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石刻藝術之鄉安嶽的尷尬:石刻專業無人報名,僅靠一家族支撐

石刻藝術之鄉安嶽的尷尬:石刻專業無人報名,僅靠一家族支撐

安嶽石刻,上承敦煌、雲岡、龍門石窟,下啟大足石刻,在著名雕塑家、美學家王朝聞眼中,安嶽石刻“古、多、精、美”。

在四川資陽市安嶽縣第一職業技術學校,學校曾在3年前開設石刻專業,邀請包括中國傳統雕塑研究院專家委員唐立新等,以培養石刻專業人才,傳承安嶽石刻工藝。然而,無一人報名,學校不得不取消這一專業。

“年輕人不願意學,還在做這行的很少,年齡也至少40多歲了。”儘管成功入選5月16日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的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但安嶽石刻傳承人石永恩高興不起來。他擔心,再過二十年,安嶽石刻工藝會失傳。

輝煌歷史

石刻造像10萬餘尊,遍佈69個鄉鎮

石刻艺术之乡安岳的尴尬:石刻专业无人报名,仅靠一家族支撑

在安嶽廣袤的山鄉,摩崖石窟遍佈全縣69個鄉鎮,石刻造像達10萬餘尊。這些安嶽石刻,始鑿於南北朝時期,盛於唐、五代和北宋時期,南宋以後走向衰落。如今,安嶽石刻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9處。2000年,安嶽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石刻藝術)”。

“唐宋時期,安嶽石刻的工藝水平很高,一批工匠湧入安嶽開鑿造像,也在安嶽造就了一大批石刻行業的能工巧匠。”安嶽縣文體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石永恩表示,安嶽和大足相連,安嶽石刻也與大足石刻一脈相承,大足石刻中便不乏安嶽石刻工匠的作品。據《大足石刻銘文錄》記載,一批來自北方地區和毗鄰州縣前期石窟重點建設地區的石刻高手的姓氏,至今尚可見。宋代的29名鐫匠中,有17名文姓鐫匠,來自安嶽的他們均鐫署普州、東普或“岳陽處士”。

1947年出生的石永恩是安嶽縣東勝鄉人,師從安嶽著名石刻藝人石金山,還曾跟隨四川省展覽館毛主席頭像雕塑班班長陳家雲學習。自16歲時進入“打石門”,成為一名石匠,便與石頭結下不解之緣。

“打石頭時,我對安嶽各地寺廟中的佛像很感興趣,覺得這些佛像造像精美、線條流暢、神情豐富多彩,就慢慢著了迷。”石永恩回憶,漸漸迷上安嶽石刻後,他常在白天趁著休息時,到附近寺廟裡看石像,拿著石頭模仿造像。

石刻艺术之乡安岳的尴尬:石刻专业无人报名,仅靠一家族支撑

1992年,石永恩倡導成立安嶽石刻藝術總公司,後承擔起安嶽圓覺洞紫竹觀音和臥佛造像的雕塑任務。此後,他帶領安嶽石刻工藝團隊,還雕刻了黃龍溪大佛寺高16米的漢白玉坐佛、蜀南竹海長18米的臥佛造像,貴州獅子橋、成都文殊院、青城山圓通寺等不少地方均有他的石刻作品。“小的作品不算,大件的至少幾十處。”石永恩說。

今年5月,石永恩成為安嶽石刻工藝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後繼無人

當地曾設石刻專業,無一人報名

在安嶽縣文體廣新局相關負責人看來,安嶽石刻工藝藝術價值高,市場前景好,然而卻和不少非遺項目一樣,面臨石刻藝人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斷代困局。

石刻艺术之乡安岳的尴尬:石刻专业无人报名,仅靠一家族支撑

該負責人介紹,石永恩從事石刻行業後,曾帶過近30名徒弟,此外還有一批人從事石刻行業。儘管未統計過具體人數,但從約20年前的5個安嶽石刻傳承點來看,從業人員至少一兩百人。但最近幾年,安嶽石刻主要靠石永恩一個家族的人支撐,傳承人也只剩下石永恩及其大兒子石光緒,其他從事石刻行業的人寥寥無幾。

