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孩子還小,是出門打工好還是留在他們身邊陪孩子長大好?

認真做好每一天


這個問題在很多農村地區尤其常見,我個人意見是留下來陪孩子,孩子一天天長大,你陪伴的時間就越來越少,以後長大了你想陪人家都不願意讓你陪這是其一,其二是父母的教育和陪伴是誰都代替不了的,家裡的老人能幫你看孩子,但在思想上很少有能跟得上現在的社會,父母和你都會產生代溝,更何況隔輩,當然如果老人與時俱進讓他們帶也未嘗不可,但是這樣的老人少之又少。如果家庭條件允許你可以不去外出打工,我建議你在家陪伴孩子,在家附近找一份工作或者做微商等時間自由的職業,如果能力不足可以利用帶孩子這段時間提高自己,等孩子大了不至於沒有競爭力。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你解決你的問題。


Alva維


這是我們很多人都遇到的問題,特別是農村地區,經濟收入低,留在家裡陪著孩子,可是收入不足以養家,出門打工,孩子就成了留守兒童,缺少父母關愛,父母也很為難。 我一個朋友,媽媽一直在家陪兒子,順便在鎮上文印店打工,孩子爸爸在外務工,後來媽媽也出去務工了,孩子留給奶奶帶,第二年媽媽懷了二胎,回來養胎,又生了一個弟弟,媽媽陪著兩個兒子在家,兩個兒子開支大,小兒子兩歲的時候,大兒子已經上小學了,沒辦法,父母把孩子都留在家中,出去工作,結果兒子學習跟不上,甚至不願意跟父母打電話,最後,夫妻二人都回來了,在家做點小生意,收入雖然不高,但是孩子的學習可以輔導,每天可以陪著孩子,成績逐步提高,一家人也過得蠻好。 孩子從出生就對父母有很強的依賴,1歲多的孩子又是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上學了沒有父母管教,孩子很容易沉迷手機電腦。孩子上學之後,和父母相處的時間會越來越少,我覺得只要不是特殊情況,父母至少要有一方陪在孩子身邊,如果都要出去打工的話也可以把孩子也帶出去。


非凡寶寶的媽媽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女兒一歲半以前一直都是我帶的,但是因為我老公收入不高,我家小孩喝奶粉,尿不溼,老公養不活我們,而且很容易發生爭吵,沒辦法我自己出去打工了,在工廠裡上班,我一個月五六千塊錢一個月,我小孩我家婆帶著,因為我打工的地方不是很遠,二個半小時的高速,一年回去三到四次,有時候真的很辛酸,記得很清楚的一次,冬天了,我女兒穿的一套保暖內衣,白色條紋的,前面那片全部是黑色了,袖子那片掉線掉了5釐米,我家婆都沒給這件衣服扔掉,櫃子裡有幾套我買的新衣服沒穿,然後過幾個月回家過年,新衣服錢部沒有了,只能忍著,我沒那條件回家帶小孩,我們夫妻也出現了問題,我老公養活自己都養活不了了,幼兒園的學費家裡的生活費,我在那個廠裡幹了四年,一個月一天都捨不得休息,現在我的女兒六歲了,馬上就要一年級了,我跟我的弟弟合夥開了個母嬰店,把我的小孩帶在了身邊,如果你有條件就自己帶,像我那時候是真的沒辦法了,不出去打工可能我跟我小孩,連吃飯的錢都沒了


曦曦媽媽在臨滄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1.我現在就是一名寶媽,寶寶一歲一個月了,生寶寶前我就想過這個問題,因為寶爸在上海上班,寶爸家江蘇的,我生小孩子在江蘇生的,後來我就考慮等孩子一歲後是去上海上班還是在江蘇上班。

2.後來我和我老公商量,我還是在江蘇上班,照顧寶寶,因為我家寶寶從出生就和我睡,沒有和奶奶睡過,就算斷奶,晚上我陪著寶寶睡覺,我覺得小孩子童年就這一次,寶媽一定要陪著寶寶,關注孩子的成長,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

3.我小時候就看到村裡有的小孩子,就是留守兒童,和爺爺奶奶生活,不愛說話,性格也內向。爺爺奶奶因為沒有多少文化,所以輔導不了小孩子作業。當爸爸媽媽回來後,孩子和父母也不親,都不愛和他們說話。

