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致敬」拍板發展載人航天事業,他功不可沒!

2017年5月6日1時14分,

93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屠善澄在京離世。

「致敬」拍板發展載人航天事業,他功不可沒!

屠善澄先生的名字,

是與中國航天事業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他是我國人造衛星工程的開拓者之一,

著名的自動控制技術專家,

國家“863計劃”航天技術領域

專家委員會首任首席科學家,

原世界工程師組織聯合會主席,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

1923年8月12日,

屠善澄出生在新塍一個地主家庭。

他的父親考進復旦大學,

但因祖父思想守舊,只在復旦讀了半個學期,

“我父親每次講起來都要掉眼淚”,

這是父親的終身遺憾,

也讓他產生了讓每個孩子都上大學的想法。

1937年,

正是屠善澄在浙江省立嘉興中學讀初二時,

這一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當年年底嘉興淪陷,他失學了。

1938年春天,

不甘當亡國奴的屠善澄和家人逃難到上海租界,

同年8月,屠善澄考入江蘇省立上海中學高中。

1941年,

屠善澄高中畢業,

考入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

但苦難接踵而至,

這年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租界,

不久,汪偽政權接管這所學校的上海本部。

屠善澄決定退學,去私立大同大學唸書,

理由是,

“我在上海唸書的時候,

有一條鐵槓:汪精衛的學校我不念!”

1942年夏,

屠善澄離開交大,

轉入私立大同大學電機工程系,

考慮畢業後的出路,他選了電力專業。

1946年夏,

屠善澄回到交大電機工程系任助教,

直至1948年1月赴美留學。

在美留學期間,

屠善澄主專業是電力系統,

副專業是自動控制和應用數學。

1949年夏,

在美國一家電力公司做暑假工時,

他對一個問題產生興趣:

電力系統和複雜大系統的動力學分析

以及它們的控制問題,

這成為他的終身專業。

回憶自己當年的選擇時,他是這麼說的:

“做任何工作都需要認真二字,

科學更需要認真。

不僅要認真認識所處理的問題的方方面面,

更要弄懂道理,

真正吃透道理,

能真正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致敬」拍板發展載人航天事業,他功不可沒!

屠善澄、桂湘雲夫婦

在康奈爾大學期間,

屠善澄娶了來自湖北的師妹為妻。

儘管生活優裕,他卻非常想念祖國,

屠善澄的小兒子叫“懷祖”。

“‘懷祖’意思就是懷念祖國。

為什麼要回國?

我一直想回國,沒有什麼道理。

要唱高調,那就是愛國吧。”

這段時間,

國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中國成立。

屠善澄非常激動,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儘早回國。

但這份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

一直到5年後才得以實現。

1956年,國際形勢緩和下來,

屠善澄帶著妻兒經香港返回祖國大陸。

「致敬」拍板發展載人航天事業,他功不可沒!

愛國可能有多種含義,

但屠善澄卻是:

祖國需要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

祖國需要他做的事,件件都屬於“重磅”式的。

當時國內模擬計算機要靠蘇聯供貨,

至少要等兩三年。

這麼長時間,國家等不起。

1956年9月起,

屠善澄帶領科技人員

先後研製出MZ-2和MZ-4模擬計算機,

為後來的巨型計算機奠定了技術基礎。

1958年,

繼前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後,

毛澤東主席提出“我們也要搞自己的人造衛星”。

應國家需要,

屠善澄被調任北京控制工程工程研究所,

開始了對人造地球衛星控制系統的研究。

人造衛星不是屠善澄擅長的領域,

但也難不倒他。

35歲的他自學衛星控制技術,

編寫了《關於人造地球衛星的控制問題》,

提出了我國人造地球衛星的控制

採用自旋穩定的方式起步,

配合噴氣或磁控作姿態調整,

為後來我國發射的人造地球衛星控制系統

提供了參考。

在1961年到1966年,

他研製成了能探測典型空中目標

(轟炸機、戰鬥機等)

