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今年的考研錄取名額增加20萬人,將達到110萬人,對於研究生本科化,你有何看法?

快慢有序


答題/帥小西De--期待為您解惑!


2.28日,經精準測算研究生導師人數和已授予碩士學位點數量,2020年碩士生招收規模預計將擴招18.9萬。也許,在去年碩士招生初試時,你我肯定誰也不會預料到此次高於20%的增幅。

國家統計局2月發佈的《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數據顯示2019年研究生招生是91.7萬人。這個“91.7萬人”不單是碩士生,包含博士生、碩士生。
基於此,結合上面提到的擴招18.9萬人,就算是博士生不擴招,2020年研究生招生總人數也將高達110.6萬人(91.7+18.9)。當然,擴招趨勢並非是一年,明年不會縮招,2021年考生不必擔憂。
結合去年博士生錄取人數的粗略估計(8-9萬人),單碩士招生人數今年也將超過100萬。不過,此次擴招以全日制為主,去年不少全日制學生調劑到非全,今年擴招後選擇調劑非全的學生規模肯定會被擠壓。

原定於3/4月進行的博士入學初試或面試同樣被推遲,小西認為2020年博士生擴招機率極高。在碩士擴招中提到的就業難等因素,碩士畢業生一樣存在。也許,今年研究生招生規模還高些,待2021年統計數據出來就能知曉。
比如說,我們學院幾個專業年前僅有不足3成碩士生簽訂三方協議,2月還有企業提前賠付違約金、解除三方的。我們課題組正在準備預答辯的3個碩士均有準備讀博,一個留自己團隊、2個外校。在讀碩士的你是否轉而想讀博?

目前,大家普遍擔憂,比如說題主提問的“碩士擴招後研究生教育是否會本科化?”。在小西看來,一是培養質量(教學、指導老師)能否跟上,二是學歷是否貶值。
相對來說,探討研專碩教學本科化的課題極其多,不少高校已發現存在此問題,尤其是不少課程設置兩者趨同。之前,聽我們專業一個本校的研一學生說,XX老師給大三和研一學生上專業課的PPT基本一樣。也許講得更深入,尷尬!

在導師指導上,倒是問題不大。在我身邊,就有不少年輕導師沒有分配學生或僅有1人,有課題、有經費、有精力和能力的她們一樣需要學生。
但是,此次擴招以專碩為主,同樣是面對就業困難。之前,2007-09年環球金融危機,就業存難背景下出現專碩。歷經10餘年發展,大部分院校沒有體現出和學碩的特色,趨向和學碩一致。
比如,985工科專碩除校外導師、學費高,真看不出有啥不同。不知道是否準確,總有一種“維持學碩質量”的感覺啊!你們有沒有?

另外,在學歷貶值的話題上,小西認為是否擴招都有存在,社會認可度和市場需求才是背後主因。比如說,師範類本科生就能勝任的中小學教師,發達區域學校要的卻是清華、北大或中科院的博士。
不管是讀研、讀博,3-4年內自己要努力,提升能力和競爭力。一旦自己打遊戲、不上課和學習,搞得讀研就沒讀一樣,還不如同期去工作的同學。這也是學歷貶值。

最後,熱門就業或吃青春飯的專業,就有“讀研是否值得?”的質疑。讀研到底值不值,你覺得呢?
⚪ 若是我的文章對你稍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或轉發,讓更多人看到,非常感謝!

帥小西De


今天考研名額增加20萬,你就可以知道現在就業市場多麼困難。

今天下午我去修電腦時,看到我幾年前一個學生,他大學期間曾經去當了兩年兵,回來之後修完學業,畢業之後在兩家企業幹了兩年,今年回來考警察,據他說,一個縣招收2名警察,報名的人竟然超過了200人,鹽城還有一個縣公務員崗位更誇張,招1人,竟然有1956人報名。

這已經不是能力問題了,而是運氣問題了。

因此說,今年考研錄取名額增加20萬,不過是暫時緩解一下就業崗位的壓力。

但是中國研究生培養模式是飽受詬病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參照美國做法,我有一同事家孩子去年考取了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是從天津大學考取的直博資格。

他說:如果從事學術研究,那麼是從本科一直要到博士畢業,非學術研究的研究生美國一般是注重職業技能培訓的。

這一點,我們國家研究生教育做的卻極不到位,基本上沒有技能培訓,畢業之後,到了工崗位和本科生並無優勢,甚至不如本科生。

因此說,如果單價減輕就業壓力而增招研究生,那麼幾年之後博士是否擴招呢?如果不改變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研究生心理落差又如何解決呢?


