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古代的一次大地震 傷亡慘重 後患連綿 間接導致了一個王朝的覆滅

十年之前,我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的大地震,山河破碎,滿目瘡痍。近7萬同胞罹難,舉國哀悼。天災不可避免,但可以有效抵禦。紀念這個日子,除了追思逝者,更要反思防災救災的體制。


古代的一次大地震 傷亡慘重 後患連綿 間接導致了一個王朝的覆滅

我國自古就是個多地震災害的國家。中國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僅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之前中國更是發生過世界有歷史紀錄的地震中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嘉靖大地震。

嘉靖大地震發生於1556年十二月,震中的位置位於關中地區的陝西華縣一帶,陝西、山西、河南、甘肅等地受災嚴重,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據史籍記載,地震發生後,華縣、華陰、大荔、潼關等數千平方千米範圍內各類建築物全部崩塌,官民死傷慘重。百姓民眾因壓砸、焚溺、與饑荒瘟疫致死者不可勝計,災後統計有名有姓的死者達83萬餘人。黃土高原本就土質鬆散,居民又大都居住在黃土塬的窯洞內,午夜發生地震導致黃土坍塌,大量民眾罹難;《明史》中記載,當時退休的前南京兵部尚書韓邦奇、南京光祿寺卿馬理等人在同日遇難。

古代的一次大地震 傷亡慘重 後患連綿 間接導致了一個王朝的覆滅

華縣大地震後,當地的地貌發生了不可逆轉地變化,連黃河也出現過清可見底的情況。史載,“(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時,地震自西北起於東南,有聲若雷,地裂釁寬丈餘,湧波氾濫,望似海洋,晝夜方息。房垣盡塌,人死中半,此大穸也。至十七日,黃河澄清三日,人視其底”。

這次地震也為日後的明末農民起義埋下了伏筆。除了地震直接帶來的傷亡,震後隨之而來的一系列災害、瘟疫等更是令災區百姓陷入絕境。地震之前,關中地區已連續兩年大旱,荒年糧食緊張;而地震時又正值隆冬,災民凍死餓死不計其數。在此之前,許多幸存的災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更無房抵禦寒冬。災區許多州縣都發生了搶糧和騷亂事件。明政府為制止動亂,居然動用武力鎮壓,百姓離心。明朝廷因調撥糧餉賑災,導致國庫虧空;當地的豪強地主大發國難財,變本加厲地兼併土地,許多災民尚未等到救援,就成了流民。

李自成張獻忠是在地震後第50年(1606年)生於離主震區不遠的米脂縣和定邊縣。等他們起兵之時,正是有數量龐大且無土地的流民支持,才得以屢敗屢戰,持續不斷地補充兵源。除了同歲且都生於陝北,這二人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攻略過四川。後人都說“張獻忠剿四川”,實際上李自成也幾進幾齣四川,二人輪番為患,只是張獻忠之患更劇烈。

古代的一次大地震 傷亡慘重 後患連綿 間接導致了一個王朝的覆滅

李自成分別於崇禎七年、十年攻入四川,第一次被打敗逃回陝南,第二次在四川肆虐三個月,攻陷州縣三十六所;張獻忠則在崇禎七年攻陷瀘州,其後數年被明將左良玉、閣部楊嗣昌先後追剿於四川與湖廣交界一帶,崇禎十五年再次攻陷瀘州攻略數月,兩年後的崇禎十七年,一路攻破成都。據相關專家考證,順治十八年,清代第一次戶籍清理,四川僅餘八萬餘人。

如此看來,嘉靖大地震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歷史的發展軌跡,導致了明朝的覆滅。在當時的生產力環境下,也不可能像當下一樣,組織強有力大規模的災後救援與重建。逝者已遠去,災難的考驗和磨礪應該讓我們更加重視應對自然災害的快速反應與救援體系,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參考文獻:《明史》《華陰縣誌》《華州志》《地震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