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孫子: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上)韋力撰

中國古代的兵書,以《孫子兵法》最有名氣,該書的作者孫武在司馬遷所撰的《史記》中有其本傳。司馬遷給孫武寫的這篇傳記,特別像一篇傳奇的小故事,該傳記起頭即稱: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闔閭問:“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閭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人,得百八十人。

吳王闔閭聽說孫子是兵法專家,於是他跟孫子說,自己已經讀過了孫子所寫的十三篇兵法,可不可以把那個兵法用於實踐,並展示給自己看?孫子說,當然可以。而吳王可能是想故意增加難度,他跟孫子說,可不可以把女人操練成武士?孫子照樣答應。於是,吳王從後宮招出一百八十名美女:

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

孫子將這些美女分為兩隊,他可能是為了給吳王面子,於是選出吳王最寵愛的兩名妃子分別做隊長。這些美女們從來沒受過軍訓,於是孫子從最基礎的教起,問她們知道什麼是中間,什麼是左右,什麼是前後。接下來,他就讓這些美女列隊,通過擊鼓的方式,教給這些美女們左轉和右轉。

孫子: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上)韋力撰

整潔而無古意

這些女人們從來沒有玩過如此有意思的遊戲,這讓她們很興奮,她們每聽到指揮的鼓聲都會哈哈大笑,尤其那兩位寵妃,更是恃寵而驕地不聽這一套。混亂局面令孫子既難堪又生氣,他三令五申地糾正這些女人的不嚴肅。可能是由於吳王在此,這些女人們根本不怕孫子的威嚴,孫子忍無可忍,於是決定殺雞給猴看,他要將這兩位隊長斬首:

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吳王也慌張起來,可能他本來只是想看孫子的笑話,沒想到孫子認真了起來,準備斬他的兩位愛妃。吳王馬上制止,他跟孫子說:不必這樣,我現在已經瞭解到了你確實會用兵,不止是紙上談兵,而這兩位寵妃對我很重要,如果你斬了她們,我連吃飯都沒味道了。

孫子: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上)韋力撰

《孫子算經》民國二十一年故宮博物院石印影印本,書牌

孫子不聽吳王的制止,他說:您已經授命我為大將,按照兵法,大將指揮作戰之時,君王的一些命令也可以不執行。於是他堅決地將這兩名隊長殺掉了,而後命令另兩名寵妃接任隊長之職。孫子的這個做法令所有人都沒想到,他將吳王最寵愛的兩位妃子斬首,這把其他美女全都嚇壞了。當孫子重新列隊擊鼓指揮時,這些美女無論前後左右,做得都十分的規矩:

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於是闔閭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列隊表演完畢後,孫子走上前向吳王彙報,他說:練兵已經完成,您可前來試驗,無論您怎樣指揮,這支部隊都能赴湯蹈火。但剛才孫子將吳王的兩位寵妃斬首,這讓吳王大感不快,可是他又沒話可說,於是只好跟孫子說:你回去休息吧,我不願再下去檢閱部隊了。

雖然這件事令吳王很不快,但他同時也相信,孫子的確是位既能謀劃又能練兵的軍事家,最終他還是任命孫子為大將。而這位孫子也果真極有才幹,他打敗了楚國,同時威脅到了齊國和晉國,經過他的一番努力,吳國在各個諸侯國之間聲名大震。

以上就是司馬遷給孫武所寫的傳記,他用一個小故事來說明這位孫武對兵法絕對有一套,其不但能寫書,還能實際作戰,是一位能文能武的英雄。但是,吳王闔閭怎麼找到孫武這位奇才的呢?司馬遷沒有說,而《吳越春秋》中卻有這樣一段記載:“吳王登臺,向南風而嘯,有頃而嘆,群臣莫有曉王意者。子胥知王之不定,乃薦孫子於王。孫子者,吳人也,善為兵法,闢隱幽居,世人莫知其能。”

某天,吳王登上了高臺,他長嘯又長嘆,眾位大臣不知道吳王是怎樣的心態,但大家又不敢問,而伍子胥卻猜到了吳王的心思,於是就把孫武推薦給了吳王。但伍子胥是怎麼得知孫武其人者?我卻沒有查到相關的說法。《吳越春秋》中稱孫武隱居在不為人知之處研究兵法,那伍子胥是怎麼得到這個消息的呢?

這段話中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孫武的籍貫。此處稱孫武是吳國人,而司馬遷在《史記》裡則說孫武是齊國人,究竟哪個正確呢?清畢以珣在《孫子敘錄》中寫了這樣一段按語:

孫子本齊人,後奔吳,故《吳越春秋》謂之吳人也。鄧名世《姓氏辨證書》曰:“齊敬仲五世孫書,為齊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採於樂安。生馮,為齊卿。馮生武,字長卿。以田、鮑四族謀作亂,奔吳,為將軍。”

畢以珣說,孫子原本是齊人,只是後來投奔了吳國,所以《吳越春秋》上才把他說成吳人。而後他引用了一些資料來佐證自己的這個結論。

關於《孫子兵法》,流傳後世者乃是十三篇,但歷史上卻有一個傳說:《孫子兵法》其實遠不止這十三篇,原本有八十二篇之多。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只剩下十三篇了呢?

