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虞允文一介書生,是怎麼做到在采石之戰中大敗幾十萬金軍的?

冰藍夢99


中國曆代有許多非常著名的儒將,像三國周郎周瑜,唐初李靖,明朝袁崇煥,清末曾、左,即曾國藩、左宗棠等等皆是。而南宋虞允文,剛無疑更是此中翹楚。明代文學家楊慎感慨道:“虞雍公(允文)戰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義勇,為南宋第一!”那麼,一介書生的虞允文,是怎麼做到在采石之戰中大敗幾十萬金軍的呢?

虞允文(1110—1174),字彬甫,隆州仁壽人,即今四川眉山市仁壽縣人,官宦之家出身。虞允文六歲開始讀經,七歲就能作文,紹興二十三年(1153)考上進士,朝廷任他為彭州通判,後權知黎州、渠州。

《宋史》虞允文傳說:“秦檜當國,蜀士多屏棄”,所以秦檜當政,他一直未被重用。我一直搞不懂,秦檜任相,為什麼棄四川人不用的原因,也不知是寫史者因虞允文多年不升而杜撰出這麼一個理由還是什麼,不得而知。希望能得到方家指教。

不管怎樣,具體情況是,秦檜在世,虞允文一直沒能出頭,直到秦檜去世,虞允文才嶄露頭角。隨後,虞允文被調到京城臨安,授秘書丞,後任禮部郎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中書舍人,雖然是朝官近臣,但算不上大吏,也難得到皇帝青睞。然而,他就是在這樣一個低位上,創造了南宋抗金的驚天大捷。

1161年,金主完顏亮撕毀盟約,率60萬大軍伐宋:一路自海道取臨安;一路從蔡州攻荊州;一路由鳳翔攻大散關。完顏亮自己率軍直取壽州(今安徽淮南)。

當年九月,金人渡過淮河,大兵壓境,氣氛非常緊張。消息傳來,朝野震驚,宋高宗甚至想到海上出逃。在宰相陳康伯苦口婆心的勸說下,宋高宗不僅沒有逃跑,反而答應親征。之後,以樞密院事葉義問為督軍,以中書舍人虞允文參謀軍事,到江淮前線督查各軍,積極備戰。金軍正在趕造戰船,準備從和州渡長江。十一月初,虞允文以參謀軍事身份到金軍對岸的採石磯督軍。由於前線主將王權被罷職,接替的李顯忠未到,江防處於無人指揮的狀態。恰恰在這時,金軍渡江,倘若長江一潰,必然國破家亡,在這種萬分緊急的情況下,虞允文臨時起意,挺身而出,組織部隊抵禦金軍進攻。

隨後,完顏亮親率金軍渡江攻來,虞允文立即命令駕戰艦迎戰。金人不習水戰,是大弱點,虞允文利用這一點,水陸配合,用箭射,用火攻,經過幾天幾夜苦戰,終於出奇制勝,大敗金軍,取得了採石大捷。其他戰場也告捷,李寶和吳玠分別在海上和四川大破金兵。也是此時,金國發生內亂,完顏雍廢去完顏亮,自立為皇帝,奪取了政權。當年十二月,進退無據的完顏亮被部將殺死。至此,這次金軍大規模南侵以南宋勝利告終。虞允文領導的“採石大捷”,成為南宋抗金的標誌性大勝仗。


帝國的臉譜


一介書生奉命前線勞軍,率領1.8萬名殘兵打敗40萬大軍,完顏亮被殺,這真正是“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這名叫虞允文的書生,雖然創造了非凡功績,卻少為人知,甚至可稱為被遺忘的歷史英雄。

1、完顏亮率60萬金軍殺來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經過充分準備,完顏亮率60萬大軍(號稱百萬),在淮河上建造運兵浮橋。一個月後渡淮河,向南宋軍隊發動攻擊,宋將王權放棄廬州南逃,劉琦放棄揚州敗退,金軍兵臨長江北岸。

宋高宗見狀,再次展露“逃跑皇帝”本色,想跑到海上躲避,因宰相陳康位強力反對而沒有成行。此時,完顏亮大軍已達長江北岸的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為配合主力的行動,另一路金軍則攻打瓜洲。

如何應對?宋高宗先是任命樞密院知事葉義問接管江淮軍事,又讓大將成閔、李顯忠換下劉琦和王權,赴前線接管部隊,並把劉琦和王權罷官。後來證明這一切應對的作用非常有限,真正發揮作用的,反而是看似一個多餘的舉動:慰軍勞師。

當然,如果換作另一個人勞軍,也許確實是多餘之舉。但歷史把一位叫虞允文的人推到前臺,慰軍勞師就成了具有決定性作用的舉動。

2、勞軍書生臨時充當指揮官

虞允文,時任中書舍人,這是起草詔命的職位,但南宋時這個職位是虛職,多是對文人、書生官場地位的肯定。因此隨後發生的事情,就更出乎人們意料:這個文弱的人,居然到前線就把一眾武將降服。

十一月十三日,虞允文第一個到達採石前線,被免職的王權已走,新帥李顯忠還沒到。宋軍無將無帥,因為剛吃敗仗,都無精打采地解除武裝,坐在路邊曬太陽。俗話說“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何況是敗軍。

但虞允文不是一般的秀才,他來了前線就開始“說理”,而這個“理兒”說得實實在在,無一絲官腔:“我手裡有兩樣東西,皇帝軍令和大把銀子,你們只有拼命立功,才有可能論功行賞。”

也許從沒見過這樣的說理書生,大家回應:“我們和金兵決一死戰”,並推舉虞允文當主帥。沒文化的人信任有文化的人,這是自古通理。但也有人表示擔心:“你是來勞軍的,沒有督戰任務,如有人告發你,肯定倍受責難。”虞允文回答很乾脆:“國家面臨生死存亡,我有必要管那些嗎?我怎麼能逃而遠之呢?”

