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在盛唐時期,沒有收復吐蕃政權?

用戶6922605150


我們先簡單回顧下實際發生的公元7世紀至9世紀延續兩百多年的唐朝和吐蕃之間戰爭的經過。

吐蕃與唐朝戰爭主要是為了爭奪西域和青海地區,包括河西、隴右、關中(今甘肅、青海、陝西一帶)和西域(今新疆、中亞一帶)等地區。戰爭從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開始,一直至唐亡(907年)。其間,唐朝和吐蕃八次會盟,由於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後嫁給吐蕃贊普,所以唐蕃關係又稱舅甥之盟。

至於問題為什麼盛唐時期,沒有收復吐蕃政權?

我們先確認以下盛唐的時間段,史學上盛唐指從唐高宗時代開始到唐憲宗時代結束的一段時期,大致相當於公元650年到820年。

而吐蕃王朝強盛時期應時從松贊干布633年(唐貞觀七年)遷都邏些(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正式建立吐蕃王朝開始,到公元842年吐蕃內亂張議潮起義控制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結束。

對比了時間,我們就會悲催地發現,原來唐朝和吐蕃正好在各自最強大的時候硬碰硬打起來了。

至於唐朝和吐蕃戰鬥力的對比,中外歷史學家的答案因各自的角度自然不同。所以還是以數據說話。

我們選擇唐朝和吐蕃各自最強的時期進行戰爭結果對比。從662至755百年中,唐史中記載的兩國間爆發的戰事共四十起,大唐十二敗二十八勝,勝率明顯高於蕃方。但規模最大的四場會戰,卻均以大唐全軍潰敗而告終。雙方投入戰爭的人數和雙方戰死人數,唐朝都高於吐蕃,唐朝明顯是使用了人海戰術。所以戰鬥力對比,只能算雙方接近。

但是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不只是軍隊戰鬥力,還有經濟實力和後勤補給,地形和天時,以及第三方的參與等。

既然唐朝和吐蕃軍隊戰鬥力接近,那麼就必須進行持久戰,那麼就必須考驗其它三個方面的因素。

在唐太宗和吐蕃贊普時期:

1、吐蕃剛建國,唐朝經濟後勤佔優;

2、地形方面,如果進攻吐蕃則吐蕃地形佔優,如果吐蕃進攻唐朝則雙方接近;

3、第三方參戰方面,太宗初期唐朝北方威脅很大,並不佔優。

所以唐太宗的用兵方向在於東突厥、薛延陀、高昌、龜茲、吐谷渾和高句麗,重點不在吐蕃。

唐蕃雙方發生一次規模有限的衝突,唐軍擊退了吐蕃軍。

唐高宗初期:

1、吐蕃雖有發展,但還是唐朝經濟後勤佔優;

2、地形方面,唐朝佔領吐谷渾後略佔優勢;

3、唐朝此時迎來最好的外部環境,可以聯合吐蕃周邊少數民族進攻吐蕃。

應該說,唐太宗和松贊干布去世後的十幾年,是唐朝進攻吐蕃最好的一個機會,但是,656年吐蕃頻擊吐谷渾、660年祿東贊使兒子起政率兵擊吐谷渾,吐蕃和吐谷渾兩國各遣使者到唐朝廷論曲直,請求援助,唐高宗都不聽從。應該說,這時候的唐高宗及他的智囊團隊誤判了形勢,從而讓吐蕃坐大。

唐高宗後期:

龍朔三年(663),祿東贊率軍攻佔吐谷渾,其北境直接與唐河隴相接,威脅著唐朝的河隴、西域。此後兩國的形勢開始發生變化。

咸亨元年(670),吐蕃大舉進軍西域,“殘羈縻十八州(掠安西四鎮所轄羈縻州),率于闐取龜茲撥換城(今阿克蘇),於是安西四鎮並廢”,四月,高宗派薜仁貴、阿史那道真等率軍5萬出擊吐蕃,在大非川(青海是渠南切吉曠原)與吐蕃欽陵(祿東贊之子)40萬軍激戰,唐軍大敗,全軍覆沒。大非川一役,最終使吐谷渾諾曷缽依靠唐朝力量恢復其勢力的希望破滅。從此,吐谷渾作為一個部族體,分別歸吐蕃、唐朝統治,散居青海、甘肅、陝西、寧夏等地。