青衫李探花


我幾位同事家都有正在上大學的孩子。所以常常聽她們議論,說考研是必須的。

選擇考研的為啥越來越多

自從1999年大學擴招後,大學生的錄取率逐年在上升。2019年的實際的率取率達到了81%。大家知道1977年剛恢復高考時,那時的高考率取率僅僅為5%。那時考上個大學,真心的不容易,出個大學生都是全村人的驕傲。現在幾乎很多家庭都會供養著孩子上個大學。所以大學生這塊金字招牌已經沒有過去那麼有吸引力了。

現在大學上的是所普通大學的孩子,畢業後等於失業,找到合適的工作很難。當然了,大家都想找一份既比較舒適,又工資待遇好的單位,可是這樣的單位對於學歷要求真的是很看重的。985、211或者省內重點的大學才會有點競爭力。其他的人家用人單位都不屑於顧。為了增加自己競聘時的競爭力,很多大學生都會選擇考研。

2020年研究生擴招的消息

現在考研的人數也是逐年增加。2016年研究生報名人數為177萬人,2017年研究生報考人數首破200萬大關,達201萬人,到2018年,考研報名人數升至238萬,2019年全國考研人數規模達到290萬人,到2020年的341萬,5年時間,考研報名人數已接近翻番。考研熱也就說明了就業的壓力大。今年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高達874萬人,這本來就存在著不小的就業壓力,加上今年的疫情的突發,今年畢業生的壓力前所未有的大。為了緩解壓力,國家也開出了許多的優惠政策。而擴招也是其中一項。

2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發佈教育部的通知時說,今年將擴大研究生招生,預計同比增加18.9萬。專升本32.2萬。碩士研究生擴招向臨床醫學、公共衛生、人工智能等專業傾斜,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擴招的地區以我國中西部省份為主,其中中部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六個相鄰的省份。

擴招後的研究生是否會本科化,失去其招牌作用。

很多人看到研究生擴招的消息,喜憂參半,喜的是研究生錄取的人數多,那麼自己考取的幾率就會大點,同理,對於你的機會大了。對於別人的機會也同樣大了,研究生過後的幾年,這批人同時畢業,那時他們在同一線競聘,那麼優勢就又沒有了。接著在考博士嗎?

那麼我們的研究生真的也像本科生一樣,沒有“金字招牌”了嗎?當然不是的。其實我們現在的研究生所佔的比例不是很大。據統計局統計,2019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91.7萬人,在校研究生達286.4萬人,而普通本專科招生914.9萬人,在校生則高達3031.5萬人。從這比例來看,研究生人數相比本專科錄取人數還不足十分之一。就算今年在擴招18.9萬,研究生所佔的比例也不是很多,絕對不會出現研究生爛大街,本科化的現象。

人們認為的大學生爛大街,其實我國大學生佔全國人數的比例不到10%,如果去掉專科只算本科,也就是4%左右,那麼研究生只佔全國人口的0.54%,換句話說,也就是一萬個人裡面才有54個研究生,你還說研究生到處是,爛大街嗎?就算是根據國情和我們現在需要的人才的實際情況進行擴招,研究生也不會本科化。擴招只是我們國家更加需要一些高端人才罷了。


淺淺的教育


我給大家說一個我們市裡發生的真實事例:

我在一個東北的縣級市裡,當然這裡相對比較落後一些,前一段時間我們市裡組織了一個人才招聘,招聘的對象就是碩士研究生以上的高端人才,結果我們縣裡的高中也是我們縣裡最好的高中招聘來了幾位碩士,當時是承諾給他們很好的福利待遇,工資比我們多一倍。

不過後來在一起聊天才知道他們多數都是在職研究生或者是非常普通大學裡的碩士,其實就是當初弄了一個碩士學歷,不過這個碩士學歷,給他們一個很好的門檻,從能力上來看其實和本科生沒有太大的區別。

