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朱元璋一生殺了那麼多貪官,為什麼沒有對貪腐形成有效震懾?

虛竹xingyuan


以下內容純粹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首先,朱元璋所處的社會是封建主義社會,這種社會性質已經進入了私有制的社會制度下。在這種社會性質下,反腐工作一般都是沒有任何效果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在一個全民向錢看齊的社會,試問哪個人不是笑貧不笑娼?有錢就是大爺,沒錢就是孫子,社會風氣如此,更何況官場了?

試想下,一個官員如果做的工作足夠優秀,肯定會得到合理的升職加薪,那麼通過這種激勵制度哪個官員還不是為了錢去工作?道理很明白,但做起來沒那麼容易,朱元璋時期的升遷制度很麻煩,官員的薪水也不是很高,在這種社會性質下,肯定會有人前赴後繼的腐敗下去。

朱元璋時期的反腐工作,是整個大明也是歷史上最大最嚴的反腐運動。年少時期的悲慘遭遇,使朱元璋對貪汙腐敗的官員深惡痛絕,據統計,有超過15萬的貪官被殺。但是,反腐的效果呢?該貪的還是貪,該腐的還是腐。為什麼會是這種情況呢?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說是有一個叫張延賞的官吏,本是一清官。得知有一個案子,頗有些冤屈,但自己又插不上手。待他當了大官後,就召集下手說:“這個案子拖了這麼就,你們必須十天之內弄清楚”,結果第二天上班,桌子上寫一紙條:“三萬貫錢,你別碰這個案子了”張延賞很是氣憤,吩咐下人速速辦妥此案。可是又一天上班,桌上有是一紙條:“五萬貫錢”張延賞十分生氣,令人馬上整理此案。結果又一天,桌上寫的紙條變成了:“十萬貫錢”。張延賞看到如此,只能放棄此案。

一個清官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是他改變了自己的初衷了嗎?不是的,他是害怕。錢一天天漲,雖說自己不想貪,可是還是貪了,為何?秉公執法是好事,但因為公事把自己搭進去,值得嗎?三萬變五萬,他有的選,五萬變十萬,他還有的選嗎?人家既然出得起十萬,還怕沒能力整自己一頓嗎?犯不上!

最後,再說一下明朝官員的工資。明朝初期,官員的工資都是死的,而且也非常的低。一個七品官,一年下來只有可憐的150兩銀子......七品官,放到現在也算是縣長的位置,換算過來的話大約是4.5萬......一個七品官這麼低的工資,怎麼過?沒應酬?沒有子女父母需要養活?出行的馬車,家裡請的傭人、廚子,不發工資?在這種工資環境下,不貪就要窮死,貪了說不定抓不住。抱著這種僥倖心理,很多官員寧可冒著被殺頭的危險,也要貪.....


田之雲




朱元璋從一個要飯的和尚,能在十五年內建立幅員遼闊的大明帝國,是不容易的事,有他自己的成功秘訣。這個秘訣就是鋼鐵法紀。要使軍隊保持常勝優勢,必須要有鐵的紀律;要使國家長治久安,必須要賞罰分明,綱紀嚴明。這幾乎是朱元璋從參加起義到去世都奉行的教條。建國前,朱元璋在大破陳友諒之後,將自己唯一的侄子朱文正關了起來,不久朱文正死去,因為地方官告他違法亂紀。



朱元璋在去世前,下令處死了自己的女婿歐陽倫,因為這個女婿走私茶葉,茶葉是明朝的管制物品。中國歷史上最高統治者反腐敗,有誰處死過自己的女婿?唯有朱元璋。一個女婿半個兒,朱元璋下得了這個手。朱元璋反腐是徹底的反腐,堅決的反腐,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次做到了無論涉及到誰,都一查到底,絕不姑息。其他的反腐,都做不到朱元璋這麼堅決,力度這麼大,這麼持久。



朱元璋在位30餘年,先後處死了15萬官員及其家屬。不能說沒有一點看的見的效果,當時官場風氣的確有一定好轉。但是因為殺人太多,幹部輪換太快,導致政府運作出現問題,各級衙門各地方政府的老班底還沒有形成,官員往往就被殺了被充軍了,來一批新的當官,不久又被殺了被關了。幹部培養是需要過程的,朱元璋這樣殺官員,政府自身運作出現問題,靖難之戰之所以朝廷打不過朱棣,這和朱元璋在世頻繁屠殺官員有關,以至於建文帝軍中無大將,地方缺能臣,徵兵籌糧不力,等等。朱元璋的愚蠢反腐,遭到無情的嘲笑!



