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慈禧為何選擇溥儀繼位,而不選擇載灃?

艾小城


慈禧太后:政治手腕高明,權力慾極強

慈禧太后生於1835年,卒於1908年。葉赫那拉氏,咸豐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母親。1852年入宮,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

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她聯合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打壓恭親王奕訢。是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統治滿清時間長達47年,近半個世紀之久。



她自幼聰慧,熟讀詩書。對政治頗感興趣。咸豐帝看到懿貴妃如此有才幹,便將群臣的奏摺交給她批閱,處理的倒也妥當。就這樣,她對政治,對權力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咸豐架崩以後,公元1861年,她的兒子載淳即位,就是同治皇帝,慈禧成為聖母皇太后。失去了批閱奏摺的權力。轉而代之的是以載垣,端華,肅順為首的八大輔臣。

慈禧太后心有不甘,便同慈安太后以及被冷落的恭親王奕訢密謀發動政變,處死載垣等人,剷除了輔政八大臣,將清朝的統治權牢牢的握在自己手中。


1873年,同治即將年滿十八歲。慈禧太后歸政於同治皇帝,在那時,慈禧已經垂簾聽政了十二年。

在此期間,她重用漢臣,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大臣,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回民起義,暫時緩解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

同時,出於維護清朝的統治,她又開啟洋務運動。先後以“自強”和“求富”的方針,大力開展近代的科技工業。創建海軍,訓練新式陸軍。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的大門。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時期,清朝的軍事和工商業有所提高,被稱同治中興。

1875年同治病逝,慈禧太后立她的侄子載湉即位,就是光緒皇帝。

我們都知道,光緒皇帝自始至終就沒有掌握過最高權力,慈禧太后以訓政之名,又統治清王朝了數十年。

等到光緒駕崩。此時的她身染重病。準備立溥儀為皇帝。

第一,溥儀年紀小,離親政尚需時日,給自己繼續垂簾聽政找個理由。

第二,溥儀的聖母是慈禧的侄女,即便以後自己不再執政,葉赫那拉氏卻依然可以活躍在清朝的政治舞臺。

第三,載灃在那會兒年紀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見,不易掌控,最重要的,他跟同治,光緒是同輩,於祖宗的禮數不合。

第四,載灃的能力也談不上多突出,相比於幾位朝中的漢族大臣還是相差太多了

而且載灃一旦當了皇帝,那麼隆裕太后能否像她姑姑那樣殺伐決斷,掌控全局,答案是否定的。載灃肯定會靠著自己攝政王的身份來排除隆裕太后對政務的干預。權力的中心肯定不會再有葉赫那拉氏什麼事兒了。

故而,慈禧必定會選溥儀而不是載灃。


小王日常vlog


末代皇帝溥儀,在醇親王府不知事別無選擇,在故宮時制度下躍躍欲試,在天津隱居時不甘心半推半就,在長春只能是無路可退,一生是浮沉悲劇。

選擇溥儀是秘密建儲制失效形成的太后定儲制的惡果。同治皇帝,光緒皇帝與宣統皇帝都是兒皇帝,尤其是光緒和宣統,沖齡登基,根本就談不上處理朝政,只能任由太后垂簾聽政。

這種權力格局導致晚清五十多年的帝后雙軌模式,甚至可以說後大於帝,帝類似於傀儡,而太后是實質上的最高統治者,不是皇帝的皇帝。光緒在慈禧前一兩天去世,根據目前的驗屍報告,是被毒死無疑。

光緒駕崩後,選擇誰來登基就成了問題。但是,由於慈禧太后長期掌權,形成了後繼者的惡性循環。一方面,太后妹妹的家族想繼續保持地位,就在自己的孫子輩選取新君。另一方面,如果選擇成年君主,還是皇后的隆裕肯定不會同意,會擔心自己的地位。

這個時候,選擇兒皇帝對清代國家不利,而對於朝廷高層貴族有利。慈禧這個時候已經病得很重了,只能左右權衡,選擇了溥儀,讓他的父親做攝政王,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下,這是合理的。

