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外國小說裡經常出現巴黎?

Toys-crazy


因為看這些書的時候沒有留意過這個細節,所以沒有去深究。

只能按照我的理解去猜測一下作者的思想。

啟蒙運動

18世紀的歐洲興起了啟蒙運動,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這個運動不是最先發起於法國的,但是法國是啟蒙運動的中心。法國的啟蒙運動聲勢最大,戰鬥性最強,影響最深遠,堪稱為西歐各國啟蒙運動的典範。他的領袖伏爾泰的思想影響了整個18世紀的歐洲。

法國大革命

從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開始,法國大革命歷時41年,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在法國初步確立了共和國的政治體制,震撼了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是革命時代規模最大、最徹底的一次革命。

這幾場運動,也基本上確立了法國作為人文主義殿堂的地位。

作為法國的首都巴黎,更是被人們當作是人文主義的聖地了。

就跟很多人嚮往美國是因為傳說中他的自由平等的理念一樣。


悠然布衣


巴黎在西方人眼裡是平等自由之地,這裡更是藝術、時尚、奢侈的代名詞。

一、女權主義《飄》

《飄》誕生於20世紀30年代,是典型的女性主義文學作品。受到法國大革命的啟示(平等自由天賦人權),女權主義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在20世紀得以迅速發展,作者希望藉以巴黎表達女性追求獨立平等的迫切之情(這本書是上小學時閱讀的距離較遠,記得故事情節都是發生在美國的)。

二、印象派《月亮與六便士》

這是我喜歡的英國作家毛姆的作品,毛姆創作這部作品的原型是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另外毛姆本人曾在法國紅十字急救團服務過。

三、歷史見證《傲慢與偏見》

歷史上對於簡奧斯汀的褒貶不一,但不能否定她的創作能力。《傲慢與偏見》是其第一部作品,創作於1796年(簡21歲),這個年代剛好距離法國大革命結束僅兩年,也就是說簡奧斯汀見證了法國大革命(1789——1794)。

綜上所述,作家不約而同提到了巴黎,這和歷史與個人經歷有一定關係,但作為文學作品來說在當時提及巴黎自然會提升其藝術品味。

配圖來自網絡,一個畫畫的非專業的專業HR聊的不只是藝術。


艾米Whisky


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

——海明威

自由、浪漫、平等、時尚、氣質等一度是巴黎的代名詞,而且巴黎更能讓文學家、藝術家的個性、真實內在完整的發揮出來,不受束縛,自由交流思想,因此也成為他們的天堂。

一個地方,能夠充分的尊重個體的發展,讓人舒服暢快的生活著,那就一定是個好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