3、書生布陣海戰,有攻有守

臨時充當指揮官,虞允文率兵在江邊佈陣,其實也沒有多少兵可布,他手下老弱病殘加起來1.8萬人,江對面的金兵多少?40萬!這仗怎麼打?在冷兵器時代,兩軍對決主要比的是什麼?一句話:比得是誰的人多。但虞允文不這麼想,他認為佈陣是最主要的。

他把宋軍的五艘戰船分列,兩艘沿西岸並列航行,一艘駐紮中游,船內藏有精兵,另兩艘隱蔽在小港中機動。家裡沒米,還要做出一鍋象樣的飯來,確實很難為虞允文。歷史上有領兵多多益善的人,少有領兵少之又少而能打敗強敵的人。虞允文是一個!

相較於宋軍,金兵陣勢嚇人:戰役指揮所設在江邊,在一個大高臺上,分立兩面絳色旗、兩面五彩旗,中間有黃色房子,完顏亮盤腿坐在中間。按照金兵慣例,頭一天就殺死白馬、黑馬各一匹用來祭天,早飯後下令第一個殺過長江的人獎黃金一兩。

4、再施“說理奇功”,讓一名宋將青史留名

虞允文剛布完陣,金兵已吶喊著殺過來,完顏亮站在指揮所上,搖著小紅旗,指揮上百艘戰船橫渡長江。著名的100:5的戰船大戰開始了!很快,金兵衝到南岸的戰船多達到70艘,宋軍的戰船隻好向後退卻。

眼見要崩盤!虞允文是文人不是武將,衝鋒陷陣不是他的本行,他的本行是——說理。他只能靠這個功夫來解決崩盤。於是他衝入陣中,找到宋將時俊,撫摸他的背說:“早聽說過你膽識過人,要知道你背後站著的是你兄弟姐妹、兒女啊。”

虞允文“說理”總是一句到心,先給時俊一個加持,你有能力有本事打勝仗,萬一敗了呢?那麻煩了,背後是你要保護的兄弟姐妹、兒女,失去你的保護,他們的下場可想而知,金兵可不是來度假的,是來殺人的。

時俊聽完虞允文的話,揮舞雙刀,率兵衝向金兵。史料對時俊的記載很少,唯一的這次亮相就青史留名了。還記得那艘駐紮在中游小島上的戰船嗎?那是艘“海鰍船”,雖然小了點兒,但非常靈活,藏在艙內的精兵專門搞“暗殺”。

此時,它殺出來衝向金軍船隊,許多船隻被它撞沉。因為受水陸夾擊,衝到長江南岸的金兵死傷過半。不過,因兵力懸殊過大,金兵直到天黑仍不斷湧向南岸。

5、真逃兵假援兵,嚇退上萬金兵

如果只按人數的多少決定勝負,那麼最後勝利者無疑是金兵。但戰場往往不按常理出牌。面對不斷湧來的金兵,虞允文也一籌莫展。但是歷史再次證明:主角開了掛,老天也要來幫忙。

之前,在光州打了敗仗的一支宋軍,此時潰逃到採石。虞允文馬上抓住機會大作文章,他指揮這支敗軍的旗鼓手,從山後轉悠出來,只幹一件事:敲鼓!幾通鼓下來,把金兵嚇壞了:這是宋軍的援兵到了!不知道來了多少人,快跑吧。

虞允文一看這好辦,命弓箭手一路追襲。衝殺上岸的4000多名金兵被殺,內有2個萬戶長,還活捉5個千戶長、500多名士兵。一些沒能上岸的金兵駕船往回跑,他們沒死在宋軍手上,被憤怒的完顏亮斬殺:我讓你們是去打仗的,不是駕船一日遊的。

6、破夜襲、識反間計,一封信計殺叛將

看過上述戰役過程,也許有人把虞允文的勝利歸結為兩個字:運氣。不過,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不是能用“運氣”解釋的了:

虞允文一邊給皇上報捷,一邊犒賞三軍,不過在慶功宴上他說:“金兵大敗,明天會來襲營。”半夜,吃飽喝足的部分宋軍逆流而上,在上游埋伏。另有部分水軍向北岸金兵渡口發動攻勢,當然這是佯攻,目的是麻痺金兵。

金兵果然上當,次日來襲營,被早有防備的宋軍水陸夾擊,擊毀金兵戰船300艘,全勝!虞允文再次報捷。這時,完顏亮懵了,對面宋軍主帥是何方神聖?既然打不過你,咱來點兒陰招你防得住嗎?

於是,完顏亮寫了一封信送給被免職的王權,送信人故意讓宋軍捉住,封上透露出與王權早有謀約的假象。搞文字,虞允文能輸給你完顏亮嗎?他父親虞祺是北宋進士,官至太常博士;虞允文6歲張嘴就能來一段《九經》,7歲就下筆成文……

所以,看到這封信後他馬上發現漏洞,得出結論:“這是完顏亮反間計。”就寫了一封回信:“王權已被軍法處置,新帥叫李顯忠,我勸你不要玩陰招,還是戰場上面對面一決雌雄吧。”潛臺詞是就你那點兒墨水,還搞文攻?是不是明著打不過我們啊?

完顏亮看到這封回信惱怒異常,做了兩項決定:燒了自已的龍鳳車;殺了梁漢臣、兩名為金軍造船的人。打不過對手,燒自己的龍鳳車是何意?也許,是表示自斷後路,告誡金兵只管向前衝吧。

而被殺死的梁漢臣本在北宋為官,後投降金兵,這次渡江作戰計劃就是他提出來的。不過,為金軍造船的兩名工匠死得有點兒冤,你打不過人家,賴我造的船不好?

