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看待墨跡天氣、天氣通等APP走向衰敗?

水哥愛搞機


工具類的APP目前確實有下降趨勢,這主要是由於現在的用戶更多需要的是一個綜合性的平臺,而並非一個功能單一的APP,如果一個APP既能提示天氣,又能提示新聞,那麼這個APP一定比只提示信息的會受到更多用戶的歡迎,以此類推,綜合性的平臺也就勝出了。

單一工具類的APP容易替代,使用頻率也比較低,對於很多人手機來說,這樣的APP佔住了手機空間,在手機的使用到了一定程度之後,一定是被刪掉的第一選擇,而現在看各大應用市場的數據就知道,APP的下載量已經達到了頂峰,APP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此外,小程序的上線更給了這些工具類的APP致命一擊,小程序類目中比較大的一類就是工具類,因為微信距離較近大家都可以觸達,而小程序無需下載,用完即走。對於用戶來說毫無負擔,他們可能只是用來PS一張發到朋友圈裡的圖,可能只是想要查一查等的公交車何時到來,可能只是想要看看明天的天氣,這並不是很複雜的交互,不需要APP也可以實現。那這個功能就可以完全的被小程序取代,對於APP來說更是沉重的一擊。

對於這些工具類APP來說,他們要不然提升交互和內容的深度,利用小程序提供不了的的信息作出差異化,同時也與競爭對手差異化。除此之外,他們同樣可以開發同類的小程序,利用自己的APP導流到小程序當中,並利用IP來進行獲客,還可以繼續保留住自己的用戶,並利用微信賬號來作進一步的用戶畫像整理。


鉛筆道


IPO或者說上市無疑是很多創業者的夢想,但不幸的是,最近有一家互聯網企業的上市夢就宣告破碎了。日前在證監會召開的第十八屆發審委2019年第141次、142次工作會議上,包括北京墨跡風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後文簡稱為:墨跡科技)在內的五家企業上會,但只有墨跡科技一家被否,其餘四家均獲通過。

關於墨跡科技,相信很多的朋友應該更熟悉其拳頭產品墨跡天氣,大家或多或少也使用這個天氣類APP。而根據官方公佈的信息顯示,其已擁有超過6.5億用戶,日查詢次數也已超過6億。

墨跡科技夢斷上市之路

至於為什麼墨跡科技沒有成功上市,其實發審委的四個問題很能說明情況。其中包括,墨跡天氣APP存在未經其許可違規發佈互聯網新聞信息、通過自主收集及第三方途徑獲取用戶數據是否合規、互聯網信息服務收入佔比過大,以及直接或間接股權關係客戶貢獻收入佔比較大。

這四大阻攔墨跡天氣上市的“攔路虎”中,有墨跡天氣好解決的,也有非常棘手的。第一點,即“未經許可違規發佈互聯網新聞信息”在墨跡天氣的問題中是最輕微的,只需獲得相關許可即可迎刃而解。比如當年趣頭條作為一家信息聚合應用,赴美上市之前就沒有《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直至今年夏天才拿到正式許可。

但後面三條則直指墨跡天氣商業模式的核心問題,總結歸納其實就是,墨跡天氣憑什麼能賺錢?儘管商業氣象服務在海外是一個千億美元級的巨大市場,按照 “德爾菲氣象定律”,如果在氣象信息上每投資1元,就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投入產出比高達1:98。

儘管是一門好生意,但奈何墨跡天氣並未遵循這一邏輯。簡單來說,墨跡天氣依靠的是最傳統流量變現的賣廣告模式,這也是工具類APP變現的主要途徑。這一模型裡的關鍵要素,就是我有什麼產品和這個產品要賣給誰,而墨跡天氣恰好在這兩方面都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

墨跡天氣缺少核心科技

在產品層面,墨跡天氣存在的問題是在“靠天吃飯”這一商業氣象服務領域,卻沒有“掌握核心科技”。商業氣象服務領域的重中之重,就是氣象數據源以及數據處理能力,只有源頭數據越豐富才有越精準的天氣預測。

