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1820年清朝GDP世界第一,學者:如同用長矛對抗手槍


英國已故著名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描述:“19世紀前,中國比歐洲或者亞洲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強大……1820年時,中國的GDP比西歐和他們附屬國的總和還要高出將近30%”。

根據該書圖表,1820年清朝GDP佔全世界的32.9%,即便進入20世紀初,該比重也在11%左右。

不少國外學者表示質疑。美國學者阿西莫格魯等警告說,麥迪森所提供的1820年之前的數據只不過是 “猜測”。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格雷戈裡•克拉克曾稱這些數字“像小說,和歐洲各地的中世紀文物一樣”。

麥迪森的依據是1840年中國人口達4億、占人類1/3,其生產力雖落後於歐洲卻優於亞、非、拉美土著,因而就取全球人均中間數值。

麥迪森自己也承認,越久遠的數據,他越不得不依靠“線索和猜想”。這種估算法有明顯的經濟學錯誤,即忽略了工業化產能與農耕生產力水平的巨大“代差”。

學者說,真正的中英實力對比可以通過1820年前後的兩國經濟社會狀況來看待。按照“清朝GDP世界第一”說,1820年時,中國GDP是英國的6倍,但這一年清朝年財政收入不過白銀4000萬兩,而英國則是白銀1.5億兩。

英國近代科技已蓬勃發展,科技也在軍事工業上得到大發揮,開始充分轉化成戰鬥力,而中國科技卻停滯不前,工匠的技術傳承仍沿襲師徒傳授、經驗累積的古老方式。

當時英國正處於工業革命進程中,清朝經濟的“質量”與英國相比有本質不同,就如同用長矛對抗手槍。

有國外學者表示,中國曾是最大經濟體原因之一是擁有世界最大的人口數量,直到200年前,人口規模一直是經濟產出的一個主要因素。

但一旦工業革命來臨,以及尾隨其後的信息革命,人口規模的重要性就減弱了。

看經濟地位不能只看總量,還要看人均指標。

實際上,中國直到1950年才首次統計出當時的GDP為426億元人民幣(新幣),相當於同年美國GDP的3.8%、世界總量的1.4%。

2014年中國GDP世界第二,達到美國的60%、世界總量的13.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