如果僅僅靠屠殺就能做好反腐敗工作,那漢代就應該解決了這個問題。朱元璋沒有充分認識到反腐敗工作的艱鉅性、長期性和複雜性,沒有堅持預防為主、標本兼治的辦法。反腐敗有其自身規律,應該認識規律,按照規矩辦事,才能取得成效,比如我們說的對症下藥。不能不分大病小病,一律處死,應該治病救人為主,罪大惡極的才處死。朱元璋的反腐方式是失敗的,後世無人效仿。


坐看東南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被後人稱為千古反貪大帝。他一生究竟殺了多少貪官,史書上缺少準確數據。反正朱元璋規定,貪賄數額達到白銀60兩,就格殺勿論。並且,還得掏空貪官的內臟,風乾屍骨,晾掛在衙門口的亭子裡,以教育後來的繼任者吸取教訓。由此可見,朱元璋痛殺貪官的狠勁有多厲害!不過朱元璋生前也曾感嘆,我的屠刀天天高舉著,為什麼還是有人在貪腐的道上前赴後繼,這是為什麼呢?依筆者之見,關鍵,一是朱元璋缺少一套基本的反貪制度和實施細則。二是朱元璋缺少一支從上到下的反貪執法隊伍。偌大一個王朝,靠他朱元璋一個人舞大刀,再多的貪官汙吏也是殺不完的。況且,朱元璋的刀下免不了會有冤案錯案,有擴大化傾向。當然,還有不怕死的漏網之魚。




王榮聯1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明朝作為我國曆史上一個極其特殊的朝代,從始至終都有與眾不同的特點,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如此。

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大明的千秋萬代,一直在兢兢業業,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廉政建設。

不過有意思的是,作為一個出身貧寒,極度痛恨貪墨的皇帝,儘管朱元璋鐵腕反腐,對貪腐者嚴懲不貸,甚至以剝皮萱草作為威懾貪官的手段。但實踐證明並沒有什麼卵用,洪武一朝的貪官人數始終居高不下,即使定下了貪汙60兩以上一律處斬的嚴酷條令,明朝官員依然前赴後繼,慷慨赴死。

那麼朱元璋就奇了怪了,為了錢,真的可以不要命嗎?

很多人說洪武年間的官員之所以如此膽大妄為,和朱元璋制定的低俸祿有直接關係,試想如果沒有灰色收入,單靠皇帝發的可憐的薪水,一家老小勢必要餓死,海瑞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證明。

但是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信條,並且奉行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理論。也就是說雖然生活窮點,但是也能生活的下去,這很難構成他們鋌而走險的理由。

而且一般而言,越是身居高位,家財萬貫的,就越是惜命,簡單說來就是膽小怕死。

再說了,即使口中喊著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這些人也是在期盼著新皇登基大赦天下。畢竟來日方長,誰會冒著被殺的危險鋌而走險呢?

所以,靜夜史認為:俸祿低絕對不是官員“慷慨赴死”的根本原因。那麼導致官員鋌而走險的原因有哪些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捨本逐末的反貪措施

作為出身平民的皇帝,朱元璋對貪汙深惡痛絕,這是他鐵腕肅貪的出發點。

不過,仇恨貪官不代表能徹底消滅貪官。

事實上,從決定“天下無貪”的那一刻開始,朱元璋就已經錯了。在方向發生偏差的情況下,想要達到目標簡直是痴人說夢。

就像大禹治水一樣,唯有因勢利導才能治本,而朱元璋很明顯搞錯了方向。

作為平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深知民間疾苦,得國最正,但不代表朱元璋能夠制定更加有效和完善的肅貪措施。