有一種說法,那就是曹操把這八十二篇刪減成了十三篇,唐杜牧在《注孫子序》中說:“武所著書,凡數十萬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筆其精切,凡十三篇,成為一編。”杜牧稱,孫武所著的兵書原有幾十萬字之多,經過曹操一番刪減,才變成了後世所見到的這十三篇。

曹操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杜牧在該序中又說:“予尋《魏志》,見曹自作兵書十餘萬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從令者尅捷,違教者負敗。意曹自於新書中馳驟其說,自成一家事業,不欲隨孫武后盡解其書,不然者,曹豈不能耶?今新書已亡,不可復知。予因取孫武書備其注。曹之所注,亦盡存之,分為上、中、下三卷。”

杜牧在《魏志》一書中看到曹操曾寫過十幾萬字的兵書,曹操當年帶兵打仗之時,令手下來學習他的這部新書,凡是尊崇新書兵法者,基本都能打勝仗,而不遵從者,則會吃敗仗。因此,杜牧覺得曹操就是為了展現自己的兵法思想,不想跟在孫武后面亦步亦趨。

孫子: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上)韋力撰

《孫子算經》民國二十一年故宮博物院石印影印本,卷首

可惜的是,曹操所著的新書到杜牧的時代,已經失傳了,杜無法比較新書中所談的兵法跟《孫子兵法》有著怎樣的異同,然而曹操在寫新書之時,確實仔細研究過《孫子兵法》,並且還為該書作了許多註釋,於是杜牧就把曹操的註釋抄錄了下來。但曹注的水平究竟如何呢?至少杜牧不以為然:“曹自為序,因註解之,曰:‘吾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深矣。’然其所為註解,十不釋一。此者,蓋非曹不能盡註解也。”

關於曹操是否真的把八十二篇的《孫子兵法》刪成了十三篇,清代的孫星衍認為這種說法不正確,他在《孫子兵法序》中說了這麼一大段:

其著兵書八十二篇、圖九卷,見《藝文志》。其圖“八陣”,有“蘋車”之陣,見《周官》鄭注。有《算經》,今存;有《雜佔》《六甲兵法》,見《隋志》。其與吳王問答,見於《吳越春秋》諸書者甚多,或即八十二篇之文。今惟傳此十三篇者,《史記》稱闔閭有“十三篇,吾盡觀之”之語。《七錄》《孫子兵法》三卷,《史記正義》雲“十三篇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則上卷是孫子手定,見於吳王,故歷代傳之勿失也。秦漢已來,用兵皆用其法,而或秘其書,不肯注以傳世。魏武始為之注,雲“撰為《略解》”,謙言解其粗略。《漢官解詁》稱“魏氏瑣連孫武之法,則謂其捷要”,杜牧疑為魏武刪削者,謬也。

孫星衍也稱,《漢書·藝文志》上確實是說孫武寫了八十二篇兵書,另外還有九卷的圖。而後他又引用了其他著名目錄書上的著錄,查看《漢書·藝文志》,上面確實寫著:“《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

如此說來,孫武確實寫過這麼多的著作,但這些著作分別有著其他的名稱,而不是後世所稱的《孫子兵法》,更何況,《孫子兵法》十三篇早在漢初的司馬遷就是這麼記錄著。比如前面談到的《孫武本傳》中,記載有吳王闔閭跟孫武所說的第一句話:“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即此可知,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孫子兵法》也就是十三篇,而不是後世所說的八十二篇。

那為什麼有了這樣一個傳說呢?孫星衍認為,從秦漢以來,《孫子兵法》就成為了帶兵打仗的秘笈,而得到這部書的人都不希望別人也能看到,這也就是該書流傳不廣的原因。因為流傳不廣,所以產生了一些謠傳,而曹操為了撰寫兵書,就對《孫子兵法》作了一些研究性的註釋,因此杜牧就誤以為曹操將八十二篇的《孫子兵法》刪為了十三篇。孫星衍明確地說,杜牧的這個猜測是錯誤的。

對於《孫子兵法》一書,孫星衍極其誇讚,他在《孫子兵法序》中稱:“黃帝《李法》、周公《司馬法》已佚,太公《六韜》原本今不傳,兵家言惟《孫子》十三篇最古。古人學有所受,孫子之學或即出於黃帝,故其書通三才、五行,本之仁義,佐以權謀。其說甚正。古之名將,用之則勝,違之則敗,稱為‘兵經’,比於六藝,良不愧也。”