此後唐朝並無機會直接進攻吐蕃,雙方只在西域發生戰爭,互有勝負,長壽元年(692),武則天大破吐蕃,克復龜茲、于闐等四鎮。

在西域方面,長壽元年至安史之亂的半個世紀,唐朝在西域地區保持優勢,只在大小勃律(今克什米爾一帶)與吐蕃發生過戰爭。

期間,吐蕃繼續發展壯大,唐朝也陸續進入盛唐時期。

唐玄宗時期雙方對比:

1、唐朝經濟後勤略佔優勢;

2、地形方面,吐蕃佔優;

3、唐蕃雙方各有附屬少數民族勢力,接近。

這個時候,唐朝已徹底失去直接進攻吐蕃將其收在疆域範圍內的可能性。

唐玄宗時期(713—755年),唐蕃戰爭主要在河隴和西域兩個戰場上進行。兩個戰場互相策應,仍以河隴一帶為主戰場。期間兩軍各自在部分區域曾佔優勢,比如天寶七年(748年),哥舒翰建神威軍,天寶八年(749年),哥舒翰收復石堡城,唐軍在青海勢力達到頂峰。天寶十二年,唐將封常清先後攻破大勃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和西域東部要道上的播仙(今新疆且末),唐朝在西域佔優。

至德年間(756-757),吐蕃趁安史之亂,聯兵南詔奪取巂州(西昌)、會同(會理)、臺登(瀘沽)、昆明(鹽源),進據清溪關(大渡河南),直逼川西平原,威脅成都,吐蕃佔優。之後,吐蕃藉機控制了隴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鎮,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長安。此時唐朝對吐蕃處於歷史最弱時期。

幸好,此時郭子儀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廣設疑兵,嚇阻敵軍。吐蕃不知虛實,據長安10餘日後退走。此後,唐朝大量從內地調兵到邊境防禦吐蕃,唐朝進入防守時期。

唐蕃戰爭的後期,決定勝負的因素已主要決定於第三方的參戰,唐朝在建立對吐蕃聯盟方面取得成功。貞元十年(794年),南詔正式歸附唐朝,在神川大破吐蕃;貞元十八年(802年),韋皋俘獲吐蕃將軍論莽熱,吐蕃由盛轉衰。

此後唐朝聯合回鶻、南詔、大食,合圍吐蕃,此時吐蕃連年征戰,國勢大衰,最後於877年分裂。

總結這段歷史,應該說,唐朝和吐蕃是在雙方最強盛時期交戰,各自運籌謀劃,機變百出,廣泛使用了長驅直入,直搗腹心,誘敵深入,相機殲敵,機動防禦,伺機反擊,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疑兵阻敵,伏擊,迂迴,遠程奔襲,夜襲,反間等戰略戰術,非常精彩。

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是是否團結了周邊的勢力形成聯盟,這點唐朝曾經在南詔方面做得不好,但最後還是改變了策略,從而取得了成功。


六甲番人


大唐與吐蕃幾乎同時崛起也幾乎同時衰落!吐蕃不是大唐原有的領地,因此不能用收復這個詞語!

盛唐包括了貞觀之治,武曌zhao時期,開元盛世,但是在這些強盛時期內,大唐並沒有碾壓吐蕃,而是隻能與吐蕃展開拉鋸戰,不斷爭奪西域安西四鎮【于闐(tian)、焉耆(qi)、龜(qiu)茲(ci)、疏勒】。

時間:

公元6世紀末,七世紀初,吐蕃崛起;公元618(見糖留一把)大唐建國!

公元629(貞觀三年,唐太宗李世明登基第四年)年吐蕃第三十三任贊普————松贊干布繼位!剛剛繼位的松贊干布首先平定了內亂,其次統一整個西藏高原,最後遷都邏些(拉薩),把邏些定為吐蕃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松贊干布時期(公元629~650年)文成公主入藏,大唐與吐蕃關係良好。

松贊干布死後,大唐與吐蕃的關係進一步惡化,邊境問題日趨嚴重,兩者進行了激烈的領土角逐!


