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滿族菜有哪些特色?代表菜是什麼?

SH196571


滿族菜中多烤食,滿族人擅長做各種烤制的糕點,因此有滿點漢菜之說,糕點不僅是滿漢全席上的重要分支,稱為“十大糕”,也很大程度影響到了北京的民間飲食,延續至今的仍有百年美食品牌“稻香村”。

滿族菜中多肉食,肉類菜餚在滿族菜譜中占主導地位,現在東北一些老字號的飯店,肉類菜譜都能見到過去滿族菜譜的影子。其中禽獸野味佔相當比例,就是現在的一些名廚手藝也源於古老的滿族烹飪手藝。主要做法有“扒”“燒”“烤”“烀”“臠”等,其中“扒”是東北方言,意在燉煮肉食時,加火蒸發使水慢慢耗掉,使味更濃香,色調更美觀。這是滿族先人在長期狩獵中發明的一種野外烹飪法。它能使各種難熟的獸肉,如熊掌、鹿、狍、野豬的“蹄筋”成為宴席中的珍品。滿族人世輩沿襲著無肉不歡的傳統,清代,殺豬、吃豬肉是滿族人在祭祀神靈或祖先時隆重典禮的重要組成部份,甚至還有吃肉大典的儀式。其中的代表菜是蒸鹿尾兒。

滿族菜中喜沾食,滿族人傳統上就喜歡粘性的食品,因粘食耐飢餓,更有利於在寒冷的天氣里長時間地進行戶外活動,如狩獵,行軍等。粘豆包是滿族餑餑裡最代表也是最著名的一種吃食,

它區別於其他地區豆包之處在於它的皮,是由黑土地特產的大黃米研磨而制,餡料也多以芸豆糊成,豆包底下還可以鋪陳蘇子葉提香,出鍋時香氣撲鼻,金黃軟糯。

Cola


亞洲食學論壇


袁枚在《隨園食單》裡曾經總結過一句話,叫“滿菜多燒煮,漢菜多湯羹”,這是對乾隆年間滿漢菜品非常簡潔的歸納。雖然後世的漢菜已經不僅僅侷限於湯羹,但隨著滿人與中原文化的漸漸相融,滿菜的特色大多還體現於燒煮之間。所謂燒煮,其實說的是“燒燎白煮”,燒燎即燒烤類食品,白煮即白煮肉或火鍋一類的食品。

先看燒烤類,清宮御膳房有五個機構,其中的掛爐局便是專司燒烤,出品的東西以掛爐鴨子、掛爐豬為主,也就是我們現在在市面上常能看到的掛爐烤鴨和爐肉。後來宮廷烤鴨的方法流傳於宮外,成就了全聚德這樣馳名中外的餐飲企業。掛爐豬雖然在後世很長一段時間也多有售賣,但由於民國時加收的屠宰稅,使爐肉一直並不是那麼讓人熟知,如今只有天福號每年還可預定。除了燒烤,所謂燒燎,其實還有油炸一類,當年砂鍋居有24燒碟之說,即炸紫蓋、炸肥腸、炸鹿尾,其實也都是祭祀用豬身上的各部位進行油炸而形成的美食,如今炸紫蓋還比較常見,其它燒碟則難覓芳蹤了。

再看白煮,白煮可分白煮豬肉與火鍋。因滿人有薩滿祭祀的習慣,祭品即整豬,上供神知,撤供人吃,所以這些祭肉漸漸被髮明成了美食,如今的砂鍋居當年便是以低價收購祭肉而壯大的老字號。火鍋的種類就很多了,溥傑的夫人嵯峨浩女士在《食在宮廷》一書裡就曾記錄了“菊花鍋子”、“酸菜鍋子”、“一品鍋”、“涮羊肉鍋”等10種,流行於市面的“白肉鍋子”、“三白鍋子”、“什錦鍋子”也都是滿人席面的常見之物。


紅小豆館主


滿族先人的飲食習慣與漢族人有很大的區別。滿族人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其飲食習俗大都有北方森林民族的特點。行圍打獵中得來的野豬、狍子、鹿、熊、山雞、魚類等,都是滿族人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滿族菜講究“扒”、“燒”、“烤”、“烀”、“燉”。其烤鹿肉、烤小油豬、白肉血腸、漬菜白肉火鍋、扒熊掌、燒野豬肉、煨蛤士蟆、烀肘子以及薩其瑪、鹿肉水煮餑餑、太祖吃包、蘇葉餑餑、奶烏他、酸湯子等,是滿族傳統飲食中的佳品。

