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柏拉圖式的愛情,為什麼感覺那麼難?

請問有糖麼


亞里斯多德,對柏拉圖的哲學體系作了批判性的修正。他把柏拉圖式的愛情定義為以下幾種:

1.男女平等的愛情觀.

2.純精神的而非肉體的愛.

3.理想式的愛情觀,即比喻極為浪漫或根本無法實現的愛情觀.

4.在這世上有,且僅有一個個人,對你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僅對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都有其完美的對象,而且只有一個.

人們往往都只關注2、3,其實1、4才是真正柏拉圖式愛情的正解。柏拉圖認為人們生前和死後都在最真實的觀念世界中。在那裡,每個人都是男女合體的完整的人,到了這世界我們都分裂為二。所以人們總覺得若有所失,企圖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柏拉圖也因此專門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會有“戀情”。在他的理論中,沒有哪一半是比較重要的,所以,男女是平等的。而且在觀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對象。他/她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也正在尋找著她/他。

每個人的生活狀態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社會地位,就會有不同的觀點,很難找到2個觀點都符合的人,(絕對相同)。

柏拉圖的愛情只是理論上的東西,我們要在生活中找到絕對的一樣的愛情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應該是困難之一。

如果理論不能在生活中運用變通(理論聯繫實際)就沒有辦法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相信這是困難之二。

我們需要學會生活,學會理論聯繫實際的生活,學會把理論運用到生活中,而不是把理論跟實際生活相對立,這應該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羅桂田心理諮詢


我就很嚮往柏拉圖式精神戀愛啊,我一直記得杜拉斯的一句話“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慾望,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我覺得,愛可以有肌膚之親,可以有一蔬一飯。但肌膚之親一蔬一飯不是愛。它們應該只是愛情的附屬品,只是愛情的一小部分,愛情應該是有沒有肉慾都能繼續,不應該是拒絕。然後精神上達到高度的統一。如果讓我遇到這樣的感情,一輩子沒有肌膚之親我也願意。

後來我遇到了一個對我很好的男孩子,那個時候我很缺愛,他給了我很多愛,很多很多,但是因為距離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我不得不和他說分手,才發現成年人的世界不是說喜歡就可以,要顧及的事情太多太多,這就是生活吧。


傍晚的新風


談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蔡琴。1984年,蔡琴與導演楊德昌因電影結緣,然而楊德昌在結婚時提出“無性婚姻”的想法。他說:“我們應該保持柏拉圖式的交流,不讓這份感情摻入任何雜質……”或許是對愛情太痴情,蔡琴同意了。婚後,在楊德昌沒有電影拍的時候,蔡琴甘之如飴地唱歌賺錢養家。楊德昌最終成為“臺灣新電影”代表人物,然而,他卻主動提出了離婚,並坦白有了外遇。離婚後,楊德昌給這段婚姻下結論:“10年感情,一片空白。”



簡偌2020


1. 直接原因很簡單。

體驗過荷爾蒙分泌時自然而然想要肌膚相親甚至合二為一的身心愉悅感的人就會明白原因。

2. 普通邏輯是什麼?

男人一般都是下半身動物,大部分不會想要柏拉圖式的愛情。

很多沒有體驗的女人卻覺得柏拉圖式的愛情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他愛我,我什麼都可以。

3. 根源:

但是實際上,只要是人,想要的僅僅是滿足自己的慾望,這是人得以生存和生活下去的基礎。

男人想要的傾向於生理慾望,從自然角度來說是人類為了延續自己的基因的必然結果。

女人想要的傾向於精神慾望。從社會角度來說是讓人類日子不那麼無聊枯燥。

4. 結果:

柏拉圖式的愛情滿足不了男人生理慾望,男人的生理慾望滿足不了,反過來女人的精神慾望也沒有辦法得到滿足。

換言之,如果一個女人放下對柏拉圖式愛情的執著,去享受自然的美好體驗的同時滿足了男人的需求,何樂而不為呢?



文文的糖糖


“柏拉圖式的愛情”顧名思義,就是柏拉圖的愛情觀。柏拉圖何許人也?古希臘一位婦孺皆知的人物。在基情(男同性戀)四射的古希臘,像柏拉圖這樣的名人也把基情視為理所當然。因此,“柏拉圖式的愛情”就是以基情為基礎衍生出的一套愛情理論。我就很嚮往柏拉圖式精神戀愛啊,我一直記得杜拉斯的一句話“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慾望,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我覺得,愛可以有肌膚之親,可以有一蔬一飯。但肌膚之親一蔬一飯不是愛。它們應該只是愛情的附屬品,只是愛情的一小部分,愛情應該是有沒有肉慾都能繼續,不應該是拒絕。然後精神上達到高度的統一。如果讓我遇到這樣的感情,一輩子沒有肌膚之親我也願意。


萌寵聯萌Zz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何為柏拉圖式愛情。首先它是一種西方的愛情觀。是一種只能神交的純愛情。

柏拉圖式愛情是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愛情體現,它追求心靈溝通和理性的精神上的純潔愛情。柏拉圖式愛情最早由Marsilio Ficino於15世紀提出,與蘇格拉底式愛情是同義詞。柏拉圖式愛情根植於古希臘的理性主義傳統和同性戀愛風尚。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而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於後代所起的影響尤其來得大。

柏拉圖著書以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之口表述說,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

在歐洲,很早就有被我們中國人稱之為“精神戀愛”的柏拉圖式的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骯髒的,認為愛情和情慾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因此,當一個人確實在愛著的時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對象結合。

一直到後來(公元前384年一前322年)柏拉圖的學生、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亞里斯多德,對柏拉圖的哲學體系作了批判性的修正。他把柏拉圖式的愛情定義為以下幾種:

1.男女平等的愛情觀.

