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精講,溼氣重容易水腫的人收藏學習下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精講,溼氣重容易水腫的人收藏學習下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精講二水氣病

同學們好!我們上課,上一次課,我把十四篇概述講完之後,講了原文第1條的前半部分,就是風水和皮水的主要脈證。

今天,我接下來,把風水和皮水的情況,給大家複述一下,然後,再橫穿一下,原文的第3條、第5條,作一下風水、皮水的鑑別,之後,再講正水和石水的脈證,關於“風水,其脈自浮”,這就是說明在感邪方面,外邪是風邪,然後和水邪互結,結於表,因此脈浮,即風邪阻滯於肺衛,所以,它脈見浮象,“外證骨節疼痛”,我給大家補充了,若水溼在肌表,除了疼痛,還應該身體痠重,得有沉重感,“惡風”,是風邪所致,“皮水,其脈亦浮”,在臟腑辨證上,如果說和風水的區別,它不感受風邪,感受的是溼邪,因此,在髒髒辨證上,是歸屬於脾和肺,這個脈浮也是說皮水初起的階段,也是在表,因此,脈浮,“外證胕腫”,這個月肉旁的“胕”,和我們現在寫的三點水的“浮腫”,音、義完全相通,那麼,我給大家補充的,是提足旁的“跗”,來證明它的浮腫,是從下肢先腫,或者是說腫於足踝開始,或足踝腫甚,“按之沒指”,這說明有一種可凹性的水腫,這是皮水,下面接著說“不惡風”,因為它和風邪無關,是以溼邪為重的,“其腹如故”,驗之臨床,作為風水也好,皮水也好,還屬於在表之證,風水是表中之表,或者說在陽水的範疇裡面的,隸屬關係,風水為陽中之陽,我說“表中之表”,這是《金匱要略》當初的認識,表中之表,而皮水,就是表中之裡了,所以,它不會出現腹水,它是因為脾主四肢、主肌肉,還是體表部位為重,“按之沒指”也是一個標誌,比方說下肢,咱們在臨床檢查的時候,就表現為下肢脛前部,指壓肌膚有凹陷性水腫,“不渴”的問題,說明它裡無鬱熱,因為渴症是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它(皮水為)裡無鬱熱,因此,口不渴,這是關於風水和皮水,還是病在表,因此,一再強調“其脈自浮”,“其脈亦浮”。最後結論,風水、皮水“當發其汗”,用汗法來治療,也證明腹部不應該像鼓一樣地腫起,第1條涉及到風水和皮水的脈證,以及它感邪的程度,和臟腑辨證的病位,以及病性,我已經給大家作了一個,大體的介紹,那麼,風水,它具有風性的特點,善行而數變,發病急驟,變化迅速,而皮水,起病相對來說緩慢,是和脾相關的。

下面,我們來看第3條原文,繼續來論述風水的機理和脈證,請大家看第3條,這也是個一類條文,和剛才的第1條是同樣的,因為重點論述風水: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一類)

“目窠”,這個字念(ke1),眼窩,那是指的眼泡,上眼瞼腫起來了。這個“蠶”字是多出來的,在咱們[校勘]第一個就寫了,《脈經•卷八》無“蠶”字,所以,有好多書,包括《講義》,都說它“目窠上微擁”,腫起像一個蠶“臥起”,給它畫一下,蠶匍匐前進的時候,拱起來,所以,說眼泡腫,就像一個蠶在那臥著,實際上不是,是應該念“如新臥起狀”,眼泡腫的樣子,像什麼呢?就像咱們睡醒剛起床那樣,微腫。

“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再一次把風水的脈證給予解釋,前面第1條已經講了,風水,應該初起的時候和風邪相關,因此,它病在表,這種水邪停聚於肌表,則寸口脈浮,現在,又提到“脈沉滑者”,為什麼?我們說作為風水,它的特點就是善行而數變,水腫立即就蔓延起來了,那麼,“中有水氣”,這個“中”,也是說明,風水已經從體表開始蔓延到肌膚了,怎麼來證明呢?“面目腫大”,也就是說,風水的特點,起於面目,而且在面目的部分,是眼泡腫甚,“中有水氣”,是風邪挾著水氣所致,因此,發病迅速變化、蔓延起來,“目窠上微擁”,特點上,面目先腫,而且,以目窠腫為明顯,腫甚,“微擁”的程度,就像人剛剛起床的樣子,再說腫勢增劇,還表現為,“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前後這兩句話,來表示面目腫大,頭面先腫,以目窠上腫甚,而且,是腫勢迅速蔓延或者增劇,是表現的從面目開始蔓向到全身,“按其手足上”,已經到四肢了,“陷而不起”,是可凹性水腫的樣子,迅速蔓及全身,所以,風水,具有風性善行數變的特點,起病急驟,發展迅速,那麼,風水蔓延到周身以後,它仍然是屬於表中之表,拿什麼來說明呢?前面我們講它具備的一派表證,一個是脈浮,再一個,“惡風”,還有“骨節疼重”,現在,這個條文裡面,繼續說了“有熱”,“有熱”,怎麼理解?為什麼“面目先腫”?因為水溼留滯於胸勁以上,衛氣被鬱,所以,頭面先腫,那麼,這種發熱,也是和水邪和風邪相兼挾,出現的一種發熱,因為它畢竟在臟腑辨證上,偏於肺,偏於衛表,所以兼有發熱。然後,又提到了,“其頸脈動,時時咳”,頸脈是什麼地方?足陽明胃經循行部位所過的地方,正好是喉結兩側,人迎脈處,和水腫病相提並論的原因,就是因為水溼留滯於胸頸以上之後,肺的宣發受到抑制,所以,不僅伴有發熱,而且“頸脈動”,人迎脈動,實際咱們臨床看,西醫同志他也特別注意頸靜脈的情況,那特別是關係到心、肺的功能,它這也是注意了人迎脈的情況,腫甚的話,其搏動會相對來說就掩飾一下,所以,能看見頸脈動,而且“時時咳”,“咳”來說明,水邪對於肺的宣發功能影響到多重,如果兼有咳,那顯而易見,就是水漬於肺,肺失宣發所致,所以他要咳嗽。實際上,我們在臨床上所見,咳嗽的症倒不一定出現,發熱是肯定的,而且總是從頭面,特別是從眼瞼開始,迅即蔓延周身,正好相當於急性腎小球腎炎,是一種變態反應,而且,開始都是咽峽部的鏈球菌感染,所以,它與表證一樣,發熱、咽痛,脈開始確實見浮象,當水腫蔓延以後,這個脈,《講義》上說,張仲景提示應該是沉滑,水氣迅速蔓延了,這個發病過程,確實具備風性特點,而且,整個所見的情況,提出它風水的特點,頭面先腫,以目窠腫甚,眼瞼先出現,真就是這樣,然後,延及周身的時候,為可凹性的水腫。關於咳嗽,還是發熱,再一次提示和肺相關。