滿族飲食發展的頂峰當是“滿漢全席”的出現。滿漢全席形成於清康熙年間,是滿族菜與漢族菜相結合而形成的,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滿族人人主中原,在不同程度上開始接受漢族文化,並且在飲食上也受到了一些影響。在宮廷,皇上的膳桌上也開始出現漢族菜餚,並且與自己傳統的滿族菜餚一起成為宮廷御膳。久而久之,就逐漸形成了滿漢結合的菜餚“滿漢全席”。清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滿洲菜多燒煮,漢人菜多羹湯”。這句話比較精闢地概括了滿菜與漢菜的特點,也是滿漢全席的基本特徵。


介紹幾種傳統的滿族菜代表

吃火鍋是滿族傳統飲食之一。古時,女真人出獵野餐,常用篝火燒陶罐煮食,以後用鐵鍋代替,便發展成吃火鍋的食俗。清代皇帝更喜歡吃火鍋,乾隆皇帝下江南,每到一處必吃火鍋,使火鍋走向了大江南北。嘉慶皇帝設“千叟宴”,共用火鍋1500多個,可謂盛況空前。滿族火鍋吃法獨到,“陸海空”皆有,無所不吃。有雀火鍋、地上鍋、天上鍋、水中鍋、白肉火鍋、鮮魚鍋等。

“吃包”是滿族的傳統吃法,也就是吃包子飯。即將煮熟的米飯同炒熟的菜餚,加上蔥段、麵醬等,用洗淨的菜葉包起來,雙手握著吃。傳說這種吃法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發明的,所以又叫“太祖吃包”。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每年七月初五,清宮御膳房必做蘇葉菜包,供帝后食用。

白肉。過去的營房旗人非常喜歡吃豬肉。豬肉有種種做法。他們特別喜歡吃白煮肉。就是把肉洗淨用白水煮熟,然後切成薄片,沽醬油吃。這種白煮肉多半是比較肥的,也有帶些瘦的,切成薄片,上肥下瘦,擺在盤中,一片白色,所以也叫做白肉。也可以把切肉片剩下的肉塊切成肉末燙飯,叫做“白肉燙飯”,味道很美。吃白肉或白肉燙飯,多在冬天或在年下,因為冷天吃了之後,可以出汗生暖。

滿族人喜歡喝豆汁,豆汁也成了北京各族人民都共同喜愛的風味小吃。作為北京人,我認為豆汁並不難喝,關鍵還在於會不會熬。熬豆汁時,要隨手灑些雜和麵或棒子麵,邊灑邊熬,汁面溶合,但要適可而止,不要太稠。這樣,豆酸減少,米香增大。開鍋之後,放於桌上少時,即可飲用。喝之可口開胃,特別香美。再食“外九里一”(窩頭),拌上“窮三樣”(芝麻醬、醃韭菜花、辣青椒糊),豆汁會喝得更美。只要你胃口能夠吸收,豆汁真是物美價廉的風味食品。豆汁還可以煮麵,加些“青豆嘴”、“醃雪裡紅”,隨熬隨放些白麵。面不要大多,稀溜溜的最好。熬好之後,少加點鹽。冬天晚上下大雪,吃起來“熱乎乎”、“香噴噴”,又暖肚又開胃。夏天,吃了可以催汗。經常吃也可以按自已的興趣加點“作料”,愛吃辣的加點青椒,愛吃鹹的加點醬油,有人願意加點“滷蝦油”,特別提味。

白肉血腸是滿族祭品和食品。舊時薩滿教立杆祭天,殺牲後將豬解成大塊,放入鍋中,清水煮之,稱為白肉。殺牲時用盆接血,用手將凝成血餅的血攥碎灌進洗淨的豬腸紮緊,放入鍋中煮熟即成血腸。祭祀時作為供品,祭後全家分享共食。以後發展成為滿族極喜愛的傳統食品,也稱為現在東北風味餐廳必備的一道菜。

