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300年前出使清朝的韓國人的穿著,讓不少漢人慚愧不已

洪大容,(漢城人,現在叫首爾)朝鮮李朝的哲學家、自然科學家,實學派北學論的主要代表。字德保,號湛軒。朝鮮漢城人。出身兩班即士族地主階級,任過世孫翊衛司侍直、泰仁縣監、榮川郡守等職。他的哲學思想,對朝鮮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300年前出使清朝的韓國人的穿著,讓不少漢人慚愧不已

洪大容

乾隆三十年(1765),35歲的洪大容隨朝鮮使節團出使清帝國,到達北京以後,照例在正月初一去朝拜皇帝,那時候朝鮮使我們的附屬國,見天朝皇帝肯定要穿最好的衣服。朝拜之後,走出午門,有很多好奇的人圍觀,這時“有兩官人亦具披肩品帽戴數珠,觀良久不去”,這洪大容還以為自己衣服好看,,便上前詢問:“兩位大人這是怎麼了?看的什麼?”這兩人笑容可掬地回答:“在看你們的的衣服”洪大容追問道:“我們衣冠比老爺如何?”兩人都笑而不答。這兩個人是翰林檢討官,一個叫昊湘,一個叫彭冠。在朝鮮使臣穿著朝鮮正式衣冠,其實就是被滿清滅掉的明朝衣服。到北京的時候,他們成了滿清帝國首都的一道異樣風景,朝鮮使者常常被好奇地圍觀,不止是這兩個翰林檢討,另一個李姓太常寺少卿也曾經來問:“貴處衣服,是遵何代之制?”而另一個叫周應文的讀書人,更好奇地問:“貴處衣冠可是箕子遺制否?顯然,滿清帝國的文化人,對於這種本來屬於漢族的衣冠已經不太熟悉了,這使他們不僅陌生,而且好奇。

300年前出使清朝的韓國人的穿著,讓不少漢人慚愧不已

明朝官服

對於曾經滄海桑田的人來說,被迫改易服色,可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順治六年(1649)也就是明朝剛剛滅亡五六年,儘管南明朝廷還在南方掙扎,朝鮮還在東邊堅持沿用崇禎年號,可漢人卻已經不得不改易發服,麟坪大君李洽(1622~1658)在順治十三年(1656)九月十三日到達山海關,路上也看到“市肆行人見使行服著,有感於漢朝衣冠,至有垂淚者,此必漢人,誠可慘憐”;十月初三,他在北京正式朝見後,也發覺“華人見東方衣冠,無不含淚,其情甚戚,相對慘憐”。

但是時間會磨滅記憶。在康熙八年(1669),當一個普通漢人王秀才被朝鮮人閡鼎重(1628-1692)詢問明朝冠服帶履之制時,他還能說出秀才、舉人、大學士的制度,當閡鼎重拿了實物考問他,儒巾是否“無纓腳”的時候,他還能一一指出“龍眉鳳目俱在,其制是無差也,元無纓腳但是,到了洪大容出使到北京的乾隆中期,清國已經建立120年,算起來也是第四或第五代了,似乎漢人都已經習慣了滿清的服飾,倒把本來就是自己漢族的衣冠看成異鄉制度,潘庭箔看見洪大容“以方冠,著廣袖常衣”,他不知道這是朝鮮的秀才常服,卻嘖嘖稱讚它“制度古雅”,還得朝鮮人洪大容反過來告訴他,“我們衣服皆是明朝遺制”。

雖然漢族人並非天生就應當是中國的執政者,但是以“華夏”自居的漢族人一旦被原來鄙為“蠻夷”的滿族(洲)所統治,在心底深處卻始終有恥辱感。康熙三年(1664),洪命夏(1607-1667)到北京時,就說漢人見到朝鮮使者,“皆有嘻噓嘆息之色,欲語未語……蓋見我衣冠,自不覺其感慨而然也”這種心情在短期很難平抑。大約五年以後,遼東一個姓顏的漢人知縣在見到朝鮮使者閡鼎重的時候,儘管言語之中頗有忌諱,但也很坦率地說他自己官居正七品,進士出身,雖然遵照清朝制度穿了清代衣服,“不敢戴紗帽”,但是仍然“羨貴國尚存漢官威儀”。一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李押(1737-1795)還記載說,“每與渠輩(指清國人)語,問其衣服之制,則漢人輒赦然有慚色”。

300年前出使清朝的韓國人的穿著,讓不少漢人慚愧不已

清朝官服

為什麼漢人“有慚色”?因為“問我人服色,或雲此是中華之制”但是,存有這種歷史記憶和族群意識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大多數漢族人對朝鮮使臣穿的明代衣冠,好奇歸好奇,但只是看看而已,最多是啼噓一番,甚至還有人想方設法地為自己穿的滿式服裝辯護,他們半是自嘲、半是解嘲地說,滿清的衣冠也有很多好處,“頭髮盡剃,無梳櫛之勞,上下均服,無名分之別,制度簡易,執事服役無所相礙”還有人覺得一代有一代的衣冠,像前引葉夢珠《閱世編》中就承認,“一代之興,必有一代冠服之制,其間隨時變更,不無小有異同,要不過與世遷流,以新一時耳目”。所以,潘庭篤就對洪大容說,這其實並不是為了鉗制漢人,當年達海庫爾纏也建議“衣服從漢人之制”,但是皇帝不聽從的理由是,滿族(洲)服飾使人方便打仗,因為穿了漢族人的“寬衣大袖”,等於任人宰割,“若效漢習,諸事便怠惰,忘騎射,少淳樸,失禮度”。漢族中國人對“易服色”看得如此輕易,這使得把“易服色、改正朔”看得很重的朝鮮使臣打心眼裡看不起滿清治下的漢族文人,儘管像崔德中這樣的朝鮮人也知道,漢族人如此也是出於無奈,因為滿清“或囚或打”,漢人在高壓政策之下只能如此,但是他們仍然不能釋然於心,對清帝國那種“以中華之禮服,反作市胡弄玩之資”的現象,感到既痛心又蔑視。他們反覆說,滿清帝國其實不是中華,而是蠻夷,更何況如今“四海之內,皆是胡服,百年陸沉,中華文物蕩然無餘,先王法服,今盡為戲子軍玩笑之具,隨意改易,皇明古制日遠而日亡,將不得復見”,這話說得很沉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