7、瓜洲戰役沒開打,完顏亮就被自己人殺死

打不過虞允文,完顏亮的辦法是:走還不行嗎?我去瓜洲,那裡沒有虞允文。只是他沒想到虞允文早料到完顏亮的計劃,馬不停蹄趕赴瓜洲,一番佈置後,就等著他到來。

十一月二十七日,完顏亮來了。這次宋軍的準備比採石充分,戰船來回巡航,調頭飛快,氣勢十足。一看宋軍這個架式,金兵已猜出那個書生主帥又跑這裡來了,驚恐異常,畢竟人都怕死,何況是剛從採石下來的敗兵。

完顏亮為鼓勵士氣,笑著對嚇破膽的金兵說:“你們看到的,不過是紙船罷了。”但是士氣沒鼓起來,直接鼓跪了,一名金將跪著求告:“陛下,看這樣子宋軍早做好充分準備了,咱們還是退回揚州吧,攻打宋軍要從長計議。”

完顏亮可不聽這一套,你小子給我洩氣,殺了!這名將領反覆謝罪哀求,完顏亮最後決定,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給我鞭打這小子50下。這下消氣了吧?連命也報銷了——當天,完顏亮被他的部下殺死。是啊,誰也不想明知是死,還要主動送命。

采石之戰,虞允文橫空出世,客串三軍主帥,證明不僅能文還能武,無論是戰役還是戰略,都是一流的。為什麼一介書生能打敗久經沙場的完顏亮?

說實話,歷史上有很多難以解釋的事情,看虞允文的經歷,采石之戰前沒有從軍、治軍的經歷,更無帶兵打仗的任何戰功。但是1.8萬人對戰40萬人,大勝!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歷史上還有誰?

可惜的是,虞允文的大名少有人知,采石之戰從誕生之日就被忽視,歲月似乎把這段歷史遺忘了。


指動濟南


“萬里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宋紹興三十一年,因柳永的一首《望海潮》而對臨安垂涎欲滴的海陵王完顏亮,撕毀南宋朝廷殺害岳飛換來的一紙合約,提兵百萬,意欲蕩平江南(當然他這個時候還不能稱海陵王,而兵力號稱500萬,據考證有31萬左右)。

聽到這個消息,龜縮在臨安當鴕鳥的趙構嚇壞了,此前,前北宋進士,現任金國尚書禮部侍郎施宜生出使南宋,他心懷故國,到了江南之後忍不住對南宋使者張燾說:“今日北風甚勁。”張燾不解,施宜生拿起桌上的筆,敲了敲桌案,又說:“筆來!筆來!”這時張燾猛醒,這是在暗示金軍必將南侵,而且為期不遠。當然這個暗示的代價極其高昂,施宜生回到金國之後被全家抄斬,他本人被扔進鍋裡活活煮死。如此慘烈,南宋的官場卻波瀾不驚。趙構很認真地觀察了金國近期的所有動態,聯繫了施宜生以全家性命為代價傳遞的信息之後,很悠然地說,天下並無事,庸人自擾之。

而現在呢,中興名將們早已凋零,岳飛被殺,韓世忠、吳玠去世,吳璘在四川備戰,連湊數的大衙內劉光世和天天只會數錢的張俊都不在了。趙九弟連個像樣的將軍都拿不出手,於是他準備再次發揮長跑運動員的特長,正在尋思是去四川呢,還是去…

這時,身邊的保鏢隊長楊沂中建議說,那個張浚不是天天哭著喊著要北伐嘛?不行要他試試,先打打再說,打不過再跑。

趙九弟採取了他的部分意見,打可以,張浚嘛,就不考慮了,因為這時他已經想起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20年前拉開第四次北伐輝煌篇章的中興名將劉錡,那位曾飛揚勇決,耀武於百萬軍中的劉錡,那位曾獨擋金軍,決勝順昌,置十餘塊班師金牌於不顧,我行我素堅持操守的劉錡,但是偌大的南宋帝國高層竟然沒有人知道這位昔日為國家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的將軍是生是死?

趙構馬上派人去查,幸運的是老將軍還活著,不幸的是老將軍現在已經重病臥床,飯都沒法吃,每天只能喝些稀粥。趙構叫來使者,面授機宜,使者領命而去,見了臥病的老將軍,使者按照趙構的意思,沒有傳達任何命令,只是簡單的將當前的形勢敘述了一下,奇蹟發生了,老將軍聽完後,立即掙扎著爬了起來,要求領兵出征。

白髮蒼蒼,重病纏身的老將軍坐著轎子出征了,他離開臨安,直奔前線。此時,大股金軍即將到來,而趙構棄淮守江的命令也到了。到此淮江流域徹底被放棄,劉錡對此無能為力,他已不是當年的劉錡了,當年他有八字軍,有順昌城,自己壯年,戰士強悍,無畏無懼。可是,現在金國傾國之兵,而自己呢…

十月二十三日,劉錡帶著龐大的輜重、人口撤向長江渡口瓜洲。他身後的揚州城除了一條條寫在牆上的標語——“完顏亮死於此!”外,空無一物。

撤退的路上,金軍騎兵追了上來,兩軍在現今距江蘇江都縣南30裡的皂角林相遇,老將軍大敗金軍騎兵,當場斬殺金軍萬戶長高景山,除了一小部分騎兵逃走,其餘金軍全軍覆滅。贏得了開戰以來的第一場勝利後,至此,老將軍病情加重,再也支撐不住了。

但是,誰都想不到,就是這不起眼的一場小勝利,改變了一切,拯救了一直縮頭裝鴕鳥的南宋朝廷。因為完顏亮改變作戰計劃了,他對皂角林之戰進行了總結,得出一個結論,一是揚州、瓜洲渡口一帶無法展開大兵團作戰,如果他帶著傾國之兵殺過去,很可能會重演皂角林失敗的那一幕。二是揚州城那滿城的標語總給他一種陰森森的感覺,不吉利。於是,他決定在採石磯渡江,他此時並不知道,在那裡,老天爺早給他安排好了對手——虞允文。

