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集美多部門聯合面對面為200多位臺青臺商答疑解惑

海西晨報訊(記者潘薇)日前,由集美區臺辦、區國地稅、區人社局聯合主辦的“集美區2018年‘臺商臺胞服務年活動’之惠臺措施說明會”在集美區行政服務中心舉行。此次惠臺措施說明會是自廈門市頒佈出臺《關於進一步深化廈臺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惠臺60條措施”)後,全市開展的首場措施說明會,主要圍繞稅收政策和臺灣人才政策,為200多位在廈臺青臺商答疑解惑。

“稅務人員多次在海峽兩岸青年創業稅收普法教育示範基地開展政策宣傳,讓我們及時享受稅改紅利。”鑫京瑞鎢鋼(廈門)有限公司創始人、臺青李京達說,他算了一筆賬,自成立以來,企業2015和2016年度享受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方面共減免所得稅3.4萬元,辦理出口退稅額16.22萬元、免抵稅額29.54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李京達的公司在2017年獲評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加計扣除方面預計減免稅款13萬元。接連不斷的“減稅紅包”減輕了企業負擔,企業2017年銷售額實現大幅度增長。

作為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基地的執行長,陳振銘收集了“廈門北站” 、“一品威客”等青創基地的臺青臺商的意見建議共三十幾條。“廈門惠臺60條措施出來了,我們覺得優惠真的是很多,但臺胞們最關心的就是優惠政策的落實具體對應哪些職能部門,具體的執行細則又是什麼?”

“比如‘60條惠臺措施’第一條有支持臺企在廈門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規定,國土局是對應的職能部門,那麼臺企需要具備多少的資本額,法人佔股比例又是多少,就跟國土局進行對接;再比如,臺青來廈就業、創業、實習,還有律師、醫生等相關資格認定,都是由人社局負責對接。”陳振銘說,大家認對了“門”,才能走對路或少走冤枉路。

據悉,廈門集美區擁有近400家臺企,常住在集美區的臺商、臺青、臺胞、臺生大約有2000人。未來,集美區將繼續收集和整理臺胞對廈門“60條惠臺措施”的疑問,邀請相關部門,圍繞臺胞關心的問題開展專題說明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