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臺北故宮古籍善本知多少

臺北故宮古籍善本知多少

臺北故宮古籍善本知多少

從1931年“九·一八”國難事變起,國民政府就策劃“古物南遷”行動。北京故宮中最精華的一部分一路南遷,最後到臺灣省,從此就再也沒有回來過。

金文甲骨、秦漢碑拓、敦煌遺卷、唐人寫經、佛道經藏、宋元古本、《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今天,臺灣島中研院、臺北市故宮博物院、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珍藏的就是這批中華3000年文明中最精華的典籍。

中國收藏家協會報刊收藏委員會副秘書長秦傑說,根據臺灣方面資訊,臺灣地區藏古籍約100萬冊,善本有27~28萬冊。而臺北故宮從北京故宮博物院在抗日戰爭初期南遷的書籍,僅善本圖書就有6萬餘冊,其中有許多極為珍貴的宋、元善本書,還有文淵閣《四庫全書》、《四庫薈要》,都完整無缺。

台北故宫古籍善本知多少

多災多難的《四庫全書》

運到臺灣的故宮文物,開始存放在臺中山村北溝的老房舊舍中,日夜經受著颱風和暴雨的考驗。

1963年3月,臺灣正值春雨期。一日,古籍圖書專家梁廷煒在例行檢查中,發現文物箱上有一攤水跡,嚇了他一跳。他立即打開這臺標有633號的箱子檢查,發現貯藏在裡面的《四庫全書薈要》9冊被雨水浸溼後發生粘連。

台北故宫古籍善本知多少

《四庫全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官修叢書,共7套,保存在北溝的文淵閣版《四庫全書》是成書最早的一部。這套《四庫全書薈要》是《四庫全書》的精華本,是現世僅存的一套孤本,孤本的破壞,損失重大不言而喻。

1963年6月3日,臺灣“教育部”收到了“檢察院長”于右任寫給他們的信函:“其損失情形如何,主管人員有無失職咎責?應予調查,以明真相。”結果,聯管處主任孔德成引咎辭職。孔德成是孔子的77代嫡孫,1920年被民國政府冊封為“衍聖公”。

1965年,包括這部國寶在內的所有文物,都運到了新建的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年間纂修的古代文化典籍《四庫全書》,幾乎涵蓋了古代中國所有學術領域。編修歷時十餘年,參與編撰學者三百六十多人,抄寫人員近四千人,收錄典籍三千五百餘種、七萬九千餘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約七億字……它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時期我國大部分重要典籍,幾乎涵蓋了古代中國所有學術領域。當時一共抄寫了七部,這七部書命運卻各不相同。

其中文源閣本在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時被焚燬,文宗、文匯閣本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被毀;杭州文瀾閣藏書樓1861年在太平軍第二次攻佔杭州時倒塌,所藏《四庫全書》散落民間,後由藏書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補抄,才搶救回原書的四分之一。文溯閣本1922年險些被賣給日本人,現藏甘肅省圖書館。文津閣本於1950年由中國政府下令調撥到中國國家圖書館,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書保存的版本。文瀾閣本則藏於浙江省圖書館。

200多年來,當年抄寫的七部《四庫全書》,流傳至今僅存三部半,較為完整者就兩部——如今國家圖書館“鎮館之寶”、文津閣《四庫全書》,以及藏於臺北故宮的文淵閣《四庫全書》。而臺北故宮所藏,收書三千四百七十一種,全書有三萬六千三百八十一冊,七萬九千三百餘卷,比傳存的文溯,文津兩閣本超出甚多,是存世最為完備、也最為精美的一部。

一頁千金的宋刻本

台北故宫古籍善本知多少

宋版書在明末清初已經是非常值錢了,甚至以頁論買賣,清代著名藏書家黃丕烈為購宋刊《戰國策》,竟花去八十兩黃金。因此收藏界有“一頁宋版,一兩黃金”之說。

宋刻本的珍貴,不僅在於它的稀少,它的做工講究,更在於它最接近古本。藉助宋刻原版,校正明清以來所刻古籍的訛誤,恢復古籍的真實面貌、搜索後代刻本中沒有的資料、查找典故、考察史實,宋刻本有其極高的學術參考價值。