“石永恩這個家族的一二十個人,主要靠在外承包工程維持。”該負責人說,而其他從事這一行業的人,要麼已去世,要麼改了行。據他分析,安嶽石刻之所以後繼無人,主要是因為年輕人不願學和缺乏足夠的保護、傳承資金。“做石刻需要吃苦耐勞,學的時間也長,一件作品有時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做出來。所以,年輕人不願學,在外打工選擇更多,掙錢也更容易一些。”

石永恩說,七八年前完成的內江聖水寺雕刻是他的收官之作,此後他便將家族從事的安嶽石刻工藝交給了兒子石光緒帶頭傳承。如今,石光緒的石刻作坊設在內江市東興區柳橋鎮。

“主要是原材料需要在東興區買,這邊的石材沙更細,做出來的作品保存年生更長。”48歲的石光緒說,自十三四歲起,他便跟著父親學石刻,也曾獨自雕刻石獅、佛像等到成都和大足賣。10多年前,他開始獨自辦石刻廠,既雕刻石獅、飛禽走獸、花草等,也雕刻佛像、牌坊。如今,他每年承接兩三百萬元的工程,“在西南地區,我們的工藝水平和大足石刻可以比一比,青城山普照寺、成都文殊坊等都有我的作品”。

不止是石永恩和石光緒父子倆感覺祖業難繼。安嶽縣第一職業技術學校曾在2015年設置石刻專業,打算招收一批學生學習安嶽石刻工藝,將這一非遺項目傳承下去。然而,尷尬的是,原本預計招收30人,最終卻無一人報名。2016年,學校只好取消了這個專業的招生計劃。

石刻艺术之乡安岳的尴尬:石刻专业无人报名,仅靠一家族支撑

如何破局?

首先得培養人,可借鑑雕塑專業

石永恩一直有個想法,兒子石光緒帶著的一幫人雖然從事安嶽石刻,但卻在外地辦廠,他希望兒子能夠回到安嶽。“安嶽石刻需要回到安嶽,我也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支持,可以考慮建設一個石刻展覽館。”石永恩說。

在石永恩父子看來,安嶽石刻工藝要傳承下去,首先得有人願意學。而這,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在項目保護和傳承經費等方面予以支持。“我還有一個想法,在60歲左右時將安嶽石刻比較知名的佛像都刻下來,比如紫竹觀音、臥佛,然後帶著到全國各地去展覽。目前,我已經刻了二三十個了。”石光緒說。

中國傳統雕塑研究院專家委員唐立新是安嶽白勝鄉人,學泥塑出生,此後也曾學習安嶽石刻。唐立新說,2014年從大足石刻傳習基地辭職後,他便回到安嶽,準備在安嶽縣第一職業技術學校開辦石刻專業。然而,2015年招生沒招到人,他只得再次離開安嶽,在外承攬雕塑方面的工程。

石刻艺术之乡安岳的尴尬:石刻专业无人报名,仅靠一家族支撑

“年輕人不願學,我也覺得很遺憾。”唐立新認為,安嶽石刻工藝首先得培養人,才能談保護和傳承。“現在不少大學尤其是美術學院都有雕塑專業,但雕塑專業學的多是西方雕塑。”唐立新說,安嶽石刻作為傳統手工藝,可以借鑑雕塑專業,先塑後雕,這樣也更科學。“可以辦個班,不一定非在學校,但必須政府來抓,吸引人來學。其次才是從人體結構等方面來教學,讓雕刻的作品結構比例更科學,作品更具靈氣。”

“此外,安嶽石刻雖然在外有一定名氣,但還需要進一步擴大宣傳,比如通過辦巡迴展出的方式,以擴大影響力。”唐立新說。

對此,安嶽縣文體廣新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安嶽正在做相關規劃方案。根據初步方案,下一步,安嶽石刻工藝的傳承將納入安嶽全縣規劃,做到保護與發展相結合。此外,還將建立石刻文化產品生產基地,促進安嶽石刻工藝開發和合理利用;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利用進修、講座、研討、培訓等形式,對相關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行教育培訓,以提高安嶽石刻工藝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