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孔子的「子」是什麼意思?為何又叫他「孔夫子」?來源非常有趣

孔子的「子」是什麼意思?為何又叫他「孔夫子」?來源非常有趣

我們今天把歷史上的一些偉大思想家稱為“子”,如孔子、孟子、莊子、墨子......同時也把孔子稱為“孔夫子”。然而,我們如果追根溯源、刨根問底的話,就會發現它們的來源其實是非常有趣的。

首先我們說說“子”。在春秋之前,“子”本來是天子所屬的卿的尊稱,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微子、箕子等。在春秋早期的時候,只有少數諸侯所屬的卿的諡號稱“子”,如甯莊子、石祁子之徒。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所謂的“禮壞樂崩”越來越嚴重,到了春秋中期的時候,諸侯的卿普遍在諡號裡都稱“子”了。可是到了春秋、戰國之際,由於私人講學之風的盛行和“士”階層地位的提升。於是人們便把“子”作為著名學者和老師的尊稱,如孔子、墨子之類。到了戰國時期,“子”作為一種稱呼就更普遍了,一般學者都可以稱為“子”。

孔子的「子」是什麼意思?為何又叫他「孔夫子」?來源非常有趣

“子”的問題說清了,那麼“夫子”是怎麼回事呢?

“夫子”本來是對各級軍官的稱呼,如周武王牧業誓師的時候,就稱呼各級軍官,(如千夫長、百夫長)為“夫子”。到了春秋時期,卿大夫相見面時互稱“子”。但是在背後議論時,是稱對方為“夫子”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表示對其人的尊稱。和上面一樣,到了春秋末年、戰國初期,由於“學術下於民間”和士人講學之風的興起,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人們越來越重視知識和文化,於是對傳播文化的“士”也越來越尊敬。相應的,人們就把教授知識的老師尊稱為“夫子”,如孔子的弟子就稱他為“夫子”。

孔子是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夫子”的人,因為他的父親叔梁紇的爵位是大夫。孔子繼承了叔梁紇的大夫爵位,人們自然就把他稱為“夫子”了。“夫子”比子更帶有尊敬的意味,只是到了後來,“夫子”也開始泛化。人們把只要是傳授知識的老師統稱為“夫子”,不管你有沒有爵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