所以現在在人們的心中,碩士生並不是那麼的神聖,很多學生都是為了得到碩士證書才去考碩士,不是為了搞什麼研究或者是搞什麼創新,尤其是很多普通大學的碩士,含金量更是一般,就是比本科的時候多上兩年學而已,真正的實踐操作起來。未必能比本科生強多少。

不可否認,確實有很多非常優秀的研究生,做出了非常多優秀的科研成果,但是我相信在這100多萬的研究生當中肯定有不少的研究生,就是為了這個學歷而來的他們的。

這樣做的一個好處是能夠減緩就業壓力,讓更多的人能夠通過考研來緩衝自己的就業選擇,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也能夠在這幾年的時間內,對自己的個人素質有一個提升,總體來看這對社會還是對個人都是有好處的,我是比較贊成的。


宇宙最好老師


每年中國的研究生錄取人數在60萬左右,我們拿剛剛結束的2020屆考研初試來看,2020年考研初試報名人數破天荒的突破到了400萬,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十分恐怖的數據,似乎給人一種錯覺那就是大學的畢業生裡面一半都在考研,而400萬人裡錄取60萬人,這個招生比例似乎也很高,但是事實真的這樣嗎?

  首先研究生按照入學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全日制研究生, 一種是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在職研究生。這種這種研究生佔總體比例的多少那?粗略統計大概在總體錄取人數的三分之一。

  而這種研究生雖然近幾年來錄取方式與全日制想相同,但是社會認可度卻十分悽慘,簡單的來說,在就業市場上,大部分的企業還是會承認專科生的大學生身份,但是他們不會承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研究生身份,雖然國家已經下發過相應的文件來支持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業,但是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用,畢竟招聘崗位是企業創造的,國家並沒有辦法強制要求企業去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

  除去這三分之一,我們的錄取人數現在還剩下40萬人,這四十萬人裡面,我們又可以分為兩部分,一種叫做學術學位碩士,也就是學碩,另一種叫做專業學位碩士,也就是專碩。

  簡單的介紹一下二者的區別,從培養方式來看,學碩普遍三年,專碩普遍兩年,研一的時候二者並沒有大的區別,都在一個教室裡上課。而研二的時候,學碩就開始進入實驗室搞科研,發論文,研三的時候準備畢業答辯,讀博的讀博,工作的工作,這種碩士才是我們普遍思維中認識到的碩士,也就是讀書,做實驗,發論文,搞研究。

  而相反專業碩士到了研二,就會直接進入到專業對口的企業工作實習一年,然後直接畢業,比較直觀的例子就是醫生(當然這個舉例不是很恰當,但是比較淺顯易懂。)所以這種碩士,實際上是直接對口工作市場的,他們並不會在實驗室裡搞研究,畢竟國家現在缺的是能把知識應用到實處的高等人才,而不是僅僅會考試發文章的高等人才。

  而教育部的通告也明確的提出了,這次的擴招,以專業碩士為主,18.9萬里面,除去專業碩士和非全日制碩士,真的學術碩士可能連五萬人都沒有。而且那20萬的學術學位碩士裡面,至少有10萬的崗位是留給推免生的(也就是保送生),留給報名的那400萬人的位置,其實只有10萬。

  好,現在我們來做個簡單的加減法,10萬學位位置,加上20萬的專碩,實際上這400萬報名的人裡面,最終能夠成功考上的研究生的也只有30萬人而已,就算擴招著18.9萬人都是學碩,也僅僅都不到50萬,更不用說這裡面還要去掉很大一部非全日制研究生。至於那些說什麼擴招會讓不喜歡學習的學生考上研究生混日子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研究生的考試跟高考完全是兩種概念,先不說筆試過後的面試就可以刷掉很多隻會考試沒有學明白知識的考生,筆者甚至可以拍著胸脯保證只要能通過初試的學生,就算他以前確實在混日子,當他進入到複試的那一刻,你也就沒有資格在說他混日子了。

  所以實際上,研究生的擴招並不會造成研究生“爛大街”,因為跟需求的基數相比,這種擴招實在顯得太微不足道了,相反這種學習和企業對接的模式會變成一種更加良性的循環,畢竟經過了一年社會的歷練在投入到社會,比從學校了直接扔到社會,要靠譜的多。