各個部位、各種飛行姿態下

目標輻射特性的紅外輻射物特性測試儀,

為後來研製低空防空導彈“541”型號提供了依據。

1968年開始,應國家需要,

屠善澄又“迴歸”到衛星領域,

預先研究“曙光”號載人衛星控制系統。

1970年至1984年,

屠善澄從事試驗通信衛星研製工作,

主持我國第一顆地球衛星

同步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

“東方紅二號”的控制系統研製和飛行試驗全過程。

1984年1月29日,

發射的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

因運載火箭三級二次點火故障

僅將衛星送到數百公里的高空,

未能進入距地球36000公里的預定軌道,

星上姿態測量儀器數據飽和,

姿態確定軟件不能正常工作,

屠善澄帶領飛控組人員

根據有限的正常遙測數據確定粗略姿態,

編制專用軟件,給星上發出指令,

使星上遠地點發動機點火工作,

將衛星遠地點高度升至6000公里以上,

大大改善了衛星測控條件和能源條件,

此衛星的成功標誌著

我國首次實現了衛星轉發電視信號。

1984年4月8日,

發射的第二顆試驗通信衛星,

在四級發動機點火後發現整星溫度不斷上升,

眼看就要造成衛星災難性事故。

屠善澄緊急受命,

帶領控制系統人員認真分析對策,

提出了改變太陽角來降低設備的溫度,

這已超過星上硬件的設計範圍,

屬於故障狀態的應急調姿,

對控制系統是一嚴峻考驗。

通過對衛星發指令調姿,

進行了十餘次非規定工況的姿態調整,

改變太陽光照與衛星的相對幾何關係,

經過了8天努力,終於使衛星溫度正常。

衛星入軌正常連續工作4年以上,

超過了3年設計壽命。

當《試驗通信衛星及微波測控系統》

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特等獎時,

屠善澄老成為排名第五的得獎者,

也是控制系統唯一的獲獎者。

但每每談及這些成就時,

屠善澄總是謙虛地表示,

“航天是集體的智慧,

我只是一個見證者和參與者”。

「致敬」拍板發展載人航天事業,他功不可沒!

1986年春天,

楊嘉墀、陳芳允、王大珩、王淦昌

四位科學家撰寫了

《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

並以書信的形式送到了中央最高領導人那裡。

這個高科技發展計劃,就是“863計劃”,

裡面就有載人航天的內容。

當時還存在一個爭論:

究竟搞航天飛機,還是載人飛船?

這兩個大方向還分成五個小方向,

當時稱作“五朵金花”。

航天飛機可重複利用,

但技術風險大、投資風險大、研製週期長;

載人飛船省錢,但不可重複利用。

這一爭論就是3年,

最後確定下來的方案是載人飛船。

“863計劃”的發起人之一

楊嘉墀院士後來這麼評價屠善澄:

“最後定下來的這個飛船方案,

當然不是他一個人定的,

但是他作為專家委員會的首席科學家,

最後拍板,功不可沒。

1991年,

屠善澄又寫出了

《關於發展我國載人航天的意義與作用》,

指出載人與無人自動化相結合

開發利用空間是今後發展方向,

為載人航天技術發展、經濟可行性論證

和最終確立載人飛船項目提供了極其重要的依據。

在處理發展載人航天與應用衛星的關係中,

提出了二者應密切結合、互相補充的觀點,

指出載人與無人自動化相結合

開發利用空間是今後發展方向,

成為載人航天發展的奠基人之一。

「致敬」拍板發展載人航天事業,他功不可沒!

屠善澄在工作中

1991年6月29日,

作為“863計劃”航天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

屠善澄代表該領域專家委員會,

向中央建議

“在二十世紀末

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

並實現首次載人飛行,

稍後建成自己的空間站。”

1994年6月,

中國工程院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

時任國家科委“863計劃”航天技術領域

首席科學家、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的屠善澄,

當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早期投身人造衛星的研製,

到擔任“863計劃”的第一批首席科學家,

屠善澄不僅見證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

一步步走向現實,

也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奉獻出了畢生的心血。

生如春花之絢爛,逝如秋葉之靜美。

屠善澄的故事,

或許能給我們更多關於人生的思考。

光明網《追憶屠善澄:中國航天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人民日報海外版《在宇宙空間遨遊——記美國歸僑屠善澄院士》

嘉興日報:《人造衛星伴隨我大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