這是第3條的風水,和第1條結合起來,我最後給大家歸納,下面,再請大家看第5條,第5條講:

“裡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術湯主之(方見下)。”(一類)

“裡水者,一身面目黃腫”,不是“黃”,而是“洪腫”,三點水的“洪”,大家看[校勘]的下面一行,“黃腫”,《脈經》“黃”作“洪”,為什麼呢?就是這個“黃”字,上面是這樣寫的,底下是個“由”,正好是上下結構,洪多出三點水,就是說,這個“洪”字,被丟了三點水,給加上了一個“由”字,傳訛了。所以,一定是“一身面目洪腫”,什麼叫“洪腫”呢?就是水勢馬上就蔓延,像洪水來的那樣,這形容的不是正水、石水那種裡水,而講的是皮裡之水,因此,本條是論述皮水的證治。“裡水者”,不是指石水、正水,不是陰水,是皮裡之水,“一身面目洪腫”,因為腫勢提示你了,它屬於皮裡之水,是皮水之證治。“其脈沉”,也是從“脈亦浮”講到了“脈沉”,這也是來說水勢在迅速地蔓延,從皮毛已經深入到裡,而且,它出現的是,“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術湯主之”。我們現在先不說這個方子是什麼意思,要說的是,脈證已經從“寸口脈亦浮”發展到“脈沉”,說明腫勢也隨著加劇,“一身面目洪腫”,這個病機怎麼來理解?我昨天講到了臟腑辨證,涉及到脾和肺的問題,因此,是脾失健運,肺失通調,水氣瀦留於哪裡呢?為了要解釋裡水,是皮裡之水,或者說(水氣瀦留於)皮中,都行,水溼瀦留於皮裡,這一定是皮水,這是關於解釋“裡水者”,為什麼“一身面目洪腫,其脈沉”。現在說“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它既不能從皮毛外洩,又不能從小便通利,因此,聚水而腫,聚溼而腫,這證明,它的症狀應該加上,小便不利症,有小便不利的情況,水溼無從排洩,因為肺不能夠宣發,直接影響到,下輸膀胱,通調水道的問題,這是由於脾失健運,肺失通調,不能夠下輸膀胱,通調水道所致,因此,小便不利。關於用越婢加術湯的問題,我們曾經講過越婢加半夏湯,是麻黃配石膏,發越水氣,這裡得是兼清熱,因為有石膏,而且用量是半斤八兩,因此它一定得有發熱情況,就是兼有鬱熱,不僅小便不利,這是因為作為溼邪,無從排洩,所以,它兼有裡熱。

那麼“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就是說要是小便通利了,而且表現為渴症,那越婢加術湯就不能再用了,因為它畢竟屬於發汗法,這通過口渴的問題,來提示小便通利以後,有傷津液的表現,因此,越婢加術湯不能再用了,這是提示,本來是個發汗法,小便得以通利,若出現兼有口渴症,那就證明了津液有被傷的傾向,因此告誡你,只要小便通利了,也得汗了,不要等到口渴,還連續用藥,要把越婢加術湯停下,不能再用了,就這個意思。這是四肢俱腫,“一身面目洪腫”,也是迅速地從表及裡,但是,仍然屬於表中之裡,這是風水和皮水。

下面,我把這1條、3條、5條,三個原文,給大家歸納一下,即風水、皮水的異同點,首先說風水、皮水,兩者之間的相同點是什麼呢?都屬於水氣聚於表,聚於體表部位的水腫,這是一個,也就是說,都是水溼氾濫肌膚,水氣浸於表,浸於外,氾濫於肌膚,腫在體表,所以均有脈浮,均可以用汗法,相同點就是這麼幾個。一個是從脈證,一個是從它腫勢的病位,水氣都是大病位上浸於表,氾濫於肌膚,所以,脈象上都是脈服,治療上都應當發其汗。