4.如果有條件,可以寶爸出去打工,寶媽就在家附近找個工作,同時夢兼顧照顧小孩子。可以在家附近找個工作,白天給爺爺奶奶帶,寶媽晚上陪寶寶,給他講故事,培養感情。小孩子不懂你掙了多少錢,他只知道誰陪他時間多,他就和誰感情深。





樂樂媽媽故事


我個人認為,如果可能的話,一定要呆在孩子身邊。不然的話,可能會留下許多遺憾,甚至悔恨。

錢可以以後再掙,但人的童年卻無法重來。如果捨棄孩子而在外打拼,結果往往是得不償失的。

對此,我自己是深有體會的。我當初便有些狠心地拋下了二寶。

當時孩子出生也就半年左右吧。為了斷奶,我把孩子交給婆婆照看,自己獨自去了外地。

表面上的理由是給孩子斷奶,但事實上這個理由也站不住腳。當時也有經濟上的考慮,因為多了個孩子之後,生活壓力大了許多,我也想多掙些錢。

只是,現實卻沒有想象的那麼好。坐了幾天的火車來到目的地之後,還沒開始上班,我便開始瘋狂地想家,想孩子。

可是,事到臨頭了,我也只能硬著頭皮撐下去。稍有空閒,便和孩子開視頻,每一次都是禁不住流淚。

堅持了幾個月之後,終於忍不住,於是辭工回家。

是的,在家上班或許工資會少一些吧,但至少可以天天跟寶寶見面。

回家後,兩個孩子明顯地對我感到陌生了。當然了,我知道這些都是可以修復的。畢竟,母女連心,都是身上掉下的肉哇。

然而,多年以後,一直到現在,跟我比起來,我家二寶就是跟奶奶更親。雖說都是一家人,也不分彼此,但我心裡總是隱隱地覺得失落。

記得專家說過,孩子的童年少年,一定要有父母的參與,不然的話,必然會對孩子的心靈產生負面的影響。

如果重來,我一定不會再離開孩子。

當然了,有時候現實也很殘酷,面對生活的窘境,我們必須義無反顧地去打拼。不過,我們不是可以想個折中的法子嗎?

比如:就在家臨近上班,收入可以少一點,但是離孩子近。又或者,帶孩子一起出去,如果這個做得到的話,那可能會更好,開支可能會多一些,但是對孩子的教育肯定是利大於弊的。


萌媽育兒筆記


我知道,拿起工作就無法陪伴孩子,放下工作就無法養育孩子,但是我覺得還是不要和孩子分開。

心理學家曾經有一個論斷,三歲以內和父母(尤其是母親)分開超過一週,這樣的孩子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孩子還小,如果父母想出去打工,那不妨帶孩子一起走。留在家裡就成了留守兒童,暫且不說孩子的心裡是否舒服,留守兒童的安全都是一個難題,因為長期不在父母身邊,被欺凌、被引誘、被暴力對待,都是留守兒童最大的隱患。

從小我也算是半個留守兒童,因為父母工作很忙,就把我放在一條街之隔的奶奶家。雖然我衣食無憂,但也經常被同學嘲諷“爹不疼,娘不愛,像個野孩子”。後來父母把我接回家裡住,我卻永遠也無法和他們親密,只能維持表面和諧的關係。

如今我也為人母,如果讓我長期和女兒分離,我是捨不得,也不願意的。在她三歲上幼兒園以前,我選擇的是在家工作,那時候我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做一些網絡兼職,我幫人海淘過東西,做過淘寶客服,也在網上寫寫文字賣錢。

我的收入不多,但是也夠勉強餬口,再加上老公的收入,養活孩子還是綽綽有餘。這三年很艱難,但是咬咬牙也就堅持過來了,如果我像父母當年,把孩子寄養給老人,那麼我也可以繼續上班賺錢,但那樣我的孩子就會成為另一個我,我知道那很難過,我不願意。

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三年,如果能咬牙堅持,就不要放棄,因為過了這三年,他走入幼兒園,開始自己的生活,漸漸的也就不需要父母的陪伴了。如果不是克服不了的困難,那我覺得還是不要和孩子分開,忍一忍,生活就會好起來。


飛奔的兔子媽媽


首先是爺爺奶奶會把孩子教育好嗎,我兩個孩子,小的過了周我就出門打工了,她們上二三年級我才回來,回來發現,孩子成績跟不上去,很多習慣不好,脾氣也不好了,這個是跟爺爺奶奶很大的關係,環境造就一個人,所以我建議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是自己帶好一點



祁銀心


孩子還小,是出門打工好還是留在家好?

