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圍點打援是什麼戰術?如何破解?

用戶52255455512


我是Fresh小鑫,一個認真的問答達人,你這麼好看還關注我,賊有眼光~

以下長文預警!

圍點打援,顧名思義,就是包圍一部分敵人並造成要一舉殲滅的假象,而同時部署優勢兵力打擊前來增援的敵人。而醉翁之意通常不在“圍點”,在於“打援”。“圍點”不是為了殲滅,而是為了打得敵人“呼朋引伴”;“打援”不是為了牽制,而是為了殲滅或重創。不管是軍事還是遊戲,這種戰術都應用極廣。



這種戰術往往應用在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能應用此戰術的攻擊方,有圍點的持續攻擊能力,並能造成攻潰的情勢,才能保證被圍的敵人持續呼叫支援;還要能集中足夠的精銳力量殲滅前來支援的大股敵軍。這種戰術的弱點也很明顯,要是敵我力量估計不足,圍點方和阻擊方的任何一方失利,都可能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說到圍點打援,可能有人會想到影視劇《亮劍》裡的“平安縣城圍攻戰”。李雲龍因為老巢被抄、老婆被抓,大舉進攻山本特種隊所在的平安縣城。本來李雲龍的目的只是打下平安縣城救老婆,但沒想到打響之後各方紛紛積極響應,打得鬼子援軍潰不成軍,最後打成了個大勝仗。

其實把“平安縣城圍攻戰”當做“圍點打援”的案例並不典型,畢竟是影視作品,很多地方還經不起推敲。比如李雲龍打這場仗完全是出於私人恩怨,未經上級批准,缺少重武器、擅於遊擊的八路軍主動圍攻裝備精良的城市,付出的傷亡代價必定是極大的,能不能打的人家叫支援都成問題。唯一的解釋是因為當時是戰爭後期,鬼子在太平洋戰場消耗了大量兵力,無暇顧及中國戰場,而我方的革命力量則蓬勃發展,因此李雲龍一方佔了絕對優勢。



現代戰爭中“圍點打援”的最著名案例是“黑鷹墜落”。由於對形勢錯誤的估計,實行抓捕行動的美軍在行動中被火箭榴彈(RPG)打下兩架黑鷹直升機,本著“不丟下任何人”的理念,倖存者和前去收屍的增援部隊被傾城出動的索馬里武裝圍住寸步難行。沒有坦克裝甲車和空中炮艇的掩護,由悍馬和運兵卡車組成的車隊只能先回基地再回來救人,然後傷員不斷增加,不斷需要更多增員,於是美軍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海洋中。

最後美軍向巴基斯坦等別國部隊求助,集結了一隊以裝甲運兵車為主的多國隊伍,在夜幕掩護、絕對的火力優勢和小鳥直升機的空中支援下,才把傷痕累累疲憊不堪的美軍救回來。這次事件美軍損失了19名精銳特種部隊人員,包括飛行員、三角洲、海豹突擊隊等多名隊員,還有1名飛行員被生擒,可以說是極大的失敗。而對索馬里武裝來說,則是“圍點打援”、城市巷戰的勝利。自那以後美軍宣佈退出索馬里再不踏進那裡一步。



那這種“圍點打援”的戰術如何破解呢?

其一,如前文說到,圍攻方或阻擊方任何一方的失利都能瓦解。所以只要被圍方保持自身優勢兵力,並依靠防禦工事消耗圍攻方兵力,因為圍點打援方戰線長,消耗大,拼不起消耗。或者增援部隊快速機動出奇制勝,打開阻擊缺口,就能贏得戰術勝利。但由於戰術本身就是建立在巨大的力量懸殊之上的,實際上逆轉的機會少之又少。

其二,不增援讓他們打,這種戰術就成型不了。不過友軍有難不動如山,對於士氣是極大的打擊,極有可能以後相同情況,守軍直接投降叛變了。而且讓敵軍逐個擊破升級裝備,最後仍然會輪到自己。所以這種事除了抗戰時的國軍,一般有點智商的將領,還是會選擇盡力增援。


菲菲菲芮希



圍點打援實際上就是一種誘餌戰術,就如高明的同狙擊手在狙擊敵手的時候,不以斃命為最終目標,而是最大化的有效殺傷。

狙擊手在面臨對方有人力優勢時,先殺傷一個目標,讓目標暴露在視線範圍內,等對方沉不住氣前來救援,再進行殺傷,以此類推,最後敵人都犧牲在了情感衝動之下。


圍點打援就是利用了人類的這一個情感弱點,先以優勢兵力圍困敵人的據點,進行兵力優勢壓制,但又故意不吃掉,甚至允許敵人通過各種手段搬救兵,然後在關隘險要之處設伏,靜待敵人救援部隊進入圈套,最後以地利、兵力優勢消滅援軍,再吃掉據點,以實行對敵人有生力量的最大化殺傷,擴大戰果。