清朝的機體已經到了惡化的邊緣,實際上選擇誰都一樣,就是有一個成年的君主,結果估計也差不多。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慈禧為什麼會將皇位傳給溥儀?而非溥儀的爹載灃?我們先談談慈禧傳位的真實用意,再來分析其歷史背景所給予的客觀環境。因為慈禧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政治家或者國家元首,不過就是個慾壑難填的政客而已。她在考慮問題時,一定會把自身的安危和利益得失放在首位,而把國家、民族的利益考慮在後。因此,歷史環境和背景對慈禧傳位給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傳位給誰對慈禧個人來講更有利。

慈禧的算盤

載灃和慈禧的關係。載灃是醇賢親王奕譞的第五子。奕譞是誰?他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的第七子。而慈禧的老公,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子。那麼載灃自然就是慈禧的侄子。不僅僅如此,慈禧的胞妹葉赫那拉·婉貞還是載灃他爹奕譞的嫡福晉。而載灃的生母劉佳氏僅僅是奕譞的側福晉。這樣一來,載灃和慈禧的關係就又近了一層。再加上慈禧的老公咸豐皇帝死後,他們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年僅19歲就因為得天花而早亡。慈禧就下令把載灃的二哥(慈禧胞妹所生),慈禧的親侄子愛新覺羅·載湉冊立為光緒皇帝。如果再加上後來慈禧將光緒的皇位又傳給了載灃的兒子,愛新覺羅·溥儀。那麼,載灃他們一家就走出了兩位大清朝的皇帝。而且,這兩位皇帝都是慈禧冊立的。

載灃的政治婚姻。古代人不能自由戀愛,婚姻大事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載灃的婚姻也不例外。只不過,載灃的父母作不了主,作主的人是慈禧。可能大家要問:慈禧幹嘛要去多這份心,多管這樁閒事呢?這就是慈禧的算盤所在。話說載灃娶的是晚清重臣榮祿的女兒瓜爾佳氏,而榮祿是慈禧的鐵桿心腹。瓜爾佳氏和載灃婚後生的第一個兒子就是溥儀。當慈禧準備廢掉光緒,另立新君時,她就得考慮:如果冊立載灃,載灃以二十多的年紀,豐富的經驗,立馬就可以親政。然而,慈禧需要的是一個傀儡,一個可以隨意掌控的木偶。如果冊立載灃,慈禧很可能大權旁落,並且載灃還可能會反過來找慈禧算喪權辱國、賣主求榮的舊賬,這是她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但如果冊立載灃的兒子溥儀做皇帝則完全不同。第一,溥儀當皇帝時,還是個三歲的小孩。慈禧不擔心大權旁落的問題。第二,如果待到慈禧歸西,溥儀長大以後要想對慈禧進行清算,那麼就是在對自己的外公榮祿進行清算。因為慈禧是指揮者、出謀劃策者,而榮祿是具體的執行者。然而,也有一些朝中大臣建議:立幼不如立長,立溥儀還不如直接冊立溥儀他爹載灃。因為溥儀還小,而載灃上臺直接就可以幹事兒嘛。針對這樣的質疑,慈禧回答的是:如果冊立載灃,那麼大清王朝就連續三個“載”字輩的皇帝了。(同治帝載淳、光緒帝載湉、再加載灃)這給外界傳達的信息將會是大清王朝無後了!最後,慈禧為了權衡利弊,在將溥儀立為皇帝的同時,又將載灃立為了監國攝政王,總理一切軍國事務。這樣一來權力還是在慈禧手裡,載灃有什麼事還必須得通過慈禧同意。因為溥儀還握在慈禧的手裡。這就是慈禧的算盤和真實用意。不過來後沒過多久,慈禧就一命嗚呼了。

