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射鵰裡南帝麾下漁樵耕讀的樵夫在神鵰毫無戲份?

空心樹子


一燈大師“漁樵耕讀”四弟子,為何單單樵夫下落不明?

《射鵰英雄傳》中,隱居桃源山中的一燈大師,有“漁樵耕讀”四大弟子相伴。

到《神鵰俠侶》,這四大弟子有三人再次出現,分別是泗水漁隱(“漁”,新修版名為“點蒼漁隱”)、武三通(“耕”)、朱子柳(“讀”)。

奇怪的是,“漁樵耕讀”中的“樵”在《射鵰》故事結束後無影無蹤,《神鵰》中無他,金庸此後所有作品中也再未提及。

這種情況在金庸作品中較為少見。一般情況下,凡是正兒八經出場的人物,特別是“正面人物”,作者或多或少都會有關於其結局的交代。

那麼問題來了:“樵”去了哪裡?為何無影無蹤?

首先,我們排除作者把他給寫忘了的可能。要知道,金庸的作品都是經過多次仔細修改的。把一個比較重要人物給寫忘了,這屬重大漏洞,即便連載時有這種可能,修訂作品時作者也會予以修補。

既然這一漏洞沒修補,說明作者是有意讓樵夫不知所蹤。

對具體原因,下面做三大猜想。

猜想一:樵夫因失職遭拋棄

《射鵰》中,“漁樵耕讀”四大弟子最重要的戲分,是在湖南桃源大山之中守護一燈大師。

具體說,在郭靖揹負受傷的黃蓉上山時,四大弟子要起到阻攔作用。因為他們明知一旦放黃蓉上山,師父定要耗費內力予以救治,而這正是歐陽鋒等大敵所希望的。

但是,在執行這一守護和阻攔任務時,四大弟子的表現並不相同。

漁夫曾極力阻止,卻一不留神被郭靖奪了鐵舟上山;農夫是受黃蓉矇騙,力撐大石不得脫身,眼睜睜看著二人通過;書生則是與黃蓉鬥智落敗,才無奈放他們上山的。

只有樵夫,聽了黃蓉拍他馬屁的一首山歌,又見二人以山下漁人的舟槳逆水而來,便輕易將他們放過——

她(黃蓉)料定這樵子是個隨南帝歸隱的將軍,昔日必曾手綰兵符,顯赫一時,是以她唱的這首曲中極贊糞土功名、山林野居之樂。

常言道:“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這一首小曲兒果然教那樵子聽得心中大悅,他見靖、蓉二人乘鐵舟、挾鐵槳溯溪而上,自必是山下那漁人所借的舟槳,心曠神怡之際,當下也不多問,向山邊一指,道:“上去罷!”

因為這一細節,不妨做個大膽猜測:會不會就是因為輕易放郭靖、黃蓉上山,沒能履行好職責,致使師父大耗內力,樵夫才受到斥責、排擠甚至打擊,直至被逐出四大弟子之列,甚至死於非命?

當然,這只是個猜測,可能性並不大。因為,即便實施排擠、打擊的是另外三大弟子,他們也不可能瞞著一燈大師擅作主張,而且這種事根本瞞不過。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一燈大師默許甚至責令三大弟子排擠甚至廢掉樵夫?從一燈大師的為人看,這種可能應該不存在。

所以,樵夫因為失職被廢掉的可能性並不大。以上猜想不成立。

猜想二:樵夫本是大將軍,迴歸大理國了

我們知道,“漁樵耕讀”在跟隨一燈大師隱居前,都是大理國的高官:漁夫是水師都督,樵夫是大將軍,農夫是御林軍總管,書生則是大丞相。

關於樵夫的去向,有沒有可能是他離開一燈大師,回大理國繼續為官了?