要破解圍點打援戰術,首先就要破解人類的情感衝動弱點,通過偵查、理智分析敵人的意圖,權衡利弊,要麼忍痛放棄據點,讓敵人得一時之利;要麼集中更大的優勢兵力,在敵人撤退方向設伏,對敵人打一個措手不及的反包圍。



一般來說,圍點打援戰術都是設計方的一個攻其所必救的戰術,除非敵方是真正能夠洞察一切的戰術高手,而且能夠突破世人心障,用超脫的心境剋制情感衝動,做出真正理智的抉擇,而這樣的人已經超凡入聖,實在是鳳毛麟角。


當然,如果條件允許,圍魏救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但是這個破解策略的前提是,有“魏”可圍。


謝金澎


圍城打援的核心就是打對手的援軍,以少量兵力包圍城市,集結主力在附近待機,準備打擊對手的援軍。這是一種非常厲害的戰術,但是要想成功也並不是那麼容易。

圍城打援最關鍵的一個點,就是對手的野戰能力一定要弱於你。並且,你可以在交戰地區,集結一支龐大的軍隊,在數量上要超過對手援軍至少2倍以上。或者說具備援軍5倍以上戰鬥力。

否則就會變成內外夾擊,比如在莫斯科戰役,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67個師佔據著莫斯科外圍 陣地。但是,蘇聯援軍一下子就來了88個步兵師、15個騎兵師和24個坦克旅。結果變成,蘇軍進行鉗形攻勢的兩路大軍,開始合圍莫斯科以西的德軍。結果德軍慘敗,後退200英里。

在布干維爾群島戰役,日軍也曾經想打美軍一個圍點打援,結果日軍第6師團一個大隊圍攻高地上的美軍,另外2個大隊埋伏在附近準備伏擊美軍援軍。結果,美軍在海上的戰列艦開炮了,都是近1噸重的超級炮彈,開始掃蕩高地周圍,很快美軍戰機也來掃蕩了。日軍準備打援的部隊,連美軍士兵都沒看見,就被打殘了,這基本上是屬於降維打擊了。

因此,圍城打援除了要看自己的實力,也要對對手的實力。在我國圍城打援,最順手的就是明末清初戰爭和46-49年戰爭了。八旗軍正是希望與明軍打野戰,畢竟明軍野戰水平太差,在廣寧,在瀋陽,在錦州等歷次戰役,八旗軍通過圍城打援,將明朝精銳的秦軍,戚家軍,白杆軍等等20多萬精銳全部消滅殆盡。

而我軍圍城打援都是精通。那麼怎麼才能破解圍城打援呢?首先就是,根本不去救援,讓準備打援軍的人白忙活。或者延遲救援,要求守軍堅守更長時間,以調動更大規模的野戰軍團壓上去,那麼打援部隊就會吃不動。

要不就是圍魏救趙,你包圍我,我也去包圍你。或者是多路前進,比如第2次四平戰役,我軍準備在以四平為誘餌,讓敵人進攻這裡隨後集中主力打一個大殲滅戰。結果,敵新1軍,新6軍,第71軍等部隊從多個方向接近四平,可是一旦分兵迎擊,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戰術指導實際上就被破解了。

而美軍是最不怕被合圍的,無論是巴斯托尼,還是在半島戰場。這是因為,美國航空兵過於強大。可以不間斷的給包圍圈內的美軍空投補給品,並且從空中對包圍部隊進行持續轟炸,同時切斷圍城部隊的後勤線路。


深度軍事


圍點打援,就是圍攻敵方一部,製造此部危急的形勢,意在吸引進而利用伏擊、阻擊等方式在野戰中消滅增援途中運動狀態的敵方援軍。

破解?