歷史背景

接下來,我們再講講這件事情的歷史背景。讓大家在清楚慈禧太后冊立皇帝的真實用意以後,再來看一看當時大的歷史背景,看一看慈禧為什麼一定要廢掉光緒皇帝。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政府戰敗,並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結束。甲午戰敗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603名進京趕考的舉子聯名向光緒皇帝上書,反對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並建議光緒帝進行變法革新。要變法革新,當然就要拿一些人來開刀,並且剝奪既得利益者的權利。這樣一來,就演變成了兩派勢力。一派是以光緒皇帝為首的變革派,另一派則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其實,慈禧根本就不懂什麼變法革新。她只在乎她手中的權力,其他的事的她一概不關心。只是,以榮祿、奕劻為首的既得利益者一次又一次的向太后解釋變革派的真實意圖,慈禧太后才恍然大悟。1898年9月,變革派準備發動政變,直接幹掉慈禧和榮祿一幫人。但變革派都是一幫文弱書生,手無縛雞之力還在其次,關鍵是無兵無權,拿什麼來政變?於是他們找到了袁世凱,希望袁世凱能幫助他們進行政變,並且以性命安危對袁世凱進行了要挾,結果袁世凱答應了。但這都不是關鍵,關鍵是這幫書生居然就此相信了袁世凱的承諾。他們最終等來的結果是:袁世凱向榮祿揭發了政變計劃,榮祿立刻把這個消息告訴給了慈禧。於是光緒皇帝從此被軟禁,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斬殺於菜市口,戊戌政變失敗。慈禧怎麼也想不到光緒想幹掉自己。從歷史來看,即便光緒不是此次政變的指揮者,但也至少是個知情者。慈禧是光緒名義上的母親,實際是光緒的親姨媽,四歲就把光緒接進宮當皇帝(當然只是個傀儡皇帝)。慈禧知道光緒恨自己,不喜歡自己。但怎麼也想不到光緒想要殺了自己。以子弒母,不管在哪個朝代都是大逆不道的行為。這也就是為什麼慈禧要想廢掉光緒,另立新君的重要原因。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


慈禧選擇溥儀繼位,有以下幾點原因:

1.輩分承繼而言:溥儀屬於同治帝與光緒帝的侄子輩,所以溥儀有輩分上的優勢,就是父死子繼的傳統;

2、親情方面而言:同治帝無子嗣,當初沒有選擇晚一輩,而選擇其堂弟光緒帝繼位,是為了慈禧不至於成為太皇太后而大權旁落,好繼續垂簾聽政,光緒4歲進宮,也為了能夠以養育之恩,控制皇帝。因此當慈禧去世的時候,為了讓自己的親生兒子有承嗣,便選擇小一輩的溥儀,過繼給同治皇帝,兼兆光緒,這樣同治帝便有了名正言順的承嗣體系。

3、政治方面而言:慈禧之所以未直接選擇載灃成為繼承人,政治方面的目的是為了平衡掣肘隆裕太后與載灃直接的關係。也就是為了避免載灃一家獨大,然後激進,或者作出為光緒復仇的行為。因此選擇載灃為攝政王,總理國事,但大事要與太后相商。

4、個人經歷方面:慈禧經歷了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尤其以同治朝和光緒朝為主,在此期間,親兒子同治常常忤逆她的意願,做出她不喜歡的事情,更別說光緒要政變的傳言。所以,他對於成年男性皇帝,充滿了忌憚,在位時,可能大家都對她忠心不變,一旦她離世,誰能保證成年人真正掌權後不會秋後算賬。所以因為個人經歷方面,慈禧繼續選擇了幼主繼位。

仰閣說:專注華夏禮儀、漢服文化、在歷史中承繼未來


仰閣文化


慈禧是咸豐的老婆,咸豐叫奕詝,同治皇帝是咸豐和慈禧的兒子叫載淳,同治死後繼承皇位的是光緒(慈禧的侄子),光緒叫載湉,載灃是光緒的弟弟,溥儀是載灃的兒子。

看著有點亂,其實他們都是道光皇帝的一脈,但是到後面就有點人丁不興盛,尤其是同治的時候,死的太早沒留下後,光緒、溥儀也沒有後,所以在同治死後的皇位繼承人的選擇上出現慈禧干預的情況。

那麼,慈禧為何選擇溥儀而沒有選擇載灃呢?