當然,他的對手不止虞允文,老天爺可能對他有了意見,還給他安排了兩個人,這兩個人把的水軍燒的一乾二淨。連個船槳都沒剩下。

我們先說說第一個人,這個人叫魏勝,名不見經傳,此前最輝煌的經歷是­——曾經在韓世忠的隊伍中當過一名普通的弓箭手。韓世忠被奪兵權後,這個人也離開了軍隊。當他聽說金軍又一次大舉南侵,熱血一下沸騰了,金國欺我大宋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這位昔日韓世忠帳下默默無聞的弓箭手,迅速組織了300多人的民間力量。渡過了淮河,義無反顧的攻打金國水軍重鎮漣水城,區區300民兵,怎麼看都是送死把。可是,奇蹟偏偏發生了,能人就是能人,他們一戰成功,一舉佔領了漣水城。

金軍海州守臣高文富聽說漣水城丟失了,這還得了,立馬派兵收復。可是前來收復的金兵,又被魏勝打的大敗而逃,魏勝不愧是當年韓世忠的兵,跟韓世忠一樣勇猛,銳不可當,他不依不饒,追著金兵的屁股,一股腦殺到衝到海州城,全城的漢人都興奮瘋了,他們配合魏勝的部隊,一起滿城追殺金兵。高文富僥倖逃了出來,而跟他守城的金軍都做了刀下之鬼了。

當魏勝這邊一馬當先,旗開得勝的消息傳到另一個人的耳朵裡時,這個人坐不住了。這個人叫李寶。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岳飛曾經的部將,是戰必勝攻必克的岳家軍的一員!岳飛第四次北伐,他和孫彥、梁興、董榮等負責在太行山區和河北、河東等路組織當地忠義民兵,在後方配合岳家軍作戰。

第四次北伐被趙構秦檜叫停後,李寶從河北歸國後,在岳飛的勸說下,跟隨韓世忠守衛海州。(李寶自楚來歸,韓世忠留之,寶痛哭願歸飛。世忠以書來諗,飛復曰:“均為國家,何分彼此?”世忠歎服),也因此躲過了秦檜的清算,此時他手邊兵不滿5000,船不過200艘。本來打算憑著這點兵力守住臨安。

可是,當魏勝奪取了海州城的消息傳來後,李寶興奮了,他親率3000多人,乘100多艘戰船離開臨安海域,殺向了金國境內。正趕在金軍圍剿魏勝的大軍到達海州城下,李寶與魏勝裡應外合,殺得圍剿的金軍大敗,死傷上萬,海州局勢一片大好。然後兩人碰頭一合計,立即帶上全部人馬殺向膠西,那邊正在準備開拔的金國浙東道水軍措不及防,在一片火光中被兩人攪得天翻地覆,還未出徵便全軍覆滅。

金軍的水軍報銷了,老將軍劉錡病重,無力支撐,由成閔替換。此前見到完顏亮大軍就跑的王權被撤,換李顯忠出戰。而整個江防重任落在樞密院高官葉義問的手裡。葉義問火速趕到了鎮江府,在那裡成立了臨時指揮所。他下達了命令,徵集儘可能多的民夫去江邊做防務。民夫們掘沙成溝,中間栽上木枝當鹿角,準備用這些抵擋金軍衝上灘頭陣地。這些工事蓋得就是快。今天干完,夜裡漲潮,沙子挖成的溝,樹枝壘成的路障一衝全垮。但沒關係,明天還可以再挖再蓋!葉義問就是這種貨色。

而此時的虞允文,正火速趕往採石磯前線,他此行的目的是到蕪湖催李顯忠走快點,到前線跟王權交接軍權,然後順道去採石磯犒軍。可是,也不知道他怎麼回事,虞允文沒有按程序先去蕪湖接李顯忠,而是先跑到了採石磯,鬼知道他是怎麼想的,也許就是命中註定吧,最後就是這次沒按程序了亂跑,拯救了南宋。而李顯忠在採石磯戰鬥結束後才匆匆率部趕到。

等虞允文到了採石磯,逃跑將軍王權,沒等李顯忠到位又跑了,這時的採石磯一線處於權力真空狀態,沒有任何人負責。而官兵們呢,三三兩兩地坐在江邊,馬鞍子、鎧甲、兵器扔得遍地都是,這是兵還是從北邊逃過來的難民呀!

虞允文以犒師前線的文官身份召集將領們開會。先是曉之以情,然後用手中犒軍的物質動之以利。這幫軍人們看見好東西,眼睛都直了,幹勁也起來了,一個個嗷嗷叫著請求立即決戰。

不過雷聲大雨點小,初次交戰,這些嗷嗷叫的軍人一點用都沒有,一觸即潰,虞允文真急了,他不顧自身危險衝入陣中,找到了統制官時俊。把手放在對方的後背上,說了一句話:將軍,你以膽略勇武名動四方,這時怎麼能像個女人一樣站在陣後?!(“汝膽略聞四方,立陣後則兒女子爾。”),時俊受不了,是個爺們誰受得了呀!大吼一聲,拔刀衝了出去。他身邊的宋軍被他帶動,全都收回了逃跑的腳,跟著他一起衝向了準備追殺的金軍。金軍一下子被整蒙了,戰局很快扭轉,上了南岸的金軍被打回到了江邊。

兩邊打的正歡,這時,一隊大約300人的淮西潰兵從和州方向逃了過來,虞允文眼尖,離著很遠就派人過去攔住這些潰兵。讓他們重新著裝,高舉戰旗從戰場的另一端,一片山崖後面衝了出來。激戰一整天的金軍一看宋軍援軍到了,徹底絕望了,這個打擊立馬結束了當天的戰鬥,登上南岸的金軍四散逃跑,虞允文命令追擊,強弓勁弩追著射,一片片的金軍倒在了夜幕中。戰後清點,金軍橫屍4000餘具,其中萬戶長2名,千戶長5名,活捉金軍500餘人。踏上南岸的金軍全軍覆滅,僥倖跑回去的也被完顏亮給剁了。

