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關中農村娃的早餐

村裡娃的早餐

我上小學的時候,農村包產到戶剛剛落實,種糧人經歷了長期哄不飽肚子的艱難日月之後,總算能夠鬆一口氣了,一年到頭都吃上飽飯了!這是幾千年來從來沒有過、且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雖然已經不愁吃穿,然而過慣了窮困日子的父母,對於糧食仍然是幾乎虔誠一樣的儉省,他們總是不放心:“萬一政策變了呢?”。我每天的早餐,不過是蒸饃半個,我媽親手把一個整饃給我掰開,說是半個,其實也不過三分之一強,她反覆叮嚀:“吃饃的時候,手在饃底下接住!嫑饃花花落一地,白白糟蹋糧食。”我媽說完,把那半拉饃裝到她親手為我縫製的書包裡,而且裝在最上層,這塊饃便在書包的外面鼓出一個不規則的半圓的輪廓來。

關中農村娃的早餐

我家的條件尚好,且能支應我每日半個麥面饃的早餐,很多莊戶的娃們都是帶著一塊苞谷面和麥面混合的饃,或者乾脆是純粹的苞谷面饃,甚至有部分同學連拿苞谷面饃的權利都沒有,硬餓一早上。他們曾經也爭取過:“其他娃都有饃吃哩。為啥不給我拿?”這時候,他們的父母便拿出了一套讓人哭笑不得的說辭:“其他娃那是財東娃,叫人家吃去,看吃得噎死了!咱家是窮漢娃,哪兒能讓你盡飽吃?晌午回來就有飯哩,餓一早又把你餓不死!”

關中農村娃的早餐

於是,這些娃娃在第一節早讀之後的二十五分鐘早餐時間裡,只能艱難地吞嚥著口水,眼巴巴看著別人吃,自己的肚子不爭氣地咕咕叫著。

到了冬天,冰冷而乾硬的饃作為早餐實在無法下嚥,儘管有饃吃已經是一種極大地滿足,甚至對於窮家的娃而言是一種奢望,但是人類的慾望總是不斷提升的。在保證了每天有麥面饃吃的滿足狀態之下,便要想更進一步,從而達到美好的境界,這幾乎成了我們這些娃們的一種剛性需求。

於是,我們早早就起床了,揣了饃去學校。因為上操時間還早,我們便在學校周邊不遠的野地裡撿拾一些乾柴,攏起一堆火來,一邊取暖,一邊把饃放在火旁烤熱,然後趁熱吃下,這才享受到了麥面特有的香甜。吃完烤乾的饃離上操的時間就不遠了,這才匆匆跑去學校,

關中農村娃的早餐

等到天亮的時候,每個參與攏火烤饃的人,臉上嘴上都是一塊塊的黑汙,跟門神上的“尉遲敬德”一樣了,於是我們就被其他同學“胡敬德”“胡敬德”(尉遲敬德是胡人,陝西關中一帶就將其稱為“胡敬德”)地叫著取笑。等到上課的時候,老師也發現了我們這樣不雅的嘴臉,就罵道:“一個個啃老鴰(烏鴉)尻子去了?看弄成了個啥樣子?快去把你們一個個的尻子洗淨!”於是一幫子人嘻嘻哈哈地出了教室門,在水龍頭跟前洗臉洗嘴,因為沒有毛巾擦乾,只能任由冷水在嘴臉上自然蒸發,回教室的路上冷風一吹,往往嘴臉都凍木了。

關中農村娃的早餐

整個小學期間,我們的早餐就是在這一塊塊的饃饃中完成的。現如今,華州人的基本生活越來越好,街頭早餐豐富多彩,可供選擇的也非常多,味道也絕佳,但是仍然不如當時的那塊饃吃起來香甜,特別是那堆野地裡的火烤熱烤乾的饃,現在想起來,依然讓人口舌生津,難以自持。偶爾回到華州老家,真正拿起一塊饃饃來,早已經沒有了當時的心境,那塊跟以前沒有太大區別的饃,已經難以下嚥了。

我媽說:“人只有吃不了的苦,沒有享不了的福。”越是艱難的環境,一點點的滿足,就足以讓人幸福很久,而在優渥的環境下,再好的生活也無法激起幸福感了。知足常樂,這才是人一輩子最好的生活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