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小時候缺了這5類心理營養,長大後會遺憾一輩子!

世上有一種娃叫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的孩子總是特別乖巧、聽話,懂禮貌;而自家寶貝任性,自私,磨蹭,粘人,愛哭......

都是一樣出生長大的娃,為什麼差別這麼大?相信許多媽媽的心裡總有一個這樣的疑問!

其實,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錯誤應對,長此以往,對孩子的內心造成了陰影。孩子缺乏“心理營養”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危害很大。

那麼,作為父母,該怎麼做才能為孩子補充心理所需的“營養”呢?

小時候缺了這5類心理營養,長大後會遺憾一輩子!

第1個營養: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來看一個父母與孩子相互打分的視頻:

滿分為10分,當媽媽給孩子打分的時候,結果,所有的媽媽給自己的寶貝打的分最高只有8分,沒有一個得滿分的;而反過來,當孩子們給媽媽打分的時候,結果媽媽們全都得了10分以上。

不知道身為父母的你看了之後,有什麼樣的感觸?

我們總在說,我們有多麼多麼愛自己的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可卻總嫌棄孩子這不好那不好。我們常常忘了,真正的愛是愛孩子的一切,他長得不夠好,他總是拿不到第一……或許他不夠完美,但他是獨一無二的,永遠是我們最愛的孩子。

“童話大王”鄭淵潔小時候調皮搗蛋,經常犯錯,不過父母從沒打過他,只要犯錯就讓他寫檢查,而且要求他每次都不能重樣。

小學時,因為跟老師起了爭執,還在教室裡引爆了十來個炮仗,老師當場氣得大喊:“鄭淵潔你被開除了,你給我滾出去。”

意識到自己闖了大禍的鄭淵潔,在父親來學校把他領回家之前就提前把檢查寫好了。可是沒想到他居然把那篇檢查給寫成了小說,有懸念、有人物、有伏筆,真情實感還能把人看出眼淚來。

父親鄭洪昇來學校接兒子時滿臉烏雲,不過看著兒子的檢查,臉上的陰霾就漸漸散去了。也就是從這篇檢查開始,鄭洪昇發覺兒子可能有搞文學創作的潛能。

被學校開除的那天,在回家的路上,鄭洪昇就對鄭淵潔說了一句話:“孩子,沒關係,我在家教你。”

在鄭老爺子的言傳身教下,鄭淵潔走上了創作之路,漸漸成長為眾人皆知的“童話大王”。

最“完美的”父母,就是接受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

世上沒有完美的大人,當然也沒有完美的孩子。最“完美”的父母,就是接受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和孩子一起面對成長的煩惱,一起應對生活的起起落落,我們才能真正地瞭解孩子,慢慢幫他改掉不完美的部分。

在這樣一個充滿安全、被充分尊重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吸收到了足夠的心理營養,他才有可能不害怕分離,不會懷疑自己,才會擁有自信,才會相信自己始終值得被愛並擁有愛的能力。

小時候缺了這5類心理營養,長大後會遺憾一輩子!

第2個營養:生命至重

這兩天,朋友圈都被空姐被網約車司機殺害的新聞給刷屏了。網友們深深為這樣一個才21歲的年輕生命而痛惜,不少家長也由此引發了對孩子生命安全的思考。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安全是他們需要接受的心理營養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們小的時候都會有這種經歷,爸爸媽媽讓我們跟陌生人問好,有些還會讓抱抱陌生人或者親親我們並不熟悉的叔叔阿姨。很多家長不知道,這為孩子的安全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這些舉動會讓孩子理解為“身體不是我自己的”。讓孩子從小明白“身體是自己的”,在面對一些他們有傷害的舉動才會勇敢說“不”。在被傷害之後才會及時告訴家長避免傷害的加重。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是好人,但這樣做能讓孩子更加珍視自己。

所以,給孩子的安全第一課,就是告訴孩子“身體是自己的”,對陌生人一定要保持警惕性。

小時候缺了這5類心理營養,長大後會遺憾一輩子!