所不同的,第一,風水是表中之表,病因與風邪有關,也就是說,內有水氣,外感風邪,在症狀上,把1條和3條,給大家總結在一起,就是脈浮或寸口沉滑,由浮脈到脈沉滑,表證應當具有惡風、骨節疼痛,包括身體痠重、有熱,後面有的條文還涉及有汗出,就是我說,鬱熱燻蒸的話,向外,它就會表現為汗出,這是越婢加術湯,從方測證得的,因為用石膏八兩,肺胃鬱熱,因此,用石膏也就證明了它有汗出的情況,然後,以浮腫為主症的表現,為面目腫大,“目窠上微擁,如新臥起狀”,也就是說,它的特點,病程特點上表現,腫起於頭面,目窠先腫,或者目窠腫甚,然後波及全身,表現為“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還有,因為涉及到,水溼留滯於胸頸以上,因此“其頸脈動,時時咳”,這是把1條、3條合起來說,風水的主要脈證,大體上是這樣。臟腑辨證,在肺,病性,表中之表,病勢,起病急驟,變化迅速。剛才我還說了,這個病總體來講,根據風性特點,善行數變,而且是以頭面腫、眼瞼先腫,相當於急性腎小球腎炎,僅供參考。關於皮水,病因病機上,內有水氣,鬱於皮中,是外感溼邪所致,水氣和溼邪相搏,為什麼叫作裡水、皮裡之水,就是因為脾失健運,肺失通調,水氣瀦留於皮中。在主要脈證上,1條和5條合起來看,“其脈亦浮”或“脈沉”,因為和風邪無關,因此,不惡風,不汗出,“外證跗腫”的問題,這個“跗腫”,如果是提足旁的,它提示了是足踝先腫,或者下肢腫甚,特別是“按之沒指”,“一身面目洪腫”,標誌它腫勢增劇,“其腹如故”,就是說沒有腹水的現象,“不渴”,沒有鬱熱,這就和剛才所講的風水所具備的症,有出入,有區別了,“小便不利”,在臟腑辨證上歸脾和肺,病性上為表中之裡,病勢,起病緩慢,這是風水、皮水不同點。我們從主要脈證、臟腑辨證、病性、病勢,給大家歸納了。

下面,回到第1條,看正水和石水。正水、石水的脈證,在這個條文裡面敘述得很簡略了,他講:“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他形容它(石水)比它(正水),更深重,“其脈自沉”,相對而言,“外證腹滿不喘”。所說的“正水”什麼含義?為什麼取名叫“正水”?我們在講水液代謝里面,已經講了水液代謝,和肺、脾、腎、三焦、膀胱都有關,昨天我還特別給大家引了,《素問•水熱穴論》,關於“腎為胃之關”的問題,對於聚水,關門不利,聚水從其類也,所以,它就會發生水腫,在整個三髒之中,尤其以腎為病機要點,這就是作為水氣病和痰飲病,在病機上怎麼鑑別,這個是重在腎,腎的氣不化水,所以,病機命名,叫作水氣病,腎為水髒,又是胃之關,當關門不利的時候,聚水為腫,作為正水,由於腎臟關門不利了,聚水而腫,叫作“正水”。在脈象上,他說“沉遲”,沉主裡,遲主寒,所以,這也說明,它腎陽衰弱,水氣停聚,這個沉遲的脈,概括了它的病機,是腎陽的衰弱,水氣停聚,氣不化水,所以,臟腑辨證上直接用脈象推論,就是腎,腎陽的衰弱,水氣停聚,也就是我說,“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聚水從其類也,所以,水氣停聚而成為水腫病。在症狀上,比方說,為什麼要“喘”?提出一個喘的問題,和腎的關係怎麼理解?足少陰腎脈,當它水氣瀦留以後,要上射於肺的,所以,肺失肅降,氣逆而喘,由腎的寒水上逆,影響到肺的功能,所以肺氣上逆而喘,它突出了喘症,也說明了它的腫勢,所以,我們應該給補充兩個症,一個是腹滿,它兩個,上、下條文相對應,一個是腫甚,這種寒水之邪才能夠上逆,才能夠射肺,影響到肺氣的宣降,所以叫作肺氣逆而喘,給大家補充腹滿症應該有,它這是上、下文一種省文的寫法,這叫“互文見義”,把腹滿症補充進來,而且也標誌著浮腫腫甚,這在臟腑辨證屬腎,也就是和風水、皮水相對應來說,屬於裡中之表,屬於陰水範圍裡的陰中之陽。

作為石水,這個“石”字,來表示水腫居於少腹以後非常板硬,腫滿堅硬的程度像石板一樣,起名叫“石水”了,因此,在病位上就比正水更沉重了,居於下焦,那就涉及肝腎了,這就是石水。我一說症狀大家就明白了,除了它在原文裡說的,“外證腹滿不喘”,是強調腹滿的程度很重,腹滿程度重到什麼樣子呢?剛才我說像石板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少腹硬滿如石狀,是因為陰寒凝聚下焦,而且結於少腹。水邪,我強調了比飲邪,更大量,更為清稀,而且它泛溢到周身各個地方,那麼,現在是結於哪了呢?陰寒的水液凝聚在下焦,影響到肝、腎,結於少腹,因此,少腹腫滿,堅硬如石狀,名為“石水”,水聚於下,為什麼它反而不喘了呢?相對而言,就是對肺的影響不那麼明顯了,因為它僅僅結於下焦,沒有搏結於上,因此,相對來說不喘,對不喘的理解,是和正水相對應,而腹滿症比較起來,石水更為深重,這個原文就說到這裡了,這是第1條,石水和正水的部分,石水,就是裡中之裡,或者說陰中之陰,因此,病勢比較重,有關正水和石水,在治法上提出是逐水法,針對它水溼重,而且應該急則治標,提出逐水,但是沒有提出具體方藥,這需要和《痰飲病》篇,結合起來考慮,等到我講到它的治則的時候再說。

所以,通過這1條、3條、5條,把它橫穿以後,重點放在風水、皮水的鑑別上,剛才我已經說了,相同點、不同點,從脈證、病因、病機、病位,包括它的病性、病勢,這就是讓大家懂得,在水氣病的分類裡面,特別是四水,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含義是什麼?它們在臨床的表現特徵是什麼?關於“黃汗”,我想放在最後,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資料,算三類條文,一般瞭解。

下面,我們接下來講,有關的病因病機,是第9條和第19條,專論病因病機問題,請大家看第9條: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於腸間。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三類)

