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炒菜的大火和小火分別在什麼情況下使用,放水又是什麼目的?

二氧不化碳


中國烹飪之所以名揚世界,其中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善用火候。



火候的掌握

火候的掌握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火力的分類

火力是就火燃燒的程度面言的。善於鑑別火力的大小是準確掌握火候的前提。一般把火力分為旺火、中火,小火、微火四類。

廚師在實踐中摸索出不同火力的不同特徵,主要是從火焰的高低、火光明暗熱氣大小以及不同的火色等鑑別火力的大小。

這種鑑別火力的方法,對於指導我們的烹調實踐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以下介紹幾種火力的特徵:

1)微火 又稱慢火。

它的特徵是火力量暗紅色,火焰細小或無火焰,供熱微弱,多數是用來保持菜餚的溫度。

2)小火 又稱文火。

它的火勢時強時弱,亮度不強,輻射熱較弱,適用於燒、燜、爆等烹調方法。

3)中火

中火的烈度略進於旺火,又名文武文。它的特徵是火苗較旺,火力小,但還能竄出爐口,火焰不穩定,星黃紅色,火度較暗,仍能保持較強的熱氣,有逼人感。這種火力適用於燒、燴、煮、扒、煎、貼等烹調方法。

4)旺火 又稱大火、武火、爆火、急火、猛火、烈火等,屬最烈的火力。

它的特徵是火焰高而穩定,最大的火焰可竄出爐口30釐米高,火光亮、耀眼灼人,火焰呈黃白色,熱氣逼人。適用於炒、爆、炸、熘等快速的烹調方法。

除此以外電烤爐、電灶等火力的劃分均是按輻射強度來測定的。


(2)掌握火候的方法

從烹調原料加熱後發生的變化及色澤變化,再根據烹調要求恰當地掌握調味、勾類以及出鍋的時機,是掌握火候的基本方法。

1)油溫的判定

鍋內油的溫度高低,可以根據油麵情況和下鍋後的反應來判斷。 溫油,俗稱三四成熱,油溫度達90° ~130°,其油麵情況是無青煙,無響聲,油麵較為平靜,烹調原料下鍋後原料周圍出現少量的氣泡。 熱油,俗稱五六成熱,油溫度達130°、170C°其油麵狀況是微有青煙,油沿鍋從四周向中間翻動,烹調原料下鍋後周圍出現大量氣泡, 旺油,俗稱七八成熱,油溫度達170°-230C °其油麵狀況是有青煙,用手勺攪動時有響聲,烹調原料下鍋後周圍出現大量氣泡,並有輕微的油爆聲。

2)原料變化的鑑別

火候是否合適,要通過鍋中菜餚的變化來鑑別。如動物性原料是根據其血紅素的變化來確定火候的。 肉溫在60°以下時,肉色變化微乎其微,肉溫在65°- 75°時內部變成粉紅色,肉溫在75°以上時完全變成灰褐色。以豬肉絲為例,下鍋後變成灰褐色,則原料已基本上斷色。

3)翻鍋技巧的運用 熟練地運用翻鍋技巧對於掌握火候起重要作用。根據原料加熱後發生的變化和原料的色澤變化來判斷翻鍋的時機,這樣才能使原料受熱均勻熟透,使調味品均勻滲透到原料中,使芡汁在菜餚中均勻分佈。