北風依舊,戰船依舊,第二天,金軍發起了又一次的衝鋒,仍然是大批量的蜂擁而出,但當在楊林口一帶埋伏的南宋水師從上游順流而下衝入金軍船隊後,一頓操作猛如虎,金軍 300餘艘金軍戰船被焚燒擊沉,整片江面上飄滿了金軍的屍體。

完顏亮徹底沒轍了,他不得不從採石磯退兵至瓜洲渡,準備從瓜洲渡登陸,此時李顯忠帶著生力軍匆匆趕到採石磯,這裡的防務立即充實。虞允文準確預判下一個戰場是瓜洲,他向李顯忠借兵18000名,趕赴與瓜洲隔江相望的京口。

當他到達京口,瞬間就放鬆了。這裡有大批的戰船,有充沛的修補材料加工人,他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改裝甚至趕造戰艦,加強江防力量。而南宋軍隊終於完成了集結,楊存中、成閔、邵宏淵等諸路軍隊全部彙集到京口一線,總兵力達到了20萬以上。這等規模,就算金軍成功渡江,也未必能佔到便宜,被逼至絕境的守軍面對久疲懷恨之軍,必勝!

但是這場仗並沒有打起來。因為完顏亮死了,被譁變的軍隊殺死了。金軍全部撤退。

至此,在中興名將劉錡、韓世忠弓箭手魏勝、岳飛部將李寶以及虞允文的努力下,擊退金軍,使南宋得以存國。

而到了今天,我不知道為什麼,總有些人,想著為秦檜翻案,為秦檜鳴不平,肆意抹黑汙衊岳飛。說什麼秦檜讓南宋在岳飛死後延續137年,說什麼秦檜保的南宋平安無事等等,在這些人心裡,秦檜是賢臣,是良相,忍辱負重為國家,為百姓!

但是就這次完顏亮南侵事件來說,正在為國而戰的是秦檜和他的求和派嗎?不是,是劉錡、魏勝、李寶、虞允文,是從岳飛、韓世忠一脈傳承下來的主戰派。而這四人,哪個不是遭受秦檜打壓排擠呢?那麼請問秦檜的求和派,除了在開戰前把軍務搞得一塌糊塗,在這次戰鬥中又為國家做出了什麼,要知道,國與國之間不可能永遠和平,趙構、秦檜殺岳飛乞求的和平一旦被金人撕毀,要不是有這4個人,南宋早都亡國了!要知道,所謂的和平,所謂的談判,都是以強大的軍事基礎作為支撐的,沒有軍事實力,僅僅靠一紙合約就能擋住侵略者的腳步?即使有那一張合約,但是別忘了,落後就要捱打,人家有實力,想什麼時候撕毀合約就什麼時候撕毀合約,而你只有捱打和忍受的份。

而秦檜,秦檜已經死了幾百年了,也跪了幾百年了。但是, 作為一中國人,無論誰都很不願承認這一點。可擦亮我們的眼睛。從上至下審視歷史,就會發現以秦檜為分割線,中國對侵略者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他之前,哪怕再昏庸無能的政府如宋徽宗、宋欽宗等。也只是逃跑,或被抓住後才無奈地忍受;可他之後,哪怕戰場獲勝也割地稱臣,長達15年的黑暗壓制。讓漢民族的精氣喪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了一股奴性…

而對於秦檜這位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奴性開創者!總有些人不知出於何種目的,從古至今,即使此時此刻,都在為他翻案甚至喝彩。舉出例子來證明秦檜是忠於宋朝的,所作所為完全合乎當時漢人的利益。比如兩次議和宋朝所得到的土地,與北伐前沒什麼兩樣;而每年的歲貢與沒完沒了的鉅額戰爭支出相比純屬九牛一毛等等…尤其在殺岳飛的事情上,這些人以偏蓋全、以點壓面,說岳飛是南宋穩定的障礙,不殺不足以立國… 這些話都是躲在陰暗的角落,確定了自己不必負任何責任,不用透露真實身份的人說的。

秦檜於國取利之說極其可笑。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知道,國與國之間什麼都可交易,唯獨土地例外!國家的土地,一點都不能少。

要知道沒了土地,國家將不再是國家,而一點點喪失土地,會像戰國時秦滅六國那樣,逐一被蠶食吞噬掉!更何況趙構、秦檜把本國將士浴血廝殺奪回的故土再拱手無償送還給敵人,來換所謂的和平? 至於岳飛怎樣?那根本不是可用利益兩字來衡量的。他代表的是——民族的英雄,民族的希望,民族的精神、民族的脊樑,豈是那些躲在暗處肆意抹黑的人能夠毀滅的嗎?


小雷閒話歷史


看到有人不知虞允文,我心中就是一個大霹靂。虞允文是值得歷史銘記的,他作為一介書生,直接到第一線去,就這一點,已經足夠人欽佩。

我上高一的時候寫了一本武俠小說,歷史大背景選取了這段采石之戰,為了這個,我把采石之戰前前後後,各種分析評論什麼的看了個遍,所以題主說的,虞允文一介書生在採石磯大敗金軍這個說法首先就是有問題的,大敗金軍的是宋朝軍民,包括金軍內部,虞允文個人之力當然是做不到的。

先說完顏亮吧,畢竟我很喜歡這個歷史人物。

他是篡位當上皇帝老兒的,據說他讀了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起了南征之心。但我覺得這貨明顯是個一統江山雄心霸業的主,他自己有詩:

大柄若在手,清風滿天下。萬里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雖是胡兒,偏愛風。

寫這首詩的時候,他還沒篡位。但心思已經暴露無遺了。他當上皇帝后,大修燕京,敕令遷都,然後籌集兵馬,準備南侵。動作太快,野心太大,想一口吃個大胖子,打仗是打錢,打人,可想而知他這一粗暴的舉措引來的都是什麼苦果。

完顏亮另一個出名的地方是:好色。他心中防備著根正苗紅有可能篡位的完顏雍,然後叫人家漂亮老婆進京為質。完顏雍的漂亮老婆在奔往京城的路上直接自殺了。我要是完顏雍,我特麼也要反!結果完顏雍用出色的演技把完顏亮騙過了,有這麼一個大隱患在背後,完顏亮還帶領著人馬直接奔向南方!