孫星衍稱,在《孫子兵法》之前,雖然也有一些兵書,可是那些書都失傳了,流傳到後世者,最古老的相關著作就是《孫子兵法》了。但孫武所撰的《兵法》一書是如何誕生的呢?看來孫星衍也相信,人的智慧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所以,他猜測孫武有可能讀到了黃帝所撰的《李法》這部古老的兵書,而後加上他的智慧,才寫出了《孫子兵法》一書。

孫星衍認為,這部書寫得太好了,誰按照該書的所說進行作戰,就能夠取勝,否則就會被打敗,正因如此之靈驗,所以有人把《孫子兵法》稱之為“兵經”。在古代,能稱之為“經”的書,只有儒家的六經,而《孫子兵法》也能稱“經”,足見其在兵法之上有著何等神聖的地位。

既然如此,為什麼孫武的名聲沒有其他經學大家那麼響亮呢?孫星衍認為:“孫子為吳將兵,以三萬破楚二十萬,入郢、威齊晉之功歸之子胥,故《春秋傳》不載其名,蓋功成不受官。《越絕書》稱‘巫門外大冢,吳王客孫武冢’,是其證也。”

當年,孫武為吳王帶兵打仗,以三萬的兵力就戰敗了楚國的二十萬軍,但是這位孫武卻能“功成而弗居”,他把這種偉大的勝利歸功於推薦他的伍子胥,也正因如此,所以《春秋》三傳中就沒有記載下孫武所創造的豐功偉績。而孫星衍又引用《越絕書》上的說法,稱孫武去世後就葬在了吳國的境內。

曹操的確是註釋過《孫子兵法》,他在《注孫子序》中說過這樣的話:“聖人之用兵,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

孫子: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上)韋力撰

《孫子遺說》清光緒十年皖城楊霖萱刻本

曹操首先稱,真正懂得用兵的聖人不會輕易地發動戰爭,因為打仗是不得已的事情。曹操說他看了很多的兵書,還是覺得《孫子兵法》寫得最好。但曹同時又覺得後人少有能讀懂《孫子兵法》者,更何況該書篇幅較長,所以他就以此作出了《略解》一書。而曹操的這番表述也正是杜牧認定是他把八十二篇的《孫子兵法》刪為十三篇的原因。

且不管曹操是否真的大幅度刪減了《孫子兵法》一書,但他給該書作注卻是確有其事,因為他的註釋流傳到了今日。對於這件事,宋歐陽修在《書孫子後》中作了這樣有趣的解讀:“牧謂曹公於注《孫子》尤略,蓋惜其所得,自為一書,是曹公悉得武之術也。然武嘗以其書幹吳王闔閭,闔閭用之,西破楚,北服齊、晉,而霸諸侯。夫使武自用其書,止於強伯;及曹公用之,然亦終不能滅吳、蜀,豈武之術盡於此乎?抑用之不極其能也?後之學者,徒見其書,又各牽於己見,是以注者雖多,而少當也。”

歐陽修在這裡複述了杜牧的觀點,同時他也說曹操完全得到了孫武兵法的精髓。當年孫武就是用這個兵法來輔佐吳王闔閭,而吳王就是按照孫子兵法的策略,成為了當時諸侯國中的霸王。也就是說,如果按照《孫子兵法》進行作戰,即使孫武親自指揮,其最好的結果也就是能夠成為諸侯中的霸王。歐陽修這句話的潛臺詞則是說,《孫子兵法》雖然寫得好,但也有其侷限,因為使用此法只能成為諸侯,而不能一統天下。

歐陽修又接著說,曹操對《孫子兵法》極其熟悉,可還是發生了赤壁之敗,未能滅掉吳國和蜀國。看來,即使熟讀《孫子兵法》也並不能百戰百勝。也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曹操並沒有深刻地理解《孫子兵法》的精髓所在,所以才打了這個大敗仗。

他接下來又稱,後來的人讀到《孫子兵法》時,都是用各自的觀點來解讀兵書,所以對該書作註釋的人雖然不少,但能真正理解該書精髓者卻很少,而他的朋友梅堯臣也註釋了《孫子兵法》,請到他寫篇序,於是歐陽修就在該序的後面誇讚了梅所注之精。

孫子: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上)韋力撰

《孫子》民國元年湖北官書處刻本,書牌

孫子: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上)韋力撰

《孫子》民國元年湖北官書處刻本,卷首

其實梅堯臣是位文人,怎麼可能將一部兵法註釋得如此完美,但歐陽修受朋友之託,不能不誇讚幾句,估計這種誇讚與事實相去甚遠,比如朱熹就對歐陽修的這幾句誇讚不以為然:“歐公大段推許梅聖俞所注《孫子》,看得來,如何得似杜牧注的好。”(《朱子語類》)

朱熹看了梅堯臣的註釋後,覺得梅注不如杜牧的註釋更佳。其實細想想,杜牧也同樣是位文人,他的所注怎麼可能超過整天帶兵打仗的曹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