以墨跡天氣的海外友商美國天氣公司(The Weather Company)為例,這家在2016年被IBM以20億美元收購核心業務的企業,作為蘋果旗下設備的天氣服務提供商,在全球範圍內擁有超過10萬個天氣傳感器,乃至擁有擁有自己的氣象衛星和雷達網絡。相比之下,墨跡天氣則可以稱得上是一窮二白,其獲取的氣象數據是通過與北京氣象局簽署長期合作協議來獲得,而境外數據則是與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以及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合作。

眾所周知,我國各地的天氣預報是由屬地氣象局,參考多個數值模式預報結果結合本地天氣變化規律,人工預報出來的綜合性結論。墨跡天氣可以和北京氣象局簽署協議,友商也能夠與其他地區的氣象局合作,這就使得墨跡天氣在這一領域中,幾乎毫無技術壁壘可言。

技術方面的護城河不夠深,互聯網廠商還有用戶基數這一法寶。但可惜的是,對一家以商業氣象服務起家的企業而言,墨跡天氣是瘸腿走路的,其業務範圍侷限在C端,在B端則幾乎毫無作為。以全球最大的氣象服務公司Weathernews In.為例,每天有超過6000艘貨輪和7000架次航班都在使用其所提供的氣象服務,而墨跡天氣在這一領域則幾乎是空白。

既然B端不給力,服務好C端不就好了嗎?但現實顯然並沒有這麼簡單。從2016年年末正式提交IPO,到2019年秋過會被否,在這三年的時間裡,整個互聯網行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伴隨著4G網絡的普及,移動端徹底從藍海走向了紅海,而墨跡天氣也已經幾乎沒有了繼續拓展用戶群體的空間。

更讓墨跡天氣難受的是,手機廠商也紛紛下場與其爭利。目前各大手機廠商的天氣服務都是整合在自家系統中,再搭配各家的智能語音助手,個個都能實每天早上鬧鐘響起之後自動播報當天天氣的功能。對比之下,還需要用戶額外下載的墨跡天氣就落後了,畢竟查看天氣是個剛需,但是對於用戶而言,墨跡天氣顯然並不是。

因此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墨跡天氣在2016年新增裝機量為1.1億臺,平均日活躍用戶增加了491.6萬人,佔比4.47%。到了2017年前三季度,新增裝機量則下降至7780.5萬臺,但平均日活躍用戶僅增加了53.2萬人,佔比大幅降至0.68%。

營收是縈繞墨跡天氣的夢魘

面對增長乏力的狀況,也有不少企業選擇對現有用戶進行精耕細作。不過情況到了墨跡天氣這裡又顯得很膈應了,查看天氣本質上是將用戶與天氣內容鏈接,用戶需要查看天氣通常是在早上出門前,根據天氣來決定是否帶傘或者增減衣物,但這一過程所需的時間並不長,因此其用戶日均使用時間也長期徘徊在數分鐘。再加上墨跡天氣的推送信息就已經具有很高的信息量,也進一步減少了用戶打開APP的慾望。

國內最知名的產品經理張小龍曾經說過,“好的產品是用完即走”,但問題是依託騰訊,微信可以在商業化上不慌不忙。可對墨跡天氣而言,用戶看完天氣情況就走的話,廣告又展現給誰看呢?

既然用戶打開低頻次,並且使用時長又過短,墨跡天氣就想了一招,廣告主投放廣告是為了賣貨,既然廣撒網這條路走不通,不如提升單位時間內的轉化效率。通常來說,只有用戶感興趣的廣告才會促成點擊,因此互聯網廣告也就有了精準投放的概念,為每位用戶量身定製廣告背後則依託於準確的用戶畫像,而用戶畫像則依賴於數據收集。

故而面對營收壓力,墨跡天氣就成為了典型的流氓APP。墨跡天氣作為一個天氣類APP,不僅需要地理位置和存儲空間,還向用戶索要手機IEMI、電話號碼、通訊錄、相機等,幾乎毫無關係的權限,也因此被APP專項治理工作組以“涉嫌超範圍採集個人隱私”的問題點名。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所有營收高度依賴廣告的互聯網企業來說,拓展其他營收來源無疑都是他們的宿命,墨跡天氣自然也不例外。而墨跡天氣也做出了包括墨跡資訊、墨跡商城、圖片分享,還接入本地生活服務,把自己從一個單純的工具類APP,變成了綜合型APP。當然,這一努力的結果也基本沒有逃出這一類工具屬性極強的APP宿命,無論是在打造社區,還是電商賣貨都幾乎沒濺起水花。