朱元璋片面地認為,只要殺殺殺,就能震懾貪官汙吏,而從來沒有想過貪官為何屢禁不絕。

官員之所以貪,是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即使打定了“窮則獨善其身”的打算,還是不得不面對“達則兼濟天下”的重任。

因為明朝官員,尤其是地方官員,俸祿除了供養自己,還要養活自己手下的一大幫辦事人員。

想要維持行政機關運轉,不至於在官員考核中被咔嚓,就要有錢,而官員的俸祿遠遠不夠,所以除了灰色收入,他們沒有辦法。

除非像海瑞一樣,自己身兼數職,像朱元璋這樣起早貪黑去工作。不過這貌似正是朱元璋需要的,在“嚴於律己,嚴於律人”的信條下,我朱元璋起早貪黑,你們也一定要起早貪黑,而且還不能多要錢。

累死是死,貪墨也是死,反正都是死,為何不活得輕鬆一點呢?

2、無孔不入的利益關聯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官的地方,就有官場。

而官場,是一個無法讓人獨善其身的地方。

即使是海瑞,也要面對上級的檢查、下級的請求以及同級官僚的彈劾,所以海瑞只有一個。

作為典型,朱元璋想要所有的官員都像海瑞這樣不食人間煙火,但是這可能嗎?

畢竟大多數的官員,也是出身平民,通過千軍萬馬的搏殺,最後才考取了功名,有了一官半職,做到了光宗耀祖。

所以,他們比任何人,都更加珍惜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但是這注定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我們說過,在官場中,總有利益糾葛,稍有不慎就掉進了別人的坑,而自己也有可能抓著別人的小辮子,這就使得他們成了一條繩上的螞蚱。

官官相護,就是這樣形成的!

不過官官相護的另一面,就是同在大染缸,誰也跑不掉。

在面對朱元璋的殘酷屠殺時,很多官員一是存在僥倖心理,感覺酷刑不會輕易降臨到自己頭上;二是法不責眾,如果所有官員都貪汙,做到天下皆貪,朱元璋總不能把官員全部殺掉吧?

所以,為了降低自己挨刀的頻率,更為了做到法不責眾,貪墨的官員會想盡一切辦法把其他官員拉下水。

而作為官場中人,即使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也要面對上下級無孔不入的侵蝕,而絕大多數人,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都會淪陷。

而官員如此無恥的根源,還是前文提到的低俸祿綁定的坑爹制度。

所以,不是朱元璋的酷刑不夠殘酷,而是這逼死人的制度,讓即使是不想貪汙的人也被逼上了絕路,所以洪武朝的貪官殺不絕!

不過我們應該承認的是,相比於朱元璋之後的官場現狀,戰戰兢兢的洪武一朝,官場環境確實清明!官員戰戰兢兢,收益的除了皇帝,也有老百姓!

因此,朱元璋得到底層民眾的擁護也就不足為奇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關於明朝朱元璋殺貪官,為什麼越殺越多這個問題展開探討。

朱元璋殺貪官其實是恨貪官,但人都有他的軟肋。朱元璋有著窩裡護,包括他的皇親國戚其實也是貪汙成風。而自己卻包庇他(她)們這些人,把殺貪官矛頭直接指向外姓大臣們。因為朱元璋是貧苦人出身,打江山親屬沒少幫忙。而朱元璋明知家屬和皇親國戚就有貪汙現象,卻不好意思去管怕別人說他不忠不孝。而朱元璋別人稱為他孝順帝,也正中了朱元璋的軟肋。

貪汙都是從小到大,而他們皇族家室親連親的太多。而科舉做弊有關係的才為朝中任用,所以形成了官官相護的聯網。而中層和下層官員,多數與皇親國戚沾親帶故。由於上層是保護傘,中層和下層欺上瞞下。因為下層往中層送禮,而中層往上層送禮一層吃一層。有下層報中層形勢大好,中層往上層報形勢大好,而上層報朱元璋也說形勢大好。就這樣朱元璋以為他的治理是有效的,這也正中了朱元璋忠孝之軟肋。

為什麼貪官會越來越多,而殺不見效果呢?這也是皇室沾連親太多,殺外人也怕把自己出賣給朱元璋,所以你不說我而我不說你的包庇。而朱元璋殺的都是明擺著的外室貪官,卻保護了皇室外界聯帶關係的人的利益。其實和近代蔣介石是一樣的,快亡國了才如夢初醒。