軍事上的拉鋸消耗戰:

  1. 公元670(總章三年,即鹹享元年,唐高宗時期)大唐出兵吐蕃,意欲奪回吐蕃剛剛侵佔的大唐西域安西四鎮。統兵出征的元帥還是一生毫無敗績的大唐戰神薛仁貴!豈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大唐在大非川之戰中一敗塗地,大唐不敗的神話破滅,戰神不敗的的神話也破滅!

戰勝薛仁貴的吐蕃第一戰神論欽陵!

  1. 公元675年,大唐控制西域!
  2. 公元687~689吐蕃再次侵佔西域!
  3. 公元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再度大破吐蕃,收復西域,重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大唐駐兵三萬,長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隴右!
  4. 公元755~763年,大唐爆發安史之亂!亂後,大唐勇於內鬥不斷削弱自身實力,吐蕃見此情形,於是乘機擴張!公元790年以後,大唐再次失去安西北庭!
  5. 公元851年左右,大唐張儀朝重佔隴右河西北庭!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吐蕃長期以來都對大唐造成了軍事上的強大壓力!大唐帝國不但沒有徹底擊敗毀滅吐蕃帝國的能力,而且還被吐蕃帝國掣(che)肘於東部,沒有繼續東擴的力量!


吐蕃對外戰爭的無敵:

漫長的中國歷史上,吐蕃帝國就是青藏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他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結合體,也是野蠻和文明的矛盾體!很少有哪個民族能像吐蕃人一樣擁有兩個民族的優勢!

吐蕃帝國的東面是南征北戰,戰無不勝的大唐帝國!

西面則是地跨亞非歐,有黑衣大食稱號的阿拉伯帝國!

南面則是人口眾多等級森嚴的印度天竺!

北面則是素以兇悍著稱的突厥汗國!

這個時代,每一個帝國都是上天的寵兒,每一個帝國都是人間的秩序!但是吐蕃帝國就像一個逆天的孫悟空一樣。始終與四大帝國的盛衰並進,最終走完了幾百年的歷史進程!

我是娜迦,知道一點點歷史,喜歡我的問答的大大們給我一個關注!


娜迦style


首先,收復這個詞就不太合適。 唐朝之前中原政權和吐蕃往來很少,不曾隸屬何來收復?

其次,說到實力。 唐朝、吐蕃、阿拉伯帝國幾乎同時興起,勢力都很強大。唐太宗時期雖然對吐蕃佔據一定優勢,但是仍然需要文成公主和親等手段維持天朝的朝貢體系,更不要說以後逐漸衰落的時期了。

再次,看看吐蕃帝國最強大時有多厲害。唐帝國退出中亞以後,吐蕃稱雄西域同阿拉伯帝國爭雄;兩次攻入長安,北至甘肅甚至唐朝畿輔地區;東至雲南;南達印度次大陸;向西到達克什米爾地區的拉達克一帶,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大帝國,民族影響力至今仍留在上述地區。

最後,說一下吐蕃強盛之後的衰落期。即使兩宋時期處於內部分裂狀態,仍然可以用吐蕃一部一度把鼎盛時期的西夏李元昊打敗。到元朝也是蒙古帝國拉攏並且倚重的重要勢力,開始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補充一點,當今世界吐蕃帝國的影響。其民族分佈地區大體與強盛誇張地區相同,期間因為發展過於迅猛,至今藏族分安多、衛藏、嘉榮、白馬等分支,其分支的服裝、風俗等等差距還是比較大的,這也是迅猛發展融合羌、吐谷渾等民族的差異性的外在表現。

秘境拉達克大家可以瞭解一下,比西藏還西藏的地方,可惜現在屬於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

所以說,唐朝為何沒有“收復”吐蕃這個問題,放在當時的環境下根本不成立。兩個帝國搞不好誰“收復”誰真的很難說。


輪臺戍卒


問題是值不值的收復?盛唐在當時的農業社會經濟確實是發展到了極致!但是農業社會的侷限性決定了當時統治階級對國土面積的佔有慾望,即不是所有的土地都想佔有!

首先是海外和島嶼,其次是廣寒之地,再有就是不毛之地!

