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良渚文化是怎樣滅亡的?

MYR00


良渚文化是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以輪制黑陶和精美的玉器為世人矚目。但是良渚文化之後馬橋文化,與良渚文化相比並沒有發展和進步,大多數人認為兩者之間缺乏明顯的繼承關係,良渚文化似乎突然消失,那麼良渚文化消失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來看大約同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的現狀,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也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文化,以蛋殼黑陶技術為首的陶器製造技術登峰造極,但是龍山文化之後的嶽石文化則與馬橋文化一樣,並沒有明顯繼承龍山文化的製陶技術,而是出現了低迷。兩者時間是否有一定的聯繫呢?

目前,已經調查和發掘的良渚文化多達300多處,根據有關考古遺址的底層剖面發現,良渚文化晚期的文化斷層廣泛存在,這表明在良渚文化晚期,該地區經歷過一次重大的環境變動,通過對典型遺址進行的沉積學、微古和孢粉分析,我們發現,馬橋一直剖面良渚文化晚期文化斷層的沉積特徵體現了洪水成因,並結合埋藏古樹特徵,可以認為良渚文化晚期文化斷層是由古洪水形成的,這場大洪水是導致良渚文化中斷的主要原因。從大環境來看,在良渚文化末期,是一個自然災害群發的寒冷時期,各種自然災害,尤其是洪澇災害極大的改變了水網縱橫、地勢低平的長江山角洲地區的環境,影響了古人類的生存。

除此之外,對於良渚文化的滅亡還有諸多說法,如戰爭,花廳墓地發現了大量的戰俘,被認為是良渚文化與大汶口文化之間進行過戰爭的最重要的證據,戰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極大地消耗了國力。也有觀點認為,良渚文化的權力統治者,製造大量精美的玉器,如玉琮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極大地消耗了國力。這些均可能成為良渚文化滅亡的原因。同時期,高度發展的山東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的消亡,可能均與這些原因有一定的關係。除此之外,古河濟地區在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大量的龍山文化遺址被洪水堆積疊壓,這也為其消亡提供了作證。當然,不論是哪種觀點,還需要大量的考古資料來證實。


北大爐爐


良渚文化的王族來自中原,後來壯大後開始北伐,經過蘇北佔領魯西南,發展為龍山文化,還有一部分人到了晉南芮城坡頭遺址,其標誌玉器為琮。王族北上後,老巢空虛,遂被來自浙江的越族所滅。其行為很像戰國時吳越都有北伐情節一樣,越王勾踐曾將國都從浙江紹興遷往山東膠南的琅琊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