事實上,墨跡天氣是曾經有機會扭轉其營收結構單一的劣勢,而這個機會就是在智能硬件上。在2014年這個節點上,空氣質量曾是用戶迫切關心的問題,但墨跡天氣推出的自研硬件空氣果,卻是一個價值999元,但只能檢測溫度、溼度、PM 2.5、氣壓數據的“氣象氣球”,唯獨缺少普通消費者最關心的空氣淨化功能,面對接踵而至的小米空氣淨化器等融檢測和淨化於一體的產品,自然是毫無競爭力,很快就偃旗息鼓了。

那麼問題來了,墨跡科技在面對如今這種不利的局面,還有沒有機會逆風翻盤呢?其實是有的,其中的關鍵我們也已經提及,既然C端突破不利,那麼就不如效仿騰訊等先行者,進入產業互聯網領域,踏入這一片藍海。

最後的最後,讀者朋友你們覺得墨跡科技未來還有戲嗎?


三易生活


這是歷史的潮流和必然,天氣APP僅僅是一個縮影,智能手機初期相信很多人用過豌豆莢來下載應用,現在還有多少人在用呢?當初很多人用過LBE這樣的安全管理APP,現在還有多少人去裝呢?

其實這些都是歷史的必然,天氣類App提供的功能簡單而且單一,本身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被系統集成進來很容易,如果系統提供了天氣的功能你還會去安裝嗎?何況很多第三方App的體驗不佳,需要很多權限,還推送很多沒用的信息。

另外還有一些有技術含量的比如LBE這樣的安全管理App,因為這類App需要較高的權限,而廠家現在為了安全性都在收緊權限,跟系統相結合才能做的更好。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小米入股了LBE,小米的安全中心一些模塊就是LBE提供的。

IOS用戶還好,對於安卓用戶很多人會發現第三方App經常索要一些莫名其妙的權限,使得用戶認可度比較低,所以在系統集成的情況下很多人都不會再安裝第三方App了。


萌哈科技


我為什麼不用墨跡天氣了?看看吧。

這是墨跡天氣的首頁,界面挺難看的,功能也挺奇葩,居然還有實景和商城。



點開“我的”就更神奇了,空氣質量出現在這裡還算OK,這畢竟是一個天氣app,可是二手車、二手房、免費小說、各種棋牌是什麼,居然還有一個功能欄用來展示奶粉廣告。我就是想看個天氣,怎麼就那麼複雜呢。

那麼,手機自帶的天氣應用是什麼樣的呢?看看下面這個截圖吧。



界面清晰簡潔,我想要的信息一目瞭然。對比之前,墨跡天氣簡直像一根貼滿小廣告的電線杆,令人頭昏眼花。既然這樣的話,我為什麼還要用墨跡這種第三方app呢?

我相信不少人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工具app總是不能安安靜靜的做一個工具呢?天氣app忍不住去搞電商,效率app忍不住去做信息流…一個個剛開始清醒爽朗的工具最後總是要搞得自己臃腫不堪。

可是沒辦法,工具app也要掙錢啊,也要變現啊,那不只能走這些歪門邪道了嗎?可是功能一多,用戶又受不了,總之進退兩難。

或許有人會說,那你可以做收費的工具app呀,別開玩笑了,想讓用戶掏錢買app,那比登天還難,沒問你要錢就不錯了。

覺得我說得好就點個讚唄,覺得我說得不好就留言唄,當然,最重要的是關注我,好看到我下一次精彩的發言啊。


只說科技


的確現在已經基本沒有人安裝第三方天氣類App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歸結於如今智能手機系統自帶天氣功能,這類App的淘汰跟另一類App——手機安全管家類似,雖說他們不出現在“臺前”了,但實際上很多智能手機系統的天氣和安全管理功能都是由這些App在“幕後”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持,如魅族Flyme系統的天氣功能就是由題中所說的墨跡天氣提供技術支持。

這種從“臺前”到“幕後”的淘汰,是時代的驅使。

1.現在各種各樣的App越來越多,手機相機像素越來越高,智能手機對很多用戶來說就是集電腦、電視、相機於一身的存在,用戶對手機內存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儘管現在智能手機的內存也在迎合用戶需求變得更大,但仍然滿足不了部分用戶的需求,永遠清理不完的緩存和垃圾,捨不得刪掉的照片、音樂和視頻......