(3)掌握火候的原則

烹調火候的掌握與烹調原料形狀、製品要求、傳熱介質、投料數量烹調方法等可變因素有關,還要結合烹調實踐逐步掌握火候。

1)質老形大的原料用小火,時間要長。

2)要求酥爛的菜餚,用小火,時間要長。

3)用蒸汽導熱、菜餚要求鮮嫩的,需用大火,時間要短:菜餚要求酥爛的,要用中火,時間要長。

4)菜餚採用燉、燜、爆烹調方法的,需要用小火,時間要長。

5)採用煎貼烹調方法的菜餚,需用中或小火,時間略長。

6)採用燒煮烹調方法的菜餚,需要用中火或小火,時間略長。

7)質嫩形小的原料用旺火,時間要短。

8)要求脆嫩的菜餚用旺火,時間要短。

9)用水導熱,菜餚要求軟、嫩的,需用旺火,時間要短。

10)菜餚採用炒、爆烹調方法的,需要用旺火,時間要短。

11)菜餚採用炸、熘烹調方法的,需要用旺火,時間要短。

12)採用氽、燴烹調方法的菜餚,需要大火,時間要短。

總之,掌握火候要根據烹調原料的性質及菜餚要求,正確地掌握火力的大小和加熱時間的長短,並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關於為什麼加水要從兩個方面分析,第1個方面就是加熱介質,第2個方面就是食用(飲用)。

(1)水傳熱

以水為媒介物的傳熱,靠的主要是對流 作用。

水是不良導體,無黏性、無毒質、比熱大、沸點低、易蒸發,這是水的物理性質。

燃料在爐膛燃燒熱量通過鐵鍋等進入水中,水加熱時產生的對流使原料受熱均勻。同時,水溫升高後以對流方式逐步進入原料內部,水分子在高溫作用下加快運動速度,增強了滲透力,使得原料外部與內部的熱度逐步平衡,這種平衡是原料內外成熟一致的原因所在。

水的沸點是100C°,也就是說無論怎樣燒,鍋內的溫度最高不會超過100C°。

質地軟嫩的原料只要內外熱度平衡,就基本成熟,有脆嫩、清爽的口感,又保護了營養成分。質地老的原料用較多的水長時間的煨燉,才能使原料水解膨鬆,從而達到具有酥爛的質感,這些都是通過水傳熱而實現的。

(2)食用性

水是生命之泉,是生物和人類不可或缺的能量源泉,通常清潔的飲用水是無色無味的,但是經過烹製加工輔以佐料調味後,就成了美味的飲品。


美食俠客


【朋有成】炒菜大火用於:

1)在開始炒菜時,冷鍋、冷油,用大火快速升溫。

2)各種菜下鍋時,用大火炒,炒出鍋氣,防止降溫大多炒不起來。

3)放水煮和收汁時,用大火縮短時間。

炒菜一般不用小火,小火主要用於:

1)手腳搞不贏時,鍋內油溫夠了菜未準備好,用小火保溫等待。

2)同時要放多種調料時,用小火等全部放好後一起炒,防止燒焦。

3)火候稍縱即逝時,用小火延長時機。

比如油炸花生米,冷鍋冷油放入花生米用大火,1分鐘後溫度起來了用中火,1分鐘後花生米快炸好了,用小火觀察出鍋時機,1分鐘後,要嫩些就早點出鍋,要老些就遲點出鍋,約有30秒時間供你把握,關鍵就在這3一4分鐘之中,油溫180一210℃之時。

炒菜放水是因為:

1)菜太乾了炒不起,鍋裡油水要有一定比例,炒菜就是水油氣化把菜炸煮蒸熟,水不夠就成油炸、油煎。

2)菜要煮熟、煮軟時。

3)溶化鹽、雞精等調味品。


朋有成


飯店廚師炒菜是不加水的,如果加水的話會影響口感,加冷水菜容易變老變硬,鍋裡高溫時如加冷水溫度突然下降,菜在鍋裡烹炒時間延長,不但菜會變老變硬,口感變差,還會損失更多營業。一些質地嫩的,脆的菜都採用爆炒,這樣能口感好,營養不會流失,加水的那不叫炒,叫燉,如:牛肉,排骨,田螺,魚類……等等可以慢燉。

滷菜都是菜用大火燒開,小火慢燉,三分滷,七分泡。假如炒菜用大火和小火再加水的話,用在家庭廚房比較合適,因為家庭廚房的爐火比較軟,炒菜溫度達不到,放的油也沒有飯店放的多,所以不加水就會糊鍋,這就是為什麼家庭廚房炒的菜,沒有飯店炒菜好吃的原因。


4399龍湖區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這個問題,炒菜的大火和小火分別在什麼情況下使用,放水又是什麼目的?

