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噴內地供港的“港獨”,東深供水歷史瞭解一下?

無論古今中外,水資源都是最寶貴的戰略資源,因爭奪水源而爆發衝突乃至戰爭的比比皆是。特別是在今天,世界各國都越來越現實地面對水資源短缺的世紀難題,從哪裡找水困擾著很多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

相比之下,香港應該算是很幸運了。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內地政府啟動了一項規模宏大的引水工程,解決了香港同胞的燃眉之急,為香港經濟騰飛打下了堅實根基。然而近些年來,隨著香港本土主義和“港獨”思潮的泛濫,對於這一道清澈的生命水,卻總有人想著用政治的大棍攪渾,用陸港衝突的爐火燒沸騰,讓“共飲一江水”的感情疏遠。

回顧東江水供港53年的歷史,不免讓人唏噓。

喷内地供港的“港独”,东深供水历史了解一下?

東深供水示意圖(圖/香港水務署)

港府帶著提防,被動接受了內地的善意

香港是個沿海島嶼城市,沒有大的水系,吃水主要看天,水資源短缺是個由來已久的問題。英國人在香港建立殖民統治後,相繼建立了多個“水塘”(即水庫),建起了自來水系統,基本滿足老百姓的用水需求。但一旦遇到大旱天氣,缺水就會發生。1902年、1929年,香港爆發了嚴重水荒,港英政府被迫採取制水措施,控制居民用水。好在那時香港人口少、工業不發達,尚未造成嚴重危害。

二戰過後,內地移民大量湧入,香港人口迎來了一個急遽增長的時期,從1945年的60萬增至1963年350萬人,加之香港加工出口貿易興盛,這些都對用水提出了極大的需求,僅靠香港是無法解決的。因此,早在1950年,就有香港企業家致信中共中南局領導,反映香港缺水的問題,希望內地幫忙解決。

雖然香港是個被割讓出去的孩子,內地依然對她傾注了一腔真情。很快,對港供水上升到國務院議事日程,廣東省政府也著手勘探路線,開展了很多前期準備工作。

然而尷尬的是,剃頭挑子一頭熱。港英政府對從內地引水格外忌憚,原因無他,生怕內地借水資源來卡住香港的脖子,讓其臣服。所以,好幾年都沒有進展。直到換了一任港督,加之企業家不斷反映“水荒”,港英政府才著手談判。正好內地從1959年11月動工興建香港水庫,於是雙方約定,每年由深圳水庫向香港提供2270萬立方米(50億加侖)淡水。1961年2月1日,深圳水庫正式向香港供水。

喷内地供港的“港独”,东深供水历史了解一下?

1960年11月15日,港英政府與廣東政府就供水問題達成協議(圖/香港水務署)

之所以深圳水庫供港水量不大,是因為港英政府不想過分依賴內地,而且他們要堅決花錢“買”水,也不讓內地佔了免費支援的優勢地位。但內地對香港畢竟是關愛的,每千加侖象徵性地收1毛錢,不加重香港老百姓的負擔。

然而形勢比人強,很快傲嬌的香港就遇到了困境。從1962年底開始,香港出現自1884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嚴重乾旱,並一直持續到1963年,連續9個月都沒有下過一滴雨。無奈之下,港府採取了制水措施(限時段供水),從開始的每天供水4個小時,到後來每4天供水4小時。一時間,大號儲水鐵罐在香港賣到脫銷。每到供水日,香港人無論大小,都提著大大小小的罐子出來打水。據說今日香港的排隊文化,正是來源於那時排隊取水的經歷。為了這來之不易的水,也發生了爭搶乃至械鬥等悲劇。

喷内地供港的“港独”,东深供水历史了解一下?

1963年香港大旱期間,每四天供水一次,圖為市民排隊候水的情形

喷内地供港的“港独”,东深供水历史了解一下?

挑水成為香港婦女們日常生活的重責。圖為排隊取水的人流

港英政府為了應對旱災,也是費盡了腦筋。他們加大馬力淡化海水,但一來產量不高,二來成本高昂,也是吃不消。經過內地政府同意,他們還派出巨輪到珠江口汲取淡水,但也沒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喷内地供港的“港独”,东深供水历史了解一下?