“水不沾流”,有的人念成dian流,實際應該念“水不沾zhan流”。

這裡我不想一句、一句,給大家解釋,就請大家自學以後,抓住我剛才說的,水液環流的整個過程,作為水氣病,重在腎,因為少陰主腎、主水。昨天特別提到了腎失開合的問題,當氣化不利的時候,就會出現小便不利,小便不利也就是關門不利,因此,聚水而腫,這裡,也就是它講到腎陽不足,我認為,還講得比較輕,應該是腎陽的衰弱,寒自內生,陽氣不能夠隨著三焦來敷布於周身,所以,它不僅是腫,而且要痠痛,這就是我剛才在風水裡面,說身體疼痛,應該加上身體痠痛,就是根據這個條文來的,因為陽氣不能夠,隨著三焦敷布於周身,所以“骨節疼痛”,並且伴有身體痠重感,得有溼邪的特徵,腎陽不足,不能化氣行水,所以小便不利,這是形成水氣病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是第9條,大家理解就行了。

下面,第19條,這個條文,集中顯示了用脈象來論述,和肺、脾、腎、三焦、膀胱,之間的關係,而且又講到了“血不利則為水”,這個血分的概念,請大家看19條原文: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谷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二類)

這是講的“寸口脈沉而遲”,什麼意思,下面又說“趺陽脈伏”,沉伏於裡了,“水谷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把脾和胃分別來論述,臨床表現應該什麼樣子呢?脾氣衰,大便出現鶩溏,胃氣衰,就得水腫病。“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什麼是“少陽脈”,什麼是“少陰脈”,含義是什麼?然後,它又提到,“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現在有關水氣病的病機問題,就到“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後面的話,我要和20條,有關婦人的月經問題,和水腫的關係一起來論述,什麼叫“血分”?什麼叫“水分”?我現在要說的,是有關水氣病的病因病機,就到“婦人則經水通”就得了。

下面,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寸口脈”,寸口脈主肺,來表示肺的功能如何,它現在講沉遲脈,沉主水,遲主寒,寸口脈的脈位提示了,是和肺的功能失常有關係,因此,這就是肺氣不宣,陽氣被寒水所阻,那麼,也就是導致,肺主治節的功能失常了,因此發生水腫,這說“寒水相搏”,寒水相搏的結果,就是肺氣不宣,肺失治節,這講肺的治節功能失常,實際就是作為“肺為水之上源”,它(肺)不能很好地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了,因此聚水而腫,這是和肺的關係,用脈象怎麼表述呢?沉而遲,沉而遲能說明什麼問題呢?沉主水,遲為寒,陽氣被寒水,或者寒飲所阻,陽氣被寒水所阻,所以肺的治節功能失常,發生了水腫病。“趺陽脈伏”,趺陽候脾胃,脈伏是沉伏於裡,也是陽氣不足,脈伏,它分別來說,脾胃的衰弱則水谷不化,我們通常都是說,脾胃虛衰怎麼樣啊?現在,張仲景以“互文”法,把脾胃衰弱則水谷不化具體來說,又區別開,“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因此,關於發生水腫的證,他歸結到趺陽脈候脾胃,特別是和胃的關係,我們說,當然是脾陽虛,胃的納谷和水液代謝發生了失職,所以,講到了脾氣衰則大便鶩溏,像鴨子糞一樣,也屬於水谷不化的一個表現,因為脾主運化,胃主納谷,所以“胃氣衰則身腫”,不是來強調胃的納谷功能不夠了,還是回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則聚水而腫的意思,脾胃衰弱,水谷不化,表現在脾虛衰為主,則大便如鶩溏,我們通常都知道的,是脾胃衰弱,則表現為水谷不化,說下利清谷,或者說鶩溏,那都是屬於脾陽虛,運化失司。現在講“胃氣衰則身腫”,就是落實到腎的關門不利,而發生水腫的原因,是胃氣衰,腎陽不足,落實到這,所以說,趺陽脈本來候脾胃,說到身腫,還是落實到關門不利造成的水腫病。“少陽脾卑”,什麼叫“卑”?少陽主三焦,“三焦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所以它和水液環流密切相關。什麼叫脈卑啊?不足,低下。少陽脈卑說少陽脈弱的意思,因此,是三焦決瀆功能低下,也影響到水液代謝,這是說三焦決瀆功能失常,或者說功能低下,直接影響到水液代謝,因此,也是水腫的原因之一,也能夠發生水腫。下面又說,“少陰脈細”,少陰主腎,足少陰腎,手少陰心,“少陰脈細”也是精血的不足,脈細為血虛,作為腎的少陰脈細。精少,腎陽不足,因此,它要分別來說,“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脈細,我說它是主腎虛血少,因為心主血脈,所以腎虛血少兩個方面,少陰脈主腎和心,當它細脈出現的時候,意味著腎虛而血少。在男子,小便不利,責之於腎虛,腎陽的不足,婦人的經水不通,經水不利,是血少所致,這是通過寸口脈主肺,趺陽脈候用脾胃,特別是胃氣衰則身腫,落實在腎的關門不利,而不是來說胃的納谷功能低下,脾運不足,脾運不健,則出現大便鶩溏,少陽脈候三焦,“三焦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因此,它的“脈卑”就是脈弱,決瀆功能失常,或者功能低下,影響到水液的環流,少陰脈的細,意味著腎氣不足,腎虛和血少,候腎和心,在男子表現為腎虛,氣化不利,小便不通,在婦人,則經水不通,經水不利,這就是把整個水氣病的,病因、病機概括出來了。

關於血分,它提到了月經血,“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就是說什麼叫“血分”,什麼叫“水分”,我們下面再講20條。

休息一下。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精講,溼氣重容易水腫的人收藏學習下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精講三血分、水分

好,我們上課。

19條,這個部分,我覺得經典的語言,在於說,“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這對於《水氣病》篇,是一個很重要的立論,對於我們現在,關於痰、瘀相關理論的研究,實際上就源於“血不利則為水”,水血互患,這在研究上很有啟發意義。為什麼說,“血不利則為水”呢?就其原文的原義來講,他是要命名,什麼叫“血分”,因為有一類的水腫病,是和婦女的月經相關,請大家看20條:

“問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下。”(二類)