如果朱元璋先律己的話,不會越殺越多。總做點虛架子樣子給別人看:到最後是誤國害民。朱元璋如果不聽任何大臣奏學康熙微服私訪,更不會使貪汙成風的腐敗。朱元璋其實也是好皇帝,但殺貪官上犯了嚴重錯誤,低估了皇室以外連襟聯合體式的貪汙,最後才導致越殺越多。


北極寒冰16


震懾力肯定是有的。風險和利益並存,每個人都有僥倖心理。只是貪的方式更加隱秘罷了。

就像販毒份子一樣,剛槍斃一個毒販,但有些人控制不住貪婪,還是會一如既往的販毒。這就是一種習慣,想收手,卻收不住了。

我個人非常痛恨貪官,總覺得他們自己有工資,且比一般人工資高,為什麼還要貪?如果換成是我,我會貪汙嗎?

想過N次,我估計百分之九十九點九,我也會貪,也許第一次膽小會貪少一點,第二次,第三次,一次比一次狠,直到安全著陸,或被逮捕歸案…

因為我也經不起金錢的誘惑,別人都拿,我為什麼不拿,任期不貪,過期作費,我也想多留點財產給兒女,自己也多享受,就算被捕也是犧牲我一個,幸福幾代人,最多平日我上下打點好,別吃獨食,豪爽耿直點,爭取安全著陸,帶上一家子移民,那我也算是家裡的功臣,算了不能再講了,這對我來說就是個夢,我還是搬磚去…


用戶808165369016


因為簡單的嚴刑峻法並不是科學的法律。


為嚴懲貪官汙吏,朱元璋曾說“今後犯贓者,不分輕重皆誅之”,貪官們聽後可能會想:既然貪汙一雙鞋就要殺頭,那就乾脆放開了大貪特貪,運氣好的話都沒事,運氣差的話反正都是一死。

而實際操作中,不僅僅貪汙會被殺,捲入政治鬥爭或者僅僅因為皇帝不高興同樣會被殺,比如著名的“空印案”,被殺的數萬人裡大多數都是無罪的。既然貪汙和不貪汙都可能被殺,貪少和貪多都一樣會被殺。保不保得住命其實是看運氣,那麼要是你當官了,貪不貪?


所以我們能理解為何有些貪官汙吏要拜佛求保佑了吧。


其次,朱元璋為了約束官員待遇,強行定下了官員的工資,也是一個造成貪汙的問題。在古代也是有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的,明朝200多年下來,如果說早期朱元璋定的工資還可以讓官員們勉強餬口的話,那麼到中期以後,甚至傳出了某些清官死後沒有家產,連安葬費都出不起的情況。


既然當官要自己貼錢,那麼最後當官就只有兩條路走,或者貪汙,或者私下經商,實際後一條路的後果更可怕:明朝後期,官員們逐漸成為各個商業集團的利益代言人。為了自己集團的利益互相爭鬥,國家利益則被他們置之不理。


閉家鎖的紅楓


朱元璋貧農出身,是社會的最底層,深受元朝貪腐之苦,從小就仇恨貪官,所以,他當上皇帝后,特別重視反腐,實行了中國歷史上最嚴厲的懲罰措施。

老朱都實行了哪些反腐措施呢?

剛開始的時候,朱元璋還是比較溫柔的,他花兩年時間編了一本書《大誥》,先禮後兵“朕行先教後誅,不是不教而誅。爾等若是不聽朕言,執意要貪,則只有死路一條。”

他還樹立清廉的榜樣,為出使高麗的使臣符寶郎鍥斯題字:“不辱使命,廉潔可風。”

常熟縣一個叫陳壽六的人,拿著《大誥》把貪官押進京城,受到朱元璋的大力表彰,並告誡地方不準報復。

我們財務制度中,記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通常都是使用“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這種專用寫法,可以有效防止數字篡改,這麼麻煩的計數方式就是朱元璋首先引進,專門對付貪官篡改數字的。

對執迷不悟的貪官,朱元璋就開始痛下殺手了!

