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手上的祕密都在這裡了!不敢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的手針全技術大賞!

手上的秘密都在這裡了!不敢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的手針全技術大賞!

手針技術是指針刺手部的特定區域以治療疾病的一種針刺技術。該技術的產生,是以生物全息理論為基礎,即把內部臟腑組織器官縮影投射於手部特定區域,通過刺激相應反應區,達到調整臟腑、治病防病的目的。臨床上常用以治療各類急性痛症(如急性腰扭傷、頭痛、胃痛、痛經、坐骨神經痛等),對產後缺乳、小兒遺尿、支氣管炎、哮喘、心律失常、皮膚瘙癢症等,亦有較好的效果。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針具

以直徑為0.35mm、長15~25mm的毫針為主。

(二)選穴方法

1.手針的基本全息圖象

手針的全息圖象框架以手象針為代表認為,手上有數個不同的人形穴區圖,這些穴區圖符合生物全息律的特點,臨床常用的是手縱向排列的全息象和橫向排列的全息象。

縱向排列的全息象:就象一個俯臥的人形。中指為頭項,示指、環指為上肢,拇指、小指為下肢,第三掌骨為脊柱。其餘的身體器官依次排列。人體陽面的組織器官,在方氏手象針裡稱之為手伏象。同理,人體陰面的組織器官稱為手伏髒。如手伏象示例(見圖1)。

手上的秘密都在這裡了!不敢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的手針全技術大賞!

橫象的全息象:把手示指、小指向前伸出。拇指、中指、環指縮起,可以又得到一個“全息人象”的雛形:橈骨小頭及第一掌骨為頭項,示指為上肢,小指為下肢,掌面及掌背即分別為軀幹的內、外側。其外側稱為橫伏象,其內側稱為橫伏髒。如橫伏象示例(見圖2)。

手上的秘密都在這裡了!不敢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的手針全技術大賞!

2.主要的刺激區

(1)咳喘點:位於手掌面,示指掌指關節尺側處。

(2)夜尿點:位於掌面小指第二關節橫紋中點處。

(3)心點:位於掌面二、三掌骨之間掌橫紋之上。

(4)胃腸點:位於勞宮穴與大陵穴連線之中點處。

(5)止癢點:位於手掌尺側,距腕橫紋尺側緣1寸,赤白肉際處。

(6)肺點:位於掌面,小指第1、2指骨間橫紋中點。

(7)坐骨神經點:位於第四、五指掌關節間,近第四指掌關節處。

(8)睡眠點:手背,在合谷穴與三間穴連線的中點處。

(9)腰腿點:手背第二指伸肌腱橈側及第四指伸肌腱尺側,距腕橫紋遠心瑞1寸5分處。

(10)肩點:在手背部,位於第二掌骨遠心端與示指指骨近心端,每側共2穴。

(11)頭頂點:位於中指第一指關節橈側赤白肉際處。

(12)會陰點:位於小指第一指關節橈側赤白肉際處。

(13)後頭點(又稱扁桃腺):位於小指第一指關節尺側赤白肉際處。

(14)足跟點:位於胃腸點(勞宮穴與大陵穴連線之中點處)與大陵穴連線之中點處。

(15)前頭點:位於示指第一指關節橈側赤白肉際處。

3.手針取穴、配方

手針取穴主要有4種方法。

(1)按部取穴:即按疾病所在部位或臟器取相應的手穴。如眼病取眼點,肩痛取肩點,腰扭傷取腰腿點等。

(2)對應取穴:針對某些症狀選取相應的手穴,如咳嗽、哮喘選咳喘點,小兒夜尿選夜尿點等。

(3)據中醫理論取穴:即依據傳統的臟腑經絡學說選穴,如失眠取心點,因心主神明;泌尿生殖病取足跟點等。

(4)綜合取穴:即將多種取穴法所選之穴,結合運用。如皮膚瘙癢症,可按症狀取止癢點;按中醫理論“肺主皮毛”取肺點,組合成方。

一般而言,手針技術取穴配方宜精,選用1~3穴為宜。本技術以同側取穴為主,即左側有病,取左側穴位;右側有病,取右側穴位;兩側有病或內臟病可取兩側穴位。

(三)基本操作方法

1.進針法

(1)一般進針法:令患者手呈自然彎曲位,術者手持毫針,針尖緊靠骨膜外面而垂直於掌面,直刺入穴位,以不刺入骨膜為準,深度2~5mm為宜。此法適用於多數手穴。

(2)特殊進針法:此法據穴位不同而有所差別。腰腿點針刺時,要求患者略握拳,腕關節呈背屈位。針身應與皮膚表面成45°角,針尖略向掌心,從伸指肌腱與掌骨之間刺入,深約10mm為宜。另如針坐骨神經點,先直刺,深約5mm,以刺至骨膜為度(針尖有明顯牴觸,患者自覺針感強烈),得氣後,留針1~3秒鐘,再提針斜刺向上刺至骨膜。