首先來說,作為月經血,它為什麼會影響到水腫病?“經水前斷,後病水”這說明是由血病,而影響到水分,所以引起水腫,病機上,應該理解成,是瘀血阻滯水道所致,也就是說,什麼叫“血分”呢?他用原文來說,大家一定要記住,“經水前斷”表示月經先閉止,閉經的表現,結果,“後病不”,《金匱》開始第一篇的時候,我們講,雜症辨證要分先後,病有先後,治有緩急,現在,月經病的閉止情況和水腫,誰先誰後呢?“經水前斷,後病水”,這就叫“血分”,而且,概括成“此病難治”,為什麼“難治”?首先來說,病因病機上,剛才我提示了一句,是因為它瘀血阻滯水道所致。那麼,為什麼會,造成瘀血阻滯水道了呢?這是因為陽氣不足,血寒而凝,造成的經閉,陽氣不足。因為反覆講肺、脾、腎、三焦、膀胱,少陰脈細,有血少的問題,有腎陽不足的問題,這一定要聯繫19條原文,因為是少陰脈細,腎陽的不足血少,血少而經閉,也有的注家認為,血少、血寒而凝,兩個意思都有,所以,要把19條的後半部分,什麼叫血分,和20條的什麼叫血分、水分,聯繫起來看,我首先點到了,之所以叫做經典理論,“血不利則為水”,因為水血互患,相關的疑難雜證,從痰、瘀相關的理論理解,有很重要的啟發意義。

現在,具體來說什麼叫血分,我們通過少陰脈細,來解釋它的病因、病機,是陽氣不足所致,哪的陽氣不足呢?腎的,在男子為小便不利,在女子就表現為經水不通,或者說經水不利、經水的閉止,因此,除了血少以外,有血寒而凝這一個方面的因素,而導致經閉,經閉之後出現水腫,是因為瘀血阻滯了水道,此病為什麼難治?我認為,它之所以阻滯水道,一定得是伴發著水腫,因此,由月經閉止而導致的水腫,叫血分。治療上,必須得解決,瘀血阻滯的問題,活血化瘀不象利水那麼容易,你必須得祛除瘀血,使小便通利,水腫才能解決,因此,“此病難治”,是指治療需要一段過程,什麼方?沒提,說難治,我們也得治,而且臨床常見這種病證,月經不調,出現水腫,特別有經前緊張症表現的人,她首先,月經前乳房脹、疼,心煩,眼瞼浮腫,非常明顯的,也有的表現為大便溏,或者是不爽,兼有溼證,所以,這屬於肝脾不調的性質,血分不通,是因為有肝脾不調的原因,在《婦人三篇》裡面,比方當歸芍藥散,婦人妊娠腹痛和婦人雜病腹痛,婦人妊娠腹痛,當歸芍藥散,232頁:

“婦人懷妊,腹中㽲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這個字我念的是“[xiu]痛”,也有念“[jiao]痛”的,兩個含義不一樣,一個,是屬於腹中急痛的話,是念“[jiao]痛”,若是綿綿作痛,病勢緩的,就唸“[xiu]痛”,是小痛的意思,我就唸成“[xiu]痛”了。病因上,我們第5條原文[提要]說了,論述妊娠肝脾不和所造成的腹痛,我現在要告訴大家的就是,請看這個方的組成,有歸、芎、芍齊調肝血,我曾經給大家講過這個問題,正好歸、芎、芍三味藥走血分,因為肝藏血,女子以肝為主,方中歸、芎、芍,三個入血分的藥都具備了,茯苓、白朮、澤瀉,可以幫助健脾利溼,可以概括為,三個入水分的藥,因此,這六味藥組成的當歸芍藥散,它就有調和肝脾的作用,因為有氣血瘀滯的問題,所以,本方也,有化瘀利水的作用,因此我認為,張仲景提出化瘀利水法的代表方劑,特別是通過調和肝脾,來化瘀利水,對於我剛才講到的,婦人經前緊張症,伴有眼臉浮腫、浮房脹,心煩、易怒這樣的一系列症有效,有的女患經前期還出現小痘痘,即臉上痤瘡經前期加重,這些都屬於肝脾不調所致,有肝鬱而血滯,脾虛而溼盛這種情況,所以,要調和肝脾,用什麼方?當歸芍藥散,化瘀利水法的代表方劑,它就是通過調暢血分,使瘀血阻滯的問題得到緩解,月經就隨之而來,所以,說難治,不是不治,而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特別是這種月經調整,有的時候需要看,三個月的週期情況,有的可能一方而愈,這就根據,她瘀血阻滯水道的程度來說。

再一個,更加常用的方,我覺得就是逍遙散方,逍遙散也有調和肝脾的作用,活血化瘀的作用不夠,加什麼藥比較合適呢?益母草,即坤草這味藥,單味作用就是化瘀利水,既能夠行血,又能夠利水,為什麼叫做“坤草”?女子專用,男子不是不能用,就是說,對女子的這種血分病有特效,能達到活血調經,利水消腫的作用,這是關於血分。

從他(仲景)簡短的一句話,就說和月經病是相關的,先月經閉止,“前斷”,“而後病水”,發生水腫病,為什麼難治?因為它在病因病機上,是瘀血阻滯水道,瘀血阻滯水道怎麼來的?是通過19條說的“少陰脈細”,標誌著腎陽的不足,而且,有血少的血寒而凝的意思,因此,月經不暢、月經不利,不通才是經閉,月經閉止,這個病機還是側重在瘀血阻滯水道,它還伴有小便不利、水腫,首先得解決瘀血阻滯的問題,血行則水行通利,所以,得有活血調經的藥物,活血調經需要一段時曰。

