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蘇軾:我的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蘇軾:我的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紅樓夢》中賈寶玉是一個杜撰的高手。他這樣說,除四書外,杜撰的也太多了,偏只有我杜撰的不成。襲人也轉述過寶玉的話。只除了什麼‘明明德’外就沒書了,都是前人自己混編纂出來的。

所以賈寶玉也經常會杜撰出諸如《古今人物通考》之類的書籍出來。他說,“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這個杜撰,足有亂真之妙。

蘇軾:我的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不過,畢竟賈寶玉只是小說中的一個虛擬人物。要說現實中,真有這樣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居然敢於把自己杜撰的典故寫在國考的試卷裡,並且騙過了大名鼎鼎的主考官歐陽修。這個人就是蘇軾。

嘉祐二年是一個值得讓歷史銘記的日子。因為這一年有一場被稱為“天下第一榜”的會試。大家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中宋朝佔其六,那麼在這一榜中,歐陽修是主考官,蘇軾、蘇轍、曾鞏都在此榜之列。當然,還有蘇洵,作為家長,也親自把二蘇送到考場上,自己在考場外等候。

就在這一場考試中,蘇軾杜撰了這樣一個典故。“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日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歐陽修看了這份試卷,認為應點狀元。可是他覺得這很可能是自己得意門生曾鞏的作品,為了避嫌,就給點了榜眼。

自此之後,蘇軾算是走進了仕途。不過,

他的仕途可一直都不順利。

從烏臺詩案開始,蘇軾的生活好似進入了一個“升遷、被貶”的怪圈。不過,這倒也成全了他一件事。他在許多地方都任過職,也結識了許多人,更重要的是留下了許多傳世的詩詞。

蘇軾的詩詞非常飄逸,最讓人喜歡的應該是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知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蘇軾:我的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這是蘇軾為他弟弟蘇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還給後世留下了兩個成語,飛鴻踏雪,鴻飛爪在。

無論在哪裡,蘇軾都不缺少朋友。就比如在鳳翔的時候,他跟董傳是好朋友。後來蘇軾準備從鳳翔回長安了,於是給董傳留下了一首詩《和董傳留別》: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

其中“腹有詩書氣自華”成為千古名句。其實整首詩連貫起來讀的意境更好。特別是“尋春馬”用的很傳神。

說起馬,蘇軾還有一首詩就用得更好了。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剛從大獄中出來,被任命為黃州團練副使。他寫道:

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

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

從文字中就能看得出來,蘇軾絲毫沒有因為入獄而變得頹廢,反倒是又增加了幾分傲骨。這意思是說,老夫就是一個疆場歸來的戰士,雖然他日的戰馬放歸南山了,但老夫也不跟你們這幫遊手好閒的傢伙一起去城東玩鬥雞!

蘇軾:我的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蘇軾在黃州的這段時間,還真是韜光養晦,開始冷靜思考人生了。在這裡,他寫過這樣一首詞《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寂寞沙洲冷成為名句。

當然,蘇軾在黃州最有名的作品當屬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帖》。前兩名分別是王羲之的《蘭亭序》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後來,蘇軾從黃州被調任汝州上任,經過廬山。在這裡,他寫下了大家都熟知的《題西林壁》。其實,蘇軾在廬山逗留時間不短,除了這首《題西林壁》,另外還有一首偈子,是題東林寺的,境界玄妙。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靜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之後,蘇軾又寫了一首對於廬山感悟的偈子: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靜靜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從前一首偈子的洶湧澎湃,到了後一首偈子,已經是淨葉不沉了。

事實上,蘇軾還沒有來得及到任汝州,神宗皇帝就駕崩了。新皇登基,安石派被打壓,傳統派重新登上歷史舞臺。蘇軾也被重新啟用被調回京。

可是,蘇軾特立獨行的個性,他不願意跟任何人拉幫結派,結果兩派都排擠他。沒有辦法,他主動申請外放。

於是,他被外派到了杭州。到杭州以後,他開始清理西湖的淤泥,並修建了現在著名的蘇堤。

蘇軾寫西湖的詩詞很多,最著名的當然非《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莫屬。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首詩為什麼寫的這麼好呢?因為在西湖,他結識了傳奇才女王朝雲。

之後,朝廷的宰相像走馬燈一樣的更替。每換一次,就會有人想起,蘇軾是個人才呀,於是蘇軾就又進京了。進京之後,又得罪了人,於是再被貶出京城。

就這樣,蘇軾先後出任了潁州、揚州、定州等地的知州。後來又被貶至廣東惠州。

蘇東坡是一個實幹家,無論在哪裡,他都會為當地百姓做出貢獻。在定州的時候,他把家鄉湄洲的水稻引進來,實現了“南稻北移”,將定州變為了富庶之地。人們在稻田裡邊插秧邊唱歌,這就是

民間定州大秧歌的由來。

蘇軾:我的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到了晚年,他被貶到海南儋州。因為這個時候,是他的同學章惇做了宰相。

關於章惇,瞭解的人可能不多。不過,別看這個人在歷史上名不見經傳,但心氣相當的重。剛才我們說,蘇軾是嘉祐二年那一榜的榜眼,那麼狀元是誰呢?狀元就是章墩的侄子章衡。

按理說,自己侄子得了狀元,做叔叔的應該高興才是。可是章墩覺得臉上特沒有面子。大家同場比試,侄子是狀元,叔叔只是一個普通進士,情何以堪呢?於是他一氣之下,回去複習重考。結果在來年,他終於獲得頭榜甲等第五名。

章墩開始時候跟蘇軾關係還是不錯的。因為那時候大家都是同科之誼。有一次,章墩跟蘇軾一起遊玩,山崖間有一個獨木橋,蘇軾嚇得不敢過去。章墩非常從容的過去了,並且在對面寫上:章惇、蘇軾到此一遊。

經過這件事之後,蘇軾覺得,此人善於冒這種無謂之險,將來一旦掌權,必定大殺四方。自此蘇軾不敢再與章墩走近。

果不其然,章墩當了宰相之後,黨同伐異、犁庭掃穴,對於政敵如秋風掃落葉一般,一個也不放過。當然,蘇軾也成了他無情掃除的對象。他把蘇軾貶到了儋州。

儋州太過偏遠了,蘇軾這時候年事已高。身邊只有西湖才女王朝雲跟隨著他。後來朝雲死了,蘇軾為她做輓聯一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蘇軾:我的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而這個“不合時宜”,既是蘇軾的自評,也是朝雲對他的評價。

縱觀蘇軾一生,雖然不合時宜,但他一生始終對生活充滿激情。在黃州他發明了東坡肉,在杭州發明了東坡槐,在定州發明了大秧歌……只要他經過的地方,都留下讓人懷念的足跡。他在給蘇轍的《沁園春·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中說得好:用舍由人,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

蘇軾一生妻妾侍女不少,但最後跟隨他去儋州的唯有朝雲一人。我們既然以《紅樓夢》開頭,依然要以《紅樓夢》結尾。在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時,賈雨村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惡,餘者皆無大異。大仁者應運而生,大惡者應劫而生。還有一類人,上則不能為仁人為君子,下亦不能為大凶大惡。置之千萬人之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千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千萬人之下。其中例舉人物頗多,在卓文君、紅拂、薛濤、崔鶯之後的最後一人,即是在西湖二人一見傾心、自此終身對蘇軾不離不棄的王朝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