朱元璋頒佈史上最嚴厲的《肅貪法令》,規定貪汙銀子滿六十兩者(相當於人民幣4200元)一律處死,貪汙相當於人民幣2000元者,你就夠上挑筋、斷指、削膝蓋、斷手等酷刑了,如果貪汙摺合十萬以上的,將享受最高待遇“剝皮實草”,拉倒“皮場廟”生扒活剝,皮剝下來後填上稻草、石灰 ,成品“臭皮桶”掛到衙門,讓他的同事和繼任者參觀學習。

凌遲在明朝前很少超過割1000刀的,到了明朝,對貪官基本都超過1000刀,最多超過3000刀,一次凌遲要持續好幾天。

朱元璋還設立督察院,巡視州縣、考察、彈劾官員,監督各級機關,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權利。

設立錦衣衛的前身“拱衛司” ,掌管刑獄,偵查、逮捕、審問,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

朱元璋先後製造了多次重大的案件,為懲罰地方官吏到戶部套取錢穀,他發起了空印案,誅殺數百官員,連坐數萬人,方孝孺之父方孝勤為官清廉,卻也被牽連,掉了腦袋;為懲罰戶部侍郎郭恆等吞盜官糧,他發起郭桓案,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處死,因此案死在獄中的就達萬人以上,為追贓,抄家的人家不計其數。

朱元璋殺了多少貪官?

具體數字很難準確統計,有人認為朱元璋共殺了6萬個貪官,還有人認為殺了10—15萬之間,觸目驚心,這些數據不單單是簡單的數字,每個數字都代表著一個人頭,每個人頭都連接著一個家庭。

那麼,朱元璋嚴厲懲治貪官的效果到底怎麼樣呢?可以說效果一點都不理想,朱元璋自己都感到奇怪,他長嘆道“奈何朝殺而暮犯”,早上剛殺了一批,晚上又有人貪汙,殺貪官大家都是看得到的,為何還有人不拍死,還要貪?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前赴後繼式的腐敗呢?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看,他永遠不可能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麼?而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或許會更加精準一些!

首先,官員的薪俸太低。

官員貪汙不怕死的背後,有著不得已的苦衷,那就是薪俸太低,很多官員一年的俸祿還不足一個商人一個月的收入多,官員的俸米,從一品官員的八十多石,到七品的七石五斗,七品就相當於縣令級別了,七石五斗相當於450斤糧食,官員一家老小都要靠這些生活,還有丫鬟僕人,往來應酬,根本就不夠。而且朱元璋發放糧食還不是足額髮放,一半糧食,一半寶鈔,寶鈔是洪武年間發行的一種紙幣,貶值的非常厲害,根本不值錢。

禮部尚書吳琳兢兢業業奉獻一生,告老還鄉後沒有積蓄,只能背起鋤頭務農;當縣太爺的海瑞買了一次肉,竟然成為了轟動全省的大新聞,雖然做到了二品都御史,退休後卻連棺材錢都拿不出來。

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這怎麼會可能呢?

官員們不能體面的生活,肯定要想法子賺外快,靠什麼,當然是手中的權力,自己吃飽了就能停止貪腐嗎,不可能,他還有親戚朋友,還有後世子孫。老朱能給自己的子孫封個藩王榮華富貴一輩子,我們也要想辦法為後世子孫賺下萬貫家私。

其次,宗室和官員待遇差距太大。

朱元璋對大臣冷酷無情,對自己的孩子卻非常好,他的二十多個兒子全部封為藩王,享受優厚待遇,僅僅祿米一項,就比正一品的高官多出近五十倍,過著窮奢極欲、 紙醉金迷的生活,海瑞一生的俸祿,不及一個藩王結個婚生個娃得到的賞賜多,官員們鞠躬盡瘁一輩子卻薪水微薄,藩王毫無功勞卻窮奢至極,還要魚肉百姓,朱元璋用什麼去教育大臣們為他清貧奉獻一生。