第3個營養:足夠的安全感

科學研究證明:孩童時期的安全感,將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緒穩定,性格堅定平和,遇事不驚慌失措,能較好地融入與同伴的交往關係,能現實、理智地處理在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則表現為情緒波動大、膽小怕事、社會迴避、自閉、性格孤僻、承受挫折的能力弱等人格傾向。

爸媽當著孩子的面爭吵、對孩子動輒大聲斥責、把自己的辛苦和委屈發洩到孩子身上、挖苦諷刺自己的孩子、在別人面前故意強調孩子的不足……這些做法都很容易毀掉孩子的安全感。

如何滿足孩子的安全感

0~3歲是嬰兒建立良好的心理安全感的最佳時期,孩子3歲之前安全感的建立,將決定了他一生的發展。以下做法將有助於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和諧的家庭關係

擁有一個溫馨寬鬆的生長環境,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至關重要的。他餓了有的吃,冷了有的穿,還有父母給予的充分的親情陪伴,孩子的安全感也會變得更加穩固。

充分的陪伴

父母哪怕再忙,每天也要至少抽出10分鐘來和孩子在一起,講故事、做遊戲、手工,甚至只是聊聊天,孩子的安全感會變得更加穩固,親子情感也會升溫,溝通更加順暢!

容許孩子哭泣

孩子總因為一些小事而感到委屈甚至哭泣,這時孩子哭泣只是想要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來尋求一些安慰。不要禁止孩子哭泣,適當的哭泣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宣洩方式,可以及時排除負面情緒,協助建立安全感。

允許孩子粘你

孩子愛粘著父母,說明他感覺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他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和愛。只有最大限度地給他情感的滿足,才能讓他感覺到,無論遇到什麼情況,爸爸媽媽都是跟自己站在一起的,從而獲得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

小時候缺了這5類心理營養,長大後會遺憾一輩子!

第4個營養:肯定、欣賞、讚美、認同

“媽媽,今天老師給了我6顆五角星!”

“嗯,還不錯。你們班有幾個拿這麼多五角星的啊?"

“還有兩三個吧!”

“是誰啊?我記得某某和某某都很厲害的……”

孩子本來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認同,卻不料父母總拿自己和別人比較,這樣的對話讓滿懷希望的孩子傷得體無完膚!

看到競爭激烈,父母們總是充滿了焦慮,希望鞭策孩子不斷進步,生怕一誇孩子就不夠努力。然而,這樣做只會給孩子更大的壓力。

然而,缺乏這個心理營養,孩子會變得追求完美,要求很多,想的很多,行動力卻很差,同時也會覺得自己很無能,自我價值感很低。

不要怕,告訴孩子“你是最棒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大的依靠。父母對孩子的肯定和鼓勵,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作為父母,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做一個傾聽者、陪伴者和引導者。

他有優點和進步,不要吝惜您的讚揚,大方地對孩子說:“你很好,你是最棒的!”他有不足也不要過於苛刻,耐心引導他們走出困境,鼓勵他們接受挑戰,讓他們快樂勇敢地長大。

這個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過媽媽。爸爸對孩子的讚美、肯定、認同,不管是對兒子還是女兒,份量都是特別重的。如果父親願意很認真地對孩子說:“孩子,我很喜歡你”,他會非常高興。

小時候缺了這5類心理營養,長大後會遺憾一輩子!

第5個營養:選擇的自由

徐靜蕾是娛樂圈少有的才女,精通詩詞歌賦,書法更是了得,這全得益於她父親小時候的魔鬼訓練。但她長大後卻發自肺腑地說:“我從小最大的願望就是,爸爸不要管我。”

父親的嚴厲給徐靜蕾留下很深的童年陰影。長大後,為了彌補童年的缺失,徐靜蕾導演的第一部作品就是《我和爸爸》,她用藝術塑造了一個理想的爸爸,溫柔、和藹,給女兒無條件的愛。

我們很多父母都習慣於替孩子做選擇:

買玩具,只選那個你認為孩子沒有的,或者更“值”的,而不是孩子真正喜歡的;

讀書,只讓讀那個你認為有內涵的,能夠幫助學習的書籍,而不是真正吸引他的;

別家的孩子學鋼琴圍棋芭蕾游泳,必須給自己的孩子也報一個……

這樣做,只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讓他們失去實踐的機會,你老不放心,什麼事都要插手,就等於告訴他:你不行,我不相信你。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每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都應當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尊重孩子,給孩子選擇人生的權利,便如同在孩子心裡留下了尊重、自由的種子。

父母從小就要“訓練”孩子自己選擇,小到從每天穿什麼,吃什麼,再到做事情用哪套方案。時時提醒自己:不為孩子決定、不強迫孩子接受、不代替孩子執行。

孩子成長需要的心理營養,能從小開始當然最好,但只要父母意識到了,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只不過如果沒有及時給予,就需要父母付出更大的耐心與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