  所以,無論研究生怎麼擴招都不會造成高學歷者氾濫的情況,默默無聞,才是這個社會大多數的真實狀態。

(數據為了便於理解,皆選取臨近便於均分的整數,具體數據參考官方文件)



其實我是哦然


老穆並不認同研究生本科化這一觀點。

研究生是研究生,本科生是本科生,兩者有著較大的區別。

再者,每年新招研究生人數與新招本科生人數,在數量上,也有著很大的差別。

2019年,研究生招生人數為91.7萬,2020年國家決定擴招18.9萬,兩者相加,共110.6萬人。



2019年,全國高考報名考生人數1031萬人,本科錄取率為44%,本科錄取人數為453.64萬。

兩者一比較,每年新招本科生人數是研究生人數的4倍,如此算來,研究生並沒有因為擴招而本科化。


再者,儘管研究生進行了擴招,但這並不是普遍擴招,而是有傾向性地擴招。

【1】擴招的專業偏向臨床醫學、公衛、集成電路類專業、人工智能類等專業。

【2】擴招偏向專碩,而不是學碩。

【3】擴招偏向中西部和東北高校。

綜上所述,今年的研究生擴招並沒有本科化,相反,它是更加專業化。

朋友們,你們覺得呢?


老穆說語文


在2月28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會議上,正式提出今年碩士研究生擴招規模同比增加18.9萬人。這對於340萬研究生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據統計,2019年研究生招生錄取人數91.7萬,今年擴招18.9萬,意味著今年的研究生錄取人數將近110萬。那是不是意味著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呢?其實,這是不可能的。


首先:無論是在校生人數、畢業人數,還是招生人數,研究生都遠遠低於本科生。

目前,我國在校研究生人數286.4萬人,畢業生人數64萬人。2020年預計招生110.3萬。

而本專科在校生人數3031.5萬人,畢業生人數870多萬,招生人數914.9萬人。當然,這其中有近一半的專科生。即便如此,本科生的在校人數、畢業生人數、招生人數也要遠遠高於研究生。

以2019年為例,全國高考總人數1031萬人,其中本科錄取人數453.64萬人,本科錄取率44%。從畢業人數來看,2020年本科畢業生人數也要達到430多萬人。這樣看來,每年錄取本科生人數可以說是研究生錄取人數的4倍,由此可見,說因擴招導致的研究生教育部本科化,是站不住腳的。

其次:受條件制約,研究生不可能大規模擴招。

雖然早在2017年1月,教育部明確提出: “保持研究生培養規模適度增長”,但是,受條件的制約,研究生是不可能大規模擴招的。今年研究生擴招是考慮到畢業生人數多,再加上受疫情影響,不少中小企業停工停產、縮減招聘人數等原因,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而採取的干預措施。


研究生擴招還要考慮到高校的辦學承載能力,比如硬件設施、軟件實力等。全國現有研究生導師44萬左右,碩士授予點1.2萬多個。如果研究生招生人數過多,高校承載能力有限,必將影響研究生的質量。再者,如果盲目擴招,某些專業人才飽和,供過於求,那麼,即使研究生畢業也很難找到工作。因此,今年的研究生擴招是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在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前提下,經過認真研究,科學決定擴招規模。

第三:研究生擴招和高考不同,研究生擴招只是某些地區,某些專業擴招。並非所有高校,所有專業。今年,研究生擴招的重點是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擴招的重點主要是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民生急需領域。擴招目的主要是培養社會急需人才,以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專業學位為主。研究生擴招主要集中在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專業。


因此,不能因為研究生擴招,就簡單的斷定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無論怎樣擴招,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這一宗旨不會變。在這一宗旨的指導下,受制於各種條件,研究生大規模擴招就不可能。


靜靜助學


今年的考研錄取名額增加20萬人,將達到110萬人,對於研究生本科化,你有何看法?

“研法究生本科化”,我的理解是題主認為研究生太多了,沒有含金量嗎?我並不贊同你的說!

題主,你不可以這樣隨意揣測,然後信口開河,凡事必須用事實說話,且還得站得住立場哦!