所以,朱元璋的出發點就不對,他把天下看成自己的囊中之物,而官員只不過是看家護院的貓貓狗狗,一旦偷嘴就嚴懲,自己家人吃香喝辣的卻不受譴責。

第三,明朝的監察系統給人可趁之機。

在封建社會,由於缺乏相應的技術手段,只要做的巧妙,很多貪汙行為很難查到實證,畢竟皇帝不可能親自去查,尤其是距離京城越遠的地方,貪汙受賄就越安全,而且“只要有人參與的活動,必然存在被收買的可能”,這些監察人員也不是變態殺人狂,也要養家餬口,也不想得罪太多的人。

第四,制度出了問題。

朱元璋汲取元朝的教訓,大大降低農業稅,同時給官僚體系降薪,為了激勵士大夫階層,規定官紳不納糧,直接導致國家財政困難,為了應對巨大的開銷,就大量印製寶鈔,但是這種沒有準備金的大名寶鈔很快就信用崩潰,各地財政一直處於緊巴巴的狀態,導致明朝的官員一直嗜錢如命,不擇手段的去撈錢。

在明太祖朱元璋看來,和勞苦大眾相比,官吏不參加勞動,生活獲得已經很好了,怎麼還不滿足呢?如果你們的日子過的過於富貴,老百姓就受苦,所以,你們要和我一樣艱苦樸素,我要阻止你們魚肉百姓。

在官員看來,皇帝對老百姓太好了,我們跟著你打天下,就是為了榮華富貴,現在天下已定,你還想我們跟著你繼續艱苦奮鬥肯定不行,我們要過養尊處優高高在上的日子,皇帝你一個人艱苦奮鬥與民同樂去吧,不要擋著我們飛黃騰達。

這是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只能通過戰爭來解決,明太祖誅殺了胡惟庸及其同黨,這場勝利,以皇帝的勝利而告終。


制度的問題是不能靠殺人來解決的。完全採用堵的方式反而達不到目的,應該疏堵結合,才是治癒之本。任何時代的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完全控制住所有人,只能控制住大部分人,才能保證系統的健康運行。

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私怨而對官員大開殺戒,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在農耕時代,他應該做的反而是與官員合作,在治貪的同時給他們較好的生活待遇,分散他們的權力,提高監察系統的功能,朱元璋所謂的殺盡貪官,除了顯示自己的殘暴之外,對歷史沒有任何的好處。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看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所有大一統封建王朝的開國之君中出身最為貧寒的一個。哪怕是當年劉邦,在起事當過泗水亭長;而朱元璋在起事之前,父母雙亡,不得不去當和尚,接下來還當過乞丐。



正是因為朱元璋的出身,導致朱元璋當上皇帝時候,對於貪官汙吏極其痛恨,對貪腐整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洪武一朝,但凡有人貪汙達到60兩以上,將會被處以剝皮填草的極刑。(剝皮填草:把人皮剝下來,在裡面塞上茅草)

而且朱元璋規定,地方百姓可以直接到京師上訪,舉報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更有甚者,對於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衝進他們的府邸中把他們揪出來送到司法機關進行審判。

應該來說,在洪武一朝,朱元璋對於貪腐的治理還是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就。畢竟像朱元璋這種殺起貪官來眼睛都不眨一下的主,誰都害怕。

但是,朱元璋死後,他一手發起反腐運動也就此落下了帷幕,整個官場又變成了烏煙瘴氣。

所以說,朱元璋的反腐並不是沒有取得成效,只是沒有很好的延續下去。

之所以會這樣,還是因為朱元璋所處的時代性質所決定的。那是一個人治的時代,並不是一個法治的時代。朱元璋只是一個人,他可以反腐,但是他代表不了他的子孫後代,他的反腐制度也會隨著皇位的更迭而消亡。實際上,當年朱元璋立下太監不能幹政的規矩,在他兒子朱棣的手中就被破壞了。

封建制度,本質上是代表的封建地主的利益,朱元璋的反腐恰恰是針對這些地主階級的,這就註定了朱元璋的反腐只能是短暫的,因為朱元璋本身也是封建統治者,憑他一己之力改變不了封建時代的特質。


恰恰相反,由於朱元璋時代的重典治國,強行壓制了官場的貪腐,但是隨著朱元璋的趨勢,貪腐現象反彈的更為嚴重。


小鎮月明


船伕看到這個問題,感觸還是蠻深的。記得小時候,父親在餐桌上談到一些社會惡習時,就會說這都怪法律不夠嚴酷,如果偷人一塊糖,就把手砍掉,官員貪汙,就直接砍頭,那社會肯定就“好”了!這種帶著農民特點,樸素而又簡單的思維,在大部分人身上都能找到影子。沒錯,我的父親也是位農民。


人性不懼怕恐嚇

朱元璋對於貪腐懲戒之嚴,亙古罕見。這與朱元璋的農民出身,以及早年的悽慘經歷是分不開的。對於有錢人和當官的,朱元璋潛意識就有一種厭惡感,尤其是對貪官!