幾年前同類型的各種軟件也是令人眼花繚亂,安裝天氣、安全管家這類型App時,都要去網上搜索一下哪一種佔內存小,更別說在對手機內存需求如此大的今天了。在這種情況下,天氣類App就顯得無關緊要了,能少安裝一個就是一個。

2.除了手機自帶天氣功能外,如今很多第三方App也帶天氣推送功能。比如大家常用的社交軟件QQ、微信、微博等,都有每天固定推送天氣的功能,還有各種瀏覽器,打開後首頁也都會有天氣信息。

3.雖說現在軟件對天氣的分析不只是幾度到幾度,陰晴還是雨雪了,還包括溼度、霧霾指數、紫外線指數、穿衣指數等各種指數,甚至還能測定室內的各項指標,可以說是很細緻了,但實際上很多用戶的需求只是看最基本的溫度和是否下雨,甚至有人都不看天氣,這樣一來這些看起來很人性化的功能就驟顯雞肋了。

至於一些與天氣沒多大關係的拍照分享等板塊,更是微妙了,在如此忙碌的時代,有多少人有閒心在天氣App上拍照分享心情,畢竟更新朋友圈都足夠忙活了......

4.除了時代的客觀原因,一些天氣App自己本身也有問題。老生常談的一點就是——廣告。當代人對嵌入廣告有一定的反感情緒,在電視劇中看到植入廣告都會進行一頓“批判”,而且一些廣告如果不小心點到,還會自行下載軟件,更令人厭煩。即便是一些忠實用戶,也在長期受“廣告中看天氣”折磨後“割愛”了。

5.同樣手機自帶的還有音樂、相機功能,但各種第三方音樂播放軟件,以及近年來興起的各種卡通貼紙相機卻沒有被“淘汰”,因為它們能為用戶提供不同於手機自帶的同類型軟件的體驗,而天氣類App在提供新體驗上似乎沒什麼可發展的地方。

綜上,這類App被淘汰可以說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如果不能滿足跟隨時代同時發展的“用戶體驗”,消逝是註定的。


互聯網指北


取消的其實不止獨立天氣APP,未來還會有更多軟件被取消。

時勢造英雄

很多軟件的崛起其實都是在安卓系統集成度沒那麼高的時候,當時手機廠商的定製化系統都還在起步階段很多人功能根本不可能去集成,也沒有精力去集成!

早期的安卓系統優化到沒有BUG就是廠商們的要求了,直到第三方ROM的出現,手機廠商才意識到深度定製化ROM的重要性。當時眾多第三方ROM比如MIUI、樂蛙、百度雲OS等等,大部分願意折騰手機的年輕人都會選擇去刷一個ROM,因為那些ROM集成度高,比自帶系統好用流暢。



廠商逐漸集成

第三方ROM火了,手機廠商也開始倒騰深度定製了!什麼當初沒有的功能通通都給加上去了,什麼天氣、手電筒、手機管家、號碼歸屬地等等一系列功能!而各個廠商還取了一些不錯的名字,錘子手機的Smartisan OS、小米的MIUI、魅族的Flyme、OPPO ColorOS等等。這些第三方工具類型軟件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從軟件轉到接口支持

雖然現在這些工具類的軟件下載量越來越少了,類似於墨跡天氣、手機管家等軟件基本都沒有什麼人下載了!但是他們從臺前轉到了幕後,幾個大的軟件開發公司變成了數據提供商,以及直接就是換個名字在手機裡面!