我們拿具體的事實來分析分析:

從人數比率上來看:

研究生報考人數:2016年177萬,2017年201萬,2019年291萬,2020年341萬,短短5年的時間,報考人數整整翻了一倍。

我們再來看看我們錄取人數:2016年錄取58.98萬,2017年72萬,2019年80萬,2020年按照擴招,按照題主的計算,也就將近110畢業萬。從這個數字比率上,競爭是非常殘忍的,也是非常大的,仍然不到1/3.這樣的比率的大嗎?

2020年,全國高校畢業人數達874萬。畢業生人數和研究生錄取比率來看,基本是8:1從這個形勢來看,競爭有多激烈,一個研究生有多麼來之不易。

考上研究生就等於畢業嗎?

我們知道,去年開始一些高校開始出臺了清退政策,許多一類大學退的以碩士、博士研究生為主。能否順利畢業,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才真正的算碩士生,可見真的不容易。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接近14億的人口,可是研究生比率才有多少,和歐美國家相比,非常這個比率是遠遠低的。

一個國家要真正的發展,教育是保障,必須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才能夠真正的有所保障。隨著我們教育的發展,9年義務教育的普及,許多地區已經開始普及12年教育,隨後全國會全面開始普及,擴招研究生,為國家儲備人才是勢在必行的,所以這樣的招生比率其實還是非常嚴峻的。

招收研究生的目的是什麼?

研究生是為國家儲備人才,為國家的發展做後盾的。從此次疫情,我們會看到我們國家的實力,最快速度的分離出毒株病毒,並且做分析和研究,且研發疫苗,研發藥品等等,一直是這些科研團隊,科研工作者,日夜在實驗室奮戰的結果,此次抗疫過程中,華中科技大學團隊損失是非常大,幾位老教授在過程中不幸感染去世,也因為他們的付出,換得了我們一生的平安。

從這次抗疫,看到了我們的力量,同樣也發現我們的人才儲備是不夠的。我們要發展,必須還是要進一步加強人才的培養,且需要我們年輕的人才接上,不培養研究生,哪裡來科研型人才呢?

為什麼題主會這樣認為呢?

1、隨著教育的發展,我們會發現研究生好像也非常多的,更不用提本科生了。比起幾十年前,遇見一個大學生是稀有,更別說博士生、研究生了,那是稀有中的稀有。可能基於這個心理落差,再聽見研究生擴招的信息,覺得好像沒有那麼值錢了,下意識的認為這個是本科化了,太多了。

2、各種報道,由於就業競爭壓力增大,研究生和本科生搶飯碗,甚至很多研究生報考中小學教師崗位等等,讓大家開始有錯覺。

但我認為這個僅僅是部分人的錯覺,這個也是我們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一共必然經歷,從整體來看,其實這樣的招收真的不算多,此次擴招傾斜於中西部地區,這個也是國家的

一個政策傾斜,要發展,還是得有人才,科研人才,你說呢?

各位網友,你怎麼認為呢?快來和我交流分享,記得留言哦!


教大育小


研究生本科化的說法是沒有依據的,研究生學歷的含金量還是要明顯高於本科生的。


今年的研究生招生計劃增加18.9萬人,最終招生人數應該是100萬左右,到不了110萬人。相對於全國44萬研究生導師和新增的2000多個學位點,這個擴招規模是比較合理的。

從90年代初開始算起,粗略統計一下,截止2019年,全國的研究生不超過1000萬人,算上2020年,也就是1100萬人。而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數則接近7000萬人。也就是說,即便是擴招,7個人裡面也才有1個研究生,而且,研究生數量提升的同時,本科生的數量也在增加,今年專升本計劃就一下子增加了30多萬。所以,研究生仍然比本科生更加稀缺。



此外,研究生的培養和本科生是截然不同的。本次擴招的主體是專業碩士。雖然總是有人覺得專碩比學碩low一點,但實際上,兩者只是側重點不同,層次是相同的,專業碩士更強調企業應用和工程應用,學生的專業水平更高,專業實踐能力、應用能力更強。其培養模式、培養強度都是普通本科生沒法比的,就算是擴招了,也不存在研究生本科化的培養轉變,怎麼也都比本科生要強。


所以,雖然研究生擴招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學歷貶值,但要說研究生本科化,是完全沒有道理的。而且,雖然研究生和本科生每年都在擴招,但實際上,我們的人才總數與中國的大國地位相比,仍然是遠遠不夠的。具有大專以上文憑的國民僅佔9%左右,比歐美國家都要低很多。類似大學生不值錢這樣的言論,還言之太早了。


高校人才真經


關鍵詞:本科化?20萬?110萬?