第一類: 炒

1,炒菜時要用大火,尤其是在炒青菜、海鮮類時,更應該用大火快炒,以免蔬菜、海鮮出水;

2,當快起鍋,需要嘗試鹽味時,可將大火調為小火,以免食物被燒焦;

第二類:蒸

1,蒸制菜餚用大火(麵食除外),使用大火,這樣才能使著蒸汽充足,讓食物快速成熟。

2,蒸麵食時,使用中火,這樣才能保證水汽蒸發不會過多,饅頭等麵食表面不會有水汽坑窪痕跡,表皮也不會很硬;

3,蒸蛋羹時,使用中火,這樣雞蛋羹表面就不會有很多小孔,口感也不會硬。

第三類:煮

1,煮制食物時,先用大火降水燒開,再轉小火燜煮;

2,煮濃湯時,使用中火,這樣才能煮出奶白色的湯;

3,燜煮食物時,使用小火,這樣可以讓食物慢慢入味,又不至於讓水分快速流失;

第四類:炸

1,油炸體積較小的食物時,使用大火,這樣才能保持外酥內嫩的口感;

2,油炸體積較大的食物時,使用中火,這樣才能把食物內部炸熟;

3,油炸果仁時,如腰果、花生等,使用小火,一直炸至果仁表面金黃即可。需要注意,一定是冷油下鍋。

第五類:燉

1,燉清湯時,使用小火,這樣才能讓食物不散爛,且能將味道慢慢溶入湯中。

至於加水是為什麼呢?有三點:

1,當我們炒菜的時候,鍋裡的溫度很高,而我們加的都是涼水,加入涼水後,鍋內的溫度會迅速下降,致使菜在鍋內烹飪的時間延長,不但影響口感,菜也會變老還會丟失更多的營養物質。

2,如果炒菜時必須要加水了,建議加少量開水,這樣不至於過多影響烹飪溫度,炒出來的菜會相對脆內一些。

3,如果我們做的是燉菜,特別是肉類,應一開始就要加足水若是在燉的過程中突然加入冷水,湯水的溫度會驟然發生變化,會使肉類表面突然收縮,致使肉中食物羶氣味不易揮發,配料不易入味,菜餚的口味就會大打折扣。所以中途不要加涼水哦。不然再好的手藝也做不出好菜來。

希望本次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豫宛抗哥


大家好我是劉慶,炒菜時大火和小火對菜的品味口感能起到決定性作用,放水是為了調製菜品火候,讓菜品能在口味最佳的火候出鍋,有些菜澱粉含量比較高就需要加水了,避免粘鍋。 一般來說,用大火燒製的菜品都是口感比較脆的那種,例如:黃瓜炒肉、酸辣土豆絲、醋溜藕片、爆炒捲心菜等,口感清脆的菜品菜味更濃郁一些,一般年輕人比較喜歡吃這類的菜品。 用小火燒製的菜品正好相反,有句話叫大火燒開,小火慢燉,慢工出細活,一般適合滷製的菜品,這類的菜品熬製的時間長也適合多加水,例如:紅燒排骨、紅燒肉、燉牛羊肉、煲個雞湯等,有些蔬菜也適合小火慢燉例如:燉土豆、燉白菜、燉煲蘿蔔湯等,小火慢燉使調味料能夠充分發揮作用,能使湯汁濃郁味道鮮美,這類的菜品更適合老年人,因為燉菜經過長時間的燉煮後會變得非常的軟爛更容易消化吸收。 大火小火的使用,是食材的性質決定的,也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有關。







百味薈萃


謝謝,炒菜用大火對於小體積食材起到攪拌的作用,大火便於收汁。沸騰時食材內部發生變化適合煮豆子、紅燒、燉蔬菜、各種速食湯料。炒菜小火維持100度的環境,食材內部發生變化,減少水分蒸發適合慢燉肉類,粥。炒菜加水在火力夠大情況下是必須往鍋里加水目的不讓食材炒糊。有的食材不容易進味,加水的目的慢慢煨燉一下,這樣食材才能吸收湯汁的味道,吃的時候更好吃。



大頂子山高又高


家庭在製作炒菜時,掌握好油溫和火候十分重要。加不加水,主要是看這道菜本身的食材特性!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一、油溫和火候