再說宋朝這邊,投降派和主戰派爭論不休,官員們升升降降,鬧得轟轟烈烈。好容易說好了開打,金軍都已經撲過來了。

當時淮東有防備,但是淮西沒有,因為負責淮西防務的王權天生怕死,不敢到一線去,然後完顏亮由淮西過河,害的淮東防務劉錡退到揚州。這個王權一路南逃,逃到了採石,揚州失守,劉錡退到鎮江。

金軍都打到家門口了,朝廷才把王權換了,讓李顯忠上,但那個時候交通不發達,李顯忠遲遲沒能上崗。於是虞允文發揮了他極大的作用。

虞允文當時的職務是: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他到前線是來督促李顯忠上崗,順便代表朝廷慰問軍隊安定人心的,李顯忠沒到,情況也比較急,金軍肯定不會等李顯忠來了再打。虞允文就召集將領,開展了一個大型即興演講,人家本身就是文化人,一套一套的,大家一聽,都打了雞血似的,再一個敵人都到家門口了,不打就是死,全家一起死。

在這種有防備,有決心,有士氣的情況下,最重要的是兩軍在江上作戰(佔盡地利),北方人(金軍)和南方人(宋朝軍民)在江上作戰,於是乎,金軍在採石磯直接被KO了。

再說說作戰雙方,金軍是無名之師,不義之師,而宋朝這邊是保家衛國,又有老百姓參戰,這兩者簡直不能比。一方是我不知道為了什麼打仗,可能是為了皇帝吧;另一方是我們就是為了我們自己在打,為家也為國。氣勢上金軍就輸了一大截。

金軍多是大船,宋軍有不少小船,小船比他們靈活,而且有了必死的決心,各種直接撞船,那近乎於玉石俱焚了。每次想到這裡我就會想起《缺月梧桐》裡烈火大江那一卷,最後長樂幫和武當在江上衝突,衝船直接把大船攔腰截斷的場景。正應了那句橫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有著玉石俱焚這念頭的人才會贏,不要命的打法終究會贏那些惜命的人。

還有就是宋朝軍民使用霹靂炮,石灰這些輔助,人為製造戰爭迷霧。我想想都覺得自己異常奇葩,我讓我小說的女主在戰船上作戰,被五六個金軍圍攻,一人捅了一刀不算,完顏亮還朝她射了一箭,最後直接被霹靂炮炸死了,屍骨無存。

扯遠了,反正採石磯就是這樣贏得。

至於收尾,那幾乎和虞允文沒多大關係了。完顏亮節節敗退,退到瓜州的時候,後院起火,完顏雍稱帝了。完顏雍不僅稱帝了,還廢完顏亮為庶人。在這種悲催的情況下,完顏亮只有孤注一擲,繼續南侵,下了死命令要求三天渡江,不渡江就殺無赦。公司換了新老闆,暴力舊老闆破產了,還把員工往死路上逼,在這種情況下,員工們把舊老闆殺了,去和新老闆邀寵。

新老闆完顏雍剛上任,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馬上向臨安大宋集團提出建立貿易合作伙伴關係,於是這場戰爭結束了。

說起來虞允文的確是出力了,但我還是認為更大的原因在於宋朝本身,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想不贏都難。

雜七雜八說了一堆,可能有錯誤,請大家批評指正!

---------------丸-----------------


祁門小謝


虞允文是個天才少年,七歲就能提筆作文,又有膽識,是互動君很喜歡的一位文人。咱們回到題主提到的采石之戰,也就是紹興三十一年的時候,金軍一路打到了長江北岸,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去犒賞軍士,激勵士氣。虞允文先於新任主帥李顯忠趕到採石,看到的是軍心渙散的部隊,“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而此時,完顏亮正打算從採石渡江,形勢嚴峻,如果繼續等待主帥到任顯然已經來不及,面對這樣的情況,從未上過戰場,手無縛雞之力的虞允文挺身而出,親自披甲上陣,激勵士兵:“若金軍成功渡江,你們又能逃往哪裡?現在我軍控制著大江,若憑藉長江天險,為何不能於死裡求生?何況朝廷養兵三十年,為什麼諸位不能與敵血戰以報效國家?”虞允文的堅定意志感染的守軍將士,大大振奮了軍心。隨後,虞允文將散落在各處的將士聚集起來,以一萬八千人的兵力面對十五萬金軍的進攻。金軍坐船渡江,本以為宋軍已經全部潰敗,長江南岸已無守軍,卻沒想到,下船登岸,遭遇了宋軍的頑強抵抗,毫無準備的金軍大敗,不得不退回長江北岸。這次失敗讓完顏亮暴跳如雷,勒令第二天強渡長江,完成不成任務軍法從事。不過,虞允文並未給金軍機會,第二天率先主動出擊,進攻長江北岸的金軍,用強弩勁射,霹靂炮轟擊,再次大敗金軍。完顏亮見渡江失敗,只得退回和州,接著逃亡揚州。