其實你去看看你手機自帶管家和殺毒功能基本都是騰訊管家或者360殺毒提供的數據或者就是換個馬甲!還有手機的天氣也是墨跡天氣提供的數據…


水哥愛搞機


要想明白墨跡天氣和天氣通之類的功能性APP為什麼走向衰敗就要知道為什麼這類APP能夠火起來。在智能手機剛剛面試的時候,手機系統的優化還不到位,各項手機自帶功能還沒有開發完成。所以墨跡天氣、天氣通等APP抓住了市場機遇,進入手機市場,為智能手機用戶在天氣預測方面提供了便利。

但是,隨著IOS和安卓系統的不斷完善,就如目前IOS都開始支持短信發送語音等類似微信的功能。奈何微信的地位太過牢靠,在中國,聊天軟件中想扳動QQ和微信的幾乎不存在。天氣通和墨跡天氣也一樣,因為智能手機系統逐漸開始完善天氣功能,自帶天氣軟件也越來越優化豐富,預測內容也更加細緻。所以這類軟件走向衰落是情有可原的。

尤其是目前用戶對信息的追求越來越向便捷化靠攏,不打開手機點擊APP就可以從自帶軟件的上拉下劃菜單中瞭解天氣,避免了繁瑣的過程,所以這類軟件的用戶也在下降。智能手機普遍後,用戶對於其他領域的軟件要求也越來越多,所以有限的手機空間並不會給這類軟件剩餘餘地。

再次,這類軟件會捆綁一些廣告信息,或者消息推送會對用戶造成困擾。所以衰落是一定的,不過目前這類軟件在更新新功能方面也在逐漸探索其他軟件所不具備的功能,想要開闢藍海爭奪另一方市場。

當然,手機下載天氣軟件外也會下游戲,全新《魔域手遊》上線推出軍團長“千人送”計劃。新開5組軍團爭霸賽專用服務器,邀請來自五大渠道的神選者們在此匯聚,以軍團為單位,準備了高達20萬的現金大獎。


遊戲星球


從2008年開始使用安卓手機至今,從安卓2.2到現在的安卓8.0,也算是見證了一系列經典天氣App的興衰。

當初安卓手機的時間插件以兩種為大。第一種是HTC sense風格的日曆插件,分鐘與小時的動畫過渡跟我們翻動桌面的檯曆一樣,第二種是透明扁平化風格的時間插件,在動畫過渡上則沒有HTC sense風格的插件那樣靈動。

但最後卻是透明扁平化風格的時間插件笑到了最後,因為它能與大部分壁紙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並且更節省空間。後續的HTC也sense當中取消了檯曆式的時間插件,大勢所趨吧。

當初我們一眾用不上HTC的機友,就只能憑藉墨跡天氣、天氣通、365等天氣App來實現仿HTC風格的時間插件,真令人感慨。

沒落的原因也如題主所說的,手機廠商將一系列用戶所必備的服務集成到了手機當中。此乃手機廠商之幸、用戶之幸、App開發商之不幸。

從內置走向集成,有這樣一個大致的區別

1.手機廠商將原先的各種軟件集成為插件或者佔用空間更小的軟件,大大節省了用戶的儲存空間。

2.手機廠商與App開發商的盈利模式不同,廣告是App開發商盈利的一大板塊但不是手機廠商的板塊,而用戶更喜歡乾淨簡潔的操作界面。

3.手機廠商對於軟件的權限控制是最高級,而軟件的權限由用戶控制。所以在此之前我們也會看到過殺了後臺時間插件就不再走動的問題。在體驗上,手機廠商集成優於第三方的軟件。

4.後續的天氣App開拓了更多的盈利渠道,這也使得App本身越來越大,但是並沒有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因為用戶需要的只是一個乾乾淨淨的天氣App。

其實不只是天氣類型的App走向沒落,還有挺多其他方面的App也逐漸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當中。

時間插件天氣插件是安卓用戶的剛需,啟動器首頁基本都少不了這個插件,但是App開發商並沒有維持很好的用戶粘性,這類產品的選擇性有很多,用誰不是用,誰好用就用誰。

再者,就是第三方的定製系統,與第三方App的興衰差不多。之前是刷機盛行的一代,不管是民間大神的定製、樂蛙還是CM,大家都玩的不亦樂乎。但是隨著各個手機廠商明確制定了自己的UI,並且會不定時的給用戶推送更新以及優化。使得更多用戶不再為了追求流暢而去刷機,去嘗試各種適配包。目前手機廠商的UI已經很優秀了,用戶不用再煩惱卡頓發熱的問題。