餷子,滿族風味麵食’又叫“酸湯子”、“臭米子”、“酸漿子”。一種做法是將玉米泡開磨成水面,用紗布濾出渣滓,倒在盆或桶中發酵,到有酸味時就可製作。在左手拇指上戴一個鐵片做的錐形“湯筒”,右手將玉米麵糊塞進湯筒用力推壓,麵糊從筒的細端被擠出成條,隨擠隨將細條甩進沸水鍋內,煮熟加作料即可食用,其味微酸爽口。另一種做法是將蕎麥麵和成稠狀發酵,在一塊豬哈拉巴(肩胛骨)上鑿一些小圓洞,將發酵蕎麵糊在哈拉巴板上擠壓,使成麵條漏入沸騰鍋中,擠出的餷比細粉條略粗而短,但比湯筒擠出的要長。夏季,餷子還可拌狗奶子(植物名)、蜂蜜、芝麻做為甜食。這種做法甜中帶酸,味美適口。

水團子,滿族風味麵食,又稱“漂餅”。將黃米浸泡磨面。製作時用溫水和麵,用手捏成扁圓,投入清水鍋煮熟,故曰水團子。又因入鍋後打浮漂起,所以又稱“漂餅”。若用於祭供“佛託媽媽”,要用顆粒飽滿的新米磨面製作,以示誠意。這種找不到近似的配圖。


鄧海春


滿族的重要主食為餑餑,餑餑是北方方言,指饅頭、包子、黃米團等麵點的統稱。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食品,餑餑的樣式品種很多,因季節不同做法也各異。春天吃豆麵餑餑,原料為大黃米或小黃米,將米浸泡後磨成水面,蒸熟折成卷狀,同時捲入豆麵,亦稱“豆麵卷”,滿語為“薩其馬”。夏季吃蘇子葉餑餑,用黃米麵蒸成糕,取出作餅,包以蘇葉,內裹小豆,熱食冷食均可,味道鮮美,風味獨特。秋冬季節則做粘糕餑餑,說道粘糕餑餑我要向大家好好介紹一下我家鄉的粘豆包了:粘豆包又稱黃米團,至今為止,東北的滿族家庭每年冬季都要蒸上幾大鍋粘豆包凍起來,隨吃隨拿。粘豆包是將黃米或江米洗淨泡到發酵,漂淨以後磨成水面,用紗布吊包,濾淨水分涼幹。然後加水將麵糰調和均勻,拍成圓餅狀,將小豆煮熟搗爛做餡,也可用豆沙,將豆餡包入粘面內,做成饅頭狀,放入籠屜蒸熟,講究一點的人家每個粘豆包中還可以放一顆紅棗,增加口味,宜涼食或熱食蘸葷油、白糖為佳。

滿族人特別喜歡吃豬肉,最喜歡的吃法是“豬肉血腸澮酸菜”。滿族冬天習慣漬酸菜、灌血腸,每臨冬季就將白菜在熱水中漬過,壓如缸中上放重石擠壓,待酸菜發酵陸續撈出食用,過去的東北冬天新鮮蔬菜較少,滿族人冬天全靠酸菜與窖藏的蘿蔔、土豆、白菜過冬了。血腸多在臘月殺豬是製作,用豬血加鹽、姜、辣椒粉、味精、香油的等調勻,灌入豬小腸中,所用的腸以不足二尺為宜,兩端用細線紮緊,血漿不可灌的太滿以免煮時迸裂,煮到一定時候要用乾淨的鋼針在腸體上刺一些針眼,一則放出氣體,防止煮時膨脹迸裂;二則掌握火候,當沒有血水自針孔中滲出即可撈入冷開水或冷水中,食用時切成片直接夾食,也可以蘸以醬油、醋、蒜泥、薑汁、辣椒油等食用。


美食理想


滿清統治中原三百餘年,通過一手打一手拉的統治手段,完全改變了中國傳統文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漢語和飲食。漢民族原來是分餐制,現在大家一個盤子裡吃菜其樂融融,就是清朝殖民以後才成為傳統文化的。改革開放前請客吃酒席,講究八大碗,這個八大碗的飲食文化就是滿族菜特色。閩菜佛跳牆,淮揚雜燴菜,川菜燒什錦等等,源自八大碗裡的全家福,只不過各地原料不同所以看上去大相徑庭而已。八大碗裡面一般還得有一道扒蹄膀,不少菜系都有類似的代表菜。還有魚片類菜,大斬肉類菜,等等不一而足。現在我們去中餐館,除了江海湖河鮮和野味以外,所謂的那些大菜硬菜,大多源自滿族特色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