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父子兩代苦戰沙海8000畝沙漠變“綠洲”
治沙老人王天昌。
昔日的荒漠如今煥發勃勃生機。
千里河西走廊,氣勢磅礴的祁連雪峰腳下,除了“渴飲孤獨當美酒,醉聽風沙作壯歌”的浪漫邊塞軍旅文化外,更有一個個普通人防風治沙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他們是一個人、一個家庭,或者一個村社區。武威市涼州區長城鄉治沙模範王天昌、王銀吉父子就是多年在騰格裡沙漠艱苦鏖戰的治沙英雄。
1
“決不讓沙漠埋掉家!”
5月22日下午,地處騰格裡沙漠邊緣的武威市涼州區長城鄉紅水村驕陽似火。76歲的老人王天昌剛剛從林地裡轉回來,喝口水後,拿出陪伴多年的三絃琴彈唱起來。
“提起家來家不遠,家住涼州長城鄉,說起事來事有因,王天昌治沙為了保家園……”音色渾厚的琴音或鏗鏘或悠揚,訴說著老人的心聲,也訴說著多年來防風治沙的喜怒哀樂。老人說,他在孤獨寂寞的時候就會拿起這把三絃琴彈奏,邊彈邊唱,彈著彈著眼淚就下來了,唱著唱著就哭出了聲……
19年來,在他和兒子王銀吉的努力下,8000畝沙漠變成了“綠洲”,那些滾滾的沙塵,那些移動的沙丘,彷彿聽話的孩子般安靜了下來。
“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這樣做迫不得已,我們要堅持下去,好在現在已經不是我一個人,也不是我一家人在戰鬥……”老人說,這兩年,不但政府關懷支持,很多來自省城蘭州的志願者也來幫助他們,到沙地裡植樹造林,大家一起努力,防風治沙。
從老人家門前放眼望去,沙棗樹、梭梭、花棒等沙生植物,宛若一片綠色的海洋。
“大風一起不見天,沙騎牆頭驢上房;一茬莊稼種三遍,大風絕收小風歉。”十多年前,這裡沙塵暴頻發,沙漠不斷向村莊逼近,村民常年遭受風沙侵襲。
村裡不少人選擇外出打工。從小在這裡長大的王銀吉沒有離開,思來想去,他決定和風沙拼上一拼:“決不讓沙漠埋掉家!”他的想法得到了父親王天昌的贊同。說幹就幹,父子倆擼起袖子開始向“沙龍”發起挑戰。
2
治沙路上的愛與痛
1999年春節剛過,變賣了家中僅有的值錢家當購置苗木,王天昌父子帶上帳篷和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具,拉著壓沙用的麥草和玉米稈,來到村莊北面3公里的沙漠腹地,在一個叫廟兒墩的地方駐紮下來,開始壓沙造林。
為了運輸樹苗、麥草、水,王銀吉購買了兩匹大駱駝,在家與沙漠之間3公里多的崎嶇小路上日復一日地往返,來回一趟就得3個小時。駱駝馱水遠遠不夠苗木需求,王銀吉又在沙漠裡挖了一口水窖,用塑料薄膜包裹在水窖壁上,積蓄雨水。冬季,將駱駝馱進沙漠的水儲存在水窖裡,澆灌苗木。
“每天被子和枕頭上全是厚厚的沙粒,每天吃飯,碗底也有一層沙。”王天昌說,為了守護種植的苗木,他們在沙地裡挖了一處地窩居住,後來一家人全部搬進地窩裡住了下來。一年四季風餐露宿,勞累過度,王天昌患上了嚴重的風溼病。但他們沒有退縮,因為治沙,女兒還放棄了學業。
王銀吉走到一棵樹前,深情地擁抱著樹幹,淚如雨下。這棵樹對他而言,比命都重要,這裡,埋葬著他的愛,也種植著他的痛。
2005年春天,正值植樹的黃金季節,為了集中時間壓沙植樹,王銀吉一家子把吃住全部搬到沙漠裡,對孩子照料很少。春季開學後,兒子腿腳有些不正常,但全家人忙裡忙外,只顧幹活,就沒有怎麼在意。誰知,一個月後,兒子卻被查出罹患腦瘤,幾乎擊垮這個與沙漠頑強抗爭的硬漢子。
王銀吉當時如果把自己家裡的幾萬元積蓄給兒子治病,兒子的生命還能拖一段時日,可是,這位“治沙愚人”卻把這幾萬元全部用來購買春季苗木。
