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關羽封神史


《三國演義》中書:

關公自與關平、趙累引殘卒二百餘人,突出北門。關公橫刀前進,行至初更以後,約走二十餘里,只見山凹處,金鼓齊鳴,喊聲大震,一彪軍到,為首大將朱然,驟馬挺槍叫曰:“雲長休走!趁早投降,免得一死!”公大怒,拍馬輪刀來戰。朱然便走,公乘勢追殺。一棒鼓響,四下伏兵皆起。公不敢戰,望臨沮小路而走,朱然率兵掩殺。關公所隨之兵,漸漸稀少。走不得四五里,前面喊聲又震,火光大起,潘璋驟馬舞刀殺來。公大怒,輪刀相迎,只三合,潘璋敗走。公不敢戀戰,急望山路而走。背後關平趕來,報說趙累已死於亂軍中。關公不勝悲惶,遂令關平斷後,公自在前開路,隨行止剩得十餘人。行至決石,兩下是山,山邊皆蘆葦敗草,樹木叢雜。時已五更將盡。正走之間,一聲喊起,兩下伏兵盡出,長鉤套索,一齊並舉,先把關公坐下馬絆倒。關公翻身落馬,被潘璋部將馬忠所獲。關平知父被擒,火速來救;背後潘璋、朱然率兵齊至,把關平四下圍住。平孤身獨戰,力盡亦被執。至天明,孫權聞關公父子已被擒獲,大喜,聚眾將於帳中。

關羽封神史

關羽被俘

少時,馬忠簇擁關公至前。權曰:“孤久慕將軍盛德,欲結秦晉之好,何相棄耶?公平昔自以為天下無敵,今日何由被吾所擒?將軍今日還服孫權否?”關公厲聲罵曰:“碧眼小兒,紫髯鼠輩!吾與劉皇叔桃園結義,誓扶漢室,豈與汝叛漢之賊為伍耶!我今誤中奸計,有死而已,何必多言!”權回顧眾官曰:“雲長世之豪傑,孤深愛之。今欲以禮相待,勸使歸降,何如?”主簿左鹹曰:“不可。昔曹操得此人時,封侯賜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如此恩禮,畢竟留之不住,聽其斬關殺將而去,致使今日反為所逼,幾欲遷都以避其鋒。今主公既已擒之,若不即除,恐貽後患。”孫權沉吟半晌,曰:“斯言是也。”遂命推出。於是關公父子皆遇害。時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也。關公亡年五十八歲。

關羽的封神道路,經歷了侯、公、王、帝、神五個遞升的過程。

在關羽生前,他曾經被曹操封為“漢壽亭侯”,這是侯爵中最末等的一個爵位。在他死後的41年,蜀後主劉禪始追諡他為“壯繆侯”。 “壯繆”二字,實在算不上是美諡,諡法雲:“武而不遂曰壯,名與實爽曰繆”(好武但沒有成功,有名但與實際相差),可以想見,此時的後蜀對關羽的“大意失荊州”還耿耿於懷。

此後的幾百年,關羽可以說是不溫不火。第一座關公廟,出現於568年南北朝時期,距離關羽之死(219年)已近300年左右。關羽的老家解梁縣(今山西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則在589年的隋文帝時期才為他修建了神廟。可見在歷史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關羽並未受到如何特別的重視。

關羽封神史

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宋朝。宋哲宗時期,關羽被加封為“顯烈王”。宋徽宗時期,更是先後四次給關羽加封進爵。後來的繼承者們也大都發揚了這一做法,對關羽推崇備至,“顯英公”、“中惠公”、“崇寧真君”、“胎烈武安王”,“義勇武安王”、“壯穆義勇王”、“英濟王”等等,都是宋朝官家先後給關羽上的封號。

有宋一代,關羽晉封為王。而到了明朝,關羽進一步成為了“帝”,獲得了和皇帝平起平坐的地位。萬曆十八年(1590年),明神宗敕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帝”,四十二年(1614年),又封他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清朝時,非但關羽本人被封為曠古未有的“忠義神武靈佑神勇威顯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關羽封神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