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清代處決罪犯為什麼到菜市口?

司馬長史


我們看電視劇,朝廷殺人時總是說推出"午門斬首,"其實這是訛傳,明清兩代沒有在午門斬首的慣例。午門建於明代,最初這個地方是明代執行"梃杖"的地方,也就是俗稱"打屁股"。當然也不排除犯人被打死的情況,這也是訛傳的由來。那麼,清朝處決犯人為什麼後來選擇在菜市口執行處決呢?



到了清朝,處決犯人選擇在菜市口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

1.逐漸從內城轉移到了外城,這是因為內城住了一些八旗子弟和達官貴人,血淋淋的殺人總是影響不好。

2.還有就是菜市口當時很寬闊和熱鬧,在古代沒有像現在這麼發達的通訊設施,所有新聞都是通過口口相傳的,菜市場就是一個很好的宣傳媒體,老百姓從這裡看到和聽到的新聞,很快傳遍京城甚至全國。還有就是在此處行刑有殺一儆百的作用,起到警示的作用。

3.另一原因就是風水師說此處有煞氣,必須殺人才能鎮住。這是迷信說法。

有鑑於此,清政府於是選擇了從西四牌樓(當時叫西市)轉移到了宣武門外菜市口刑場處決。比如清朝咸豐末年"八大顧命大臣的肅順和"六君子"都是血灑菜市口,以後“菜市口”逐漸成為“刑場”的代名詞。現在這一帶逐漸成為宣外大街最繁華的商業街和交通樞紐。


犯人一般審理清楚後,通常都是秋後問斬,刑部大堂判處死刑,驗明正身,押赴刑場俗稱“出紅差”。為什麼叫“紅差”?據說有三種解釋:一種說法就是,砍頭之時血噴滿地,血染黃土;第二種解釋為,劊子手一身粗麻赤紅行頭,頭裹紅頭巾,懷裡抱的鬼頭刀,刀無鞘,刃不見天,全憑一幅赤紅的蒙刀布罩著;第三種解釋為,驗明正身當場紅筆勾魂,在處決罪犯名字上用硃筆惡狠狠地打個對勾,剩下的就是“喀嚓”一聲身首分離了。

犯人被殺後,屍體被人運走,血跡即被黃土蓋上,爾後便有人在此賣菜,據說菜市場生意很興隆。究其原因是殺人時引來了全城人出來看熱鬧,加上兩邊的商鋪為了招攬生意而故意弄一些噱頭,更加吸引了一些看客,比如魯迅筆下的文章《藥》就記述了用饅頭蘸犯人的血當藥引子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