吐蕃屬於高原地區,首先不利於種植,其次不利於移民,再有就是不利於管理。而作為統治階級,這個順序是倒過來看的,先看能否管理,再看能否移民,最後看能否種植!

吐蕃佔有過來對唐朝有什麼好處?既不便於管理,又不利於種植(農業社會沒有農業種植就沒有稅收)還沒有特產(西域有良馬,那時候西域土地也肥沃)佔過來是個負擔!

所以環顧歷史,會發現,唐朝及唐朝以前歷代的版圖,基本上都是以黃土高原向平原發展,也就漢唐朝控制了西域(是駐軍,不是完全佔有)。雲貴高原與四川平原有天然的崇山峻嶺隔離,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及燕雲十六州地區有長城守護著。

統治者只要能夠抵禦外敵入侵,版圖面積內的土地還沒有完全開墾,怎麼會想去佔有那些根本不值得去佔有的地方呢?


書蠹


盛唐的概念在文學上指的是唐玄宗“開元盛世”的30來年,史學上的界定則是唐高宗到唐憲宗(649—820)的170餘年,正值唐蕃對決時期,此問當不在文學範疇。全盛時期的唐帝國無論經濟、軍力和人口數量都要大大超越吐蕃,但由於主客觀原因,與吐蕃的交鋒並不順利,也一直未能顛覆吐蕃政權。

吐蕃各部統一幾乎與唐朝立國同步,並隨著唐朝的興盛而日漸強大。然而這並未引起唐朝方面的注意,其戰略重點依舊是北部、西部和東北部的傳統敵人。雙方最早一次衝突始自吐蕃王者松贊干布,那時他剛統一吐蕃不久,遣使來唐請婚,被唐太宗拒絕,松贊干布一怒之下率20萬大軍進逼松州(今四川松潘)。等松贊干布被擊退後再次請婚,太宗便將文成公主嫁了過去,此後雙方20 年無戰事。而這20年恰恰也是吐蕃國力精進的20年。

高宗時繼續延續突厥和高麗的戰事,對吐蕃仍未引起足夠重視。羽翼豐滿的吐蕃趁機攻滅吐谷渾­——後者曾向唐朝求救被拒,接著爭搶安西四鎮(龜茲、焉耆、于闐、疏勒),高宗這才將軍事重心由朝鮮半島轉至西部邊陲。不過真正下大力應對吐蕃則是在唐玄宗時期,此時距離吐谷渾滅國已有50年。

吐谷渾故地亦即今天的青海省,吐蕃以此為牧場和軍事基地,扼河西走廊咽喉,大唐和吐蕃間沒了緩衝,門戶大開,西域也完全置於吐蕃的打擊範圍之內。吐蕃接著又陸續征服四川和雲南的邊區諸部,對唐朝形成半包圍的態勢,唐朝多點作戰疲於應付。金城公主入藏後,吐蕃又爭得河西九曲之地以為緩衝,唐朝的被動局面長期不能逆轉。

吐蕃地域廣闊,可調配兵源充足且戰鬥力強悍。其本地人口原有300萬,“勝兵數十萬”,開疆拓土後,控制區人口峰值也一度達到300萬,這些人作為稅源和兵源的有力補充,大大增強了吐蕃的實力。吐蕃控制區“地薄氣寒”,道路崎嶇,不利於唐軍深入。吐蕃騎兵以搶掠為主,不需要給養,“進退可齊,疾徐如意”,不斷從青藏高原俯衝直下,給唐軍帶來極大恐慌。而且吐蕃軍事並非單獨存在,它先後和突騎施、小勃律、回紇、南詔等部結盟,共同牽制唐朝。

戰術上吐蕃則狡黠多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東邊不行就打西邊,實在不行就議和聯姻,等緩過勁來接著打,防不勝防。文成公主入藏換得20年和平,之後吐蕃便突襲吐谷渾搶佔西域;中宗復位後吐蕃恰逢內亂,又來和親,金城公主嫁了過去;玄宗時吐蕃剛剛簽訂好正式和約,旋即便攻打洮州和蘭州;唐朝加大東線打擊力度,吐蕃則調轉西線,攻取小勃律(今克什米爾吉爾吉特),唐軍馳援,吐蕃又求和,憤怒的玄宗因為契丹戰事再次同意;而後唐朝節節勝利,深入青海,吐蕃再次求和,遭到玄宗拒絕,惱羞成怒的吐蕃隨即發起一系列進攻,戰事重又進入膠著狀態。

