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河南,1942

歷史永遠不像馮小剛導演說的那麼簡單分明:“統治者對人民好,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摘自電影《一九四二》映後感談)。在特殊時期猶是如此。

河南,1942


1942年到1943年,抗戰已經進入到第六、七個年頭,沒有哪部神劇編劇出來提醒中國人民,抗戰何時會結束,又會是以何種方式結束,中國沿海經濟發達和傳統的魚米之鄉盡皆落入敵寇之手,戰爭資源開始捉襟見肘。

1941年底,日寇侵佔東南亞,徹底堵死中國的進口通道,後來的駝峰航線承載力有限,只能以軍事物資為主,所有的其他戰爭資源,必須靠自己深挖潛力想辦法。

戰爭資源最需要的是人,前期的愛國熱情高潮下,有覺悟的學生都已經參與進來,甚至都犧牲在了抗日戰場上,後期只好採取抽丁制,抗戰期間,總共抽丁1300多萬人,人海戰術是中國軍隊面對日寇時不得不採用的手段。

抽丁大省第一名四川,抽了258萬,第二名河南,抽了190萬,特殊時期,統治者對人民百姓並不十分友好,但,這是沒辦法的辦法。

有了兵員,其次就是要有糧食,當兵的沒糧吃,怎麼上戰場打仗?

四川、湖南、江西,這三個省是抗戰時期上交田賦的前三名,第四名的有力爭奪者是河南,1941年,大災初起,河南全省徵糧158萬石,全國第四;1942年,旱災肆虐,全省徵糧245萬石;1943年,局部受災依然嚴重,全省徵糧302萬石,全國第五。

國府徵糧手段,自然不夠友好,當時河南東北部和南部佔全省三分之一的土地被日寇佔去,他們統治的偽政府徵糧手段同樣不夠友好,抗日根據地所在的冀南地區與河南緊挨著,災情同樣重大,也有很多豫地災民北上至此,1943年由於數量太多,不得不遣返1萬名災民,也很難照顧到位。

河南,1942

各個政權雖然都無法太友好,但道義上的事情都還在做。

元、清異族統治的封建朝代都知道遇到大型天災要減免田賦,國民政府就不知道?敵佔區的偽政權和抗日根據地也都明白,民心是需要撫慰的。

日本人在危急關頭,也有個別地方開倉放糧之舉,拿出一定的軍糧用於賑濟,你說他們以防民變也好,收買人心也罷,他們反正做過,岡村寧次也“號召救災”,個人也捐資不菲。

根據地這邊的太行地區在1942年減免公糧5.6萬餘石,也積極組織人員幫農民搶種。

國府方面,雖然河南當地糧政人員出自徵糧的核心目的(他們也需要業績考核),在前期有所瞞報,後來在當地駐軍的彙報和外國記者的報道下,紙裡總歸包不住火,蔣介石當然也是大怒(估計這怒火多半是針對外國記者白修德太不給面子,讓他在美國人面前丟臉),但之後的各種救災賑災手段也無從指責。

河南,1942

災情剛一爆發,國府連續三次急賑,撥付3400萬,河南調用中央其他資金急賑5300萬,省府另行籌集急賑1500萬;省府開倉散糧51.4萬石,從軍隊方面的湯恩伯處借糧160萬斤,從第一戰區蔣鼎文處借糧400萬斤,各處駐軍也展開每月節約兩頓飯或其他方式紛紛捐糧。災荒期間,河南一共從外省調進平價供應糧3億斤,從統設的救災委員會到各受災地區,設置粥場四千多處。從糧食限價、到禁殺耕畜、到以工代賑,應該說,該出的政策和主意,都比較到位。

但是在嚴重的災情面前,運輸能力拖了後腿,唯一進出河南的大動脈隴海線西段處於日寇炮火射程之內,鐵路設備老化,每天能運入災區的糧食終歸有限。河南災區人民大多選擇沿隴海線向西面的關中地區逃亡,有的進入冀南,有的進入鄂北,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裡,所描寫的路線就是災民首選的西線。

1942至1943兩年多的河南大災荒中,共造成1484983名災民死亡,各地區死亡統計結果如下表:

總體說來,此次災荒死亡人數過多,可以歸結為“初期災情隱瞞不報”和“後期賑濟糧食運不進來”這兩大主要的直接原因。

追根溯源,除了天災,這還得把仇恨放在日寇的侵略戰爭這“人禍”上來,這才是最基本的原因。

河南,194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