而在臺灣地區,就目前所知,僅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和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的宋刻本就有近400部。其中包括《爾雅》、《周禮疏》等學術價值極高的傳世孤本。

台北故宫古籍善本知多少

《爾雅》原為常熟汲古閣毛氏父子舊藏。毛晉汲古閣是名冠江南乃至全國的大藏書家和名刻書家。而此書後為清畢沅經訓堂所得。畢沅累官至湖廣總督,他死後的第二年,因其在湖廣總督任內濫支軍款事發,子孫被革職,家產被沒收,此書應在其時進入內廷收藏,後隨其他珍寶南遷,入臺北故宮博物院儲藏。

台北故宫古籍善本知多少

《爾雅》與“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清翠玉白菜”等一起被視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爾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詞典,原作者是誰,至今沒有定論。

台北故宫古籍善本知多少

三卷三冊宋刻本《爾雅》,由南宋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刊印,保存得相當完整。國子監自五代時開始刊刻經籍,到如今,五代與北宋的刊本已經不多見。這部南宋時代的《爾雅》是珍貴的孤本,也是研究五代刻書規模的重要物證。值得一提的是,古書的字體與刊印形式也如藝術品一般有其風格演變的歷史。這部《爾雅》的字體端莊有力,版面寬大疏朗,又稱為宋刻大字本,是難得一見的精品。

台北故宫古籍善本知多少

而《周禮疏》由唐代的學者、經學家賈公彥等編撰,是唐人為“九經”所作的註疏中最為朱熹稱道的一部,現存版本為南宋的兩浙東路茶鹽司所刻,宋元遞修本。

台北故宫古籍善本知多少

據近代學者考證,此書在我國出版史上獨具地位。清初康熙年間“帖學四大家”之一的何焯在故宮武英殿工作曾見過此書,但在中國清代官府藏書目錄《天祿琳琅書目》中卻未收錄此書,其原因令人不解。

“古籍與秘檔”

臺北故宮所藏清代文獻檔案,也是屬於清宮舊藏。依其存放地點主要區分為“宮中檔”、“軍機處檔”以及“內閣部院檔”、“清國史館與民國清史館檔案”四大類,其中以“宮中檔”硃批奏摺與“軍機處檔”錄副折件與附圖所佔數量為最大宗。這些檔案文書,由於具有高度機密性,向來深藏大內,外界人士鮮少認識,但在清代統治者有意識的管理與保存情況下,得以存世迄今。

台北故宫古籍善本知多少

臺北故宮的古籍善本主要源自清宮舊藏,包括宋、元、明歷代傳承下來的善本舊籍與清代宮廷抄寫刊印的書籍,其中以昭仁殿“天祿琳琅”、養心殿“宛委別藏”、文淵閣“四庫全書”、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武英殿殿本圖書最負盛名。

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命內臣檢閱宮廷秘藏,選擇善本進呈御覽,列於昭仁殿,賜名“天祿琳琅”,並親書匾額及對聯。“天祿”一詞取漢朝天祿閣藏書,“琳琅”為美玉之稱,意謂內府藏書琳琅滿目。此後,昭仁殿成為清廷收藏善本珍籍的專門書庫。而“天祿琳琅”,則成了乾隆皇帝藏書菁華的代稱,也是至今仍存的清代皇室藏書。

台北故宫古籍善本知多少

“宛委別藏”是清朝學者阮元花費幾十年心血收集、編纂、抄錄而成的,沒有副本,只此一套。

阮元學問很大,曾奉乾隆諭旨參與編纂過多部皇家出版的書籍。他在南方做官時,很注重收集散落在民間的古書。通過徵集、購買、借閱等途徑,幾十年間,阮元收集到160部連《四庫全書》中都沒有的古書,陸續精心抄寫,編纂成冊,統稱為《四庫未收書》,進呈給乾隆的兒子嘉慶皇帝。