看第一段的名字就明白了,同治、光緒是載湉、載湉,所以不可能讓溥儀的父親載灃繼承皇位,因為清朝不是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載湉、載湉和載灃其實都是一輩的,所以,儘管載灃年齡剛剛好,而且很有抱負,在當時已經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恰恰是他的輩分阻擋了他。

如果載灃不叫載灃,而叫溥灃,那他有沒有機會呢?其實還是夠嗆!

慈禧選擇皇儲的時候,包括光緒和溥儀在內,都是年齡特別小的,因為什麼,因為慈禧還想操縱政權啊,如果皇帝的歲數大的話,反而不容易控制(當時慈禧雖然要死了,但是萬一要起死回生了呢?人總得給自己留條後路啊!)

溥儀還擔當著同治和光緒的兒子

其實慈禧選擇光緒就有點違背祖制了,沒有繼承同治的廟號,所以當初選擇光緒的時候,實際是將光緒過繼給了咸豐,也算是自己的兒子了,這樣也就說通了,自己也能垂簾聽政,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讓載灃繼承皇位,可能同治和光緒都絕後了,光緒她倒不擔心,但是同治是她親兒子啊!或者光緒有了兒子,那麼同治還是沒後,所以,光緒有孩子,慈禧也不會讓他登上皇位。

因此,新繼任的皇帝必須是溥字輩,然後過繼給同治,使同治有後,慈禧最後讓溥儀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其實也算讓光緒有後了。

哎,皇室禮儀這種東西,實在是複雜,我自己都繞蒙了,不知道你們蒙不蒙。


史論縱橫


溥儀是載灃的兒子,無論選擇誰,大清帝國都是窮途末路,兩人的關係也不會受到任何的影響。

最終,慈禧讓溥儀做末代皇帝,載灃為輔助攝政王,為什麼?



一,載灃和光緒的關係

道光皇帝膝下有皇四子咸豐以及皇七子醇親王奕譞,咸豐娶慈禧,奕譞娶慈禧之妹妹葉赫那拉·婉貞。這是奕字輩!

咸豐和慈禧生子同治皇帝,醇親王和葉赫那拉·婉貞生子光緒,另,奕譞側福晉生下第五子載灃。這是載字輩!

所以,載灃和光緒是同父異母兄弟!而光緒又怎麼當上皇帝?同治沒子嗣,光緒過繼給咸豐皇帝。也就是慈禧成了光緒的名義母親,慈禧垂簾聽政理由充分!


光緒也沒子嗣,選誰做皇帝?溥字輩,而載灃是載字輩。兄終弟及,清朝史上沒先例,反對阻力很大。

二,垂簾聽政的理由

無論誰做皇帝,必須保證垂簾聽政的合理性,載字輩已經把牌打了,還打載字輩的牌嗎?一個個年齡都很大,怎麼垂簾聽政?

溥儀合適,慈禧早早佈局,將榮祿女兒嫁給載灃,之後,把溥字過繼同治,以及兼承光緒帝之祧。

不管是慈禧,還是隆裕太后,她們兩人都有理由垂簾聽政,繼續執掌朝廷大權。


總的來說,便是這兩點原因。從這裡,也可看出慈禧太后手段的厲害。

另外,也充分說明清朝滅亡的必然性。


三叔小記


主要有這三個原因。

載灃的輩分

載灃跟同治、光緒同是載字輩的,要是連續三任皇帝都同一輩份,以後祭祀祖廟的時候就尷尬了。而選擇溥儀,從宗法上講,從選中的這時候起,溥儀就不再是載灃的兒子了,就相當於把溥儀過繼給同治當兒子,當然同時也過繼給光緒當兒子,以後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祭祀同治、光緒了。根據溥儀的自傳來看,他對載灃的稱呼一般都是“王爺”,而君臣名分一旦定了之後,載灃也是要對溥儀行大禮的。

