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外資控股券商潮來襲 摩根大通衝擊第三家

外資控股券商潮來襲 摩根大通衝擊第三家

時代週報記者 盛瀟嵐 發自上海

5月14日,摩根大通宣佈,已經向證監會遞交申請,尋求建立一家持股比例為51%的全新證券公司,發揮與摩根大通全球業務的協同優勢,並計劃在未來數年內監管允許的條件下將持股比例增加到100%。

摩根大通已是第三家宣佈謀求控股券商的外資機構。此前,4月29日,證監會正式發佈了《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以下簡稱《外資辦法》)。隨後,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已有瑞銀證券申請提高合資證券公司持股比例;野村證券、摩根大通相繼宣佈申請新設控股證券公司,法興銀行也向媒體證實,其計劃成立持股51%的合資券商。可以預見的是,該名單還將繼續加長。

全面佈局中國市場

摩根大通總部位於美國紐約,是美國最大的金融服務機構之一、同時是全球盈利最佳的投資銀行之一,擁有超過2.5萬億美元的資產,管理的資金超過1.5萬億美元。公司在全球覆蓋近5000家機構投資者客戶;股票研究覆蓋5238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3175家亞洲公司。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摩根大通近年來一直看好中國市場。摩根大通集團聯席總裁及聯席首席運營官、企業及投資銀行首席執行官丹尼爾·平託表示:“對於摩根大通和我們的眾多客戶而言,中國代表著全球最大的發展機遇之一。”

平託近期預計,中國會很快成為該行第二大市場,他看好今明兩年美國經濟增長,但認為全球增長已走向末期,警告美股可能大幅回調。平託認為,中國有巨大的機會,中國允許外資持有金融服務業企業的多數股份。中國有廣大的股市和債市,這將對摩根大通有巨大幫助。他毫不懷疑中國會成為摩根大通的第二大市場,而且會在十年內實現。

除了尋求建立一家持股比例為51%的券商外,摩根大通還計劃未來在監管允許的條件下將持股比例增至100%。摩根大通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表示:“我們想要的很簡單:100%的持股比例,以及所有牌照,用於開展我們現在在美國一樣的業務。”

同時,摩根大通宣佈,任命梁治文為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執行官,並表示將大規模增加在華的本地高校的招聘力度,為這些新員工提供培訓,全面提升他們的國際化技能。

實際上,摩根大通對中國市場的野心不僅僅侷限在證券業務。摩根大通表示,摩根資產及財富管理還在安排與合資夥伴和有關主管部門磋商,有意將其在現有合資公司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增加至控股比例。資料顯示,目前上投摩根基金旗下共有66只基金(份額合併計算),總規模為1484億元,其外資股東摩根資產隸屬於摩根大通集團,持股佔比49%。一旦摩根資產持股增至51%,那麼摩根資產將成為上投摩根基金控股股東。

此外,近期摩根大通獲得了中國央行授權,擔任美國人民幣業務清算行,成為首個非中資人民幣業務清算行。5月8日,摩根大通宣佈與工行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深入合作,發揮各自在國際和本土的優勢,更好地幫助中國企業。

合資券商營收不樂觀

值得一提的是,在外資機構摩拳擦掌的同時,國內現有的合資券商營收情況卻不甚樂觀。目前國內共有14家合資券商,除了中銀國際證券和光大證券實際由中資在香港設立的公司參股,因此嚴格意義上的合資券商僅有12家。根據歷史數據統計,2017年有數據統計的115家券商營收總額為4194.86億元,淨利潤總額為1301.23億元,而12家合資券商營收金額共計168.79億元,佔比僅有4.02%,淨利潤總計33.82億元,佔比僅為2.60%。

而在金融開放的大背景下,外資機構將獲得更多空間,進一步推動行業發展。《外資辦法》修訂內容主要涉及五個方面:一是允許外資控股合資證券公司,即“由參轉控”。二是逐步放開合資證券公司業務範圍。三是統一外資持有上市和非上市兩類證券公司股權的比例。四是完善境外股東條件,須為各項指標居於國際前列的金融機構,聲譽良好。五是明確境內股東的實際控制人身份變更導致內資證券公司性質變更相關政策。

與此前徵求意見稿相比,正式稿的監管態度更為開放,但這種開放態度更多地表現在股權上,例如,放寬對於單一外資持有上市證券公司股份不超過30%的限制。國泰君安研報分析師劉欣琦認為,目前國內證券行業相對外資投行而言,主要是產品創設能力上較差,如在現有業務範圍內對外開放股權,對於國內證券公司現有商業模式的衝擊較小。

除此之外,業務範圍的放開備受外資機構關注。實際上,國內目前的合資券商業務範圍較為單一,少數的幾家業務較全面的合資券商如中金、瑞銀由於歷史原因經營範圍較廣,大多以經營承銷保薦業務為主。

根據去年年報數據統計,2017年有數據可查的10家合資券商均開展了投行業務,其中,中金公司憑藉27.91億元的投行營收穩坐頭把交椅,東方花旗的9.63億元投行營收排名第二。其他的業務中,經紀業務營收超過1億元的僅有中金、瑞銀和德邦3家;資管業務營收超過1億元的僅有德邦、中金2家,而單獨將自營業務在利潤表中進行呈現的僅有申港1家。

北京一家中型券商投行人士認為:“一般來說,經紀業務、證券投資諮詢業務、投行業務等目前在國內就是競爭特別激烈,進一步開放外資是大勢所趨,但外資行要殺出一條血路也比較不容易,在這些領域外資機構是否能發展好還是持謹慎態度。但資產管理領域,外資投行本身具備很多經驗、技術等優勢,可能會對國內機構形成有力競爭。”

中小券商承壓

同時,相較於第一梯隊的大券商,中小券商受到的壓力將更大。上海一家大型券商自營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正式發佈的管理辦法中完善了境外股東的條件,所以目前會進來的外資投行基本都是排名靠前的國際大投行,這些機構在經營、風控、技術等方面都是很有領先優勢的,都是在國外市場中長期競爭活下來的幾家,而國內的100多家券商中,也只有排名靠前的大券商受到的衝擊較小,畢竟底子厚根基深,但大量中小券商的衝擊會比較大。當然,小券商們即使沒有外資,生存也是越來越困難。”

儘管金融行業的對外開放對於國內券商行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負面衝擊仍在可控範圍內。

劉欣琦認為,從日本、韓國、我國臺灣地區證券業對外開放歷程可以看出,開放後本土券商仍然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綜合競爭力均遙遙領先於外資行,外資券商或在高端併購、跨境業務方面有比較優勢。我國券商與外資投行商業模式的不同,決定了對外開放不會對國內券商現有商業模式帶來衝擊,證券業對外開放將豐富國內券商商業模式,驅動龍頭券商強者更強。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