所以虞允文在采石之戰中能夠勝利,可歸納為兩點:1.虞允文的以身作則及他的那段話對渙散的軍心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2.金軍太過輕敵,渡江時沒做任何準備,被打了雞血的虞允文部隊擊敗。


以上回答來自互動百科,原文鏈接:http://jiemi.baike.com/pa/detail?id=7307&type=1


互動百曉哥


別亂誤導,他在採石磯一戰只是擊敗了完顏亮,到你筆下變成擊斃了。完顏亮兵敗採石磯後移師瓜洲渡,準備在那集結兵力渡江,不過宋軍也在南岸集結了十幾萬兵力,雙方隔江對峙了數月,再後面就是葛王完顏雍與遼陽稱帝,率兵攻克了金首都,完顏亮率領的南征大軍發生兵變,完顏亮被部將耶律元宜所殺。 完顏亮是中國歷史上被黑化的最嚴重的幾位帝王之一,他不論在個人修養,還是治理國家方面都非常有才華,他在位期間雖然嗜殺,但殺的只是對他帝位有威脅的完顏皇室,對別人還是不錯的,且重點提拔漢人 契丹人,重啟科舉制度,進一步效仿北宋政治制度。漢人這期間能做到丞相之位,這在別的金國皇帝時期是沒人做到的。一句話,成王敗寇,就像李世民黑化楊廣那樣,完顏雍這位金國曆史上最傑出帝王也同樣把完顏亮黑化的一塌糊塗


陌漠19943393


虞允文,字彬父,原籍隆州仁壽(今四川眉山仁壽縣),北宋亡後,為避戰亂,遷居崇仁二都(今江西崇仁縣),紹興年間進士。宋史說他,姿雄偉,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出有則度,人望而知為任重之器;許國之志,炳如丹青,孜孜忠勤無二;食而觀書,為文立成,不雕而工,詩書俱精。

公元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靠殺戮奪位的金主完顏亮領兵南侵,準備一舉滅亡南宋,大軍渡過淮河,宋帝國江淮軍區司令王權的部隊,望風而逃。金軍毫無阻擋的到達長江北岸的和州(安徽和縣),完顏亮命令準備船隻渡江。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南宋中央政府中書舍人虞允文,奉命到前方勞軍,適時抵達長江南岸的釆石(今馬鞍山境內)。此時一片混亂,人民逃走一空,因無主帥,敗兵亂卒四處遊蕩,人心惶惶。虞將他們集結起來,自任統帥,激勵鬥志,沿江佈防。剛畢,金軍已經渡江,搶岸登陸。允文指揮他收攏的烏合之眾,分水陸兩路,作殊死抵抗。金軍善騎馬,不善駕船,大批戰艦被擊沉,已登陸的金軍因無而援而被殲,全線崩潰。完顏亮怒不可遏,殺死逃回的士兵,放棄和州,東進至瓜州(江蘇境),虞允文亦率部向下遊移動至瓜州對岸的京口,做防禦準備。這時完顏亮得知老巢東京(遼寧遼陽)叛變的消息,使他氣的發瘋,依常理應回兵平叛,但他因瘋而失理智,強令部下渡江,違令者斬,大批部眾逃亡,投奔新主,餘部爆發兵變,殺死完顏亮,撤軍而去。

釆石之戰,宋亊轉危為安,使江南百姓免遭塗炭,讓南宋晚滅亡了一百多年,虞允文立有大功。以一介文人,在畏敵如虎,聞風喪膽的危局中挽狅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千古罕有,虞允文是南宋官場上下,苟且偷安,逃往臨安,仍西湖歌舞,暖風醉曛,不思復土,蠅蠅苟苟,灡汙天空裡的一顆明星,是文人楷模,民族英雄。