時勢造英雄吧,後續還有會有更多類型的App被手機內置的App所取代。就像是會有越來越多的有線設備會被無線設備所取代一樣。符合用戶體驗的,才是最好的。


辦公技巧小達人


這種工具型app,真的很難逃脫被替代的命運。

首先產品本身的邏輯不復雜,只是在手機系統不完善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在交互層面上做文章來獲得一批用戶,當然俗話說得好現在的產品一大抄,這種交互層面的創新是最容易被抄的了。

所以這類app的產品經理一開始就應該預想到該產品的生命週期是比較短的,那麼怎麼來延長生命週期呢,我認為可以將一些需求加入形成一個閉環的系統增加用戶的黏性,這個道理說來簡單,做起來難。首先並不是所有的工具類產品用戶都有次級需求的,假如沒有潛在的次級需求,那麼想要去挖掘形成閉環最終只能是自娛自樂。其次,挖掘到需求了怎樣去融合這也是非常考驗產品功力的事情,就比如同樣是工具類產品的超級課程表,後來搞社交等等引得用戶吐槽-越來越四不像。

所以此類app大概率是要被替代的,比如現在清理手機系統的app後續大概率也要被代替的。


阿亮Sherlock


1、墨跡天氣、天氣通等是如何崛起的?

墨跡天氣於2011年上線,起初在IOS平臺,隨後以2個月400萬用戶的規模迅速打響市場,除了以體驗和服務著稱的IOS市場的優異產品體驗之外,功能機轉變到智能機時代的“紅利期”無疑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競爭者不多誰先搶佔灘頭誰就是王者。

此外,墨跡天氣APP最開始便覆蓋了Symbian、安卓、IOS、WP等多平臺,籠絡了智能機時代早期各平臺的用戶,在早期的確佔據了紅利。

2、國內安卓定製系統的發展

以MIUI為代表的安卓定製系統如今佔據著國內的智能手機市場,小米的MIUI、華為的EMUI、魅族的Flyme、一加的氫OS等以國人使用習慣深度修改安卓系統的手機系統深得國內消費者的喜愛,這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各家都在系統集成了基本的天氣、計算器、雲服務、來電識別等國內用戶喜愛的功能。

華為EMUI、小米MIUI、一加氫OS的天氣APP界面展示。

可以說,隨著各家在手機市場的耕耘,以天氣為代表的手機基礎服務以及成為各手機廠商的標配,而這些入口也為手機廠商變現提供了一個入口(根據天氣推送商品廣告等),這就佔據了以往安卓粗放時代的墨跡天氣、天氣通等第三方APP提供商的市佔份額。

3、可替代產品形態劇增

除了手機系統自帶天氣APP之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天氣類APP的功能性單一,複製的難度不大同樣功能類的APP越來越多,用戶的選擇範圍變大。

( 比達諮詢(BDR)數據中心監測數據顯示,3月天氣類APP月活躍用戶數排行中,墨跡天氣以15842.2萬人排名第一,天氣通以4908.8萬人排第二,小米天氣以2528.1萬人排第三,其他天氣類APP月活躍用戶數均在一千萬人以下。)

此外,在網頁,社交等其他APP內也集成了天氣功能,用戶獲取天氣信息的渠道不在單一侷限在天氣APP內,而且國內安卓用戶普遍有“裝更少的APP手機會更流暢運行”的概念,這也就使得原本已裝的用戶卸載以及新用戶安裝的意願下降。

4、後話

在可預見的智能家居時代,天氣這類基礎家居服務項目無疑會越來越多的集成於智能硬件或系統內,單純的工具屬性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以天氣數據為基礎結合用戶的使用場景和需求為用戶深度個性定製相關服務。

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實際來看不止天氣APP,越來越多的工具性APP早已過了安卓早期的“混亂經營”的粗放時代,如同手機市場的洗牌格局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