滿載淡水的郵輪正在碼頭卸下淡水

內地對香港缺水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港英政府實在挺不住了,終於派出了代表來到廣東,協商取水供應香港的問題。後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拍板,敲定了從東莞橋頭鎮提取東江水,一路提升46米、倒流83公里,流入深圳水庫,再供應香港的方案。

在當時,這可是一個十分艱鉅的工程。不說別的,光做好這個工程設計都非常的難。廣東省政府立刻動員了近2萬名民工投入建設,包括80多名當時十分稀缺的大學生。1年的工期經歷了5次颱風、暴雨、洪水的襲擊,還有1名大學生不幸犧牲,才最終建成,累計消耗資金3584萬元。當時即便是港英政府,都驚歎內地的過人設計和驚人速度。

喷内地供港的“港独”,东深供水历史了解一下?

1964年,東深供水工程建設的情形

根據廣東省與香港政府簽訂的《關於從東江取水供給香港、九龍的協議》,廣東每年供應香港淡水6820萬立方米,水費為每立方米1毛。1965年3月1日,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第一年的供水量就是當時香港所有水庫水容量的2倍。

源源不斷的東江水,為香港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雖然東江水供港了,但港英政府依舊提防著內地,並在供水多樣化上做了很多文章。他們一方面興建了萬宜水庫、船灣淡水湖等大型水庫,進一步擴大香港的水庫容量。同時,他們對海水淡化念念不忘,投入了極大精力大搞淡化工廠,努力提高海水淡化產量、降低淡化成本。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東江水佔香港淡水總需求量的比重並不高,在30%至40%間徘徊。

然而,香港自身淡水量本來就不足,海水淡化成本又高,加之香港經濟發展十分迅猛,對水資源的更加急迫,在種種因素作用下,即使香港不情不願,還是慢慢提高了東江水的供應量。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東深供水工程進行4次大規模擴建、改造,累計耗資76億元。隨之供水能力也逐步提升,從開通初期的0.68億立方米,提高到現在的24.23億立方米,其中年供港量為8.2億立方米,並可根據實際情況調節供水量,最高可達到11億立方米,確保能夠滿足香港方面的需求。至2017年12月,累計對港供水240億立方米,相當於搬運了1個半洞庭湖的水,佔香港總用水需求的75%。

這邊廂,是香港人利用內地豐沛的水資源,迅速地發展經濟。那邊廂,卻是東深供水工程沿線,為了保護水資源的質量,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很多地區的經濟發展滯後。比如,河源的新豐江水庫是供港的主要水源地,他們先後拒絕了500多個總投資600多億元的重汙染工業項目落戶,累計投入上百億資金整治全市河流,還花費巨資建立了十多公里的防護林。在東江水供港這個政治任務面前,大家執行起來毫不含糊。

喷内地供港的“港独”,东深供水历史了解一下?

東深供水工程水源水庫——廣東河源新豐江水庫(圖/港媒)

而且,類似深圳、東莞這樣的沿線城市,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加之本身也是缺水型城市,對東江水的渴求十分強烈。但不管什麼情況下,優先供應香港都是始終未變的選擇。1991年,廣東出現罕見的秋冬春連旱,旱情特別嚴重,東江出現建國以來最低水位,東深供水工程受到嚴重影響,難以同時滿足莞、深、港三地供水的需求。為了確保對港充足供水,東莞、深圳的供水量大幅削減。深圳老百姓眼看著水庫裡積存著那麼多水,自己卻用不上,那種心情想也可以想明白了。

儘管廣東各地小心翼翼地守護著這條供水線,但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水汙染的問題,東江水的水質也受到了波及。從2000年開始,廣東省又投入49億元開展了第四期東深供水改造工程,從東莞取水點到深圳水庫全部採用封閉管道,避免了沿途的汙染。

喷内地供港的“港独”,东深供水历史了解一下?

在深圳水庫入庫口建成全球最大生物硝化站(圖/港媒)

喷内地供港的“港独”,东深供水历史了解一下?

