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透視“搶人大戰”!高校畢業生為啥冷對“零門檻”落戶

◆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21日,呼和浩特落戶新政正式實施,凡具有普通全日制中專及以上學歷的畢業生,均可憑畢業證、身份證、戶口簿去當地辦理落戶手續。去年起開始的“人才大戰”,爭奪對象已降至中專學歷,而爭奪手段已經發展到“零門檻”落戶。

經濟導報記者多方調查發現,濟南不少高校學生對各地層出不窮的落戶政策持冷靜態度,按照他們的話說,“落戶應該先看工作,再談生活。”

各地吸引人才政策與高校學生關注點間的“誤差”意味著什麼?濟南市政協人資環委員會特邀委員、經濟導報特約評論員呂兆毅認為,戶口與住房是人才最基本的需求。但要留住人才,還必須滿足包含薪酬在內的多種層次的需求。

“先看工作,再談生活”

“各地吸引高校畢業生的政策,我多少了解一些。比方說武漢,對本科畢業生每個月有1000元左右的補助。”24日,山東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市場營銷2014級2班的程海帆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2017年起,20餘個城市紛紛出臺政策吸引人才落戶,開篇提及的呼和浩特如此,程海帆原籍省會武漢也如此。據瞭解,武漢對到新城區工作的本科生,每年補貼1萬元,持續補貼2年;買房甚至還有8折優惠,可謂“真金白銀”。

對於各地人才吸引政策,呂兆毅的評價是,“人才是創新要素,爭奪人才就是爭奪創新資源,是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的響應。”

上述政策也產生了一定效果。公開數據顯示,武漢市2015年、2016年的人口淨遷移率分別為-1.78‰和-0.29‰;而2017年打響人才爭奪戰“第一槍”後,人口淨遷移率也一舉達到19.78‰。

不過程海帆最終沒有落戶武漢,他選擇了一家北京的清潔能源企業,成了一名“北漂”。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落戶哪個城市,要先看工作前景,再談生活安逸”。

“先看工作,再談生活”,持此觀點的還有山東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2014級的陳博。原籍湖南長沙的他認為,選擇畢業後落戶的城市,考慮權重最大的肯定是工作上的發展空間。於是,他選擇在濟南發展。

有將工作權重放在首位的,也有更注重生活的。程海帆的同班同學、原籍濰坊的陳子曉便認真考慮過生活成本問題,他直言一線城市房價太高,“我認為,事業發展與生活安定應該相輔相成。”最後,他決定回原籍就業。

國內選“北上廣”,省內選“濟青”,或者回原籍發展——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專家、山東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團委書記侯昭瑾看來,上述畢業生的三個落戶方向,正是目前高校畢業生的“主流選擇”。

畢業生更重視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武漢等地“真金白銀”的補貼,沒能打動關注房價的陳子曉,也沒能影響原籍湖北的程海帆的最終去向。

陳子曉認為,他與大多數同學一樣,剛上大學時對畢業後的發展很迷茫,遑論何處落戶。“直到大三開始接連實習、海投簡歷,在與用人單位的不斷溝通中,逐漸找到了自我定位。”他說。

程海帆則補充說,學校平時的專業應用課程,也都涉及了工作與未來的發展,再加上同學之間的交流,自我定位與未來發展也就逐漸明晰。

對於未來的發展,程海帆自有一套思路,“我們專業就業面比較廣,學生更傾向於去一流公司,公司所在的城市反而不是首要考慮的。”根據這種思路,程海帆分別羅列出他相對傾心的城市:“首先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這裡機會最多;長三角周邊杭州等地經濟發達,壓力沒有一線城市那麼大;濟南是我熟悉的城市;武漢則離我老家最近。”程海帆特意提及,武漢是區域商業中心城市,“商業越發達,我們專業的用武之地越大。”

而作為理工專業學生,陳博直言他是先考慮專業對口的工作,再考慮落戶的城市,“平時同學們也交流各地的房價,但我會先紮下根來再考慮買房落戶,萬一買不起房再回老家。”

實際上,就連自認為落戶傾向保守的陳子曉,也是“綜合比較了濟南、青島幾家企業之後,在薪酬與預期相當的情況下,才作出了現在的選擇”。

侯昭瑾告訴經濟導報記者,近幾年的畢業生越來越注重工作平臺的選擇,所以是否有一流企業入駐、整體經濟是否發達等,都是影響畢業生落戶抉擇的決定性因素。

顯然,先找一個低房價、有補貼的城市落戶,再考慮工作與未來的發展,並不符合幾位畢業生的自我定位。

呂兆毅據此認為,目前高校畢業生脫離了對一個城市最基礎的需求,轉而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也就是薪酬待遇、事業發展、教育環境等。”

滿足人才各種層次需求

“前幾年我們去諸城調研,發現當地有10餘家上市企業分佈在一個小小的縣城。20萬人才是怎麼被一個小縣城吸引來的?主要靠企業提供了住房、醫療等最基本的需求。”呂兆毅認為,最基礎的需求是吸引人才的重要一環,“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水平的方式,確實能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

然而如上所述,幾位高校畢業生在選擇落戶城市時,降低了生活水平的考慮權重,即如呂兆毅所說,“脫離了對一個城市最基礎的需求”。可以想見的是,一個城市如果只能提供落戶便利等基礎需求,必然很難留住人才。

也正因如此,5月16日,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孟瑋強調,地方政府既要“引才引智”,更要“用人留人”,人才的引進要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戰略緊密結合。

除了“零門檻”落戶的便利與“真金白銀”的補貼,一個城市該如何“用人留人”?呂兆毅再次舉出自己的親歷:“諸城按照北師大附中的標準,打造了一所高標準寄宿高中。子女不用就讀高價外來務工學校,還能享受北師大附中級別的教育,這能不能留住人才?況且,教育還是地方政府必須進行的公共事業投資。”

當然對教育的投資也並非立竿見影。呂兆毅建議,地方政府可以考慮採用“事業編”留人,“比方說可以先將引進的人才掛在研究所,給他們一個最安全的臺階;等到相關企業組建起來了,再將人才轉到企業。”

通過較高的生活與教育水平,以及最安全的就業臺階,人才總算是初步留住了。但一個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想要持續,還必須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呂兆毅認為,山東在這方面為全國作出了很好的榜樣:“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膠東半島打出‘宜居牌’,吸引全國各地的人才落戶,並通過市場需求拉昇、外商投資推動和產業轉移和升級,不斷滿足外來人才和當地居民越來越高的需求。”而膠東半島城市群,已成為繼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之後的國內第四大城市群。

呂兆毅認為,一個城市的吸引力,在於滿足從基本的居住到事業發展、教育環境,再到自我實現各個層次的需求,“哪個城市能滿足這些需求,哪個城市就能更好地留住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