武丁仗劍決雲霓


先給大家講一下大戰前的一些情況。宋高宗紹興議和後“諱兵不言”,安之泰然的守著半壁江山尋歡作樂,對國土淪喪,父兄之仇皆忘之腦後。當時有一位叫何英的官員用近乎悖逆的言語對宋高宗提出了尖銳的批評:“陛下曾念父母兄弟之仇乎”?“自曠古來,未有受辱如朝廷也!未有忍辱如陛下也”!但宋高宗依然我行人素,絕口不言兵,甚至有從金國南下歸宋的河北進士梁勳曾上奏“金人必舉兵”。第一時間向宋高宗通報了金國的動向。但宋高宗不但不予以重視,反而將其“統管”至嶺南至死。這樣做無非是下堵群臣言兵之口,上告金國和議之心。但宋高宗的退讓並沒有獲得金國的好感,金海陵王早已決心舉兵南侵,於是存心挑釁,對宋使孫道夫道:“事我上國多有不誠,殊不似秦檜時”。孫道夫報告宋高宗,宋高宗卻說:“朝廷待之甚厚,彼以何名為兵端?”到這個時侯宋高宗仍然對一紙議和信心滿滿,所以根本不放在心上。但還是有官員提議加強防備。後來到了1159年又有宋使沈介和黃中出使金國後向宋高宗報告金國準備遷都開封和備戰的情況,這才引起了宋高宗的注意,但還是自欺欺人的說:“非但為離宮耶?”但黃中一語中的勸諫宋高宗金國遷都開封的目的就是在為戰爭作準備,一旦開戰,在開封的金兵即可不日抵達淮河,這對宋朝是非常不利的。一個個不利的消息傳來,宋高宗終於坐不住了,於是再派使臣王綸和曹勳出使金國,其實是刺探軍情。但金國深知宋使來意,於是善加偽裝,製造一派祥和無恙的假象。王綸二人將看到情況報告宋高宗後,宋高宗終於鬆了口氣,認為先前的消息都是妄測。但事情就是那麼巧,公元1160年宋高宗的母親韋太后去世,宋金雙方各派使節。金國的使節叫施宜生,原是宋福建路人,他向宋使暗中透露金國準備大舉南侵,並已經秘密繪製了臨安地圖的消息。宋高宗這才如夢初醒,大呼上當,於是立即備戰。金海陵王採取的步驟是先恫嚇後用兵的策略,於是不斷挑釁南宋,公然向南宋提出到淮西“巡狩”“校獵”的無理要求。後出使金國的虞允文看到開封“見運糧,造舟者多”,心生懷疑,於是向金海陵王詢問,金海陵王詭辯“將看花洛陽,因至汴”。金國在一切準備就緒後開始向南宋索要“漢,淮之地”,金使在宋境內還公然用箭射人,南宋仍然不敢計較。然後向宋高宗通報“趙桓今死矣”的消息,並直乎宋高宗“臣構”。在古代這樣直呼名諱的做法是非常不敬和傲下的表現,但宋高宗仍然不敢回擊一句,只是痛哭。其實那時宋欽宗已經死了五年了。金國準備南侵的消息已經確定,於是有大臣向宋高宗建議讓張浚領兵事,準備抗金。但宋高宗不同意,決定逃往蜀地避難。在眾大臣不斷勸諫之下方打消“幸蜀”的想法,開始認真備戰。但宋高宗仍然沒有斷了求和的念頭,再次派使臣出使金國,但剛到邊境即被金國攔回,宋高宗至此方斷了最後一絲求和的幻想。說完南宋再說金國,金國海陵王雖然決意南侵,但其對自己的實力並沒有客觀清醒的認識。自紹興和議二十年來金國的軍力一直在退化,已經沒有剛開始入主中原時的戰鬥力,而且江南湖河交叉,不利於金國騎兵作戰,況且金兵又不習水戰,這些因素對金國的南侵都大大的減分。而且金海陵王因執意攻宋與宗室大臣發生發生矛盾,一些反對攻宋的官員,包括皇太后徒單氏也被殺,皇后和皇太子也差點命喪刀下。金海陵王發兵時皇后和太子仍然拉著他的衣服勸他收回成命,但他以“天實使之,不自由也”話回覆。意思是說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回不了頭了。由於金國內部對這次攻宋意見不和,造成很多大臣宗室與金海陵王離心離德。金海陵王出發後,金宗室完顏雍發動政變自立為帝。但金海陵王沒有給予重視,只是派一支偏師前往鎮壓,而本人繼續率兵南征。金國的土地,都城,基業,宗室,子民皆在北方,金海陵王此時卻舍北奪南無疑是一個大的失策。宋金雙方自公元1161年9月正式交戰,分淮南,京西,川陝三個戰場。金海陵王的戰略佈署是以部分兵力牽制川陝和京西,以四分之三的大軍集中兵力攻淮南,然後以水軍夾擊臨安,以期一戰而定。但金兵在川陝被宋軍大敗,京西戰場形成對峙局面,而在膠西海戰中又被宋軍大敗。川陝和京西的局勢有利的吸引了金軍兵力,也同時加強了南宋將士的必勝信心。但由於金軍在淮南戰場投入大量兵力,而宋軍採取分兵拒之的戰略,戰鬥力大大削弱,於是一路節節敗退。宋高宗心急如焚,又準備亡命海上,若不是被大臣苦心勸阻,必將成行。此時任中書舍人的虞允文前往採石犒軍,正好趕上金海陵王大軍準備渡江,虞允文當即立斷指揮宋軍阻擊。本來金國為了這次渡江是預先建造了很多戰船,但由於梁山泊突然乾涸,戰船無法啟航,只得留下。金國遂採取臨時搶掠民船和臨時造船的方法渡江,由於沒有完善的渡江船隻,金軍在渡江失敗,僅有數百人登岸也被宋軍消滅。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采石之戰。金海陵王不甘心失敗,於是移師揚州,企圖以嚴令驅逼金軍強渡大江,虞允文又趕過去率軍阻擊,宋軍在大江上“迴轉如飛”,使金軍“相顧駭愕”,無可奈何。最後金軍發動兵變殺死金海陵王等人,遂整軍北還。總結一下虞允文為什麼以一介書生可以大敗幾十萬金軍,第一:金國內部不和,完顏雍自立為帝牽制了金軍一部分兵力和使金海陵王不得不分心討之。第二:金國大部分將士不願南侵,況南侵金兵還有不少其他被強徵來的少數民族,包括漢族,這些非女真人自然不肯悉習賣命。第三:川陝,京西的局面有力牽制了金軍兵力和振奮了宋軍的必勝決心。第四:金兵不善水戰,且嚴重缺乏水戰戰船。第五:虞允文戰機把握的好,及時抓住了金軍半渡擊之的有力戰機。第五:宋軍士氣高漲,同仇敵愾,且熟悉水戰,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第六:南宋百姓多為北方避禍移民,對金軍異常仇恨,有力的支援了宋軍。第七:金軍缺乏後勤支援。雖然宋軍大勝,但宋高宗卻沒有乘機斷敵歸路或北伐中原的決心。虞允文向宋高宗建議斷敵後路,宋高宗猶豫不定,沿路宋軍也不敢攻擊金軍,只好眼睜睜地看著金軍泰然退去。待宋高宗改變原意後,金軍已經順利渡江北還而去。其實此時的金國一團亂象,南有金兵大敗,北有契丹作亂,自顧不暇。完顏雍害怕南北受敵,於是向南宋求和,並準備將河南之地還給南宋。而北宋諸帝的陵墓多在河南,高宗聽後非常興奮,但並沒有採取有力的措施逼迫金國及時交還,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向金國用兵,只是在口頭上與金國討價還價。待完顏雍平定了契丹之亂,安定了金國內部,重新佈署後,又對南宋採取了強硬態度,歸還河南之議也就不了了之。真謂是“虜欲和則與之和,欲地而與之地”。南宋喪失了最後一次北伐中原,克復舊土的機會。


歷史的小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