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是哪個大將立馬中條,在中條山苦戰三年抵擋10萬日軍

外地人對陝西關中的青年男性有一個評價:“南方才子北方將,陝西冷娃排兩行”,冷娃不是愣娃,冷娃的冷是認死理、一根筋、寧折不彎的精神。杜甫曾評價陝西冷娃“況復秦兵耐苦戰”。

陝西作家陳忠實曾寫道:“這些關中將士無論性格性情具備什麼樣的地域性特質,在民族存亡的血戰中,體現出來的凜然不可侵辱的大義,正是中華民族輝煌千古存立不滅的主體精神。”

盧溝橋事變後,日軍佔領黃河北方的大部分地方,1938年的3月,日軍牛島與川岸連個兵團渡過了山西的風陵渡,兵鋒直指西安,控制了西安,則整個西北地區以及西南大後方危矣。

是哪個大將立馬中條,在中條山苦戰三年抵擋10萬日軍

潼關是陝西的東大門,是連接西北、華北與中原的咽喉之地,而中條山與潼關隔河相望,守潼關必先守中條山。

孫蔚如,西安灞橋鎮豁口村人,是個地道的陝西冷娃,陝軍抗日的主帥,當時孫蔚如任陝西省政府主席,蔣介石改任其為31軍團軍團長(後改為第四集團軍),藉機免去了他的省主席職務。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坐鎮西安,派所謂的雜牌軍第四集團軍北上晉西南阻擋日軍。

第四集團軍拿著漢陽造,穿著破衣爛衫開赴晉西南的中條山,軍容整齊、裝備精良的蔣氏嫡系部隊留守西安,可以說守住了中條山,就守住了黃河,就守住了潼關、西安乃至整個西北。

第四集團軍由清一色的陝西子弟兵組成,從38年9月到41年5月,三年的時間裡,這群陝西冷娃在這裡和裝備精良的日軍相持了三年,期間,日軍進行了十一次進攻,大小戰役數百次,戰況慘烈,一個小山包經過幾次易手,反覆爭奪,三秦子弟整連整團的傷亡,前期在華北戰場上順利推進的日軍遇到了最大的敵手。

是哪個大將立馬中條,在中條山苦戰三年抵擋10萬日軍

日軍十萬餘人在空軍與炮兵的配合下,在三年間,對中條山進行瘋狂的進攻。

在六六會戰中,177師曾有1000多名士兵被日本鬼子包圍,激烈戰鬥過後,剩下的800多人被日軍逼到了黃河岸邊的懸崖,八百個陝西冷娃一瞬之間一起投入了母親河的懷抱之中。他們中的大多數還是二十左右的年輕人,為了侵略者的鐵蹄不踏入三秦大地而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是哪個大將立馬中條,在中條山苦戰三年抵擋10萬日軍

在中條山戰役初期,衛立煌擔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憑藉二十六七萬人阻擋日軍四個師團的進攻,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被衛立煌用實際行動表示了反對,他積極消除國共摩擦,在前十一次的中條山戰役中脫住了日軍的侵略步伐。

在1941年5月,日軍最後一次進攻中條山前,蔣介石從第四集團軍抽調了十萬人去反共,只剩下十七八萬人,日軍的兵力卻從四個師團增至七個師團,以十萬打十八萬,在各方面日軍都處於優勢。

中條山戰役中,中國軍隊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將士們壯烈殉國。

是哪個大將立馬中條,在中條山苦戰三年抵擋10萬日軍

中條山戰役抗戰老兵

三年中有兩萬多名三秦子弟在中條山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因為背後是他們的父老鄉親以及他們的家鄉。

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日軍雖攻破了中條山,但是未踏入陝西一步,仰賴關中將士不惜命肯拼搏的這種精神。

幸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