嘉慶皇帝對這套書非常珍愛,命名為《宛委別藏》(據古書記載,“宛委別藏”是大禹珍藏典籍的地方),還在每部書的首頁加蓋了“嘉慶御覽之寶”的御璽,又命工匠製作了100個楠木書匣,加以精心包裝,然後陳列在養心殿御書案背後的書架上。

養心殿,是清朝自雍正皇帝以來歷代皇帝日常辦公和居住的地方(雍正以前的皇帝住在乾清宮)。殿中的御書案是皇帝批閱奏章的書桌,嘉慶把《宛委別藏》收藏在此處,可見他對此書的珍視程度非同一般。

日寇在東北製造“九·一八事變”之後,故宮博物院擔心戰火會燒至北京,便將故宮最珍貴的部分文物裝箱運到南京,後又輾轉運到四川保存。其中就包含這套《宛委別藏》。

解放前夕,這批文物被國民黨運至臺灣,《宛委別藏》被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所以,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裡,只餘下那些空書架,還按兩百年前的原貌,擺放在養心殿中。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所藏的數萬件古籍善本,許多來自於大陸歷代遺存,甚至直接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祖國大陸藏書界很少有人見到過這些典籍。

也許有那麼一天,萬流終於歸宗,散落海峽兩岸的文化瑰寶,終有團聚的一天。

臺北故宮裡,另外的精品

台北故宫古籍善本知多少

1.藏文大藏經

不管從歷史、文物自身質量還是珍貴稀有性來看,藏文大藏經都堪稱稀世珍寶。康熙八年,蒙古籍、篤信藏傳佛教的孝莊皇太后,亦即民間熟悉的“大玉兒”,動員孃家資源籌款,由康熙皇帝動員僧眾171名,將年久破損的明代大藏經,用泥金重新抄寫一遍,命名《大藏經》,這也是清朝第一部重修的佛經。當時使用金箔逾37萬兩,金粉近1800兩,共分108函(象徵世間芸芸眾生108種煩惱),總計10萬頁經文,每一函經文重達50公斤,今日市價估逾百億元。

藏文佛經的裝幀形式不同於漢族人習慣,以經葉、經版和經衣組成。經葉呈長方形,一張張疊成一摞,上下以經版夾住,然後用絲帶紮緊,並附上白色哈達,最後以黃綾經衣包裹,成為完整的一函經篋。這種經本形式源自印度,為西藏佛教沿用,稱為“梵夾裝”。此為清朝收藏,泥金寫本藏文甘珠爾經的經葉,正反兩面均以金泥正楷書寫,每函300~500葉不等,經葉依次序疊放後,邊緣即呈現金泥彩繪的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吉祥結等8種圖案。

台北故宫古籍善本知多少

2.帝鑑圖說

這是張居正為當時年僅10歲的明神宗(萬曆皇帝)所編的教科書,每段故事先錄一段簡短的史傳記載,再翻譯成當時通行的白話文,於文末提醒為政之方,通俗易懂。“臺北故宮”所藏《帝鑑圖說》共兩冊,是清代內府的圖繪寫本,色彩鮮豔,製作精美。依製作人員的年代判斷,應該完成於咸豐十一年(1861)之後。

台北故宫古籍善本知多少

3.明《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的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目錄60卷,約3.7億字,這一古代文化寶庫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永樂大典》成書600年來,屢遭變亂劫難,先是其正本不知所蹤,嘉靖末年抄錄的惟一副本在清康熙年間便已佚失不少,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永樂大典》又遭兵燹,除大部分被焚燬之外,倖存殘本被劫掠至英、美、法等國,流散海外。

《永樂大典》成書時共有22877卷,裝成11095冊。然而,目前全世界各地所發現的《永樂大典》數量全部加在一起也只有800卷,400冊左右。也就是說,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已知和能見到的《永樂大典》加起來,不到原書的百分之四。

目前,《永樂大典》散落在八個國家和地區的三十多個單位和個人手中。國家圖書館目前擁有221冊(包括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的60冊),居世界各處收藏之首。

台北故宫古籍善本知多少

此外,臺北故宮沒有列出的重要古籍善本還有很多,比如宋《孟子註疏解經》、宋《南軒文集》、宋《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等等。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