至於原因,是他自忖沒能盡到守護師父職責,心中有愧,自願回國效勞;或者,乾脆就是大理國出現什麼狀況,需要大將軍回國效力——記得一燈大師也曾說過,他剛出家時,四大弟子還曾輪流回宮輔佐新皇帝。

當然,這也僅僅是一種猜想,對與不對無法確知。

猜想三:“泗水漁隱”本就是一漁一樵

“漁樵耕讀”四弟子,《射鵰英雄傳》中沒出現具體名字,但在《神鵰俠侶》中出現了——農夫叫武三通,書生叫朱子柳,另有一個綽號“泗水漁隱”。

有網友說:泗水漁隱,“漁”是指漁夫,“隱”則指樵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確實有不少隱士藏身大山,以“樵”為業。但同樣的,也有不少隱士喜歡水邊垂釣,以“漁”為樂,如東漢著名隱士嚴子陵,如《射鵰》中的陸乘風。

由此可見,以“隱”指“樵”,並非慣例,並無證據。

更重要的是,《神鵰俠侶》中說得明白,受郭靖之邀到大勝關的,只是漁、讀二人——“此次來赴英雄宴的是漁人泗水漁隱與書生朱子柳二人”。

所以,說“泗水漁隱”是二人,指一漁一樵,並不正確。

假設:樵夫叫“點蒼樵子”,沒有失蹤

說完以上關於樵夫失蹤的猜想,又想起關於“漁樵耕讀”的另一細節——金庸在《神鵰俠侶》新修版中,將“泗水漁隱”改為“點蒼漁隱”。

泗水是水名,在山東;點蒼則是山名,在雲南大理。也許,金庸改“泗水”為“點蒼”,不過是要寫實,以呼應大理點蒼山。

還有,我總覺以“點蒼”配“漁隱”有些不倫不類,若配以“樵隱”或“樵子”則舒服得多,因為山間隱居應是樵夫,江邊隱居才是漁夫。

也就是說,“點蒼漁隱”該當是“點蒼樵子”。

如此一來,倒不防給一燈大師門下四大弟子“漁樵耕讀”重新規劃名號:泗水漁隱、點蒼樵子、農夫武三通、書生朱子柳。

乾脆繼續假設,《神鵰俠侶》中與書生朱子柳一起到大勝關的,不光有農夫武三通、漁夫“泗水漁隱”,樵夫“點蒼樵子”也一同前往。

如此,四大弟子全了,強迫症如我,也就覺得一切正常、世界安靜了。


閒扯名著


首先我們先否定金庸先生忘記寫樵夫這個人物的可能,其原因有兩點:

1.金庸的武俠在初寫時不完全嚴謹,但大家知道,金庸進行了數次修訂,填了很多坑,修改了很多bug。因此忘記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

2.樵夫在射鵰中吟了一首《山坡羊》,當時通常認定為元人張養浩所作,這就變成了宋人吟元曲,對此金庸先生做了數次的考證。這樣,我想金庸先生一定記得這個樵夫了吧。


那為什麼樵夫在《神鵰俠侶》中沒有出現呢?

1. 人物爭議導致金庸避而不談

因為樵夫的一曲《山坡羊》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當時香港文壇能人甚多,這樣的用典錯誤還是非常明顯的,所以當時金庸受到了質疑。最為出名的就是金庸和梁羽生的多次筆墨官司。

金庸先生此後也做了多次考證,並在小說中也做了註釋。

鑑於此,金庸先生可能為了避免爭議,所以在《神鵰俠侶》中避而不寫。

2.樵夫代表的中國隱士文化

漁夫釣魚,農夫耕地,讀書人讀書,這都是對應身份的,唯獨樵夫在砍柴的時候唱了《山坡羊》。

“興百姓苦,王百姓苦”,山坡羊的主旨在於懷古論今,其對王朝更迭的感嘆,對兵伐亂世的厭倦,都透著一股家國情懷,同時也帶著中國隱士的特質。

漁樵耕讀為一燈大師座下弟子,也應深修佛法,而從射鵰的表現看:漁脾氣暴躁,耕為人狡黠且極端,而讀則帶著讀書人的迂腐和小聰明。只有樵,從他和郭黃的對話就可以看出其隨意灑脫,同時胸懷遠大,因此對佛理悟性最高的應該也是他。

以他的觀念,在神鵰時期應已成為一個隱居山林的隱士。

他的不出現是一種留白的隱喻,代表著隱士精神的出席。

以上兩種可能都只是臆測,究竟為什麼沒有出現,大概只有金庸老爺子才知道真正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