生物硝化站控制中心(圖/中新網)

可以說,是源源不斷流淌著的東江水,加上持續供應的電力、天然氣,以及提供生鮮食品的“三趟快車”,讓資源匱乏的香港獲得了最為基本的民生物資,為其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東深供水工程的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無論誰都不可抹殺。

近幾年來,關於東江水的爭議多了起來

雖然東江水為香港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這幾年受政治風潮轉向的影響,不和諧的聲音逐步多了起來。而他們經常拿出來對比、說事的例子,就是馬來西亞對新加坡的供水。

一種聲音是“港獨”言論。他們妄想香港獨立,並認為香港獨立後,內地依然會繼續供應淡水,就跟新加坡獨立後馬來西亞還在供應他們淡水一樣。“香港人優先”招顯聰甚至公開宣揚:“金錢不能使人民幸福,沒東江水可自設海水化淡廠,開發食水;港人耕田自給自足。”

稍微熟悉點歷史的人都知道,當年新加坡是不想獨立的,馬來西亞硬逼其獨立,為此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還悲傷了好久。而內地絕不會讓“港獨”成為現實,“港獨”無異於痴人說夢。再說,離開內地的水、電、食物供應,香港這個生存資源匱乏的城市估計就成為“臭港”了。

另一種聲音是“太貴”。2017年12月14日,香港與廣東14日簽署2018年至2020年東江水供水的新協議。其中,2018年總水價為47.9億港元,平均每立方米5.1港元;2019年總水價為48.07億港元,平均每立方米5.5港元;2020年總水價為48.2億港元,平均每立方米5.8港元,較上一個3年協議,水價增加約7%。

“太貴了,太貴了!”一直有人拿東江水和新加坡引入的大馬水相比,認為東江水供港的價格更為昂貴。對此,2015年時任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的陳茂波(現任財政司司長)回應稱,兩者不能作簡單比較。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地是在1962年簽訂供水協議,為期99年,其間新加坡除了需要向馬來西亞支付固定水價外,還需要就原水抽取設施所使用的土地,向馬來西亞支付租金,同時須將部份經處理的食水,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再賣給馬來西亞,因此綜合起來價格也不會低。相比之下,東江水供港的場地、設備都是由內地自掏腰包,香港人只是為買水掏錢,不用承擔額外的負擔。

喷内地供港的“港独”,东深供水历史了解一下?

香港水務署關於供港東江水價格的說明

再一種聲音是浪費。目前,香港購買東江水採用的是“統包總額”,即香港每年掏的錢是為自己可以用水的上限來支付的。但實際上,香港經常都用不了這麼多,有的媒體說多餘的水都被排入大海,十分可惜。舉個形象的例子,你購買了無線運營商10GB的流量套餐,但這個月實際只使用了8GB,剩餘的流量不能轉入下個月,只能浪費了。他們提出,應該用多少水就買多少水。

對此,陳茂波指出,在考慮到近年氣候變化和旱情的風險後,採用“統包總額”是一個更審慎和保險的供水安排,目標是讓香港即使在百年一遇的極旱情況下,仍能維持全日供水。過去10年香港的實際取水量,佔協議供水上限逾8成半,其中在2011年更幾乎用盡供水量上限。如果採用“按量付費”方式,廣東省將難以保證在極旱情況下獲得足夠水量,水價也可能有所調整,這樣就比現有的總開支更高。

喷内地供港的“港独”,东深供水历史了解一下?

香港水務署官網對“統包總額”的最新說明

其實,這少數幾位香港人真是想得太多了。要知道,東江水在整個珠三角都是“香饃饃”,多少個城市眼巴巴地看著呢,巴不得能多分點。好比母親做了一份飯,把最好吃的菜單獨盛起來給小兒子吃,結果小兒子還埋怨說我不想吃這個。失落的母親把菜端回桌子,轉眼就被幾個饞嘴的兄弟給搶個精光。要是把東江水放出來讓大灣區的幾個城市搶,估計競爭一定很激烈。

總而言之,內地作出巨大犧牲建成的東深供水工程,包含著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的良好祝願和良苦用心。然而,即使是這樣的民心工程,卻被某些勢力噴個沒完,甚至成為“港獨”的眼中釘,這都充分說明這些政治“打手”的操守如何之低了。

這也提出了一個現實問題,如何讓一件大好事,取得讓大家都滿意的成效?或許,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