最消極的,圍點任你圍,滅點任你滅,我就是老虎不出洞!那個點能消耗你一點算我賺了,投降了增強了你我也認了。反正就是不讓你打到援。

東北戰場衛立煌就這麼應對的。沒辦法,國軍實力不佔優勢,野戰能力更是菜得摳腳,出援就是送,還不如撒手不管損失還小點兒。

要是己方守點力量強大意志堅定而外圍兵力充足擅長野戰進攻,應對圍點打援還可以玩中心開花。就像孟良崮,張靈甫要是能多堅持幾天,周圍的國軍要是兵力再多點兒進攻再猛點兒,粟裕可能就變餃子餡兒了。

當然最古老而又有效的招數還要說圍魏救趙,攻你所必救回頭再還你一個圍點打援。這個,中國人民早就婦孺皆知了。


朝陽教育人


圍點打援是指圍住敵方一個有價值的點,並進行攻擊,給敵方造成:若不救援,此點必破!要想成功實施圍點打援戰術,首先,弄清楚自己有多少兵力?士氣、戰鬥力怎麼樣?其次,敵方兵力部署情況?士氣、戰鬥力怎麼樣?最後,欲實施此戰術的地形情況。這些問題了解之後,就得判斷:第一,能不能迅速的圍住一個點?圍住的點,能吸引多少敵軍,打援部隊能不能吃掉或者擊潰?第二,會不會引起什麼連鎖反應?實施圍點打援時:第一,圍敵時:要快,一下子就打敵人個措手不及,並迅速圍住。讓敵方摸不準有多少力量,讓敵方認為不救是不行的。第二,打援部隊,要選擇一個有利於自己迅速消滅敵方的地形。總之,要成功實施圍點打援,前期的情報和準備工作越細越好!實施計劃越精確越好!實施時,越快達成目的越好!從方案制定到打援部隊開火這段時間不能讓敵方有所察覺!要破此戰術的軍隊必須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士氣旺盛、上下團結一心!防守部隊在受到攻擊時:要能迅速轉入有條不紊的防禦,不能因為事發突然造成大量損失!支援部隊,在出發前一定要清楚哪段路容易受到伏擊,如遇到應對策略是什麼?總之,就是拖時間。時間拖得越久,圍點打援方越吃虧。同時,切斷敵方攻擊部隊與打援部隊的聯繫,這樣即可造成孤軍作戰的錯覺,又能使其無法配合作戰。再配合心理戰,逼敵方士氣受挫。若能切斷或者破壞其補給線,效果更好!

還有,支援部隊可一部支援,另一部直奔敵方的一個站略要點,逼對方撤退。這個點,必須是敵方一定會撤退的要點。而且要是一個能迅速攻擊的點。不過,這個條件一般不會存在,除非早就有一支秘密部隊就在哪裡活動!


廖廣羽話歷史


圍點打援是個好戰術啊,可大可小,大小是相對的,戰術靈活幾乎無解。

這還不同於圍魏救趙,不過多多少少還是有點相似之處。

為什麼說是幾乎無解呢?因為圍的這個點叫做攻其所必救,不救不行啊,我要是去你家裡麵點火你回不回來揍我啊?回來的話我就在半道上揍你,不回來那也行啊反正我又不吃虧在你家裡點一把火然後閃人,其目的在於打援並不在於圍點,所以這招是很歹毒的。

往小了說,看過電影電視的都知道,狙擊手有時候並不會打死你的隊友,而是選擇擊傷他,那麼你是選擇救還是不救?救的話誰露頭誰死,出來一個死一個出來兩個死一雙,不救的話那你能忍心就看著吧,大多數時候都是狠下心結束痛苦了事(也算是破解吧)。

要不怎麼說這招很歹毒呢!關鍵還是屢試不爽……

往大了說也一樣,圍點打援對應的中心開花戰術(中心開花其實也很歹毒),圍點也可以變成打點,打援也可以變成阻援,所謂的經典戰役很多都是這麼來的,戰爭雙方的態勢本就是犬牙交錯的也很容易攻守易形,圍點打援玩得好可以回家吃飯,玩得不好就被人包了餃子。

所以才有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說法,任何死搬硬套都是作死之道。


小僧愛讀書


圍點打援,其實就是圍魏救趙。

顧名思義,就是圍困敵軍一個要點,迫使敵軍來救,再通過設伏、固防等手段以逸待勞打擊敵軍的戰術。

典型的就是圍魏救趙的戰例,孫臏圍困大梁,龐涓引兵來救,遇伏大敗。

後世引用這一戰術的戰例很多,在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將領尤其深諳此道,取得了極大的戰果。

那面對這種戰術怎麼辦?

