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古徽州六縣,一個劃給了鄰居,一個直接劃出了省

徽州古稱歙州、新安,北宋平定鎮方臘起義後,改歙州為徽州。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分治為江蘇、安徽兩省,以安慶府和徽州府的首字“安”和“徽”,取名新分置的省為安徽省。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地,徽州文化、徽商等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古徽州六縣,一個劃給了鄰居,一個直接劃出了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實行郡縣制,在江南大地設置會稽郡,郡下設縣,在徽州地區置黟、歙二縣。歙縣包括了今天的歙、休寧、婺源、績溪、淳安、遂安等地;黟縣包括了黟縣、祁門、石臺等地,並在此置新安郡。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將原歙地一分為五,即:歙、休陽、黎陽、新定和始新五縣,後休陽縣因諱吳主孫休改為海陽縣,到晉代又改為海寧縣。南朝時期,黎陽併入海寧。隨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海寧為休寧。

古徽州六縣,一個劃給了鄰居,一個直接劃出了省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在歙縣,轄歙、黟、休寧三縣。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析休寧縣回玉鄉和鄰縣樂平的懷金鄉,新建婺源縣。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劃原黟縣的赤山鎮和饒州浮樑縣一地設祁門縣;又析歙縣華陽鎮設績溪縣。歙州領六縣,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的“一府六縣”建制基礎。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鎮壓州人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後,改歙州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領六縣,治所在歙縣。元、明、清三代“一府六縣”都未變化。民國元年(1912年),廢徽州府。1934年,蔣介石因戰事,把婺源縣劃給了江西省。但是,婺源民眾因民風、文化與江西不同,不願脫離安徽,民間遂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婺源回皖”運動。

古徽州六縣,一個劃給了鄰居,一個直接劃出了省

婺源在歷史上對徽州的影響很大, “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的祖籍就是婺源,徽州人也因此引以為傲。當婺源劃歸江西省的消息傳出後,在徽州尤其是婺源縣內,引起了很大反響,很多徽州人尤其是婺源人很難接受這種文化傳統上的分割。當地的民眾、鄉紳、社團以及在外的婺源籍人士紛紛以上書、集會、請願。抗戰時期當地的民眾以大局為重,不提及此事,但當抗戰勝利後,“回皖運動”再度高漲,甚至在中秋月餅上都印有“返徽”字樣。

古徽州六縣,一個劃給了鄰居,一個直接劃出了省

1946年,徽州同鄉會通過“回皖運動”的堅定支持者胡適,將請願書呈交給蔣介石。最終,在1947年8月,國民政府將婺源重新劃歸安徽。消息公佈之時,婺源乃至徽州人奔走相告,擊掌相慶。 《休寧縣誌》記載了當時徽州人內心深處的喜悅,海陽、屯溪街頭鞭炮齊鳴,人頭攢動,萬人空巷。

古徽州六縣,一個劃給了鄰居,一個直接劃出了省

1949年,在解放徽州地區時,由於有不同的部隊負責解放,為方便接管,婺源縣於同年5月再次脫離安徽徽州政區,劃歸江西。直到今天,婺源隸屬江西省上饒市。1983年,在徽州地區建立了縣級黃山市,4年後 改徽州地區為地級黃山市,改原縣級黃山市為黃山區,屯溪市改為屯溪區,以歙縣巖寺鎮新立徽州區,並將績溪縣劃歸宣城。最終,黃山市的行政區劃變為屯溪區、徽州區、黃山區、歙縣、黟縣、休寧縣和祁門縣。古徽州六縣目前雖然分裂,但六縣人民同根同源,同屬徽州文化圈,彼此的紐帶並未斷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