他妻子哭過,抱怨過,不理解,不甘心,她看著躺在炕上痛苦掙扎的孩子心如刀割。王銀吉的心何嘗不苦?他比誰都想讓兒子活著,就在這年端午節來臨之際,王銀吉可愛、天真的兒子永遠地離開了這個熟悉的家,離開了全家一同治理的“王家沙窩”。
兒子在彌留之際,囑咐爸爸一定要將自己葬在治沙點上,他要陪著爸爸把這片沙漠植成綠洲。
“媳婦埋怨我只顧種樹,沒有關心照顧好兒子,把孩子的病給耽擱了。”這成了王銀吉心中永遠的傷痛。但這之後,還是家庭給了王銀吉安慰和支持,一家人將思念與傷痛化作了壓沙造林的動力。
3
執拗感動了身邊人
剛開始幾年,鄉親們都勸說這對父子“不要再勞民傷財了,人是不能和老天爺斗的”,王銀吉的母親和妻子也曾經動搖過,但王銀吉從小性格倔強,就不信這個“邪”,這一老一少沙漠漢子硬是堅持了十幾年。
在茫茫沙海中植樹實非易事,前一天剛種好的樹,第二天不是樹苗根部裸露就是乾脆被連根拔起;頭一天挖好的樹坑,一夜間就被風沙填滿;成活的小樹苗,遇上幾個高溫天氣,就會渴死;不管是寒冷的三九天,還是火辣的三伏天,樹倒了,再栽。王銀吉整年乾的都是粗活、體力活,致使手心磨得起血皰,手掌壓得起老繭,腳後跟幹得開裂子,手指上的肉刺一根連一根,臉龐曬得黝黑,皮膚變得粗糙。
19年來,王天昌和兒子王銀吉,帶著家人壓沙造林近8000畝,累計栽植梭梭100多萬株、花棒120多萬株、毛條30多萬株、檸條5萬多株、榆樹20萬株、沙棗樹10萬棵。
王天昌和兒子王銀吉治沙的事蹟感動了身邊很多人。同村的趙德元向村委會申請,承包了5000畝沙地,帶領15戶人家到沙漠壓沙植樹;大灣灘的移民戶找到王銀吉,請他指導壓沙,王銀吉爽快地答應了,並將苗木、勞動工具、技術無償提供給大家。
“我只想多栽些樹,為改變家鄉生態環境盡點力。”王銀吉堅定地說。
王銀吉和父親王天昌兩代人,以實際行動改變著家鄉嚴峻的生態環境,把自己的汗水和心血灑向荒漠,在茫茫沙海中樹立起了一面鮮紅的旗幟,王銀吉獲得“全國勞動模範”,被甘肅省委組織部評為優秀共產黨員,獲“甘肅省綠化獎章”,被武威市委、市政府授予武威市“勞動模範”榮譽稱號,被武威市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被共青團武威市委評為“青年星火帶頭人”,2008年被涼州區委、區政府授予“道德模範”榮譽稱號。2018年5月15日,王銀吉一家被評選為第十一屆全國五好家庭。
“我和老頭子約定,將來去世了就埋在這裡,我要看著我們的小樹苗成長。”5月22日下午,說到將來,王天昌71歲的妻子李蘭英這樣對記者說。這個滿頭銀髮,身體羸弱的普通農家老人,淡淡的語氣中有種樸素的豪邁。
19年來,王銀吉為治沙花了100多萬元資金,6000多個日日夜夜,往返行程10000多公里,在沙漠中有時候他常常是一個人,有時候,是他和年逾古稀的老父親,但他們從沒有想過放棄治沙的決心,只有那把三絃琴和沙漠腹地的綠色植物能懂。
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有人選擇了逃離,有人選擇了堅守。王天昌和兒子王銀吉是後者,他們的選擇源於對家園的熱愛,也源於對自己生存環境的責任擔當。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行動,不僅守住了家園,更讓肆虐的風沙止住了腳步。
如今,登上王家治沙區13米的瞭望臺極目遠眺,沙海中無數花棒、榆樹、沙棗樹頑強挺立,葳蕤生長,綠色正向沙漠深處頑強延伸。
閱讀更多 中國甘肅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