個人觀點:這些用詞都極其不準確,數據偏差過大!

01 題主問題提出背景

在回答該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清楚該問題提出的背景:

2月26日,教育部副部長表示,教育部將拓展畢業生升學深造渠道。今年將著力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和專升本規模,重點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傾斜,預計同比增加18.9萬人、32.2萬人。

研究生計劃增量,重點投向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專業,而且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以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專業學位為主。

背景關鍵詞碩士生擴招,18.9萬,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專業碩士

02 2020年碩士擴招是18.9萬人,而不是20萬人;今年碩士錄取總量是約100萬,而不是110萬!

首先,從前面的背景我們可以看到,今年碩士擴招人數是18.9萬人,而不是20萬人!

其次,通過往年的錄取數據我們可以預計今年的碩士錄取用量。2019年,考研人數為290萬人,錄取人數大約為83萬人,因此加上今年擴增的18.9萬人,預計2020年錄取人數約為100萬人。

下面我們說說碩士研究生怎麼從2010年的47.44萬人增加至100萬人的。 從2010年開始,碩士研究生招生就在持續增加,增加比例不是太穩定,但是大部分年度都在5%左右,因此是穩步增加的,這與教育部制定的我國研究生在校教育人數增至200萬人的目標有關。

同時,除了今年因為疫情原因新增18.9萬人致使本年度同比增長22.7%外,2017年同比增長也高於20%。這個主要原因是:2017年,國家將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試也納入了研究生統考中,所以數據增加了很多。

【點評】因此可以看到,研究生錄取人數逐年增加的趨勢是有計劃性的,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題主的110萬人是站不住腳的!!

03 研究生本科化?這種說法不敢苟同!

  1. 人數還是偏少

首先我們先看看截止2019年,全國本科生、碩士和博士在全社會所佔的比例:本科生約佔5%,碩士約佔0.64%,博士約佔0.06%。

解讀一下】在10000萬人中。才500個本科生,62個碩士,6個博士。那麼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周圍,很多時候,我們周邊的單位是達不到這種比例的!

看這個數據,大家有可能覺得10000人中,62個碩士還是蠻多了,但是實際情況是絕大部分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都去國企、央企、大型企業了,而很中小企業,想要都招不到人!

2.研究生不可能本科化,因為結構不同,導師數量足夠!

根據教育部最新數據,我國現有碩士生導師約為44萬人,平均一個導師今年也就只能分到2.3個學生,1個導師一年帶2.3個有問題嗎?顯然沒有,因為他有項目,有資金。

在這兒我為什麼說有項目有資金呢?這是因為近年來,國家加大了科研經費投入,大學根本就不差錢,不差項目。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本質不就是靠項目、金錢堆起來的。

此外,大家需要考慮到另外一個因素,44萬個碩士生導師,只是學校或者科研機構的碩導,不包括參與專業碩士培養的企業聯合導師。

從近年數據可知,專業碩士和學術型碩士錄取比例已趨向於1:1,也就是說,今年即使只有50萬專業碩士,別人用的碩士導師名額是22萬加上另外22萬的企業聯合導師,這樣的比例可是接近了導師學生比1:1了!!這樣的培養,還是本科化嗎?

最後,我知道很多人關注的研究生質量下降是基於搞學術研究的那部分研究生,也就是學術型研究生。但我們可以看到,今年擴招的研究生是定向投放專業碩士,且近些年學術型碩士錄取是不增反降的。在大學導師逐年增加的情況下,學術型碩士的培養是完全有導師保障的!

結論本人以為,在今年研究生大幅擴招的背景下,碩士研究生也不會本科化,國家會保證學術型研究生的質量,同時也會逐步增大專業碩士的數量和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