我家孩子上幼兒園後,我就開了一家店,早上先送她去幼兒園,下午關門後接她回家,在年底臘月時生意忙,加上在店裡冷,我就把她送去外婆家,我就悄悄地走了,留下她在外婆住了幾天,雖然不哭不鬧,但從那次後她就很怕去外婆家,就算了去了她也要一直跟著我,上廁所也要跟著去,不能離開她的眼線,總是擔心我又把她一個人丟在外婆家了。雖然已經過去了四年,但她還是害怕。那次給她的心裡陰影太大了。所以,我覺得只要生活能維持,就留在家陪孩子吧。


阿幼沐


首先感謝來回答這個問題,個人建議的話,還是希望能讓小孩留在自己身邊比較好,因為不想錯過她的成長經驗,為什麼不讓他留守?因為我覺得對教育各方面的話,還是由自己親自教育會比較好一點!

但自己的話比較幸運,因為有公婆幫我帶,一起帶到我們身邊也方便,然後我們家是公公幹活,我和我老公上班,我的婆婆幫我帶小孩,我們相處的很好,能個人覺得再苦再累也要把小孩帶在自己身邊吧!

對一些人而言的話,確實是比較困難,要因人而異,有些東西勉強不來的!





小金魚與羊駝


不邀自來回答這個問題,想發表一下我的想法。

這個提問已經表明是農村家庭,並且處於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

幾天前我思考過是什麼造成了這種現象的發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國家貧富不均。沒辦法,這是現實所決定了的,家長在年輕的時候總想打拼,也有而立之年沒有一番事業,這輩子很難翻身之說。

這裡給家長的建議是要麼留下來陪孩子長大,要麼出去打工帶上孩子,最好是帶孩子到自己打工的地方去,照顧他,陪伴他。其他的想法我都不是建議。

首先,身為父母,有養育子女的責任,要教會他們很多知識和道德,而陪伴並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孩子太小,家長都出遠門,多半把孩子委託給親戚照顧,但是,孩子生病以及開家長會時他們內心是很渴望有父母陪伴的。

長時間不與孩子接觸,久了關係也會生疏。感情是需要培養的。

同為農村人,深感城鄉教育、中西部教育的明顯差異。有去農村支教過的朋友回來說很多家長都在外面打工,對子女教育不怎麼重視……

有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小學時就出門打工掙錢,基本一年回來一次。孩子都是寄宿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他們不怎麼會孩子的題,每天都是早出晚歸地裡幹活。

孩子在成長中,尤其到了青春期,性格會很叛逆,隨著知識的不斷豐富以及思維方式的改變,監護人很難與他們溝通。

說兩個發生在我們村的活生生的例子吧,絕對真實。

一戶人家的家長在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時就去福建打工,小孩便給她奶奶帶。而奶奶的生活是怎樣的呢,每天只知道種莊稼,剛開始小孩很聽話,一年後孩子開始很晚回家,跟村裡其他孩子玩耍,餓了摘桃,渴了扒人家水井,真的很少回家。即使回家,跟奶奶說不過幾句話,奶奶思想陳舊,閒暇時就在陽光下曬太陽,而小孩是很活潑好動的,自然喜歡處處跑,只是奶奶晚上開始到處找人。

我從小與這個女孩子長大,看到這些無不心痛,但沒有辦法。後來她初一讀完,父母覺得她不是讀書的料,便叫她出去打工,於是她一走就是幾年都不回家,杳無音訊。她與自己的父母總是吵架,父母也抱怨自己的孩子怎麼就這麼不聽話。但他們都沒有好好反省自己,給過自己孩子多少陪伴和教育。

另一個是正面教材,父母的做法是從小帶孩子去自己打工的地方,讓孩子在自己打工的地方上學。一來方便照顧孩子,二來讓孩子知道自己打工多麼辛苦,這比說千百遍“打工累,好好讀書”有效很多倍。這兩個孩子直到我上大學了才見著,反正特別懂事和聽話 ,學習成績也不錯,考的是985大學。父母這邊也是買了房和車。

父母有教育子女的責任,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如果只是有血緣關係,再近的親情也不會濃。都說父母給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希望眼光長遠一點,與其有錢,不如給孩子一個好的未來。

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了,可能是親眼所見,覺得那個女孩子不該有這樣的人生。回答比較片面,例子也很個別,但希望可以考慮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