溥儀的母親

溥儀的生母蘇完瓜爾佳氏(裕隆皇太后)是慈禧的內侄女,當初溥儀的老爹載灃都已經訂親了,被慈禧強行干涉,硬指定蘇完瓜爾佳氏與他成婚,載灃被逼的把之前的親事都退了。而指定溥儀登基,這樣一個不滿三歲的小皇帝,蘇完瓜爾佳氏就完全可以名正言順地以皇太后的身份輔佐,重演“垂簾聽政”的故伎。這樣權力的核心就一直掌握在她們葉赫那拉家族的手裡。

權力是主因

說到底還是為了權力。光緒重病的時候載灃都已經26歲了,政治上已經非常成熟,已經有足夠的能力駕馭皇權了,再不可能啥事都被慈禧操縱了,所以她要是立了載灃,不僅自己權力不保,就連她苦心安排過去的蘇完瓜爾佳氏也就只是個皇后而已,無法再名正言順地干政了,這樣一來慈禧苦心經營這麼多年的皇權就有可能旁落他人,這當然是慈禧所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慣與長夜


看到題主的問題,剛好想到一個故事。晚清的吏部主事胡思敬在《國聞備乘》中記載,慈禧臨終前,召世續和張之洞定策,確定光緒死後的皇位繼任者人選。

慈禧和二人說了自己的決定,立溥儀為嗣。世續和張之洞二人合詞奏曰:“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不如徑立載灃。”

慈禧聽後,解釋說:“卿言誠是,然不為穆宗立後,終無以對死者。今立溥儀,仍令載灃主持國政,是公義、私情兩無所憾也。”

一、

像慈禧臨終定策這種大事,胡思敬作為一個小小主事,當然不可能親見。上面這個故事應該是當時京官圈子裡的一個小道消息,但空穴來風,也非事出無因。張之洞等人勸慈禧立載灃為帝,也有可能是真實發生了的。

然而,慈禧堅持要立溥儀,也有她的理由,即所謂“公義、私情兩無所憾。”

下面,我們簡單談談這“公義”、“私情”分別指的是什麼。

二、

清朝走向衰落,與晚清時期皇嗣的凋零不無關係。從咸豐朝開始,就已經顯露出了這種跡象。咸豐皇帝30歲駕崩,只留下了一個皇子。皇位候選人只有一個,讓清朝立賢不立長的家法失去了意義。

而咸豐的長子同治,剛好不是一個有為的君主,不僅不賢,而且不孝,因為私生活不檢點早早地患病去世,連後代都沒有留下。

在為同治選擇繼承人時,清廷內部就經歷了一次爭論。最終決定讓慈禧的外甥光緒來繼承皇位,是引來了一些非議的。其中爭論的焦點,是光緒為同治堂弟。讓光緒繼承皇位,相當於讓同治絕後。當時為了平息爭論,兩宮太后曾下諭旨向天下臣民保證,日後光緒生下兒子,會過繼回給同治為後。

如今光緒也沒能誕下子嗣,假設再立載灃,等於打破了過去的承諾。在清朝已經搖搖欲墜的情況下,立載灃為帝更容易讓清廷內部出現裂痕。所以慈禧說立溥儀為帝,再讓載灃監國,於“公義”上,能說得過去。

三、

至於“私情”,大約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同治生前,與慈禧的母子關係很不好,這也是導致同治早亡的原因之一。但不管怎麼說,同治終究是慈禧的親兒子,讓同治絕後,相當於讓自己絕後。溥儀雖是過繼給同治,並非親生,但終究也算同治一脈的香火沒有斷絕。

第二,溥儀的母親,是晚清重臣榮祿的女兒。由於載灃與光緒是親兄弟的關係,慈禧一直有個擔憂,即自己死後,載灃會為當年戊戌政變事件翻案。而榮祿是慈禧的心腹,讓榮祿的外孫來當皇帝,可以保證戊戌政變事件不會再被重提。