炒萊的火候一般分為大火(旺火),中火和小火(微火)三種。油溫也分為三個階段:三四成熱(溫油鍋),五六成熱(熱油鍋)和七八成熱(旺油鍋)。

溫油鍋(三四成熱)的溫度一般是在90℃~120℃。油鍋無青煙、無響聲,油麵較平靜,放入原料時出現少量的氣泡。

熱油鍋(五六成熱)的溫度為150℃~180℃。油鍋微有青煙,油從四周向中間翻動,放入原料後出現大量氣泡,無爆聲。

旺油鍋(七八成熱)的溫度一般為210℃~240℃。油鍋有青煙,油麵較平靜,用手勺攪時,有響聲。放入原料後出現大量氣泡,並帶有輕微的爆炸聲。

正確鑑別油溫後,還必須注意火力大小、原料性質以及下料多少這三個與油溫密切相關的變量,加以正確掌握。 如使用旺火時,原料下鍋的油溫要低一些,因為旺火可使油溫迅速上升;中火時原料下鍋的油溫可以偏高一些,因為中火加熱油溫上升較慢。

投料量多的,下鍋時油溫可以高一些,而投料量少的,下鍋時油溫可以低一些。

油溫還應根據原料質地的老嫩和形狀大小,適當掌握。

在烹調時,以上這些關鍵不是孤立的,必須同時顧及,靈活掌握和運用,才能烹調出色香味俱佳的菜餚。

二、炒菜時加不加水

至於炒菜時加不加水,主要是看這道菜本身的食材特性!

炒菜時加水,一般是因為有些食材的含水量不是很高,如果在火力夠大的情況下,加水可以防止菜品炒糊;加水的另一目的就是將食材慢慢的煨燉,使食材吸收湯汁中的味道,這樣才會更加好吃!

但是,在炒青菜時,萬萬不能加水。青菜本身就含有很多的水分,如果在炒制的時候,還加水進去,就不是炒菜,而是在煮菜了!





王中王組合


有句老話,大家肯定都熟悉,大火快炒,小火慢熬,這句話就很好的回答了你前面的兩個問題。

有些人全程用大火,但是他要不停的翻炒,利用很高的溫度,將食物快速炒熟,否則就會出現焦糊情況。

有些人全程用小火,這時候就不需要翻炒了,就讓食物慢慢熬熟。

還有一些人有經驗的人,他先用大火將食物弄至快熟或者半熟狀態,然後再改用小火熬,使調料,進一步入味。

加水的話咱們也一般都加熱水,(如果你炒到一半的菜加入冷水,會使菜變老變硬,口感變差)

加水的目的就是害怕食物焦糊,就比如說炒一道土豆絲。如果你剛開始油放少了,那麼炒到一半菜還沒熟就快要焦糊粘鍋了。這時候咱們就需要倒入熱水。

所以說炒菜的大火小火,還有加不加水,這些等做的多了久了就會慢慢有經驗的。

一個優秀的廚師做菜做得好,不僅僅表現在刀工,對食物的處理,更表現在對火候的掌握。這個也是需要自己慢慢摸索的。



小李美食大全


炒菜最好用大火,但是前提是菜一定要現洗現用,為啥……比如炒韭菜,你要是先洗乾淨晾乾水分後炒,還用大火炒那樣的韭菜一定炒出來很老,乾巴巴的,炒青菜也同樣是!用現洗淨的菜炒出來好吃顏色還很好看!用小火炒出來的菜就像燜出來的一樣,味道不好吃還有顏色不好看!


差不多多姐姐


炒菜用大火對於小體積食材起到攪拌的作用,大火便於收汁。沸騰時食材內部發生變化適合煮豆子、紅燒、燉蔬菜、各種速食湯料。炒菜小火維持100度的環境,食材內部發生變化,減少水分蒸發適合慢燉肉類,粥。炒菜加水在火力夠大情況下是必須往鍋里加水目的不讓食材炒糊。有的食材不容易進味,加水的目的慢慢煨燉一下,這樣食材才能吸收湯汁的味道,吃的時候更好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