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作者 方園婧:前36kr記者,現新晉老母親。

前段時間聽說有文章提到抖音上有傷害孩子的視頻,當時我的內心是有點錯亂的。畢竟我也算在科技媒體圈混過幾年的記者,而且還是個剛剛生完娃、每天都在刷抖音的老母親,對抖音和孩子都還算熟悉。看到“傷害孩子”這個說法,我以為他們說的是這樣的視頻: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媽媽自己躺著吃橙子、喝牛奶,小寶寶眼饞著也想吃,只好自己撲上來跟媽媽搶。Emmm...還真是挺傷的哦。

但在我的抖音裡,其實大部分孩子和媽媽們大部分時候的關係這樣的: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視頻裡的媽媽想試試看自己突然倒地以後,孩子的反應是怎麼樣的。結果讓老母親更寒心了,不僅沒有馬上找人來幫忙,或者體現出一點著急和傷心,反而直接上腳踹了。

所以……真的有傷害孩子嗎?還是老母親和孩子互相傷害吧!

外面的世界真的很難理解母親們的辛苦和嘮叨,就留著這點小小的空間分享自己在帶娃路上遇到的好玩的事情,或者心得,至少淨化了朋友圈呀。

不然,真的很難找到哪個地方可以把小寶貝們這樣的一幕幕記錄下來呢。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如何把抖音玩成一個親子社區?

生完娃以後的我感覺自己忽然進入了另一個次元,無論是現實的還是網絡的。

老母親們在社交網絡上的活躍時間也不一樣了。夜裡閨蜜們凌晨三點結束夜場的續攤回家,或者是加班剛結束的時候,正是老母親們被娃夜裡的第一次啼哭叫醒,迷糊著眼撩起衣衫餵奶,在各個媽媽群裡打奶娃卡的時候。

抖音幾乎成了我打開最高頻的app。追電視劇太奢侈了,老母親們可沒有整片整片的看劇時間,只能通過娃有限的、零碎的睡眠縫隙看看抖音,搞不好還看到些比自己難搞的娃聊以慰藉,或者學學抖音上的帶娃竅門。

比如,原來買菜用的手推車,捆上宜家買的小板凳,就可以做一個簡易的兒童推車。這樣就能在幹活的時候把娃隨意的推來推去,放在身邊看著了。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連體衣這麼複雜的衣服,怎麼疊才可以在抽屜裡整齊的碼好,不容易打散,有很多媽媽們都曬出自己的生活經驗。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孩子們學會翻身以後,就會在夜裡不自覺踢被子,容易著涼感冒,可以跟著這個方法學著用一張被子就改造成防踢被。老母親的夜裡也可以少起來幾次給孩子蓋被子了。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還跟著視頻學著給孩子做輔食。比如,這種好吃的雞肉腸,只要自己準備香菇玉米雞肉等材料,一上鍋蒸就行,適合九個月以後的寶寶。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01 只要老母親願意,如何地方都可以讓你買買買

抖音還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帶貨王”。

跟著抖音買過的東西已經不敢去數了,說出來怕被家屬暴打,可是上面真的展示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東西呀。

這個繪本可以用書本上的小小手電筒照到繪本里暗藏的圖片,幫助孩子探索,增加繪本的趣味性和動手性。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還找到一款很結實的床鈴。讓娃安靜躺在床上多幾分鐘是幾分鐘,手腳並用,怎麼扯都扯不下來。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在給孩子挑嬰兒車的時候,還看到了這麼一款一甩就打開的嬰兒車,瞬間就長草了。單肩扛車,另一邊還可以單手抱娃,需要用車的時候用力一甩就可以推,可以被叫做“遛娃不求人”了!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02 教你更好的利用老公這種生物

除了曬娃,抖音上還有一群人愛曬老公。

說到老公這個神秘物種,雖然他們於冬眠狀態……孩子睡著的時候他們也睡著,孩子醒了他們睡著,孩子哭了,他們睡著,孩子摔了,他們還在睡著。

但很奇怪的是,這些傢伙一旦醒來,往往還挺有手段的,或許要這樣才能證明他們作為爸爸還有那麼一點點存在感。

他們還比你們想象的有才藝。

能歌。為了不讓寶貝哭,能拿著火火兔,給娃唱ktv唱個三天三夜!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善舞。還沒洗的襪子和毛巾都可以拿來展示自己的翩翩舞姿。比某些只會用手機教孩子王者榮耀的爸爸高到不知道哪裡去。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還有那個年輕時給妹子畫肖像的藝術系男生,現在給閨女畫起寫真背景也是溜溜的。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如果閨女吵著要出門坐搖搖車,家裡也有個現成的。還可以順手攢點零花錢,爸爸們的老腰終於派上了用場。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03 一個心安理得的曬娃陣地

再或偶爾還可以別人家好看的娃給自己鼓鼓勁。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還有些人居心叵測的曬娃,想騙老母親們繼續生兒子。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或者是女兒。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龍鳳騙我胎也不行!加一隻狗也不行!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04 一個不那麼單調的成長記錄冊

除了擺拍的寫真,這種生活瞬間可能是在孩子長大以後,父母更想留給孩子看的東西。

好不容易撥好的豌豆,就這麼被熊孩子撒了一地,只有親生父母不會直接上手打,而是先拿出手機記下來,嗯,然後再打。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這位同學你是吸的有多努力,才會讓牛奶往上湧,從鼻子裡流出來啊!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還有睡醒時候那一閃而過的小表情。看一遍,笑一遍,讓朕瞅瞅,這不是朕的天下嗎。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第一次吃番茄醬無比酸爽,但是欲罷不能還想再來一口的表情。嗯,簡直酸成趙四了!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在抖音上有一個“學舌驢”特別有名,幾乎所有抖音上的孩子看到這驢會走路會說話都嚇哭了。只有這個孩子一臉淡定的看著驢,直接掃開。佛系玩驢,未來一定能成大事。

如何科學地把抖音變成一個親子社區?

於是乎,在生娃前,我的抖音打開全是瘋狂向我賣萌的奶貓和奶狗,生娃以後我的抖音裡面基本看不到除了奶娃以外的其他生物。

何況作為一個新晉老母親,你以為我會不知道你們當代年輕人對朋友圈曬娃的厭惡嗎?所以,在朋友圈裡,我可能只會矜持地只發幾張寶寶照片;但在抖音上,我可以肆無忌憚地瘋狂曬娃,而且我知道這些視頻會被推送到那些不討厭它的人那裡——那些和我一樣喜歡在抖音上看各種育兒相關視頻的媽媽們,那些可以把什麼app都用出一種母愛氾濫的感覺的媽媽們。

在抖音每天難以計數的更新裡,我和這些媽媽們一起悄悄藏進其中一隅。因為要照顧孩子,我沒有了以前那樣整片整片的時間去追劇、追綜藝,而開始選擇看短短15秒的抖音。

在這裡,我安心地記錄著小寶貝們的一點一滴,也經常看著別人拍的娃視頻被逗笑,更神奇的是我還真的從視頻裡學到了一些帶娃的實用小竅門。

能讓我開心地笑,又能讓我在寶寶身上學以致用,這大概就是我作為一個新手媽媽喜歡刷抖音的理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