755 年,迎娶金城公主的第36任贊普尺帶珠丹被大臣刺死,吐蕃內政不穩,又派使者前來修好。時值安史之亂爆發,吐蕃趁唐朝邊軍回防京師之際東進,並於763 年突入長安,燒殺半月之後揚長而去。此後吐蕃依然襲擾不斷,國力剛剛恢復的大唐疲於應對,雙方互有勝負。後來南詔與吐蕃翻臉,聯合唐朝合力打擊,吐蕃才由盛轉衰,但此時的大唐也是江河日下,無力挺進了。於是雙方長慶會盟(821),合為一家,盟碑至今猶在。


路衛兵


大家說了這麼多都沒有說到點上,吐蕃位於高原之巔,只要內部不出亂子,他們進可攻,退可守,沒誰能征服他們。中國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教訓阿三的,就更別提古代王朝了,所以吐蕃的問題出在內部。

吐蕃的強大和沒落都和苯教和佛教的出現完全重合。藏區本來信仰的是一種萬物皆有神靈的原始宗教,同於蒙古和滿族的薩滿教。每個部落的教義都不相同,導致他們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

青藏高原西部有個象雄王國,他們最早將波斯的拜火教引進入藏區,並於原始宗教結合,形成了苯教。松贊干布的爺爺就是利用宗教,不斷兼併其他部族。經過三代人的努力,終於統一高原。

吐蕃的沒落主要與佛教傳入有很大關係。最初時,印度僧人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因為強調逆來順受,把希望寄託於來世,深受統治者的歡迎。

然而佛教地位越來越高後,弊病就顯現了。第一,寺廟吸引大量男性青年出家,藏區很多家庭都至少有一位男性成員出家,這導致人口增長緩慢。

第二,寺廟經濟導致社會財富分配極不公平。信徒的家庭財富幾乎全部用於禮佛,但僧人不交稅,不承擔兵役,徭役。

這樣國家就會越來越虛弱,同樣的情況也在蒙古和中原出現過。不過慶幸的是,我們儒家文化足夠強大,而且及時掀起了四場滅佛運動。

最最重要的是在日復一日的誦經中,佛教會讓人變得溫良恭儉,平和喜樂,尚武之氣不再。隨著藏區變成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後,漢人中央政權也發現,只要把幾位佛爺請到北京,然後抬高他們的身份,給他們鉅額的佈施(當然遠小於軍費),邊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清朝皇帝借鑑明朝利用喇嘛安定藏區的辦法,提出了“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清朝雖然口上說滿蒙一家親,但使出的這一招卻非常狠毒。

馮玉祥經營西北多年,他的回憶錄中說,清末蒙古人口只有可憐的60萬。從一個龐大的帝國沒落到這麼點人,可見過分迷信宗教有多可怕。


史料不輯


收復,這個詞用的不當。在元朝前,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佔據過吐蕃,河西走路廊是另外一回事。併吞,或侵佔才是正確的詞語。

唐朝為什麼不滅吐蕃,早期是利用吐蕃攻打,牽制吐谷混渾和突厥,鐵勒,中期是吐谷渾和突厥,鐵勒衰落後,吐蕃已經強大,中原軍在青海高原作戰費用高,地形不熟悉,氣候也不適應,很難消滅。

吐蕃弱小時利用它,所以不滅它,吐蕃強盛時,唐朝滅不了它,加上安西,北庭,和東北的契丹,奚,渤海國都不讓唐朝安寧,有心也無力了


歷史哨聲


接到邀請後,拜讀各位筆友老師們的大作後感到大家一起基本上把唐未進佔吐蕃的方方面都說到了。特別是路衛兵、野樹春秋、回憶終究還是會忘記、備羽飛雲、雲霧山中繞清泉、伊登的分析已說的非常全面了。

總體感覺寫歷史類的文章需要大量的史實資料,仔細再仔細的核對才敢最後收筆,寫作過程是比較勞心費力的。


史可見證



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