說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一是被圍的要守得住。二是援軍不能愣頭青一樣往優勢敵軍懷裡撞,而是要充分準備,攻擊敵人的軟肋。

這裡面有一個三國時期的著名戰例——樊城之戰。簡直就是為題主這個問題專門準備的。其中既有圍點打援,有破解失敗,也有破解成功,簡直教科書一樣。

前因就不交代了。蜀魏爭霸,關羽出兵圍困樊城,曹仁據守,並向曹操求救。

曹操派于禁龐德來救。

關羽一部繼續圍困,主力迎戰,並藉助天時,水淹七軍,生擒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

這就是典型的圍點打援了。

而曹魏的行動也是典型的失敗範例,但接下來的一波反殺同樣經典。

一是樊城的曹仁堅守,關羽久攻不下。

二是徐晃帥軍穩紮穩打,步步為營,讓關羽以逸待勞的優勢喪失。

三是曹魏聯繫東吳,與徐晃部隊、樊城對關羽形成夾擊態勢,切斷蜀軍後路和補給線。

之後就是敗走麥城了。

這波操作成功的因素有三。

一是曹魏對曹仁的充分信任,以及曹仁多年在樊城的經營準備,讓被圍的點守得住。

否則像鄧艾突襲成都那樣,被圍的點守不住,直接投降了,再神的操作也白饒。

二是找準了關羽的弱點,後繼無力。關羽的出擊,實質上是對蜀國在西部行動的策應,身後並沒有蜀國的全力支撐,而關羽這一仗打得太大了,難以持久。

三是正確分析了吳蜀兩國的關係,讓敵人的盟友背後插刀。

以上三點結合,才實現了完美反殺。從此蜀國失去荊州,喪失了與魏國爭霸的條件。

還有其他的戰例和辦法。

比如,最常見的,也是一般將領都能想到的,就是《亮劍》中山崎大隊長的想法,“我軍固守待援,等援軍一到,我們裡應外合,就可以全殲八路主力…”,當然,他沒守住。

再比如,被圍的城可以主動出擊。戰國時期,燕國與齊國的戰爭。燕國差一點就把齊國吞併了,剩下最後一個城池。此時齊國先是離間計,弄走了燕國前線將領樂毅,再大擺火牛陣,實現完美反殺。

辦法很多,但關鍵點還是我上面提到的,關鍵點,還是被圍的這個點,要守得住!

如果守不住,那就算了吧。除非援軍有壓倒性的實力支撐,否則,最好還是放棄這個點,換個地方重新來過。

就醬

手機打字,個人觀點,覺得對就點個贊。覺得不對也歡迎探討。


鄉南客北


圍點打援這種戰術,在解放戰爭中被大量運用,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圍點打援就是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作戰目的。

圍點打援即包圍敵人的據點或者城市,打擊或者殲滅敵人的援軍。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第一是假戲真做,就是對城市或者據點發動進攻,吸引敵人的援軍,以殲滅或者重創敵人的援軍為主要目標;第二種就是乾脆吃掉敵人的城市,對敵人的援軍進行打擊或者殲滅。

比如說孟良崮戰役,正是我軍打援部隊對敵人的援軍進行全力阻擊,我軍主攻部隊才最終吃掉整編74師。錦州戰役,也是我軍一次經典的圍點打援,敵軍援救錦州部隊無法突破我軍防線,錦州被解放軍突破。還有一次戰役,具體我忘了,也是圍攻城市,不過作戰目的不是為了奪取城市而是為了殲滅敵軍有生力量,不過這次演戲演的很到位,吸引了敵人不少援軍,我軍打援部隊在殲滅敵援軍後撤出戰鬥,雖然敵軍保住了城市,但是大量的有生力量被殲滅,對敵人也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北洋海軍炮手


濟南戰役,華東野戰軍共約32萬餘人,戰神粟裕以許世友山東兵團為主15萬人攻城,親率主力17萬人準備殲擊國民黨徐州方面可能的援軍,這是既圍點又打援的典範戰例,國軍“徐州剿總”三個機動兵團幾十萬人硬是不敢來援,坐看王耀武11萬守軍灰飛煙滅,這個局怎麼破?

所謂“圍點”就是攻其必救,所謂“打援”就是吸引敵方援軍以尋殲,它與“圍點阻援”是有區別的,關鍵在一個“打”字,即將圍點(城池或部隊)與打援兩個戰役目標同時涵蓋入作戰計劃中,對兩個目標攻擊的時機把握、圍和打兩邊兵力的調整,完全依靠指揮員根據戰場態勢臨機決斷,是非常考究指揮藝術的。



在這方面,粟裕大將無愧“戰神”稱號,將“圍點打援”運用的得心應手,不僅是國民黨軍,日本侵略軍也大吃苦頭,1944年3月的車橋戰役,新四軍一師師長粟裕率部突然攻擊蘇中與蘇北的樞紐車橋鎮,同時預設相當兵力於外線,吃準了日軍勢必拼死來援的習慣,將駐兩淮日軍第65師團乘車而來的五批援軍各個擊破。車橋日軍殘部無奈棄鎮而逃,新四軍所屬各部乘勝擴張戰果,相繼收復據點十餘處,既打了援又拔了點,戰役勝利結束。