關於水分,“先病水,後經水斷”,這叫“水分”,此病易治。說它好治,是相對而言,這麼一說,它的病因病機就好解釋了,是由水病而影響到血分,水液阻滯血道,水病就淺,所以,當通利水道以後,月經自下,因此在治法上,我覺得,確實比較容易一些,比方我們反覆講,五苓散,其中桂枝既能化氣,又能解表,而且桂枝也能夠通陽、通血分,所以,用五苓散,先通利水道,然後,月經隨之而下,這就是特指月經病出現的水腫,也包括象經前緊張症這一類疾病,或者說,有不明原因的水腫,有的時候你通過調經,也可以達到消腫的目的,有這樣的一個調治作用,五苓散、當歸芍藥散,或者四苓湯均可用於此病,如果說這浮腫,尤其是臨床表現,不僅是眼瞼腫,下肢也腫,而且月經前表現明顯的患者,你甚至可以給她加一點大毛,就是大腹皮,消腫作用很好,就是我提示用益母草,應該對症,不管是“經水前斷,後病水”的“血分”,還是“先病水,後經水斷”的水分,效果均好,當然,在底方上有區別,“水分”以五苓散打底兒,其中桂枝,有通陽、通血道的作用,那麼,你加上益母草,或者是再加上大毛,有利於水道的通利,而且達到調經的作用。

這是關於19條和20條,提出的和婦女月經相關的,一種水腫病,這確實有臨床意義,水溼和血瘀的關係,久病入絡,都是可以考慮的,我們《講義》上,還特別引出月經病和衝脈的關係,請大家看167頁,第1行,因為女子的月經和衝脈相關,而衝脈又和腎有聯繫,《靈樞•動腧篇》說,“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因此,講“少陰脈細”,是陽氣的不足,血寒而凝,故在婦女則月經閉止,月經的來源是血,經閉後發生水氣病,顯然是和血有關,因此叫做“血分”,這就是把19條的後段,和20條聯合起來,就是讓你回答,什麼叫“血分”,什麼叫“水分”,這可以作為概念題,也可以作為鑑別題,兩者(“血分”、“水分”),有什麼區別啊?為什麼“血分”難治,而“水分”易治?就在於我剛才分析的,病因病機,它臨床表現的先、後病,怎麼治,病在血分,以活血調經為主,而水分病,就應該通利水道,兼以調經,好了,這是20條,講完了。

下面,就請大家看一下,有關四水之外,他又提到了五臟水的問題,這就算一般瞭解,是13條心水、14條肝水……在165頁,13條~17條,五臟水,這可以說是張仲景在他當時,對於一些醫家對水氣病,水在五臟脈證的一個總結,他兼收幷蓄,放在本篇裡面,可以說是幫助我們,便於在臨床上,按照臟腑經絡辨證,給予提示,看心水13條: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三類)

14條:“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三類)

15條:“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三類)

16條:“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三類)

17條:“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溼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三類)

我覺得,不管水是在哪一髒,它共有的症都是腫,第二,如果水溼增加的話,就表現為腹水、小便不利,或者是小便難,包括肝水中,為什麼叫做“小便續通”呢?就是儘管腫勢很厲害,但是,它還可通利,只不過時少、時斷,而不是一點兒都不通,這都是涉及到小便難,小便不利、或者小便續通。現在我要說,不要一一與西醫病名對號,“心水”是不是心臟性水腫啊,“肝水”是不是肝性的腹水啊,“腎水”是不是腎性腹水啊,不能這樣一一對號,但是,它可以啟發你,臟腑經絡辨證,在臨床所見的一些表象,你比方,特別是“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溼如牛鼻上汗”,這都是按照腎經所循行的部位,包括了腰、臍,外陰,特別是“其足逆冷,面反瘦”,更是足少陰腎經所過之處,“手足逆冷”,是腎陽虛衰的表現,這僅作參考。這是這5條裡面,關於五臟水腫的證候,大家自學。

下面,我們重點要講的,就是關於治療原則,治療原則,涉及到第18條、第11條,首先來看第18條,18條的治療原則,這也是大家已經共知的,到目前《中醫內科學》裡面,也是推崇這個治療原則的指導意義,第18條說: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一類)

這是對水氣病,提出的一般治療原則,必須遵照,“諸有水者”,說凡屬於水腫病的病人,怎麼辦?首先他說“腰以下腫”,為什麼拿“腰部”為界,腰為腎之外府,我們說,它的病機要點,應該是責之於腎,因此,拿腰部來定病位,判斷腫勢,“腰以下腫”,從陰陽屬性來說,“以下”,病屬裡、屬下,陰陽屬性為陰,從臟腑的辨證上,它應該和誰相關呢?腎與膀胱,我們說因勢利導的治法,應該是祛邪(以水邪),居於近處而驅之。現在,病位離膀胱近,就應該“潔淨府”,就是《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裡面提出的,叫做“潔淨府”的辦法,利小便,“腰以下腫”,為什麼要“當利小便”,這在原因上,就說邪居之處,就其近處而驅之,因離膀胱最近,所以採取“潔淨府”的辦法,這都是按《內經》的思想,因勢利導,要利小便,使水邪要有出路,象打開一個閘門一樣,讓水邪得以通利,腫就能消。“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同樣道理,怎麼判斷的呢?病屬腰以上,屬表、屬上,為陽,就應採取“開鬼門”的辦法,《素問•湯液醪醴論》指示,“開鬼門”,汗法,打開鬼門,給水邪以出路,不管是發汗,還是利小便,都是“因勢利導”法,為什麼叫“開鬼門”、“發汗”?我從臟腑上來說,肺合皮毛,所以,對於體表的水邪,打開出路,就是用汗法,“開鬼門”的辦法了。