2.行針法

一般採用小幅度捻轉之法。如治療疼痛性病症時,則須用較大幅度捻轉結合提插的強刺激手法,持續運針2~3分鐘,並囑患者儘量活動病痛處或做局部按摩;痛止後,尚須繼續行針1~3分鐘。

3.留針時間

手針技術的留針時間為5~15分鐘,疼痛性疾患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有些疾病則可採取間斷留針法,如以睡眠點治失眠時,可先直刺15mm,捻轉2分鐘,留針2分鐘,再捻轉2分鐘後留針。

4.療程

手針技術治療急性病可每日1~2次,不計療程;慢性病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一)急性腰扭傷

表現為腰部一側或兩側劇烈疼痛,活動受限,常保持一定強迫姿勢,以減少疼痛。患者多為青壯年,有腰部扭傷史。本病多為局部皮肉筋脈受損,以致經絡不通,經氣運行受阻,瘀血壅滯局部而致疼痛。本病按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舒筋通絡止痛。

【操作步驟】選取同側的腰腿點進針。選用25mm毫針,使針身與皮膚表面成45°角,針尖斜向掌心,從伸指肌腱與掌骨之間刺入,深約10mm。以該穴位有酸脹感為度。也可以針後令患者扭動腰部,以助針效,留針15分鐘。每日治療1次。

(二)肩凝症(肩關節周圍炎)

本病以肩周疼痛,伴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疼痛多以夜間為甚,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查體見肩部肌肉萎縮,肩前、後、外側均有壓痛,外展功能受限明顯。本病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多見於體力勞動者。常因外傷筋骨,氣血不足復感受風寒溼邪所致。本病按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舒筋活絡,通痺止痛。

【操作步驟】以同側肩點(即手伏象的肩部)取穴為主,以15mm毫針直刺,深度10mm,留針15分鐘。每週治療3次,2周為一療程。

(三)頭風(原發性頭痛)

本病是以頭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症,可由各種外感及內傷因素導致頭部經絡功能失常、氣血失調、經絡不通或腦竅失養所致。依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解痙通絡,祛風止痛。

【操作步驟】取15mm毫針,於手伏象頭頂相應部位直刺,深度10mm。氣虛則可加針直刺橫伏象頭頂部位,留針15分鐘。每週治療3次,2周為一療程。

(四)痛經(原發性痛經)

痛經是指月經期間或前、後發生在下腹部的疼痛及不適,以致影響正常生活或工作的病症。本病多由情志不調,氣滯血瘀;或外感寒溼之邪客於胞宮,氣血運行不暢;或肝腎不足,精血虧虛,胞宮失養所致。本病依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理氣活血止痛。

【操作步驟】以會陰點為主穴,後頭點,足跟點為配穴。皆取15mm毫針直刺,深度以5mm左右為宜。會陰點、後頭點可深及骨膜。此時針下當有抵抗感,足跟點則應避開骨膜及血管,留針15分鐘。每週治療3次,1月為一療程。

(五)不寐(原發性失眠)

不寐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或見入睡困難,或睡眠不實而易醒,或早醒,甚則徹夜不眠為特徵的病症。本病多因情志不遂或思慮勞倦,內傷心脾,心神失養;或心腎不交,心火獨熾;或宿食停滯,胃不和則臥不安。依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本技術適用於該疾病的各種證型。

【治則治法】安神助眠。

【操作步驟】以睡眠點為主穴,前頭點、後頭點為配穴。皆取15mm毫針直刺,深度以10mm為宜。留針15分鐘,每週3次,1月為一療程。必要時可以配合體針以增強療效。

三、禁忌症

1.局部皮膚破潰、感染者。

2.精神緊張、疲勞、虛弱者。

3.血液病有出血傾向者。

4.孕婦。

四、注意事項

1.手針技術針感較體針為強,治療前宜向患者充分解釋,以避免發生暈針。

2.針刺手穴,特別是沿骨膜斜刺時易損傷骨膜,故應注意手法輕柔。

3.嚴格消毒,防止發生感染。

4.手部血管較為豐富,針刺時手法宜輕柔,避免引起手掌部血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