淮海戰役第一階段,華野南下困住黃百韜第7兵團,粟裕再次運用“圍點打援”戰術,對黃百韜暫不發動全力攻擊,試圖吸引邱清泉、李彌等兵團東進增援加以圍殲,華野宋時輪的阻擊部隊且戰且退誘敵深入。

豈料黃百韜這個“老廣”抵抗相當頑強,而邱清泉等部卻猶猶豫豫推進緩慢,粟裕相機調整佈署,以消滅黃兵團為第一要務,戰場形勢變成了“圍點阻援”,宋時輪部在大許家一線再不後退一步,直到第7兵團就殲,蔣介石氣得大罵邱李無能。



破局的辦法並非沒有,那就要求守點的必須頑強、增援的必須玩命,同時內外友軍的配合至關重要。“孟良崮戰役”是標準的圍點“阻援”,因為華野已經沒有餘力再殲擊李天霞和黃百韜部,只須阻擊不讓其接近張靈甫的整74師,顯然,外線李天霞不夠玩命,內線張靈甫突圍時機也不準確,國軍之敗,敗於協同。

自然也有成功的戰例,比如胡璉被圍的“南麻戰役”,整11師就守的非常頑強,為解救陳誠的發家老本,黃百韜帶隊的整25、整64和整9師也冒死攻擊前進,又時逢天降下雨,華野只能撤圍而去,傷亡不小。



總體來說,一對一單挑,國民黨師旅級王牌部隊並不落下風,一旦是大兵團協同作戰,國民黨軍隊派系林立、勾心鬥角和保存實力的惡習就暴露出來了,所以在三大戰役等大兵團戰略決戰中,各戰區幾十萬精銳經常處處被動,最終被各個擊破。


度度狼gg


圍點打援是一種調動敵人的戰術,經常用於非線性戰爭。

在傳統的線式戰爭中,由於雙方之間形成了明確戰線,在戰線的某一點,如果一方形成了優勢,可能會造成戰線的突破,那麼另一方就會投入預備隊,防止戰線被突破。不過預備隊運動的路線是在本方的區域,相對比較安全。不過,現代戰爭中,脫離了陣地的預備隊有可能被對方的遠程火力沉重打擊甚至被殲滅,這樣也可以算作一種圍點打援。

而在非線性戰爭,由於雙方沒有明確的戰線,雙方的部隊犬牙交錯,圍點打援就成了常用的戰術。首先說圍的這個點,這個點是一種叫過攻其必救的地方,而且肯定是要打痛守軍,只有守軍不斷的哀求增援,才可能把援兵調出來,才能打援,消滅了援軍以後,被圍的點由於援軍被消滅,很快也就會消滅掉。

對於圍點打援來說,需要打援一方的野戰能力強於增援的一方,這樣才能順利的解決援兵,如果援兵的戰鬥力很強,打援打得比較膠著,這樣就是很麻煩了😡,這樣就需要打援一方適時的轉移兵力,首先解決一邊,兩邊都在打就困難了,搞不好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圍點打援是一種很古老的戰術,在清軍入關以前,在遼東戰場,清軍多次使用圍點打援,大量消滅明軍的機動力量,而共軍就不用多說了,那已經是把圍點打援發展到了戰役級別,一場打援幹掉國軍一個兵團的戰例都有。

對於圍點打援來說,有兩個重點因素,一是本方的野戰能力要強於援兵,還有就是要可以準確的判斷援兵的運動路線。

清軍和共軍喜歡用圍點打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的野戰能力遠強於對手,打援可以確保消滅援軍,如果沒有消滅援軍,那麼打援一方兵力分散在兩個地方,這樣就是到處開花,兵力分散了以後很可能就是點沒有打下來,援也沒有打掉,自己只能撤出戰場。

而準確判斷援軍的行動路線那更是有點押寶的意思,這裡最可以說明問題的一個戰例就是,彭老總打榆林,想要吃掉鍾松的36師,口袋都已經擺好了,但是36師沒有走原來判斷路線,結果就是撤圍。

對於援兵來說,首先要加強要點的守衛,這些要點可以在對方的圍攻之下堅持住,不會被打得一天十個電報要援兵,對於出援的部隊來說,必須要做好行軍過程中的偵察工作,保證行動時的安全,選擇比較安全的行動路線等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