這是《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的“開鬼門、潔淨府”的,治法體現,實際上就象我們《講義》,所說的[按語],這裡為治療水氣病提出來的原則,臨床實踐指導性,價值很大,它並不能代替水腫病的具體治法,因為人體的臟腑經絡,內外上下都是密切聯繫的,同時,患水腫病的臟腑,也常常互相影響,因此,對於發汗法和利小便法,往往不能截然分開,這一個治療原則,只能適合於水氣病的實證,而且臨證的時候,要具體分析,可以汗、利兩法並用,但是,必須是屬於實證,或者是病初,才可這樣的應用。比方說,五臟水的話,你要分陰陽屬性,什麼為陽?什麼為陰?我認為,心、肺居於上,可按在上、在表,或者是為陽,肝、脾、腎就為陰了,肺水和心水就可以汗法嗎?不可能,還得是具體病證具體分析,這就是一般的陰陽屬性,咱們就這麼講的,再說臟腑辨證離何而近,肝、脾、腎屬陰,完全利小便嗎?那也得看辨證,比方說,11條就提出來的是逐水法,若真是深重到,石水、正水的程度,屬於肝水、脾水、腎水這情況,發汗、利小便也不行,這裡說實證用,久病必虛,要是標急的情況下,也可以適當應用逐水法。

下面,請大家看11條: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二類)

這就是把水氣病,嚴重情況下的表現,概括為什麼呢?一個是“目下有臥蠶”,這個臥蠶還是說水腫,眼目水腫得明顯,象臥蠶一樣,這裡可確實是拿臥蠶來形容的,因為臥蠶匍匐的話,得先把身體拱起來,再慢慢放平,在往前進,這裡確實是,拿“臥蠶”來形容目窠上腫,但是,不是說風水,是水腫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了,“面目鮮澤”,這是來說水腫的外象,表示光亮,和有留飲“面目鮮澤”,意思是一樣的,是水證,“脈伏”,沉伏於裡,“其人消渴”,這也是來說明津液,不能被化生,也不能上承,因此,這裡的“消渴”,是一個口渴隱隱的症,不是消渴病,“病水腹大”,已經出現腹水,小便不利也到了一定程度,所以,已經有腹水的情況,“脈沉絕者”,這是說水勢非常的明顯,沉伏於裡,沉絕的程度,所以,這種腫勢嚴重,急則治標,就採取“可下之”。“可下之”,就是《素問•湯液醪醴論》裡面,所說的“去苑陳莝”,要把這種瘀滯打開,要通利水道,就得用不是一般的利小便法,而是攻逐水邪,峻下逐水之義,叫做“可下”,這是功效,採取峻下逐水法,沒有出具體的方藥,這證明了,張仲景也讓你,根據具體病情來決定用藥,什麼方子可以借鑑呢?也等於啟發你,把《水氣病》篇,和《痰飲病》篇,結合起來學習,象《痰飲病》篇裡,提到的十棗湯,是不是逐水法啊?而且也體現了,顧護胃氣用10枚大棗,送服三味峻下逐水藥,還有就是己椒藶黃丸,我特別強調了,它有強心利尿的作用,不管是肺心病的心衰,還是心臟性的水腫,腎性的水腫,都可以用己椒藶黃丸,所以,這是兩篇合起來,作一個啟發。

關於治療原則,涉及到18條和11條,11條表達水腫的嚴重程度,就不用按條文那麼記了,就記住,它原文所說的嚴重情況,最後說的也是,“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腫勢特別嚴重的時候,汗、利法,已經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就用逐水法,峻下逐水,“可下之”,好了,在這些指導原則的指導下,我們現在看一下,在它的具體方治上,給了哪些啟發,首先說風水證治,風水證治,先看23條原文,一類條文,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一類)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原文寫的是“不渴”,[校勘]《心典》說“脈浮而渴”,為什麼“而渴”?這“不渴”和“而渴”,可是兩回事啊,這得有根據,怎麼知道他得有渴證呢?越婢湯裡用了半斤八兩的石膏,一定是有鬱熱的,所以一定有渴症,若不渴,就等於方和證不符了,這不能死記,原文說“脈浮不渴”,應該記住“脈浮而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趙婢湯主之”。

所以,剛才我為什麼說有熱,再給大家補充汗出,我說有鬱熱的問題,這從23條也得到印證,說“風水惡風”,我已經解釋過了,因為它和外感風邪相關,風主疏洩,風為陽邪,所以,因風而致水,病在表,作為風水,它一定是表現為惡風,有一系列的表證,現在說“一身悉腫”,剛才說誰“一身面目洪腫”啊?皮水,也是形容腫勢非常的快,突然地就腫起來了,這寫的是“一身悉腫”,“悉”,範圍副詞,全都腫了,也來說風水面目腫大,“視人目窠上微擁,如新臥起狀”,“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都是來證明它的腫勢,程度和它的迅急,具有風邪的特點,所以“一身悉腫”,也是表示其腫勢迅速蔓延,周身腫起來了,“脈浮”,這也是水邪和風邪在表,為什麼“渴”?剛才我也說,從方測證來說,它應有熱,熱在哪裡?應該說是和風邪化熱有關,肌表雖無大熱,但是,內裡有熱,因此,這還是要涉及到,不僅要給水邪以出路,採取發汗法,而且要兼清鬱熱,這種鬱熱,從石膏半斤八兩的量上,也能看出來,是肺、胃的鬱熱,出現了口渴,才可以用越婢湯。這個“自汗”,堅決不能理解成表虛自汗,是肺、胃鬱熱薰蒸的結果,迫汗而出,因此,是連續不斷地有汗出,這個“自汗”,是應該加引號的“自汗”,“無大熱”來表示肌膚無大熱,總出汗,肌膚不熱,但是,裡熱並不能隨著汗解,用越婢湯治療,什麼法?儘管有石膏,一定是發汗法,“開鬼門”,因為我已經說,風水是表中之表,邪氣“在表者,汗而發之”,因此,符合“開鬼門”的辦法,這是越婢湯原方,我在上次講第七篇的時候,側重講越婢加半夏湯,和小青龍加石膏湯,都是飲熱互結的情況,作為越婢湯,一定是怎麼樣啊?因為石膏用八兩,現在,我們作一下比較和分析,第七篇的越婢加半夏湯,在86頁,看越婢加半夏湯的成份,麻黃用了六兩,石膏是半斤、八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就是越婢湯加上了半夏,作為越婢湯的主方的含義,就是我今天要強調的,叫做“發越水氣,兼清鬱熱”,發越水氣靠誰?就是麻黃,石膏重於麻黃,這樣的配伍,就是越婢湯的重點,石膏半斤八兩多於麻黃,起什麼作用呢?發越水氣,為什麼要兼清鬱熱,若肺、胃的鬱熱不清,它就是要薰蒸迫汗,所以,“續自汗出”,肌膚無大熱,但是口渴,至於甘草、大棗,這都是補中益氣的作用,生薑是配合麻黃,加強辛散溫通之力,發越水氣,不然的話,你看看,半斤八兩的辛、甘、寒之藥,量是比較大的,取其兼清鬱熱的作用,重點要發越水氣,靠麻黃和生薑相伍為用,宣散發越水溼,一定是辛、溫,辛散溫通,因為從肺來發越,因此,它是一種宣散水溼的作用,配合石膏,兼清鬱熱,除其口渴,止其汗,這是越婢湯的方義。

