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評論:一定要盡力幫幫小微企業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廖保平

小微企業是就業的重要部分,保小微企業就是保就業,就是保民生,就是獲民心。遇到如此重大的疫情,幫小微企業就是幫就業者,就是幫社會,幫國家,幫民族。

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是當前頭等大事,隨著疫情發展,防控層層加碼,人們的自我防護意識也在加強,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

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叫苦連天。有的說,三家服裝店,合在一起一個月將近10萬房租,這樣持續幾個月這幾年就白乾了。有的說,我是開飯店的,一年到頭就等春節賺點租金,減輕來年的壓力,結果趕上疫情發生,備貨太多,還倒虧了,馬上兩個孩子要交學費、夫妻要交社保、車子要換輪胎,還要還銀行貸款……壓力大得喘不過氣來。有的說,山上有2萬多隻雞賣不出去,天天要吃好多飼料,自己在家眼看著天天虧損,頭都大了。

一篇長文《哎,我只是個做中小微企業的》吸引了許多人關注,作者詳細曬出了每月經營固定成本,人力、房租、安保、寬帶,僅這四項每月固定支出就要551.54萬元,而現在賬上的現金只有1200萬了,不能營業、沒有收入,公司最多能撐2.176個月。

宏觀上的經濟數據也證實了這些小微企業的切膚之痛。自疫情發生後,六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量從12月的70多萬噸/天,驟降至2月11日的37.2萬噸/天,降幅近50%,與去年同期相比降幅約40%。自去年12月31日至今年2月11日,全國30個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只有5.04萬平米,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約90%。1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僅有169.9萬臺,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1.5%。

受此次疫情影響最大的是各類餐飲、酒店和旅遊服務業,基本上已全面陷入停頓狀態,很多企業如不獲得支持,恐怕熬不過這個春天。有人甚至撰文指出,疫情之下,民宿將是第一個徹底歸零的行業。受到如此衝擊,小微企業倒下,將直接引發失業潮。

雖然研判認為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中國經濟有較強的韌性和強大的潛力,長期向好、高質量增長的基本面不會因為這次短暫的疫情而發生改變。但投資、生產、收入和消費同時驟減,失業不斷增加,一旦越過臨界點,很可能會導致企業和居民收不抵支、入不敷出,繼而引發企業和居民個人的經濟破產潮,後果難以想象,其持續性的影響不可低估。

我們不要忘記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事故給日本帶來的影響。據報道,2011年和2012年期間日本吸引的外商投資出現負增長和零增長,2011年至2015年間的日本貿易更是出現了罕見的5年連續逆差,這是1950年以來首次出現的局面。

當前,抗擊疫情正處於關鍵時期,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複雜,疫情造成的最大次生災害是經濟受到嚴重影響,中小微企業由於自身的抗風險能力比較弱,更容易受到疫情的衝擊,降低這個次生災害、救救小微企業,已迫在眉睫。

小微企業是就業的重要部分,保小微企業就是保就業,就是保民生,就是獲民心,這不只是經濟要求,也是社會要求,同時更是政治要求。

特殊時期,必須對小微企業給予特殊關照,要從信貸政策到財政政策,從宏觀到微觀,給予小微企業綜合立體的幫助,幫助那些臨淵徒步的中小微企業免於破產,渡過難關。

可喜的是,從中央到一些地方已經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採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很多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對湖北省內的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在去年的基礎上再次下調0.5個百分點,而且不少銀行還為受疫情影響的小微企業增加了專項的信貸額度,對逾期的利息給予減免。比如稅收部門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如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遊、快遞、民航等行業給予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稅費的優惠等等。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但對於中小微企業來說,遇到如此重大的疫情,真的很可能有今天沒有明天,幫它們就是幫就業者,就是幫社會,幫國家,幫民族。

(作者系知名評論員、專欄作家)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0年3月上旬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