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懷遠縣一句方言,當地家喻戶曉,外地人聽不明白,聽懂的都是老鄉

方言就是地方話,是流行於一個地方的某種語言,往往和標準語有較大的區別。

方言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它傳承千年,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

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方言。

有些方言很有情趣,只能作為口語表達,書寫時要用拼音或者其他漢字代替。


懷遠縣一句方言,當地家喻戶曉,外地人聽不明白,聽懂的都是老鄉


安徽懷遠縣有一句方言,當地人使用頻率很高,那就是“幌子”(音),偏遠的鄉村也講“網子”。

在懷遠縣以外,人們所講“幌子”也叫帷幔,是一種表明商店所售物品或服務項目的標誌。

古時酒店用布旗招徠顧客,酒旗就稱“幌子”。

懷遠人講得“幌子”卻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懷遠縣一句方言,當地家喻戶曉,外地人聽不明白,聽懂的都是老鄉


記得我回老家,聽到一位年輕的媽媽吵孩子:“你看你,這作文考得‘幌子該’,胡扯一氣!”

我還見到夫妻倆吵架。

那女的問丈夫:“你昨晚弄‘幌子’去了?”

丈夫說:“有‘幌子該’,和同學喝酒去了。”

妻子說:“你說有‘幌子’,半夜三更不回來!”

丈夫說:“喝過酒去唱唱歌,不要說沒有‘幌子’,就是有‘幌子’又礙‘幌子’呢?”


懷遠縣一句方言,當地家喻戶曉,外地人聽不明白,聽懂的都是老鄉


我聽了不由得好笑,作為懷遠籍人士,雖然離開家鄉半個多世紀了,聽到家鄉的土話感到非常親切。

我夫人是外地人,她就聽不明白,問我他們到底說得啥?

懷遠方言中的“幌子”,就是普通話的“什麼”或者“啥”的意思。

懷遠縣地處淮河流域,懷遠方言屬於北方方言裡江淮方言的一個分支。

在這些方言中,有不少語言風趣幽默,十分搞笑。比如:河蚌說成“歪歪”,西紅柿說成“洋柿子”,盪鞦韆說成“打提溜”等等。


懷遠縣一句方言,當地家喻戶曉,外地人聽不明白,聽懂的都是老鄉

隨著普通話的普及,這些方言的使用頻率已經逐漸減少了。

儘管如此,但是鄉音難改,很多人還是會講。

前年我在美國北马里亞納的塞班島旅遊,在開往軍艦島的船上遇到一群中國遊客。

有兩位女士聊天時說了句“幌子該”,我問她們從哪裡來的,回答說安徽蚌埠,我說:“是懷遠縣吧!”她們笑了:“你怎麼知道?”我說:“那是我的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