘦金書體存留世間的真實顯現。

宋徽宗更因鑄錢精絕,而於王莽並稱“錢法二聖”。錢體厚重,青銅質,鏽色古舊,開門的老生坑。之所以謂之大字版,是因此品錢文四字飽滿,寄廓接緣。

“寶、寧”二字冠點長且向左傾;長點“崇”;斜丁“寧”;高走“通”等,與被公認的各譜均載的大字“崇寧通寶”雷同。

除錢徑略小外,輪廓寬窄、 穿孔大小亦基本一致。




小劉螺螄


這個是那個年代的銅錢?



懂愛貼心


崇寧通寶是北宋徽宗趙佶崇寧年間(1102-1106年)始鑄,年號錢。有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和崇寧元寶三種。這是我的。





鄉村農人130803313


崇寧通寶是北宋徽宗趙佶崇寧年間(1102-1106年)始鑄,年號錢。有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和崇寧元寶三種。 崇寧通寶當十型,錢文為徽宗親書,所以又其為御書錢。

該錢文書法清秀骨瘦,鐵劃銀鉤,是徽宗趙佶瘦金書體存留世間的真實顯現。宋徽宗更因鑄錢精絕,當時官造成色在96%-96.7%,高於崇寧重寶、崇寧元寶,而與王莽並稱“錢法二聖”,是現在青銅錢中價值最高的兩種錢幣之一。


影視精彩段


崇寧通寶是北宋徽宗趙佶崇寧年間(1102-1106年)始鑄,年號錢。有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和崇寧元寶三種。 崇寧通寶當十型,錢文為徽宗親書,所以又其為御書錢。

該錢文書法清秀骨瘦,鐵劃銀鉤,是徽宗趙佶瘦金書體存留世間的真實顯現。宋徽宗更因鑄錢精絕,當時官造成色在96%-96.7%,高於崇寧重寶、崇寧元寶,而與王莽並稱“錢法二聖”,是現在青銅錢中價值最高的兩種錢幣之一。

目前在市場上錢幣的作偽比較普遍。錢幣的作偽基本上有兩種形式。一是改刻,就是用普通錢幣改刻成珍貴錢幣;另一種就是臆造錢幣。真品的話在估計每枚在3000-80000不等。


海星上的浪子


2020年的錢幣



花哥哥說養花


崇寧通寶是北宋徽宗趙佶崇寧年間(1102-1106年)始鑄,年號錢。有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和崇寧元寶三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