所以在明初,朱元璋就親自撰寫刑典,並在洪武十八年發佈《大誥》,整理出官府審判的各類貪腐案件和判決結果,發往全國讓百姓知曉,並告誡官吏,不要重蹈覆轍,如果百姓發現官員貪贓枉法,就可以根據《大誥》,將官員扭送上京,接受處罰。百姓靠一本書就可以無法無天去首都,不知道《大誥》是不是也是紅色的。

在明朝,只要貪汙超過60兩銀子,就可以直接砍頭,“凡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待。”60兩銀相當於多少錢呢?按照明朝時期白銀購買力計算,1兩銀子相當於現在200塊錢,60銀子就相當於12000元,這對於很多一線城市的人來說,大致就是一月工資(稅前)!

但朱元璋這麼做起到效果了麼,顯然是微乎其微的,有明一朝,貪腐程度在歷朝歷代都是排的上號的,宦官貪、文官貪,皇親貪,親王貪,就連皇帝都要赤膊上陣一起貪了,實實在在的演繹了一出貪腐大戲!

人性經不起考驗

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但很多人卻總喜歡去考驗人性,比如讓閨蜜試探男友的,找好哥們假裝借錢的,等等諸如此類,五花八門都有,結果往往都會讓人大失所望!這能怪誰呢?要怪只能怪人類自己,吃飽了撐的偏要用骨頭考驗狗,用貓考驗魚。

這就好比在賭場中想要贏錢,在舞場中尋找真愛一樣,希望自己是那萬種無一的幸運兒,又或者認為自己是天命所歸,如果真有一天接到電話,告訴你天上掉餡餅了,恭喜你,你被騙子瞄上了。生活中善於抓住人性弱點的恰恰是騙子,真不知道是悲哀呢還是悲哀呢。

總之,人性有很多劣根,很容易被各種慾望所吸引。比如金錢,比如美色等等,道德聖人是存在的,但不要指望每個人都是道德聖人,也千萬不要用道德聖人的標準來要求所有人,那樣只會將所有人逼到對立面!

人性需要靠馴服

人性雖然可怕,但也不是不可以戰勝的,不過我不喜歡用戰勝這個詞,而是覺得用馴服更為貼切。馴服的前提就是承認和認同,對待貪汙也是如此,你首先要承認,人類貪婪是一種源自動物的自我保護和繁衍需要,就如松鼠儲備過冬的糧食,燕子築巢迎接下一代一樣。假如你去採訪那些出國移民的人,大多數給出的答案都是:為了下一代!

來參考一下西方國家是怎麼做的。大部分歐美國家對付貪腐問題,都是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規和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來從根源上減少每個人貪汙的慾望,同時增加貪汙的機會成本。他們並沒有指望虛無縹緲的道德約束,而是用高薪養廉,教育、醫療資源的建設,來遏制貪腐的滋生,如今來看,西方很多國家在遏制貪腐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見註釋1)。

再回到朱元璋酷刑殺貪官的問題上,這也就是朱明王朝建立伊始,民心思安,不然換在王朝中葉或者晚期,朱和尚早就把自己玩死了,偷一針一線是死,貪一兩銀錢也會死,左右是死,不如鋌而走險,殺他個天昏地暗!

酷刑,解決不了問題,只會激化矛盾!


註釋1:2017年全球清廉指數排名,新西蘭位居第一,成為最清廉國家,其次為丹麥,芬蘭、挪威與瑞士等國。

備註:本文對農民毫無貶低之意,農民是中華民族的基石,有著無數優良傳統,但也難免有自身侷限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