請看“方後注”,“惡風者加炮附子一枚”,這裡面加炮附子什麼道理?為什麼要加炮附子?附子本來是辛、熱之品,是溫經復陽的作用,為什麼要加它?特別強調的是“惡風者”,他汗出,不是屬於鬱熱逼迫汗出嘛,怎麼還惡風了呢?不是已經強調,“自汗出”不是表虛、不是氣虛嗎?為什麼要加上炮附子了呢?這就是,認為汗多,它傷陽,能通過附子來溫陽、復陽,達到止汗作用,卻不是用白朮、黃芪,象玉屏散的那種止汗法,所以我說,首先得把“續自汗出”理解了,它不是表虛自汗出,而是肺胃鬱熱,迫汗而出,但是,汗出過多以後傷陽氣,因此,用炮附子辛、熱之品,來溫陽、復陽,達到止汗之力,這是加炮附子一枚的道理,再說“風水加術四兩”,當時在張仲景時代,“術”都是白朮,不是蒼朮,加白朮,顯而易見,是什麼作用呢?我們剛才說,麻黃配生薑,宣散水溼,如果加上白朮,就能更好地健脾祛溼了,等於表裡同治,因此說,風水的主方是越婢湯,但從“方後注”,他又給你兩個加法,一個是“惡風”,如果是陽氣被傷的話,加一枚炮附子,達到溫經、復陽的作用,以止汗,如果覺得宣散水溼,僅用汗法也容易傷表氣,加上白朮,健脾除溼,表裡同治,儘管主張用汗法,但是,它時時要顧護陽氣,散水祛溼的同時,要顧護陽氣,我們在第二篇,已經講過了三個方子,比方麻黃加術湯,麻黃湯裡為什麼要加術?雖發汗不得過汗,一定要遵照“微發其汗”的原則,麻杏苡甘湯,對有化熱傾向的,要把它變成辛涼劑,從辛溼劑變成辛涼劑,如果表虛的話,是用防己黃芪湯,都屬於汗法範疇,一定要遵照“微發其汗”的原則。現在,我們這也是,為了使水氣病的水溼有出路,從汗而解,也是不要過汗,包括它自己的“續自汗出”,是肺胃鬱熱薰蒸的結果,也要防止它由於汗出連續不斷,而傷了陽氣,加上炮附子,因為它惡風了,如果說,使它這水氣從汗解,不傷及陽氣,應該用白朮健脾除溼消腫,使它表裡兼治,這都是有關係的。比方說,再回過頭來想一想,“三附子湯”裡面,我們講了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還有甘草附子湯,也是時時顧護陽氣之義,現在加炮附子,同樣的道理,這是風水的挾熱證,一定是兼有鬱熱,因此,也可以叫做風水挾熱證,挾熱的標誌,就在於“續自汗出”,肌膚無大熱,但是口渴,這是風水,“一身悉腫”,但是有渴證,有“續自汗出”,“肌膚無大熱”,就表示這個證了,風水的第二個方子。

在22條上,就是防己黃芪湯,這個方子已經在第二篇講過了,我們作為一個複習,為什麼一方能夠兩治?“異病同治”的意思,防己黃芪湯,既可以治同溼在表表虛證,現在是風水在表表虛證,條文一樣,就是一字之差: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已黃芪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一類)

多出一句“腹痛者加芍藥。”防己黃芪湯治療風水,請大家注意,不管是在第二篇治療風溼在表,還是在《水氣病》篇裡面,治療風水在表,一定強調的是表虛證,因為現在,我已經看到有些參考書,將表虛證改成氣虛證,因為有黃芪,就說成風水在表氣虛證了,一定是前後一樣的,一個方能夠既治風水,又治風溼,因為病機相同,證候相同,治法才相同,因此,一律都是在表而表虛,用防己黃芪湯主之,防己黃芪湯,它是配黃芪,來加強補衛固表的作用。防己是利水除溼的作用,這和我在第二篇講的道理,是一樣的,腹痛加芍藥的作用,芍藥是一味酸斂的藥,在這裡面,強調它緩急止痛的作用,更主要的是通血痺,而止腹痛,腹痛加芍藥,加白芍,通血痺而緩急止痛,這就是多出來的這句話,實際,防己黃芪湯在第二篇,在“方後注”裡面,也是講了這個,請大家看一下31頁,簡單地來說一下,黃芪益氣固表,防己和白朮配合除風溼,甘草和姜、棗調和營衛,在“方後注”裡面,第一,是“喘者加麻黃半兩”,第二,是“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所以,這裡,直接在條文裡面,寫出“腹痛加芍藥”,就是通血痺,而緩急止痛,防己黃芪湯,益氣固表,利水消腫之功,治療風水,就是這兩張方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