2.純精神的而非肉體的愛.

3.理想式的愛情觀,即比喻極為浪漫或根本無法實現的愛情觀.

4.在這世上有,且僅有一個個人,對你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僅對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都有其完美的對象,而且只有一個.

人們往往都只關注2、3,其實1、4才是真正柏拉圖式愛情的正解。柏拉圖認為人們生前和死後都在最真實的觀念世界中。在那裡,每個人都是男女合體的完整的人,到了這世界我們都分裂為二。所以人們總覺得若有所失,企圖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柏拉圖也因此專門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會有“戀情”。在他的理論中,沒有哪一半是比較重要的,所以,男女是平等的。而且在觀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對象。他/她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也正在尋找著她/他。

說這些,沒有其他的意義,我相信愛情,我也體會這精神上愛的力量是多麼偉大,我的愛情真的有點柏拉圖的味道,我相信我正在尋找她,可是她究竟是不是我的另一半呢?也許不久就會有答案了。浪漫的愛情誰都想要,只要找到了她,我願意融化她在浪漫的海洋…

有一次,柏拉圖問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於是,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帶著他走到麥穗田。叫柏拉圖從中選一顆最大最好的麥穗,但只能摘一顆而且不能回頭望!

柏拉圖覺得這太簡單了。當他空手而回的走到老師面前時,老師驚訝的問他為什麼會空手而回?於是柏拉圖說出了空手而回的原因:當他走到麥穗田的時侯,看見了一株看似不錯的麥穗,原本想摘下,但回頭想想:老師只限我摘一次,也許後面還有更好的呢!就這樣走著走著,不知不覺就到了麥穗田的盡頭,才發現自己的手中一株麥穗也沒摘到!

於是蘇格拉底笑笑了笑對柏拉圖說:這就是愛情!!!

我也覺得

柏拉圖式的愛情

只是站在愛人的身邊;

靜靜的付出,默默的守候;

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擁有;

即便知道根本不會有結果,

卻仍然執迷不悔,也就是這種不求回報的原因,註定了它悲劇的結局。

個人覺得柏拉圖式愛情相對於其它愛情而言,是非常純粹的,這種愛情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並不被認可,也很難被大眾所接受,其原因就是因為柏拉圖式愛情並沒有肉慾,所以兩人就無法發生性關係,所以無法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因此在我們傳統社會中是不被接納的,因為很多人結婚就是為了生子,所以在傳宗接代這一觀念比較普遍的時候,就很難有人接受柏拉圖式的愛情。

最後,註定了柏拉圖式的愛情!

也只能是一條在遠處守候的平行線;

只留下回憶中, 美好的片段!

當作永恆!!!

(空空狐361)


空空狐361


第二,按柏拉圖式愛情的理論,心靈溝通是人性,肉慾是獸性,有人性就不能有獸性。這就有點把人性神化了。對大自然而言,人只不過是眾多生物中的一種。離開了人的生物特性去談什麼精神戀愛,當然很難。畢竟按唯物主義的觀點,物質決定意識嘛。



AAA湘水有毒


愛情💑的主角是男女雙方。愛情💑的本質是男女之間所產生的一種特殊情愫,包含精神和肉體兩方面。

人有七情六慾,是生理和心理的雙重需求。有著相同的興趣愛好,三觀的兩個人,精神上契合,就會互相愛慕。身體就會產生愛情荷爾蒙,從而極度興奮,顏面發紅,瞳孔放大。接吻、擁抱,愛愛,一氣呵成!

帕拉圖愛情💑強調的是追求心靈溝通和理性精神的純潔愛情。也就是互為精神伴侶!肉體關係的愛情是低級的!

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不配擁有帕拉圖式的愛情!

其一精神層面達不到。達不到對善、美的理念的追求的最高境界。沒有哲學家的智慧,就不要強求哲學家式的愛情。其二帕拉圖愛情本質是追求精神戀愛,超越肉體,超越原始慾望的精神契合愛情。除非你精神世界極大豐富,你的哲學智慧指導著你壓制住你的本能或是讓你失去了本能。否則你精神上要帕拉圖愛情,肉體要追求世俗愛情,你會擰巴的!既立牌坊又當婊!



碎嘴老三


柏拉圖式的愛情,是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愛情觀,追求心理溝通和理性精神上的純潔愛情。

在現實生活中,男女之間的愛情是建立在精神愛情和物質生活有機結合的愛情。平日裡,相愛雙方在戀愛到了一定程度時就開始建立家庭,開始現代意義上的家庭生活,大部分都是新婚者獨立居住,開始的新生活方式,也有部分人與家中其他人一起居住,共同生活。這就是當代人們普遍存在的家庭生活模式。

這樣的生活方式,是把愛情與物質生活緊密結合的生活模式,愛情離不開物質,物質為了愛情的更加美好和深化。脫離了這個現實,那就脫離了生活的本質所在。

柏拉圖式的愛情,講求高度精神愛情生活,物質生活稍許弱些,最為主要的是這種愛情觀背離了人的本性,這就是男女性生活的存在以及人類繁衍後代的需要,一味講求精神愛情就很難適應家庭生活和人類繁衍後代的這種客觀要求,這必然就感到很難做下去的唯一原因。當然,現實生活中也存在精神愛情的個例,但它少之又少,可以忽略不計。


西部大帝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性愛是人類的本能,是人類繁衍後代的行為,所以絕大多數人是不會理解的。如果你喜歡柏拉圖式的愛情,那麼也一定要選擇一個和你一樣認同柏拉圖式的,否則,必定堅持不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