第三,慈禧的侄女隆裕是光緒的皇后,立溥儀為帝,同時繼承同治和光緒兩人之祧,可以讓隆裕不失太后尊位。如果立載灃為帝,隆裕就成了尷尬的“皇嫂”身份。皇嫂比之太后,相差不止萬里,為了這個侄女考慮,也是立溥儀為上策了。


搞哥讀史


這便是慈禧非常高明的一個手段了,玩弄權術這方面慈禧真的是非常的高明。那麼為什麼非要讓溥儀繼位不讓載灃繼位呢?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原因,載灃多大歲數,溥儀多大歲數?而且在當時載灃的勢力其實是不小的,如果真的讓載灃繼位了,那麼慈禧還能控制他嗎?還能將大清朝的實權拿在自己的手中嗎?實際上這個原因是最膚淺的一個原因,大多數人都能看得出來,也就體現不出慈禧權術有多麼高明瞭。

慈禧讓溥儀繼位之後,還有一個命令,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那便是讓載灃攝政,換句話說就是讓載灃在某種程度上掌握了不少的權利,同樣的換來了載灃的忠心,同時載灃還會為自己的兒子去制衡奕劻等人,在當時權臣出現了不少,甚至還有個袁世凱在虎視眈眈,有趣的是這個時候袁世凱已經不是想除就能除掉的。因此他要防止有人和這些權臣們勾結,自己又想拿住權利不放,讓載灃去制衡是最好的選擇,這便是一種權利的平衡。


慈禧為了防止權利全部倒去載灃那一邊,她私底下還交好奕劻,讓兩人互相去制衡,不得不說這個女人的確有幾分帝王姿態。實際上按照理法來說,即使在溥字輩裡選接班人,也是輪不到溥儀的,比如溥偉,恭親王的孫子,可惜這個人是個成年人,而且他家和慈禧略有過節。

其實退一萬步來講的話,說白了慈禧就是不想放棄自己手中的權利才選擇了溥儀繼位,否則的話怎麼算都不應該是溥儀接班。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載灃之像

一,一般而言,作為幼童的皇帝是無法控制朝局,亟待外戚專權或者重臣輔佐。在清朝一代,外戚專權已有發生。佟國維等一族長久把持朝政,索尼一族也是朝政重要決策者。因此,外戚專權在晚清自然會被避免。載灃的妻子作為榮祿的女兒,一旦載灃登位,勢必聯合榮祿控制朝野。這不僅是慈禧不願意看到,也是其他漢族大臣所不願。重臣專權使得清朝吃盡苦頭,平三藩費盡心思。後來八大臣輔政也被慈禧聯合恭親王剷除。因此,慈禧選擇皇位繼承人必須是能夠控制住。載灃資歷尚淺,即便坐上攝政王,也有隆裕太后和慶親王等人分權。但是載灃一旦登基,就有了直接控制政權的名義和實力。


後來充任偽滿洲國的溥儀

二,載灃繼位就會使得老醇親王一脈出現兩個兒子繼承皇位。這在清一代絕無僅有。也不符合慈禧控制朝局的思路。隔代繼承一方面可以說是直接接了同治皇帝的班,再次接了光緒帝的班,並且同治皇帝在前。這使得慈禧的親兒子明位更加好聽。當然,也體現出慈禧對光緒帝的不喜歡。

三,當時能夠繼承大統的只有近支醇親王,恭親王兩家。恭親王一家後被慈禧閒養著在家十年。定然不會是他們家繼承皇位。另一方面,載灃早在出使德國之時,已經被列為未來清朝的柱石之臣。贏得了大臣們的讚許。但是,由於載灃能力和眼界有限,無法控制朝局。尤其是慈禧知道載灃資歷尚淺,根本無法掌控張之洞,袁世凱,瞿鴻機等人。因此,逐漸將慶親王提升,一方面分割載灃之權力,另一方面鞏固皇族實力。



張之洞之像

四,最為重要的是,慈禧本人並沒有預料到自己會過早死去。她本希望自己能夠繼續左右中國政局。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溥儀的繼位並沒有使得大清走向中興,反而不斷走向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